摘 要: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增加民族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極大豐富了高中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有利于提升音樂教學質量與水平。但二者在融合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問題。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教學融合的現狀與原因,探討了二者融合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策略,希望能對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也希望對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中音樂 民族精神 愛國精神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52
音樂作為重要的藝術分支,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課程。高中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同時還承擔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課程的融合迫在眉睫。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努力挖掘音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以此為教學基準,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創新音樂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彰顯音樂教育的教學與育人的雙重價值。
一、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教學融合的現狀
(一)學生層面
在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學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音樂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學科,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開展音樂教學,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對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通過音樂學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高中音樂教學之中,學生在學習與了解音樂知識之余還能接觸到更多優秀得傳統文化,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與成長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現今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新時代高中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先進的思想,對周圍事物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高中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學生們接觸到了更多不同的音樂藝術形式與種類,但相比之下,他們更熱衷于流行音樂。究其原因,流行音樂的歌詞簡單,極具生活氣息且旋律明朗,符合高中生的喜好,因此流行音樂在高中生群體中傳唱度較廣,這也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啟示。若采取不合適的文化融合形式,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進而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提升高中音樂教學的質量。此外,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之下,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由于很多文化內容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較遠,他們理解起來較為吃力,極易產生倦怠情緒。更為關鍵的是,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學生對音樂學科的關注度較低,也不會將時間與精力分配在音樂學習中,直接影響了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學科的融合。
(二)教師層面
很多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因此,他們在探索高中音樂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時也受到很大阻力,甚至有些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片面。盡管有部分教師認識到了傳統文化對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意義,但考慮到音樂學科并不作為升學考試的重要科目,在融合過程中僅停留于形式,無深度、無廣度。另外,還存在教師綜合素質不高,對傳統文化認識有限的情況,所以,在二者融合過程中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嚴重脫節,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教學融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時至今日,仍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作為社會與國家發展的人才儲備,承擔著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任。為此,教師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傳統文化,積極融入詩詞、戲曲等內容,讓學生直觀了解認知傳統文化并從中有所感悟,自覺承擔起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重任,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另外,高中階段作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此時在音樂教學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其堅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想,為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奠定了有效基礎。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客觀角度來看,音樂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重要藝術形式,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對其身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學生在人際交往、升學壓力等問題的困擾下,也對其自身的人格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通過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人際關系、自我壓力、了解自我等相關內容的作用,既讓學生欣賞了音樂,緩解了壓力,也有利于他們從中收獲學習生活、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建議,幫助他們正確看待人事物,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全面發展。
(三)有利于豐富音樂教學內涵
高中音樂教學內容涵蓋了古代至近代的很多優秀經典曲目,將其與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相融合,能夠給學生的精神世界以洗禮,豐富了音樂教學的內涵,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主動探索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四)有利于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儲備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努力挖掘音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引入針對性更強、更符合教學內容的文化內容,積極采取多元的教學方式,有助于促使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能力,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如此,教師在平時也注重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傳統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靈活把脈課堂教學,努力成為綜合型、復合型、開放型的音樂教師。
三、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利用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
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是高中音樂教學的目標。在音樂感知力的影響之下,學生能夠更好地鑒賞音樂作品,提升音樂審美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學習積累相關的音樂知識,對其今后的音樂學習以及獨立創作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傳統樂器、書法、戲劇、繪畫特點鮮明,為學生了解與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在音樂與戲劇的結合過程中,誕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為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經典的戲曲劇目,如《穆桂英掛帥》《天仙配》《四郎探母》等,帶領學生欣賞品析,感受其中滲透的傳統文化內涵,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民族歸屬感、民族自豪感,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學習與探索,堅定文化自信。這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且,這也是培養學生進取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再或者,將音樂同古典舞蹈相結合,為學生開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示范蒙古舞蹈,再通過音樂的渲染,將舞蹈與音樂融合,讓學生感受蒙古舞氣勢恢宏、動作豪邁的特點,然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音樂做出對應的舞蹈動作,彰顯個性,抒發情緒,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實現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
