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并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數學學科的應用性較強,這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夠主動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案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一、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若教師僅傳授教材知識,則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不利于其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會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以促進其全面發展。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統的小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采用灌輸式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效果。這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注重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措施
(一)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認知水平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雖然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已掌握了基本的數學概念及知識,但是其知識應用能力還較薄弱,對于復雜概念及數形結合內容的理解不夠透徹,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靈活調整數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活動,在情境中進行深入思考,利用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應直觀且形象,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為例。為了使學生對角的知識形成系統認識,教師在教學前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梳理學習脈絡,并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各物體的角度,并測量教材、書桌等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角度,計算各物體角的數量。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各種三角形物體的角度,借助三角尺尋找生活中的直角、銳角、鈍角。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能了解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應用意識。
此外,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在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聚焦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是增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闡釋數學原理的實際應用價值,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融入日常生活情境,打造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探索貼近生活的數學難題,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使學生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為例。教師可以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跑步運動作為切入點,借助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兩名跑步者在同一操場以不同軌跡(如圓形和直線形)移動的畫面,并引導學生思考哪名跑步者的路程更長。教師通過上述方式,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抽象概念,增強其數學應用意識。
(二)引入生活案例
在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認知水平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構建以日常生活為基礎的知識體系,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思維,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各項事物,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引入生活化元素,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和收集與數學相關的現象和問題,嘗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運用數學概念解釋生活現象,從數學的視角觀察事物。此外,教師應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各類教育資源,促進學生信息收集、整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制訂學習計劃,并嚴格執行計劃內容,了解時、分、秒等時間單位,以及時間單位的基本換算方法。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該單元的基本內容,并獨立完成時間認讀任務。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制訂完善的學習計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三)優化作業設計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通過打造高水平的課堂活動和設計優質的作業內容實現提質減負。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作業完成過程則是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增強數學應用意識的關鍵環節。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關。教師設計的作業應體現趣味性、應用性和實踐性。此外,為了保證作業設計的質量,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鼓勵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嘗試將抽象性內容轉化為實際問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習習慣。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克和千克”為例。這一單元涉及生活中常見的質量單位,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注重融入生活化元素,以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各個單位的重量差異。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借助秤來稱量1個雞蛋的重量,并稱出1千克雞蛋,然后將其與同等重量的其他物體進行對比。通過完成這項作業,學生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能積累一定生活經驗,對重量單位有更加直觀和準確的認識。通過上述方式,教師能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數學應用意識,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組織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征。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時,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奇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教師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在組織實踐活動時,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應準備充足的教學材料,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為例。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學習工具,引導學生使用三角尺找出30°、45°、60°、90°的角,并感知這些角度的大小,然后拼出75°、105°、120°、150°等角。此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物體,尋找并認識不同的角,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常見的數學教學形式。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活動主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應變意識,指導各小組成員展開熱烈而有序的討論,以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在活動主題設置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調整主題內容和難度,避免難度過大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或難度過小無法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個人觀點并展示學習成果,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為例。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和教具輔助教學,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直觀觀察同一幾何組合體、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的幾何組合體,并通過小組討論分析觀察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多樣化的討論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討論中發表個人觀點,在合作探究中探索方案的可行性,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圖形特征的了解,還能幫助學生整合所學內容,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水平。
結語
數學課程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征,學生擁有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提高知識應用水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新課標的要求,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并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開展個性化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學習自信心。此外,教師應優化作業設計,積極響應并落實“雙減”政策,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性作業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根據教材內容設置討論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水平,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夏縣韓集鎮姚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