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小學美術的地位逐漸提升,其已經不單是一門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創造力的學科,也是一種語言,可以表達學生情緒及創新思維。小學美術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其可以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于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此類教學資源,可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革命精神、愛國情懷。美術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蘊含的紅色文化,加強學科與生活的聯系,促使美術教學活動更加鮮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創新能力。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將零碎知識點予以整合的教學模式,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從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祖國”為例,融入紅色文化元素,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革命精神以及核心素養。
一、教材分析
“我的祖國”是一年級美術上冊的第四單元。該單元以“我的祖國”為主題,單元概念是“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和建設者創造的”。該單元共分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紅星閃閃”,第二課時“時光記憶”,第三課時“山河新貌”,第四課時“星辰大?!?,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祖國的變化。教師以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散文《可愛的中國》引入,讓學生從散文中感受革命先輩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生通過欣賞革命先烈為新中國誕生而奮斗的美術作品,感受革命先烈不畏艱險、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理解本單元概念,并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以及理想信念。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細致觀察、繪畫造型能力較弱,教師一味以傳統講授方式進行美術課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而且一年級美術課程與學前教育階段所接觸的美術活動有所區別,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此外,小學生在思維想象力、創造力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時機,激發小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喜愛,促使學生欣賞美、感知美,并將制造美的想法融入美術課堂中,進一步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三、教學目標
(一)審美感知
1.欣賞革命先輩為新中國誕生和建設而奮斗的美術作品,感受美術作品蘊含的革命精神。
2.通過觀察和創作,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與欣賞能力。
(二)藝術表現
1.鼓勵學生學習運用折剪、拓印以及添畫等美術技藝進行美術作品創作,獨立制作美術作品。
2.通過美術作品表達自身的情感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三)創意實踐
1.鼓勵學生運用不同材料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2.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創作出可以表達自身情感的美術作品,讓美術作品成為自身的情緒語言。
(四)文化理解
1.理解“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和建設者創造的”,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以及理想信念。
2.通過紅五角星、飛機等美術作品的制作,學生可以理解作品象征的意義,增強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認同感。
四、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正確制作紅五角星、飛機等美術作品,掌握折剪、拓印等美術作品制作技藝。
2.學生能夠理解并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愛,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3.學生如何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象的美術作品,理解紅色文化內涵。
4.學生如何運用創意、技巧創新美術作品,并以此表達自身情感。
五、大單元教學活動過程
(一)紅色經典導入
教師播放革命烈士方志敏散文《可愛的中國》的朗誦視頻,學生閉上眼睛傾聽,靜心感受革命烈士的愛國之情。
教師:同學們,通過這個朗誦視頻,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學生A:我感受到了革命烈士的一種無奈情感。
學生B:我感受到了一種希望,他在牢獄遭受了諸多苦難,也沒有陷入絕望中。
學生C:我感受到了革命烈士對自己選擇的道路以及中國命運的信心。
學生D:我感受到了一種愛國之情,將國家比喻成母親,有對“母親”的熱愛,有對“母親”遭遇的感慨、悲憤,又有勇于抗爭的勇氣,以轉變“母親”的境遇。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對,革命烈士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并堅信中華民族可以從戰斗中獲救,展示了中國革命的光明前景,也描繪了祖國未來美好幸福的景象,表達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以及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文學家們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表達。同學們,想了解畫家筆觸下的美術作品是如何表達愛國主義精神的嗎?讓我們學習第四單元的“紅星閃閃”“時光記憶”“山河新貌”“星辰大?!保斫獠煌瑫r期美術作品中對“愛國情懷”的表達,作為小學生的我們,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呢?
