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請托入學的民法規(guī)制及裁判進路

2024-12-23 00:00:00李天志王哲
行政與法 2024年12期

摘 要:不正當的請托入學活動扭曲了正常的競爭機制,有違招生公平和教育公平,阻礙了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建設。當前,在請托入學糾紛的審判實踐中,存在民訴受案范圍難以確定、民事法律關系難以確定、費用分擔方式難以確定等難點,有礙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請托入學糾紛應受到民事法律的規(guī)制與調整,并應認定為委托合同關系為宜。委托合同的效力需根據請托入學的實質情況加以判斷,不應一概認定為無效。在處理請托費用時,應根據委托合同的效力、請托事項的完成度和請托費用的去向分情況進行妥善分配,在對不正當請托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的基礎上適當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通過法治手段處理好法治社會與人情社會的關系。

關 鍵 詞:請托入學;委托合同;民法規(guī)制;公序良俗;費用分擔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12-0082-14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新時代,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尚不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強烈需求。隨著家長的“教育焦慮”與日俱增,教育需求“水漲船高”,“擇校熱”不斷攀升,不乏有一些家長希望通過托人情、找關系等不正當方式為子女爭取上名校的資格,不僅不同程度上破壞了教育公平和招生公平,對其他學生公平入學的權利造成負面影響,還引發(fā)了諸多請托入學糾紛案件的產生。然而,從相關媒體報道可以得知,類似案件的司法裁判存在較大差異,甚至表現出迥異的審判思路和價值取向。如在2023年5月的報道中,四川省南江縣人民法院認為委托辦理子女入學的合同無效,應退還請托費用。[1]而在同年8月的報道中,同在四川省的巴中市巴州區(qū)人民法院則認為請托費用系不法原因給付,若返還則會鼓勵此類不良風氣,故不應返還。[2]這反映了民事法律規(guī)范在調整請托入學糾紛問題上的缺位,凸顯出中國傳統人情社會對于實現法律公平正義以及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紛擾與挑戰(zhàn),需要形成統一的裁判標準對此現象加以應對。

為此,筆者在北大法寶網的司法案例數據庫中以“請托”“入學”為關鍵詞,搜索并整理得到全國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間裁判的223件民事案例。以裁判文書為基礎,對請托入學事項、請托入學關系認定、裁判結果及其理由進行統計分析,并通過理論分析、規(guī)范分析和價值分析等方法研究請托入學糾紛在民法視域中得到有效規(guī)制的可行性,以探求適合此類案件的裁判路徑。

二、請托入學糾紛的裁判難點

(一)請托入學糾紛的基本特點

⒈糾紛多見于高考大省。經筆者統計,請托入學糾紛多發(fā)于高考大省,如陜西、江蘇、河南、山東、廣東和河北,約占總案例數的57%。當前,隨著家長素質普遍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愈發(fā)重視,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愈發(fā)提高,“擇校熱”仍需降溫。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該矛盾在教育領域主要表現為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普及度已大幅提升,但城鄉(xiāng)、校際的教育資源差異仍舊明顯,這需要持續(xù)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強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力度和配置效率。在此過程中,一些高考大省和特定地區(qū)客觀上存在的考生人數眾多、入學競爭激烈、優(yōu)質學校匱乏等狀況會催生家長的教育焦慮,導致“托關系”上學的不當需求不斷涌現,諸多請托入學糾紛隨之產生。

⒉請托以進入中、小學為主。在能夠確定請托入學學校類型的案例當中,請托入中學的數量最多,約占50%,請托入小學的數量次之,約占42%,兩者共占92%。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競爭持續(xù)加劇,教育競爭壓力不斷下移,加之“普職分流”仍客觀存在,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逐漸從高考擴散至中考、小升初甚至幼小銜接,導致基礎教育競爭加劇。為占據競爭優(yōu)勢,家長早已不滿足于“有學上”,而是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表現出非理性的追求,家庭教育成本也隨之急劇飆升。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美好愿望地推動之下,一些家長試圖斥重金找門路以便讓子女“上好學”的做法已不足為奇。

⒊適用依據多元,裁判差異突出。經統計,法律依據適用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應以民事法律規(guī)范進行調整。其中,適用民法規(guī)則出具判決的案例約占66%,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認為不屬民事案件受理范圍并適用民事起訴條件規(guī)則,予以裁定駁回起訴的約占34%。同時,具體民法規(guī)則的選用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中合同無效規(guī)則的約占50%,適用不法原因給付法理的約占6%,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條不當得利規(guī)則的約占5%,認為合同有效并適用委托合同規(guī)則的約占4%。適用法律依據不一導致裁判結果差異甚大,突出表現為是否支持請托人返還請托費用的訴請,其中支持返還費用的裁判約占六成,駁回起訴和駁回訴訟請求的裁判則約占四成。以上諸多分歧甚至造成同一地區(qū)內“同案不同判”的現象。

