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及促進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結構化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文章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探討了結構化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及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一、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結構化教學是一種將數學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進行組織和呈現,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厘清知識脈絡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層次性,旨在幫助學生建構數學認知結構。
(一)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實施結構化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通過將零散的數學知識整合為結構化的體系,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本質和內涵,并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小學數學知識往往抽象且枯燥,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教師采用結構化教學方法,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符號和概念,并引導學生對相關概念和知識進行系統性梳理,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實施結構化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避免無目的和重復性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習的針對性與成效,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結構化教學方法,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并明確教學重點,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在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思維方式,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概括性等特征。學生學習和思考數學知識,能逐步形成數學思維,這對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大有裨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結構化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方式,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知識體系的結構化構建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結構化教學方法時,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梳理出數學知識的主線和分支,構建清晰的知識框架。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以下是“幾何圖形的認識”相關內容的結構化教學片段。
教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學了很多有關平面圖形的知識,今天我們一起來歸納總結這些知識點。”
學生:“好的。”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教師利用PPT向學生展示以下問題:1.直線、射線和線段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有哪幾種位置關系?2.我們學過哪些角?在放大鏡下看角,它的角度大小會變化嗎?3.關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4.關于平行四邊形,你有哪些了解?5.圓與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學生1:“第一個問題,三者的聯系是它們都是直的,區別在于它們的端點個數不同,直線沒有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射線有一個端點。”
學生2:“線段和射線都是直線的一部分。從是否可以測量來看,只有線段是可以測量的,直線和射線因為沒有端點,所以不能測量。”
學生3:“第二個問題,我們學過的角有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
教師:“判斷這些角的依據是什么?這些角的角度范圍分別是多少呢?”
學生4:“銳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等于90°,鈍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教師:“看來同學們對知識點記得比較清楚。下面,請大家拿出放大鏡,觀察課本上的銳角、直角和鈍角,看放大之后它們的角度大小有沒有變化。”
(學生拿著放大鏡觀察)
學生5:“老師,沒有任何變化。”
教師:“為什么沒有變化呢?那么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2:“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應該和兩邊的開合程度有關系。”
教師:“非常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
學生1:“我知道。三角形可以根據角的不同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學生4:“如果按照邊的長短來分,還可以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教師:“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5:“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加起來等于180°;等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是60°;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為90°,其余兩個角的和是90°。”
教師:“其他同學還有要補充的嗎?”
學生3:“相比其他圖形,三角形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學生2:“我們也可以說等邊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棒。接著看第四個問題。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并且想一想平行四邊形的高應該怎么畫?”
學生4:“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從頂點作對邊的垂線段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教師:“同學們將知識點總結得比較到位。下面,請看第五個問題。”
學生1:“圓和三角形、四邊形不一樣的地方是,圓是由曲線圍成的,而三角形和四邊形是由直線圍成的,他們的內角和也有所區別。”
教師:“不錯。同學們在總結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結合之前所學,縱向構建知識體系。”
在以上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對學過的圖形知識從簡單到復雜進行總結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難度等級的數學知識,并領悟分類總結的數學思想。這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網絡。
(二)教學過程的結構化設計
教師在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過程中,應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按照知識的邏輯結構逐步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結構。
以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中第一節“7的乘法口訣”為例。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并掌握7的乘法運算公式的生成過程;學生能熟練背誦并運用7的乘法口訣,了解每個口訣所代表的數字含義;引導學生將7的乘法運算公式應用于實際情境,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用輕快的語調創設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要進入奇妙的數字世界了。請看大屏幕,數字7正在跳著歡快的舞蹈,它將要帶領我們進入它的乘法口訣世界。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然后,教師可以利用PPT展示7的乘法口訣表(圖1),并讓學生使用七巧板擺一擺、拼一拼,以直觀了解7的乘法口訣。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同學們,你們先動手擺出第一個圖案,然后想一想,拼板的塊數是幾個?”
學生1:“老師,我擺成了這樣的圖形(圖2),發現用了7塊板,也就是1個7,如果寫成乘法算式就是1×7=7或7×1=7,用口訣寫就是‘一七得七’。”
學生2:“老師,我擺成了兩個這樣的圖形,發現用了14塊板,也就是2個7。如果寫成乘法算式就是2×7=14或7×2=14,用口訣表示就是‘二七十四’。”
教師:“同學們很棒!通過動手操作,我們發現7的乘法口訣有一定的規律,即每增加一個七巧板圖形,就會按照口訣增加相應的拼板數。那么,以此類推,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完整的7的乘法口訣了?下面,請同學們動手填一填表格。”(學生認真地填寫表格)
教師:“請同學們繼續思考問題:小明有7本小說,如果他每周都想買相同數量的小說,7個星期以后,他會有多少本小說?”
學生1:“我根據乘法口訣計算是7×7=49(本)。”
學生2:“我查閱口訣卡片,算出來也是49本。”
學生3:“課本上有乘法口訣表,我也能算出是49本。”
教師:“大家回答得很好。利用7的乘法口訣表,我們既可以迅速、正確地求出答案,又可以在解題過程中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和乘法運算技能。我希望大家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起來。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場景可以運用乘法口訣呢?”
學生:“我們學過的詩歌有的是七言絕句,有的是七言律詩,我們可以運用乘法口訣來計算詩歌的字數。”
學生2:“一周有7天,可以運用乘法口訣推算出某個月份有幾周。”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習目標為教學指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對7的乘法口訣從簡單到復雜形成了結構化的認知。首先,教師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7的乘法口訣。其次,教師提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理解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去運用它。最后,教師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總結7的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運用,使知識的運用從簡單到復雜,從而讓學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三)學習方法的結構化指導
在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如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等,幫助學生開展結構化學習。這有助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結構化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總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使學生能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中第二節“三角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三角形的特征,讓學生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并將計算結果與標準答案進行對比。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同時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此外,教師要應引導學生將不同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對比和總結,從而使學生掌握不同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引導學生養成反思習慣,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在反思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在反思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和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寫出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方法,并將這些知識和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蘭工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