(設計意圖:利用紅色經典導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閱讀文本中愛國情懷的表達,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通過紅色經典延伸出“愛國情懷”“革命精神”等理念,讓學生對這些理念有初步的認知,有助于后續課堂教學中理解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愛國情懷、革命精神理念。)
(二)新知探究
任務一:課時主旨內容概括
教師:同學們,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歷經坎坷,重獲新生?,F階段,我們國家的變化日新月異。讓我們看這一單元的四個課時內容,了解每個課時的主旨內容。
多媒體出示示例:第一課時為“紅星閃閃”,課時主旨內容是理解紅五角星的象征意義以及立體五角星的折剪方法。
學生A:第二課時為“時光記憶”,課時主旨內容是了解英雄事跡,理解藝術家們對英雄懷念的表現,制作“勛章”。
學生B:第三課時為“山河新貌”,課時主旨內容是利用拓印、添畫的方法表現不同時期國家的變化。
學生C:第四課時為“星辰大?!保n時主旨內容是想象星辰大海的樣子,并學會制作飛機、火箭等作品,探索宇宙奧妙。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不錯,我們從理解紅五星的象征意義、分享英雄事跡、梳理山河面貌變化到對星辰大海的憧憬與探索,不同課時中學習側重點不同,而且每節課時中都要動手實踐,制作相應的美術作品。
(設計意圖:這個任務的設計,能讓學生對第四單元“我的祖國”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讓學生立足于自我感受,感知美術作品,體會不同時期的愛國情懷以及藝術家們對愛國情懷的表達。)
任務二:紅色文化資源滲透
第一課時“紅星閃閃”
教師播放歌曲《紅星閃閃》并提問:在這首歌曲中,你能想到什么?
學生A:這是革命時代的一首歌曲,表達了小紅軍們的革命精神。
學生B:在革命時代,兒童是一顆顆紅星,冉冉升起。
教師:讓我們打開教材第36頁,看趙蘅1991年畫的《太陽很足的晌午》以及第37頁蔡亮1964年畫的《貧農的兒子》,都描繪了什么場景?
學生A:《太陽很足的晌午》是一幅油畫,描繪了一個紅軍兒童在完成工作后休息一會兒,墻上是母親送兒上學的圖案。
學生B:《貧農的兒子》也是一幅油畫,描繪了毛主席與兩名兒童的見面場景,而背景是一隊行軍隊伍,表達了兩名兒童不畏艱難險阻想要參軍的強烈愿望。
第二課時“時光記憶”
教師:同學們,我們從小聽過很多英雄故事,你們可以分享一個讓你感觸最深的英雄故事嗎?
學生A:我知道雷鋒,他是一個無私奉獻、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人,他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學生B: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劉胡蘭的英雄事跡,她面對敵人的屠刀,寧死不屈、視死如歸,她為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怕犧牲,我們要學習她那種英勇不屈的精神。
……
教師:讓我們打開教材第39頁,看孫國岐畫的《邱少云》和吳為山的雕塑《雷鋒》,藝術家們是如何表現英雄的?
學生A:《邱少云》這幅畫描繪了大火蔓延到他身上,為了不暴露目標,他一聲不吭忍受烈火燃燒的痛苦的場景。從邱少云的面目堅毅,手指插入土地,死死把住,可以體會到他在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
學生B:《雷鋒》這個雕塑塑造了雷鋒面含微笑走在春風里的生動形象,將雷鋒精神融入雕塑中,突出雷鋒精神,讓其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
第三課時“山河新貌”
教師為學生播放從抗日戰爭時期到現代發生的變化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祖國母親從滿目瘡痍到現在的欣欣向榮。
教師:通過觀看這些圖片,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學生A:我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為世界大國,使得祖國母親不再遭受迫害、摧殘。
學生B:在不同時期,我們先輩的表現不同,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先輩運用武裝力量將敵人趕出我們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先輩用自己的勞動改天換地,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現階段,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如高鐵通行、風力發電,不斷注重節能減排。
教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讓我們看教材第42頁龍瑞、王珂的中國畫《紅旗渠》和第43頁毛本華、王剛、鮑璐、郝米嘉的油畫《焦裕祿》,藝術家們是如何表現山河新貌的?
學生A:《紅旗渠》描繪了勞動者與大自然搏斗的場景,是一首生命贊歌。
學生B:《焦裕祿》描繪了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沙種樹的場景,人物的衣著簡樸,焦裕祿與村民、林業技術人員一起扛著樹苗、頂著風沙走向荒漠,是一幅植樹造林,與自然激烈抗爭的景象,焦裕祿精神如同樹根扎根荒漠一樣根植在人民群眾心中。
第四課時“星辰大?!?/p>
教師為學生播放我國長征一號火箭研究與發射視頻。
教師:看了這些,同學們有什么想法?