(二)請托入學糾紛的裁判難點分析

⒈民訴受案范圍難以確定。親友之間單純基于感情和信任的“請托”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在我國社會中并不鮮見。但就請托入學而言,若其利用所謂“關系”侵害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秩序,違反公序良俗,成為滋生違法犯罪的溫床,在司法裁判中就理應得到否定性評價。關鍵問題在于,此種否定性評價應在民事法律范疇內給予,還是應排除于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之外,在實踐中存有較大爭議,即使在同一案件的一、二審中也存在明顯分歧。

在潘某雄、鄭某委托合同糾紛案[(2022)閩01民終3142號]中,潘某雄(原告)與鄭某達(被告)達成口頭協議,約定委托被告為原告的女兒辦理入學福州市晉安區(qū)某小學的相關事宜,代辦費用為113000元。后由于被告未能成功辦理進入該校,遂成糾紛。一審法院認為,托人情、找關系等不正當手段辦理入學相關事宜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委托合同應屬無效合同,故被告應返還其收取原告的代辦費用91000元。二審法院則認為,原告向被告支付的91000元屬于不法原因給付,“不能納入通過民事訴訟保護的民事權益的范疇,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遂裁定駁回其起訴。

而在陳某五、羅某委托合同糾紛案[(2022)鄂10民終1844號]中,陳某五(原告)擔心其子女入學至佛山市三水區(qū)某小學的積分不夠,請求羅某(被告)幫忙辦理入學事宜,并轉賬5萬元作為報酬。后來,入學積分排名結果表明原告孩子符合入學條件,不需被告幫忙,故原告要求被告退款,被告一直未退款,遂成糾紛。一審法院認為,原告請托被告辦理確保小孩入學相關學校的事宜,干擾了公共管理秩序,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有違公序良俗,不屬于民事訴訟受理的范圍,裁定駁回起訴。二審法院則認為,原告與被告系因財產關系產生的民事糾紛,一審認定其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依據不足。

⒉民事法律關系難以確定。請托入學通常圍繞口頭或書面約定進行,這些約定表象上可能呈現為委托合同、借貸合同或居間合同等多種形式,導致合同關系認定的復雜化。而在合同規(guī)則之外,請托入學又可能具有不當得利或不法原因給付的部分特征。由于缺乏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案例的指引,不同法院認定民事法律關系的觀點不一。因此,法院即便使用民法加以規(guī)制,在透過復雜現象挖掘案件本質后,如何正確合理地認定請托雙方的民事法律關系并選取相應規(guī)則加以適用,也是裁判難點之一。

在郝某、白某委托合同糾紛案[(2021)寧01民終1738號]中,法院將外表呈現為民間借貸的糾紛認定為委托合同關系:郝某(被告)向白某(原告)出具借條一張,載明被告借到原告6萬元用于資金周轉,期限6個月,到期一次性還清。后原告向被告轉賬6萬元。因被告拒還款項,原告遂訴至法院。一審法院認為,依據被告提供的LrOjY8F7vYumX3GiIiU4EQ==錄音視聽光盤可確定上述款項的用途為辦理孩子入學,因此雙方之間并無借貸的合意,不屬民間借貸糾紛,實應為委托合同關系。因合同內容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被告應返還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予以維持。

而在孫某丹、董某委托合同糾紛案[(2021)蘇03民終3274號]中,法院則將外表呈現為委托合同關系的糾紛認定為不法原因給付:董某(被告)向孫某丹(原告)出具書面材料,約定被告接受原告委托辦理上學事宜,若上學事宜未完成,被告將全款3萬元退還原告。后原告向被告支付3萬元,但因被告未完成委托事項,原告遂訴至法院。一審法院認為,“雙方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委托合同關系”,原告的行為具有不正當性,違反了法律和公序良俗,其基于不法原因的給付要求被告予以返還,法院不予保護,故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也對一審判決予以維持。

⒊費用分擔方式難以確定。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的基礎,這就需要發(fā)揮司法裁判在社會治理中的規(guī)則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在請托入學糾紛中,不管采用何種法律依據規(guī)制請托入學糾紛,對請托費用分擔的處理均會面臨窘境:若判令返還請托費用,則變相鼓勵請托人尋求不當利益;若判令不予返還,則縱容受托人占有不法所得;若酌定部分返還,則屬為實現“個案正義”擴張自由裁量權,可能導致裁判不統一;若收繳國有,則既缺乏法律依據,又有過度干預私法自治之嫌。因此,如何妥善確定請托費用的分擔才能既維護法律秩序與權威,又適度引領社會價值導向,也是此類糾紛的裁判難點。

