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滲透美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美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在閱讀中感受數學的表達美
數學語言具有準確、嚴密、簡明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數學語言的表達美(簡潔美和韻律美),進而領略數學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感受數學語言的簡潔美
數學語言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時,教師應選擇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數學語言開展教學。這樣能有效降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語言的簡潔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為例。在驗算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對這類算式進行驗算,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驗算方法,并要求學生正確運用數學語言簡潔明了地進行表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給出了答案,如“可以將計算結果代入原式進行檢驗”“可以用除法的逆運算,即乘法進行驗算”等。學生的回答雖然簡短,但是蘊含數學計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相關知識,還能感受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有效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二)感受數學語言的韻律美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它的很多概念都有固定的數學語言表達形式。學生只有熟練掌握這些數學語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數學語言的韻律美,以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將其中晦澀難懂的內容改編成兒歌、童謠等形式,引導學生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語言的韻律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中“比大小”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等符號的含義,教師可以采用創編兒歌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這些符號的運用法則,如“大于號、小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這些兒歌歌詞簡單易記,朗朗上口,而且語句押韻,便于學生學習和記憶。又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湊十法”計算技巧,教師可以利用童謠“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幫助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和記憶。教師運用這樣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語言的韻律美。
二、在觀察中體會數學的視覺美
(一)體會數字的形象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深入體會數字所展現出來的形象美。小學生對數字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數字形象化,賦予數字更加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感受數字的形象美的同時,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1~5的認識”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計數”的問題,并對學生說:“我們可以用聯想記憶法計數,將數字與相應的物品或場景聯系起來,如1像鉛筆細長直,2像鴨子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隨風飄,5像鐮刀割青草。”這些形象化的比喻,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這些數字的書寫方法,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深刻感知數字的形象美。由此可見,基于感受和想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字的獨特魅力。
(二)體會數學圖形的對稱美
數學圖形的對稱美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具有對稱特性的圖形,從而體現其美感。這種對稱美不僅體現在數學圖形的排列布局上,還體現在數學圖形的大小、形狀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并欣賞圖形的對稱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節“軸對稱”為例。在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如簡單的對稱圖形、我國古代建筑、現代建筑等。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學生對簡單的對稱圖形較為熟悉,但對古代建筑如乾清宮呈對稱性不太理解。這時,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建筑也要講求對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讓學生明白對稱不僅能帶給人們視覺享受,還蘊含數學原理。最后,教師可以開展拼圖游戲、繪制簡單對稱圖案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直觀感受圖形的對稱美。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三、在探索中品味數學的創造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通過動手實踐,發現和探索數學學習中的創造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設計開放性、實踐性的教學內容,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知數學學習中的創造美。
(一)在生活與數學教學中品味聯系美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品味生活中的數學美。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運用數學視角、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例。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操場中的花壇,并提出問題:“學校要建造一個長5米、寬4米,且一面靠墻的花壇,那么其周長最少是多少米?請說出你的設計方案。”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花壇的建造方案。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是“(長+寬)×2”,如果將長的一面靠墻,那么這個花壇的周長是“5+4×2=13(米)”;如果將寬的一面靠墻,那么其周長是“4+5×2=14(米)”。由于13<14,因此,為了節約材料和成本,應該讓長方形的長邊靠墻。
(二)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品味方法的運用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品味方法的運用美。為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簡單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索,逐步提高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在教授常規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解題路徑,掌握“一題多解”的技巧,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提出雞兔同籠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他們探索多種解題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采用假設法,還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解方程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思維的碰撞與交流,能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激發對數學問題解決方法的探究欲,進而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在數學實驗中品味思維美
數學實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領略思維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使學生感受數學的思維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節“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畫一個多邊形,然后將它裁剪成若干個三角形,并運用所學知識求解這個多邊形的內角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探尋其中蘊含的規律,并通過認真思考,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在不斷操作、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學習。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數學認知水平,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
(作者單位:甘肅省成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