學生A:我們要學習航天精神,為宇宙探索而奮斗。
學生B:宇宙是神秘的,宇宙無窮無盡,我們現在探索的僅是一部分,需不斷探索。
……
教師:同學們的想象是無限的,不能被有限的知識限制,發揮你們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宇宙中有什么?
學生A:宇宙中還有一個地球,那個地球上的人也在不斷地探索宇宙,我們也在探索宇宙,終有一天,兩個地球的人會相遇,分享兩個地球的文化,相互學習借鑒。
學生B:宇宙中的生物多種多樣,魚可能會飛翔……
教師:是啊,宇宙中有無限種可能,這些可能需要同學們去探索,去發現。
(設計意圖:在不同課時中,采用不同形式的紅色文化資源,第一課時滲透紅色文化是采用紅色歌曲方式,第二課時滲透紅色文化是采用英雄故事分享會的方式,第三課時滲透紅色文化是采用圖片分享的方式,第四課時滲透紅色文化是采用視頻欣賞的方式。紅色文化是一種統稱,涵蓋各種各樣的資源,于美術教學活動中選擇恰當的紅色文化滲透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教師:在不同課時中,我們學習了不同的美術技藝,制作了各種各樣的美術作品。我們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制作紅了五角星、勛章、飛機、火箭等美術作品。
小組A:我們小組全員都掌握了立體紅五角星的制作方法,并且能夠獨立制作紅五角星。
小組B:我們還可以用五根長度相等的小棍制作星星,可作為窗戶裝飾;也可以是組員五只手,伸出每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形成一個五角星(見圖1)。
小組C:我們小組制作了不同主題的勛章,賦予勛章不同的含義,可以將其作為評價獎品予以頒發。
小組D:我國有著大好河山,我們小組先用鉛筆畫了一個景色的輪廓,將彩色紙揉成一個團,用其蘸上顏料,按壓在景色輪廓上,或者抹在輪廓上,為景色添上顏色,不同的顏料用不同的紙團蘸取,避免顏料混合。我們利用這種繪畫方法繪制了我國不同的山河地貌,也繪制了我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小組E:我們小組制作了不同形式的紙飛機,從飛行距離不遠到可持續飛行,飛機前端有尖形和方形多種形式,我們將自身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寫在飛機上,讓“它”飛翔。
小組F:我們小組按照教材第45頁小火箭制作步驟制作了小火箭,小組成員人手一個,并在組內舉行了比賽,看我們制作的小火箭飛得有多高,承載著我們探索宇宙的愿望。
教師:每個課時都有一個美術作品,每個美術作品都與課時內容密切相關,你們不僅學會了欣賞藝術家們的美術作品,還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在完成美術作品的同時,也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新美術作品。
(四)作業設置
1.嘗試用更多工具和材料表現五角星,并集體展示。
2.用折、剪、貼等方法制作勛章。
3.用拓印、添畫的方法表現山河新貌。
4.運用本單元學到的方法制作并裝飾一個飛行器。
5.將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記錄在制作的美術作品上。
六、教學反思
紅色文化資源多種多樣,既有紅色秀麗景點、紅色古建筑,也有紅色歌曲、紅色文學、紅色畫作,紅色文化資源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為了在課堂中更好地滲透紅色文化資源,教師要真正挖掘紅色文化,尋找其與課程內容間的聯系,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活動,促使紅色文化資源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大單元教學是一種知識點整合教學模式,教師要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并圍繞此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實現全新知識體系的構建,讓學生對單元主題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教師在一年級美術上冊第四單元“我的祖國”中滲透紅色文化資源時,要立足每節課的課時目標,有機選擇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第四單元“我的祖國”的四個課時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我國的變化,如紅五角星、英雄事跡、山河面貌等,通過欣賞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學生可以感受革命先輩們為新中國誕生和建設而奮斗的精神,如奉獻精神、英勇無畏精神、革命精神;而這些精神也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珍惜當下,共創未來。
(作者單位:福清市崇文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