以法院將請托入學糾紛均認定為委托合同糾紛的三個案例為例。在熊某玲、馮某委托合同糾紛案[(2021)陜民申3839號]中,法院認為熊某玲(原告)委托馮某(被告)為原告孩子辦理小學入學事宜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形成委托合同關系。因原告已接受了被告為其辦理進入西安某小學的結果,被告已按約定完成委托事項,故原告要求被告退還所交款項13萬元的訴請不能得到支持。在余某偉、劉某委托合同糾紛案[(2021)陜01民終11388號]中,一審法院認為余某偉(原告)委托劉某(被告)為其孩子辦理上學事宜構成了委托關系,但由于委托事項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有悖公序良俗,應確認為無效。合同無效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予以返還,故被告應返還其尚未退還的6.5萬元。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在王某強、鄭某不當得利糾紛案[(2021)陜0111民初6976號]中,法院認為鄭某(原告)與王某強(被告)簽訂委托合同時,明知該合同目的破壞正常的國家義務教育招生程序,損害公共利益,該合同應無效。但由于被告及時為原告孩子聯系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付出一定勞動,故酌情確定被告部分予以返還。從上述案例可看出,即使法院均適用了委托合同規(guī)則,也可能因合同是否有效、受托人是否完成請托事項、請托人和受托人雙方的過錯等因素而影響請托費用的最終分擔結果。且上述案例的審理法院均屬同省,分歧之多可見一斑。

三、請托入學糾紛的民法規(guī)制

(一)請托入學糾紛大多不屬刑事法律調整范疇

依據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則,對于涉及刑事犯罪的請托事項,訴諸刑事訴訟加以處置更為合適,但在實踐中被移送至公安檢察機關處理的請托入學案件并不多見。在筆者統計的223件案例中,僅有5件經審理后被移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難以查證詐騙罪。在現實中,受托人可能存在夸大人脈和辦事能力的情況,但其只要證明為請托人實施了相關請托行為,如托關系、找熟人等,就難以認定非法占有之故意,詐騙罪實難成立。其二,難以查證行賄罪。受托人的行為往往較為隱蔽,如果受托人拒絕提供具體信息,行賄罪就難以確認相應證據。即便受托人在民事訴訟中承認了行賄的事實,但若受賄人拒不承認,此孤證仍難以形成行賄罪的證據鏈條。其三,難以認定共同犯罪。請托人的初衷通常是希望借助受托人的所謂內部渠道或社會關系達到入學目的,很可能并不知曉受托人具體采用何種方式加以實現,因而請托人大多并無從事行賄、代考或組織考試作弊等犯罪行為的意圖,難以認定共同犯罪的成立。

從本質上看,請托入學雙方作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因請托行為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出現了糾紛,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guī)定,應屬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如若法院并未掌握充足證據以證明當事人涉嫌犯罪,僅就請托本身有涉及行賄受賄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可能性,即判定其不屬民事糾紛的范疇,確屬武斷的“有罪推定”。退一步講,即使法院根據證據能夠認定當事人涉嫌犯罪,民事案件也只需中止審理,或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民刑交叉規(guī)定》)第十條規(guī)定,可以在民事訴訟中繼續(xù)審理。

(二)民法的公序良俗條款可對請托入學糾紛給予法律評價

在裁定駁回的案例中,約有88%的案例以請托入學“違背公序良俗”或“不屬于正當權益”作為其不受民事法律調整的理由。此做法有待商榷。

1.請托入學的非正當性并不阻滯法治的涉入。請托作為人情社會的產物,不僅異化人情交往,腐化社會風氣,還會滋生腐敗,破壞秩序,史上歷來被立法加以禁止。西周《呂刑》的“五過之疵”包含與請托有關的“惟貨”“惟來”,“惟貨”是指向官吏饋送財物而官吏受財枉法的行為,“惟來”則是指接受左右親信的委托,說情行私的行為。[3]《漢律》設立“聽請”專條,指官吏接受私人的請托而枉法。[4]如《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載平丘侯王遷“坐平尚書聽請受臧六百萬,自殺”。該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明代。《大清律例·刑律·雜犯》“囑托公事”條設有四款,既規(guī)定了對囑托人的處罰,又明確了受囑托人應負的刑責。[5]可見,我國古代“禮法交融”“出禮入刑”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以法律扼制請托行為具有傳統法律文化基礎。

2.民法設有公序良俗條款用以應對道德問題。我國強調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民法典》第八條明確規(guī)定,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并在第一百四十三條和第一百五十三條也回應了違背公序良俗的后果,即“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又在第一百五十七條繼續(xù)明確了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后果,即“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等,由此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的用以處理違背公序良俗行為的法律規(guī)則。顯然,立法者希望通過民事法律來評價和規(guī)制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活動,而不是相反,故而不應簡單地將請托入學視為人情倫理范疇而排除民法的適用。