(二)借助信息技術,促使學生主動探索音樂知識
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絕大部分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習慣于按部就班地為學生講解教材內容,但基于學生對音樂文化的了解較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加之很多音樂理論性的內容較為抽象,也極易增加學生的抵抗情緒。時間一長,很多學生潛意識中將音樂課程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學習內容,這既阻礙了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因此,在融入傳統文化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新音樂教學形式,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將那些抽象復雜的音樂知識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增添課堂教學活力。
例如,在“京劇行當”的教學中,教師若還是沿用以往講解式的教學形式,不僅給學生的理解增加了困難,也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學效果。此時,教師便可將互聯網上有關京劇行當的相關圖片以及講解的視頻進行剪輯,呈現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視頻的欣賞等直觀生動的學習形式,了解京劇行當,增加他們的理解能力。同時,這種形式也能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進而順利推進教學,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三)創新音樂課程形式,感悟傳統文化魅力
聚焦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教師可通過為學生示范以及借助信息技術的形式,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將傳統文化與高中音樂的教學由課堂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多樣化、更新穎的文化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1.戲曲進校園
戲曲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地讓學生了解這一文化形式,教師可開展“戲曲進校園”的活動,邀請本土“非遺”戲種進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戲曲藝術的內涵魅力,加深對本土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通過傳統文化與教育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與輕松的氛圍下了解傳統文化,接觸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其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堅定文化自信。
2.中國作品合唱團
教師可通過組織中國作品合唱團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指導學生排練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演唱技巧和音樂素養,如此一來,在專業的訓練之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表演能力。另外,合唱團主要以傳統的民歌、古代詩詞歌曲、地方特色民歌等曲目為主,滲透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讓學生在音樂作品中感受文化的熏陶,了解作品的情感與真諦,開闊音樂視野。
3.“詩詞”主題音樂會
所謂“詩詞主題音樂會”即以詩詞為主,學生們可自由選擇舞蹈、合唱、樂隊合奏、獨唱、詩朗誦或小組演唱等各類表演形式。在學習與排練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漸了解傳統文化,進行如詩詞朗誦、二胡、古箏等傳統樂器的演奏,彰顯詩詞藝術的魅力。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可邀請語文教師同學生合作,以專業視角為他們講解詩詞的創作背景,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給學生帶來獨特的感受。
4.欣賞音樂會
帶領學生欣賞音樂會、大型晚會,指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不同音樂的風格、表現手法與呈現形式上,培養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與音樂審美能力。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邀請藝術家到校演出、舉辦講座,為學生講解優秀作品的文化內涵與技巧。
5.組建樂隊
教師還要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以組建樂隊的形式,指導學生通過模仿與演奏優秀的音樂作品,提高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之后,一些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利用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創作音樂作品,抒發情感。比如,將現代說唱同中國的傳統說唱相結合。這樣一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創造力,提高他們的音樂技能。通過創作與演奏,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獲得獨特的藝術體驗。
(四)加強教師培訓,豐富傳統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底蘊豐厚,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提升高中音樂教學質量與水平的同時彰顯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對高中音樂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具備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這樣在教學時才能游刃有余地靈活掌握課堂教學進度,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與感知能力,確保音樂教學質量。但從當前的高中音樂教學現狀來看,由于音樂學科并未納入高考范疇,導致音樂課堂教學形式化現象日趨嚴重,且很多音樂課被其他被文化課占據,很多教師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或未能在音樂教學內容中挖掘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導致理論化教學較為嚴重,學生也很難從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面對這種情況,應及時加強對音樂教師的相關培訓,豐富他們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教師的音樂教學能力。
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習,儲備傳統文化相關知識,擴展自身的知識面,提高音樂綜合素養與專業教學能力;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增加與其他教師的交流,革新教學理想優化教學方法,將音樂理論內容、音樂技能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教師還要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將繪畫、藝術、書法、戲劇、舞蹈等與音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最后,教師還要根據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把握高中生的性格特點、年齡結構,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撰寫更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音樂教材,致力于將高中音樂教學同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凸顯傳統文化教育的體系化、規范化、完整化,使其更符合高中生的學習需求。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引入,如此才能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并使其自覺承擔起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不僅如此,教師還要不斷學習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創新音樂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形式,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中理解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提高音樂學習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寓于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相關策略分析》,《互動軟件》2023年第5期。
[2] 楊穎《淺析傳統文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融入》,《文學少年》2020年第7期。
[3] 徐立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品質課堂——以高中音樂教學為例》,《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3年第16期。
[4] 黃麗芳《傳統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欣賞課程的實施路徑》,《高考》2024年第11期。
[5] 夏媛《傳統文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世紀之星—高中版》2021年第12期。
(楊旭,1975年生,男,漢族,湖北鐘祥人,教育學碩士,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從事高中音樂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