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的世界里,同伴間的互動既是成長的源泉,也是挑戰與沖突的催化劑。幼兒時期的同伴沖突,不僅反映了孩子們在情感、認知和社會性發展上的階段性特征,也是他們學習解決問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契機。文章通過深入探討幼兒同伴沖突的本質、成因,并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化解策略,從而幫助幼兒正確交往,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同伴沖突;矛盾化解;幼兒成長
作者簡介:徐睿(1992—),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牡丹江路幼兒園。
幼兒同伴沖突是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產生的不一致或相互對立的情況,主要由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社交經驗與規則意識以及具體情境中爭奪資源等引發。通常人們會將沖突片面地視為攻擊行為或消極行為,認為其對幼兒及其所處的人際環境只會產生不利影響。事實上,幼兒的同伴沖突也能轉化為推動幼兒心理發展的積極因素,因為解決沖突的經驗對幼兒成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正確處理沖突,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提高幼兒適應能力。
一、幼兒同伴沖突的原因
(一)自我中心思維作祟
幼兒沖突是幼兒社交互動中常見的現象,其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而自我中心思維作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自我中心思維,又稱“自我中心主義”,是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特別體現在幼兒階段。
幼兒在這個階段往往難以意識到他人與自己有不同的觀點、感受和需求。他們傾向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難以理解和接受別人的不同立場。同時,他們的行為和想法多圍繞自己的興趣、愿望和需求展開,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使得幼兒在與同伴互動時,容易因為爭奪玩具、空間等資源而產生沖突。
(二)幼兒社交技能不足
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尚在發展之中,他們可能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情緒管理策略和沖突解決技巧。因此,在面對沖突時,他們往往采取直接而簡單的方式應對,如搶奪、爭吵甚至打斗。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的詞匯量、語法知識和表達能力都相對有限。這導致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可能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也無法充分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感受,從而增加了沖突產生的可能性。另外,幼兒往往情緒波動較大,且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當他們遇到挫折、產生不滿或憤怒時,可能會直接通過攻擊、哭鬧等方式來表達情緒,這種不恰當的情緒管理方式也容易引發沖突。
(三)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都會對幼兒的社會行為產生影響。例如,父母過于寵愛或嚴厲都可能會導致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出現問題,而社會文化中對于競爭與合作的不同看法也會影響幼兒解決沖突的方式。
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氛圍,這些都會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家長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發生沖突,或者家長缺乏正確的沖突解決方式,那么幼兒就可能會模仿這些不良行為模式,從而易在與其他幼兒交往時產生沖突。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幼兒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會對其產生影響。現代社會中,信息爆炸、競爭壓力大等因素都可能讓幼兒感到焦慮和不安。同時,社會上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也可能讓幼兒感到困惑和矛盾,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這種社會壓力和文化沖突都可能成為幼兒沖突的誘因。
二、幼兒同伴沖突的化解方法
(一)辯證看待沖突,避免過度干預
在自由活動期間,小明和小強因為爭搶一個玩具而發生了沖突。小明先拿到了玩具,但小強也想要玩,于是兩人開始爭奪。小強因爭奪不過而哭泣。老師見狀立即上前,將玩具從小明手中拿走,并嚴厲批評了小明,認為他不應該獨占玩具。隨后,老師將玩具遞給了小強,并安慰小強說:“別哭了,玩具給你玩。”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卻讓小明感到非常委屈,他覺得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但卻被老師批評并失去了玩具。
在這個事例中,教師過早地介入了沖突,沒有給小明和小強一個自我解決沖突的機會。這樣做剝奪了幼兒通過實踐學習如何與他人協商和分享的機會。教師直接將玩具從小明手中拿走并給了小強,這種偏袒一方的做法容易讓小明感到不公平和委屈,同時也可能讓小強形成“只要哭鬧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的錯誤觀念。
在沖突發生時,教師首先應采取中立的態度,了解沖突的發展過程。如果幼兒能夠自行解決沖突,教師應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溝通、協商或妥協等方式自行解決。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沖突的教育價值,讓幼兒明白沖突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過解決沖突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等。同時,也應該讓幼兒知道教師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
教師應避免過度指責或出現情緒化的反應。因為過度指責或情緒化反應不僅無助于沖突的解決,還可能加劇幼兒的負面情緒。相反,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和理性的態度來處理沖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在介入沖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教授幼兒一些解決沖突的策略,如分享、妥協等。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當前沖突的解決,還能幫助幼兒在未來更好地應對類似的沖突。
(二)加強規則教育,強調遵守規則
在一次集體教學活動期間,教師正在給中班的小朋友們講解一個新的故事。此時,小華卻表現出明顯的不專注,他先是東張西望,然后開始在座位上扭動身體,甚至嘗試與旁邊的小朋友說悄悄話。當教師提醒他要認真聽講時,小華安靜了一會兒,但很快又開始玩起了自己衣服上的小飾物,完全忽略了教師的講解。然后,小明向老師報告小華在玩小飾物,小華聽到后報復性地打了小明一下,小明一下子哭了出來。老師看到后,立馬進行了阻止。在了解前因后果以后,對小華進行了批評教育,并提醒他要遵守課堂紀律。
在幼兒同伴沖突化解策略中,加強規則教育并引導幼兒學會遵守規則是至關重要的。規則教育有助于幼兒理解社會規范和秩序,學會在集體中生活,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發展。明確的規則可以減少幼兒間的誤解和爭執,降低沖突發生的頻率。通過遵守規則,幼兒可以逐漸養成自律意識和責任感。