3.民法規(guī)制請托入學可彌補刑法規(guī)制的盲區(qū)。請托之風雖古已有之,但因攪亂社會風氣,顛倒是非黑白,敗壞黨風政風,不可聽之任之任憑其逃逸于法網之外。誠然,我國已出臺《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等一系列黨內法規(guī),要求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清正廉潔、嚴格自律,這有助于斷絕“托關系”入學的關鍵鏈條。如前文所述,多數請托入學行為難以被定性為犯罪,刑罰威懾力作用受到較大限制。倘若民法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未能及時作出適當評價,請托入學之風在“教育焦慮”的背景下難免有愈演愈烈之勢,難以彰顯司法應有的社會擔當。通過運用民事法律規(guī)制請托入學行為,對于防止腐化黨員干部、滌蕩社會污濁之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平等、公正、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體現。

(三)請托入學糾紛應歸為委托合同糾紛

運用民法規(guī)制請托入學糾紛,還需確定請托入學雙方的法律關系。筆者統計的案例中就呈現出不當得利、不法原因給付、民間借貸合同、委托合同等多種不同觀點。筆者認為,將請托入學糾紛認定為委托合同糾紛最為適宜。

⒈請托入學不宜認定為不當得利。一方面,認定為不當得利無助于明晰其法律關系。在一些案例中,法院指出,因受托人收取的請托費用沒有法律根據,遂構成不當得利。在羅某丹、梁某鵬不當得利糾紛案[(2022)陜0303民初1427號]中,法院認為原、被告雙方均清楚是采取了不正當的行為,原、被告的該行為違反了公序良俗,應該得到全社會的譴責。而被告收取原告2萬元費用沒有法律根據,構成不當得利。雖然請托入學行為可歸為道德層面的“不正當”,但并不等同于不當得利之“不當”。而且就請托費用而言,若受托人系用于實現請托人利益而并無私占之意,將其定性為不當得利不符合大眾“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樸素情感。因此,倘若法院僅基于道德判斷,只因“請托”二字認定其沒有法律根據而構成不當得利,難免有以德代法之嫌,不利于對請托入學行為作法律層面的判斷并形成明確的類型化行為指引。況且,現實中確實有請托入學實為維護合法權益的情況,如借讀、特招等,并未違背公序良俗。如在倪某娟、江某霞民間借貸糾紛案[(2021)皖0881民初718號]中,法院認為借讀行為、借讀費用實際存在于當今社會生活當中,原、被告轉款時也未約定2萬元的具體構成,理應推定為借讀費用。因此,將請托入學認定為不當得利難以揭示請托雙方真實的法律關系。

另一方面,認定為不當得利需以合同無效作為前置條件。不當得利有四個構成要件:一方獲得利益;他方受到損失;獲得利益和受到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獲得利益沒有合法根據。[6]對于請托入學雙方而言,請托人向受托人支付請托費用,造成受托人獲利,請托人受損,故不當得利的前三個要件較易判斷,關鍵在于第四個要件,即“沒有合法根據”。根據主流學說“客觀說”的觀點,法律根據在于有效債之關系的存在。對于給付型不當得利,無法律根據是指在給付那一刻合同無效或者合同被撤銷,此屬非債清償的情形。[7]換言之,如要認定請托入學糾紛屬于不當得利,需先證明請托雙方不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跳過合同效力確認環(huán)節(jié)而徑直確認不當得利并不符合法律推理的邏輯。可見,請托入學糾紛實質上應歸為合同效力糾紛,在確認合同無效后,作為相應產生的法律后果,不當得利規(guī)則才能得以適用。

⒉請托入學不宜認定為不法原因給付。首先,拋開已有法律規(guī)范而適用不法原因給付之法理,存在“法官造法”之嫌。我國民事法律中并未納入不法原因給付的法律規(guī)范,其僅存于法理領域內。有的法院雖引用一些法條以支持不法原因給付法理,但此舉不僅未解決缺乏法律依據的問題,反而使其更加凸顯。如在朱某偉、何某玲委托合同糾紛案[(2022)蘇0205民初2405號]中,法院先引用《民法典》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然后指出付款行為因請托形成,系不法原因給付,違背了公序良俗,不受法律保護。

