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新時代,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將紅色文化融入基礎教育體系,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還能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文章探討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的意義,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的意義
(一)提升小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學科的核心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教師可以借助生動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學生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充分發揮課程在思想引導方面的核心作用。教師依托紅色文化實施教學,能夠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紅色文化情感。
(二)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目標之一。將紅色文化融入該學科,可以確保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鑒于當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更應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教師應充分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引領作用,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小學教育著重于對學生思想認知水平的提高、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及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應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并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紅色文化對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紅色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健全人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紅色文化蘊含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寶貴資源。教師將其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引導學生以英雄為榜樣,提高自我道德標準,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內容,整合紅色教育資源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思維模式、社會認知及政治意識等方面具有顯著變化。然而,小學生年齡較小且知識儲備有限,他們難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國革命歷史的復雜性。這無疑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教師應從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法治教育兩個方面著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巧妙地融入紅色文化元素。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紀錄片或電影片段,以直觀、生動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觀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暫停,提出啟發性問題,如“從這段視頻中,你們看到了中國人民怎樣的英勇行為”“該行為表現出了怎樣的決心和信念”等,并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觀看心得。最后,教師可以深化課程主題,組織學生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激昂的旋律中,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得以加深。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巧妙地將紅色教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組織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為社區、學校提供幫助。通過親身參與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更深刻地領悟紅色文化的精髓,還能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培養奉獻精神。
(二)利用當地資源,豐富紅色教育素材
雖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一定的紅色文化素材,但是其涵蓋范圍有限。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挖掘并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補充,并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當地的紅色文化,從而培養其家國情懷。在實施這一教學策略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創新導入方式,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有效激發其對所學內容的興趣。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提前與當地的革命紀念館或歷史博物館進行溝通、協調,為學生提供一次實地學習的機會。在實地參觀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簡要而生動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杰出人物的事跡,如“鐵人”王進喜的堅韌不拔和“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無私奉獻,借助圖片、文字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對這些為國家發展做出巨大犧牲與奉獻的建設者有初步的了解。參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展品,認真聽講解員的解說,并積極與講解員或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以加深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以“我心中的建設者”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參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對建設者精神的獨到理解,描繪出心目中的建設者形象,并分享這些事跡給自己帶來的人生啟示。
(三)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當前,傳統的教學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亟須轉變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并實施新的教學模式,以更有效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收集、多媒體演示、案例分析、親身體驗及社區調研等教學手段,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加深他們對紅色教育資源的理解與認知。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我愛家鄉山和水”為例。如果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學生的主觀體驗與情感投入,那么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興趣愛好與家鄉的紅色歷史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家鄉紅色故事分享會”,邀請紅色文化的傳承者親臨現場,親口講述紅色經典故事。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家鄉紅色歷史緊密相關的紀錄片,讓學生深切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學生能深刻地感受到家鄉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富有趣味性的紅色文化小游戲,如“紅色文化知識搶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嘗試運用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如在介紹家鄉的自然風光的同時,講述一些與家鄉紅色歷史相關的環保故事,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也是傳承家鄉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感恩紅色人物,組織紅色主題活動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展現出較強的學習能力。因此,為他們樹立榜樣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榜樣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用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學生,能讓他們感受成長的喜悅。紅色人物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應注重介紹那些鮮活的紅色人物,讓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我參與 我奉獻”為例,教師可以選取雷鋒這一標志性人物作為生動的教學實例。雷鋒是家喻戶曉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雷鋒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教師可以講述雷鋒的生平事跡,特別是他在日常工作中展現出的奉獻精神,以及堅定不移地踐行服務人民的宗旨。例如,雷鋒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幫助有困難的人,無論是為戰友解決生活瑣事,還是為群眾提供實際幫助,他都滿懷熱情,從不言苦。為了讓學生全面而細致地了解雷鋒精神,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搜集關于雷鋒的動人故事、經典語錄和圖片素材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影視資料,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雷鋒無私奉獻的精神。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其他紅色人物的光輝事跡,并在后續的課堂上進行分享、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對紅色人物產生崇敬之情,并以他們為榜樣,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德法治觀念。
結語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紅色文化已被明確納入教育改革范疇,尤其在小學階段,紅色文化教育的創新實踐尤為重要。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對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主動思考應對策略,積極探索并實踐全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從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市楓津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