幼兒園和幼兒家庭應共同制訂清晰、具體的規則,確保幼兒明確知道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同時,規則應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易于理解和執行。教師應通過故事講述、情景模擬等方式,向幼兒解釋規則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幫助他們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三)創設良好環境,創造自由空間
戶外游戲時間,小班幼兒正在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忙于積木建構。正當大家玩得興起時,突然,米米大聲地哭起來:“老師,琪琪把我的積木搶走了……”此時,只見琪琪把正方形的積木拿在手上。經了解,原來是米米要用正方形的積木搭建火車,而琪琪需要正方形的積木時二話不說就拿走米米的積木。后來,琪琪選擇去閱讀角,把積木放回去,米米才漸漸停止哭泣。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環境,將教室劃分為不同的活動區域,如閱讀角、建構區、角色扮演區等,并保證每個區域都有明確的標識和規則說明。這樣,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合適的區域活動,減少因資源爭奪而引發的沖突。同時在每個活動區域,教師都要準備充足的玩具和材料,確保每個幼兒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進行游戲。
良好的環境能夠減少因資源爭奪、空間狹小等引起的沖突,為幼兒提供一個和諧、有序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在良好的環境中,幼兒更容易學會分享、合作和協商等社會技能,從而促進自身社會性發展。同時,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緊張情緒,減少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應在幼兒園中設置自由活動區,提供多樣化的游戲材料和活動設施,讓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選擇和探索,同時在活動中鼓勵幼兒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機會,如選擇游戲伙伴等。
(四)樹立社交榜樣,掌握交往技能
在幼兒園中,教師是幼兒接觸最多、對幼兒影響最大的成人之一。因此,教師應成為幼兒社交的榜樣,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示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如何解決沖突等。例如,當幼兒之間發生爭執時,教師可以先冷靜下來,用溫和的語言和態度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幼兒樹立情緒穩定的榜樣。
家長也是幼兒社交的重要榜樣。家長應在家庭生活中展示積極的社交行為,如尊重他人、友好待人、平和解決沖突等。
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幼兒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當想要某個玩具時,可以說“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而不是直接搶奪。教師和家長也要幫助幼兒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教導幼兒在交往中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用積極的方式面對問題和挑戰。例如,當感到生氣或沮喪時,可以通過深呼吸、數數等方式來緩解情緒。此外,教師和家長還要引導幼兒學會用協商、妥協等方式解決沖突。例如,當兩個幼兒都想要同一個玩具時,可以讓他們輪流玩或者一起合作玩。同時,教師和家長要教導幼兒基本的社交禮儀,如使用禮貌用語、排隊等候、互相謙讓等。掌握這些禮儀有助于幼兒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與同伴友好相處。
(五)適時介入引導,提高解決能力
一次活動休息時,茶水間傳來了爭執的聲音:“這是我先排的位置!老師,他插隊!”“不行,這是我的位置!”原來,由于茶水間比較小,幼兒想要喝水只能一個個排隊。可是天天不愿意等,一進去就要插隊搶水喝。其他小朋友不樂意了,他就動起了手。教師發現情況后第一時間予以阻止,并對插隊的天天進行了批評教育,同時安撫好其他小朋友的情緒。
幼兒在面對同伴沖突時,往往會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教師的適時介入可以為幼兒提供情感支持,安撫他們的情緒,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教師的介入也可以引導幼兒正確理解和處理沖突,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避免沖突升級或造成更嚴重的后果。通過教師的介入引導,幼兒可以學習到解決沖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社交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為未來的社會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幼兒主動向教師求助時,教師應及時做出回應,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這可以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重視,增強他們的安全感。同時,在沖突尚未升級或惡化之前,教師應敏銳地察覺并介入,防止沖突進一步擴大。這可以避免給幼兒造成更大的傷害和負面影響。當幼兒嘗試自己解決沖突但多次失敗后,教師應適時介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可以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他們產生挫敗感和無助感。
在介入之前,教師需要先冷靜觀察沖突雙方的行為和表情。這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判斷介入的時機和方式。然后教師需要傾聽雙方幼兒的陳述和想法,理解他們的感受和立場。這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沖突的背景和情況,為后續的介入引導提供依據。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等方式,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并引導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問:“你們為什么會發生爭執呢?”“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你們兩個都開心呢?”教師還應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共同關注幼兒的社交能力和沖突解決能力的發展。家長可以在家庭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社交機會和情景模擬,幫助幼兒鞏固和提高所學技能。
結語
總之,幼兒間的同伴沖突是其社會性成長道路上的自然組成部分,教師應賦予幼兒獨立處理這些沖突的機會,而非替代或回避。在沖突發生時,教師應扮演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既不過度干預,也不袖手旁觀。通過充分利用沖突的教育潛力,教師可以促使幼兒從積極視角審視并化解矛盾,這一過程對于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有助于他們學會合作、理解與尊重,從而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胥興春.幼兒人際沖突及其應對策略[J].幼兒教育,2006(5):6-7.
[2]劉海.農村留守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3]佘翠花.幼兒同伴沖突問題解決策略的發展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關系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4]曹然.基于繪本對中班幼兒開展挫折教育的實踐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