其次,“不法原因”缺乏明確標準,可能過度擴張自由裁量的空間。不法原因給付尚未進入實體法,目前并無判定“不法原因”的具體標準。同時,學界對“不法原因”的內涵和范圍也未形成統一認識。王利明教授認為,不法原因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給付行為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二是給付行為違反公序良俗。[8]王澤鑒教授則指出所謂不法有四種見解:⑴包括公序良俗之違背及強行法規(guī)之違反;⑵僅指違背公序良俗;⑶僅指違背善良風俗;⑷僅指強度的違背善良風俗。[9]若要闡明請托入學因違法而構成不法原因,法官需調查請托入學是否存在權錢交易,如行賄受賄、濫用職權等違反行政法、刑法的行為,這將額外付出大量的精力。相較之下,證明違背公序良俗更為簡單,法官僅需指出請托入學行為不符合公序良俗,即可判定不法原因給付的成立。如此一來,在面對類似案件時,法官可能會更傾向于拋開判定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職權,只需籠統地以違背公序良俗為由,即可適用不法原因給付而駁回請托人的返還訴請,這將導致“向一般條款的逃逸”。

再次,認定為不法原因給付會造成裁判結果的不公平。關于不法原因給付制度的意旨,有懲罰說、拒絕保護說[10]、一般預防理論[11]等,雖然是從不同價值角度對不得請求返還的緣由進行了解釋,但最終效果均是制裁了不法給付者,提高了不法給付者的預期成本,但同時也產生了“不法即合法”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惡意得利人。[12]因此,若認定不法原因給付成立,請托人作為實際給付者不能得到法律保護,受托人卻反而逃脫制裁并獲得額外收益。尤其在請托雙方均有過錯時,法律懲罰的卻是相對更加誠信的付款方,難以回應此舉有悖于契約正義甚至獎勵過錯的有關質疑。

最后,認定為不法原因給付也應以合同無效作為前置條件。從民法體系看,不法原因給付是不當得利制度中的例外。換言之,討論不法原因給付的前提是成立不當得利。而如前文所述,不當得利需以合同無效作為前置條件,這又回到了請托行為本身的效力認定問題,即實際應以合同效力糾紛為案由。

3.請托入學不宜認定為民間借貸或居間合同。請托人為勝訴考慮,往往選取對己有利的訴請和證據,隱藏不正當的事實,導致訴請與事實的分離。如請托人要求受托人出具借條,以便在委托事項未成就時仍有資金保障,或者受托人在無法完成請托事項時,為息事寧人而向請托人出具借條或簽訂還款協議。此時,雙方并無真實的借貸合意,若以民間借貸定性案件,則實質上確認了請托入學行為的有效性,甚為不妥。又如本文案例中均為請托人找受托人辦理入學事宜,而受托人也是親自或找關系為其辦理,并非居間合同中居間人為訂約而發(fā)揮引薦作用,故也不宜將請托人和受托人之間認定為居間關系。因此,即使請托入學表面披上借貸或居間合同的合法“外衣”,法官也不應機械地依當事人訴請認定法律關系,將不法事實合法化,而是應行使主動審查的權力,對糾紛的實質加以明晰。

⒋請托入學更宜認定為委托合同。請托入學系雙方達成合意,由受托人幫助實現入學事務,這種法律關系與委托合同最為接近。其一,兩者的成立均以信任為基礎。無論是請托入學關系還是委托合同,往往是出于對受托人的專業(yè)能力或社會資源等因素的信任。相應的,受托人也基于對請托/委托人的信任而接受該請托/委托。其二,兩者的核心內容均涉及將自身事務或任務轉交給他人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為該種服務向受托人提供一定的財物作為對價或報酬。當然,相對于現實中大量存在的無償委托合同關系,請托入學以有償形式更為常見,這也是糾紛頻發(fā)的重要原因。其三,受托人有義務按照指示完成所托付的事項,并通常應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確保事務的完成符合請托/委托人的期望和要求。

請托入學雖存有不正當之虞,但并不妨礙其被納入委托合同的范疇。其一,根據《民法典》第九百一十九條規(guī)定,委托合同的目的是處理委托人的“事務”。“事務”的涵蓋面甚廣,其種類并無限制。[13]根據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只要委托人委托的事項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強行性規(guī)定,均可委托他人代為處理。[14]而請托入學的托付事項為就學,其本質上是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根源則是我國優(yōu)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不宜將其視同于違法事項。其二,我國司法實踐將“找關系解決就業(yè)”“找關系打贏官司”等請托關系作為委托合同處理。[15]該做法也為最高人民法院所認可。[16]請托入學即所謂“找關系解決就學”,同理之下也可歸為委托合同。其三,請托入學可能涉及的不正當性應作為判斷委托合同是否有效的依據。基于《民法典》第五條所確認的“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決定合同的內容,確定彼此間的權利義務。合同自由并非無限制,對于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或公序良俗的合同條款,法院應當依法宣告無效。[17]可見,在請托雙方對入學事項達成合意后,便可訂立諾成、非要式的委托合同。至于其可能涉及的違法或背俗因素,應當通過《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的合同無效制度對該委托合同的效力進行實質性審查,其作為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并不影響委托合同關系的認定。在筆者統計的采用民法規(guī)制請托入學的案例中,認定為委托合同關系的案例約占80%,表明大多數法院亦持此觀點,這也有助于保持相關案件裁判的一致性。

四、請托入學糾紛的合同效力與費用分擔

(一)應根據請托入學的實質情況判斷委托合同的效力

通常而言,請托入學既破壞了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教育招生秩序,又背離了公正平等、光明正大的社會善良風俗,屬于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本應對其合同效力予以否定。但如前文所述,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實為維護合法權益而訂立的請托入學合同,例如利用借讀、特招、繳納擇校費、為中高考移民辦理戶口等合法渠道,并不構成對公序良俗的背離。此時,無論請托人對此是否知情,只要受托人辦理入學的行為合法合規(guī)且不存在不正當手段,該委托合同的效力理應予以認可。可見,若一味將請托入學認定為無效合同,可能導致裁判與客觀事實不符。法院應當全面審查請托入學關系的實質情況,包括但不限于依據請托入學合同的具體約定條款、受托人的實際履行內容、當事人提供的聊天記錄等證據,厘清請托人和/或受托人是否有通過不正當渠道獲取入學資格的行為,從而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判斷雙方訂立的委托合同是否因違法或違背公序良俗而無效,以實現對社會生活的有序指引。

(二)應根據委托合同效力、請托事項完成度和請托費用去向分情況確定費用分擔

⒈委托合同有效時,應視請托事項完成度確定費用分擔。若委托合同有效,且雙方有“未辦成退款”,或有依辦事結果確定費用的其他明確約定,應依照該約定判定是否退款及其金額。若雙方對退款沒有相關約定,則應根據《民法典》第二十三章關于委托合同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審理:⑴若約定的請托事項已完成的,受托人無需退款。⑵若約定的請托事項雖未完成,但已部分實施且有完成前景的,由法院依據請托事項完成度酌定退還部分費用。⑶若約定的請托事項因受托人的原因導致無法完成的,受托人不僅應退款,還應賠償請托人的相關損失。

⒉委托合同無效時,應視請托費用去向確定費用分擔。單一適用“返還”“不返還”或“收繳”均難以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其一,不應一概適用“返還”。筆者所統計的法院認定委托合同無效的案例中,判決全部返還請托費用的約占90%,說明返還請托費用屬于主流做法。倘若籠統地以“返還”方式加以處置,實難兼顧社會效果,其原因在于:對于請托人,不論請托事項完成與否,其結果最差也是得到全額退款,導致請托行為被縱容甚至鼓勵;而對于受托人,其必須努力實現請托事項以避免請托人要求退費,這反而增加了請托入學活動實際侵害公序良俗甚至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其二,不應一概適用“不返還”。法官跳過合同無效規(guī)范而徑行適用法理的做法本身就有待商榷,前文對此已論及。除此之外,盡管“不返還”系因請托人將自身置于法秩序或公共秩序之外而對其“拒絕保護”,具有威懾潛在請托人的效果,但實際上卻讓受托人獨受照顧,使其取得的非法利益合法化,這反而與“任何人不因不法行為獲利”的法理相背離。誠如王澤鑒教授評價道:“不能因請求救濟者本身不清白,即一概拒絕保護,使權益的衡量失其公平。”[18]其三,不應一概適用“收繳”。將請托費用予以“收繳”可以體現法律對請托雙方的懲戒,避免上述“返還”或“不返還”的兩難之境,但仍存明顯缺陷。一方面,“收繳”缺乏法律依據。雖然《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曾規(guī)定有“收繳”這一處罰方式,但目前業(yè)已廢止,而《民法典》并無此規(guī)定。另一方面,“收繳”與民法的私法本質格格不入。民事法官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而非越俎代庖充當行政機關的角色,故“收繳”模糊了私法與公法的關系,不宜在民事訴訟中加以適用。實際上,筆者所統計的案例中并無一例以“收繳”加以處置。

基于“過錯各自擔責”規(guī)則,以請托費用去向確定費用分擔的情況下,委托合同被認定為無效后,作為給付一方的委托人依法享有對已給付的財產請求返還的民事權利,而法院在民事案件中則不再有法律依據對無效合同中的財物進行收繳,只能選擇是否支持該返還財產的請求。這種處理方式有助于回歸到合同無效后果的本真,尋求恢復為沒有合同的原初狀態(tài),同時減少公權力對私法自治領域的介入。但其不足之處在于,當請托雙方均具有違法或背俗行為時,無論法院是否支持返還,都會讓其中的一方保有該給付,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發(fā)生沖突。因此,關于請托費用的處理,如何既能遵循現有的法律規(guī)范框架,又能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配或分擔,還能消除違法行為的獲利空間,需要探求一種切實可行的路徑。

筆者認為,在《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規(guī)定的“過錯各自擔責”規(guī)則的基礎上,依據請托費用去向的證明情況,妥善定奪費用分擔,不失為一種解決思路。其合理性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辨明請托雙方的過錯,為“過錯各自擔責”提供基本依據。合同無效的應有之意是發(fā)生自始無效的后果,并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財產狀態(tài)及其他相關事實狀態(tài)。在雙方互為給付的情形中,若雙方均為財產性給付,則相互返還即可。然而,就請托入學的委托合同而言,受托人所為給付是提供服務,使得請托人在客觀上不存在返還的可能性。如果在請托入學案件中僵化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應予返還”的規(guī)定,“一刀切”地判令受托人返還請托費用,此時因請托人無法返還,其結果無異令請托人一方獨獲不正當利益,既不符合公平觀念的一般準則,又助長了繼續(xù)從事違法背俗行為的不當風氣。對此,《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規(guī)定的“過錯各自擔責”規(guī)則為公平合理地分配請托費用賦予了現實上的可能性,請托費用去向則為之提供了確認雙方過錯的基本依據。

具體而言,將請托入學認定為委托合同后,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的規(guī)定,按照基本的合同關系分配舉證責任。一方面,請托入學的委托合同為雙務合同,無論委托合同是否有償,委托人都有支付費用的義務。[19]就請托人而言,其欲要求返還請托費用,應當先舉證證明請托事實的存在以及支付請托費用的相關證據。因此,請托人對請托費用去向的舉證可表明其在履行付費義務方面是否存在過錯。當舉證不能時,請托人應承擔不利的后果。另一方面,委托合同的目的在于通過受托人處理委托事務以實現委托人所期待的結果,辦理委托事務乃是受托人在委托合同中應承擔的首要義務,但委托合同重在事務處理的本身,不以發(fā)生預期效果或已告成功為內容。[20]故就受托人而言,其欲免除退費的責任,則需舉證證明相關費用已被用于處理請托人所指示的請托事務。相應的,受托人對請托費用去向的舉證可表明其在履行處理委托事務的義務方面是否存在過錯。同樣,當舉證不能時,受托人也應承擔不利的后果。由此可見,關于請托費用去向的證明有助于厘清請托雙方是否遵照委托合同約定而誠信地履行了自身義務。即便該委托合同被認定為無效,請托雙方仍可按對方過錯主張各自的信賴利益損失,從而為請托費用的分攤提供基本的事實依據。這既符合《民法典》第七條的誠實信用原則,也符合《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九民紀要》)第三十二條“不能使不誠信的當事人因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而獲益”的司法價值取向。

第二,有助于確定費用分擔的數額,為“過錯各自擔責”提供量化基準。如果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應折價補償”的規(guī)定,要求請托人給予補償或折抵部分請托費用,也可以達到酌情返還的效果,但因辦理請托入學的進展或成果與《九民紀要》第三十三條所規(guī)定的股權、房屋等財產差異甚大,其價值根本無法以市場因素衡量,補償計算標準的缺失無疑過分擴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間,不利于維護法律適用的安定性。對此,請托費用去向可以從定量角度衡量當事人的可譴責性,為“過錯各自擔責”規(guī)則下的費用合理分配提供量化的計算標準。

一方面,請托費用去向既是確定過錯的依據,又具有明確的數額。請托人和受托人為證明誠信履約,各自均對請托費用去向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并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倘若請托人不能證明其將請托費用支付給受托人的事實,法院當然不能支持其要求返還相關費用的訴請;相應的,倘若受托人不能證明其將請托費用用于處理請托事務的事實,則法院也不應支持其拒絕返還費用的抗辯。因此,對請托費用去向的證明不僅能明晰請托雙方存在過錯與否,也為“各自擔責”提供了客觀上可量化的分配標準。另一方面,以請托費用去向為基準可避免雙重受損的問題。委托合同是典型的勞務合同,受托人通過提供勞務為委托人處理特定的事務。假如受托人能夠證明請托費用已用于處理請托事務,表明受托人已著手實施請托事項并至少付出了一定勞動。若仍判令受托人返還,不僅使受托人因費用自負而蒙受損失,還導致其勞動而付之東流。請托人則與之相反,不但毫無經濟上的損失,還能享受到請托事項的某種進展。可見,將已用于請托的費用排除于受托人的返還責任之外,符合《九民紀要》第三十五條所規(guī)定的“要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合理確定責任”,避免“雙重獲利或者雙重受損”的現象發(fā)生。

第三,有助于消除不當獲利,為刑事責任和行政處罰提供運用空間。一些受托人為維持高額收益并防止請托人繞過自身辦理,往往自稱“有關系”“有門路”“有熟人”“認識領導”等,對辦理途徑和手段保持神秘或含糊其辭。實際上,他們對辦理請托事項而實施的行為掌握著控制權,并對是否存在違反公序良俗或違法的情況了若指掌。相對于請托人,受托人對請托費用去向的證明更能幫助法院查明案件真相,考察請托入學的委托合同在實際履行過程中是否存在違法或背俗情況,以便認定委托合同的效力。更為重要的是,對請托費用去向的挖掘有利于發(fā)現潛在的違法犯罪線索。另外,法院若從中發(fā)現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學校工作人員等存在違規(guī)操作或其他違法行為,可向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發(fā)送司法建議書,提醒其關注并處理相關問題,并就加強監(jiān)管、健全制度、完善流程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由此,通過刑事責任或行政處罰等形式,可將請托雙方及相關人員從事違法犯罪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予以收繳,從而實現法律對請托行為的否定性評價,發(fā)揮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的引領作用。

結 語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國逐漸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但在當下,人情關系的思維慣性仍在影響社會生活,其因“人情”侵害“公平”,用“關系”替代“規(guī)則”,以“人治”逾越“法治”,阻礙了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建設,事關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實現。要消除人情社會的負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厚植法治文化,為法治開辟廣闊的舞臺和空間。為此,在面對請托入學案件時,應當善于將人情關系置于法治視域之中,靈活運用《民法典》的相關條款明晰各方當事人的行為模式與法律關系,合理分配請托費用的歸屬,從而充分發(fā)揮現有法律規(guī)則的規(guī)范和治理作用,基于法治的中立、公正和權威來承載社會成員之間的廣泛信任和公平正義。同時,民事立法也應充分考慮我國人情社會的傳統文化與社會現實,對請托行為作出明確規(guī)定,并階段性地出臺相關指導性意見或指導案例,從而統一思維導向和裁判標準,以免司法裁判的不一致引發(fā)社會公眾的困惑和質疑。此外,可在繼續(xù)加強和規(guī)范司法建議工作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民事司法與行政執(zhí)法的銜接聯動制度及工作機制,以杜絕請托入學之亂象。

【參考文獻】

[1]“找關系”代辦入學 法院XiNQoaWWTD7+fI7n3MOsRQ==判決合同無效[EB/OL].中國法院網,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

05/id/7277343.shtml.

[2]請托入學不成,“找關系”的錢請求退回[EB/OL].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24328084.

[3][4]沈家本.歷代刑法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5:297,1407.

[5]田濤.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35.

[6][14][19]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等.民法學(第六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875,838,840.

[7]王洪亮.《民法典》中得利返還請求權基礎的體系與適用[J].法學家,2021(3):30-46+191.

[8]王利明.債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478.

[9][10][18]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二冊):不當得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25-126,119,120.

[11]王鋼.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J].中外法學,2016(4):928-954.

[12]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四)[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2805.

[13]史尚寬.債法各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81.

[15]蔡唱.公序良俗在我國的司法適用研究[J].中國法學,2016(6):236-257.

[1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253.

[17]楊立新.債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70.

[20]崔建遠.合同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57.

The Civil Law Regulation and Judgmental

Approach Conerning Enrollment Requests

—— An Analysis Based on 223 Judgments

Li Tianzhi, Wang Zhe

Abstract: Improper requests for enrolment distort the normal competition mechanism, violate fairness in enrolment and education, and impe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vernment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In the current trial practice,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the civil lawsuit, the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and the sharing of costs, which hinders the unity of the legal and social effects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 Disputes over enrollment requests should be regulated and adjusted by civil law and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entrustment contract relationships. The validity of the entrustment contract sh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substantive situ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enrollment requests, and should not be invalidated in each case. When dealing with fees, a proper allocation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 validity of the entrustment contract, the degree of completion of the entrusted matter, and the destination of the fees, and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should be properly balanced based on a negative evaluation of improper entrustment, so a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ociety governed by the rule of law and a society governed by human kindness through the means of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 enrollment requests; entrustment contract; civil law regulation; public order and morality; cost-sharing

(責任編輯:王正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日本91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你懂得|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制服丝袜一区| 婷婷综合亚洲| 91系列在线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99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精品主播|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成a人片| 熟妇丰满人妻| 99资源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伊人福利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91福利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h网址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四虎AV麻豆|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97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www.99在线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欧美日韩免费|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激情综合|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资源|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在线八区| 日韩色图区| 亚洲五月激情网|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