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日益凸顯其重要性。然而,當前的教學實踐環節仍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而言,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往往停留于機械性的背誦層面,缺乏對古詩詞深層意蘊的深入理解與情感體驗,從而制約了其學習成效的顯著提升,限制了其文學素養的全面發展,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造成了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沉浸理論作為心理學與教育學交叉融合的重要理論成果,為破解古詩詞教學難題開辟了新的路徑。
沉浸理論強調通過創設高度投入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沉浸在古詩詞的藝術世界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提升學習效果,進而促進其文學素養的全面提升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沉浸理論的應用,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度理解和情感體驗,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一、沉浸理論概述
(一)沉浸理論的定義與發展
沉浸理論,起源于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研究,旨在探索人們如何在特定活動中體驗到極致的愉悅與滿足。隨著研究的深入,沉浸理論逐漸擴展到教育領域。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運用沉浸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進而提高教學水平與成效。下面,我們將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探討學習與沉浸體驗的關系,尋求利用沉浸理論提高教學的新途徑。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沉浸理論鼓勵教師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設計符合學生能力、水平且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在探索古詩詞的韻律、意境時達到沉浸狀態,從而加深理解,提升學習興趣與文化素養。
(二)沉浸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在教育領域中,尤其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面,沉浸理論的應用展現了其不可估量的價值。具體而言,沉浸狀態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其由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從而增強學習的內在動力。在認知加工層面,沉浸狀態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高其信息整合與記憶的效率,進而加深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此外,沉浸式學習還為學生帶來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成就感和愉悅感。這些情感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促進了情感與文化的深刻共鳴。
二、沉浸理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該詩由宋代詩人蘇軾所作,是一首頌揚西湖風光的詩篇,以其平仄的和諧與對仗工整,展現了音韻之美、形象之美及意境之美,自古以來備受世人傳頌。本文擬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探討沉浸理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及效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并積累了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加之近期學習了兩首古詩,這將有助于他們對本詩的學習與理解。然而,小學生的理解力尚淺,學習韻文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難以理解的詞語進行闡釋和轉化,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營造詩文氛圍,幫助學生感悟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感,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詩。
(三)教學設計
本節課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地認讀古詩并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悟“瀲滟”“空蒙”的畫面與意境,讀出詩的節奏美與韻律美。
(2)通過“讀、想、說”相結合的方式,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3)抓住重點詩句,感受不同天氣下西湖所呈現的不同景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播放背景音樂《西湖印象》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之所以被稱為“人間仙境”,是因為杭州風景如畫,有著江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自古就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在詩人白居易眼中,它五彩繽紛——“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詩人楊萬里眼中,它無與倫比——“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詩人林升眼中,它欣欣向榮——“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千百年來,詩人們用自己心中的筆勾畫著他們眼中的西湖。有位名叫蘇軾的詩人對杭州更是醉心,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詩人,來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吧!
(設計意圖:在新課標指引下,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進行導入,將歷來描寫西湖的詩句呈現給學生,再配上輕音樂,激發學生的聽覺體驗,讓他們沉浸式感受西湖的萬千風情,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西湖的空間距離。)
環節二:整體感知,體味詩意
第一,教師出示插圖和相關圖片,給予學生視覺上的刺激,引導學生談一談對古詩的初步理解,感受詩人所描繪的西湖。
第二,教師播放視頻,介紹作者。教師根據視頻引出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其作品清新豪放,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蘇軾兩度入杭州,寫了許多關于西湖美景的詩篇,以此引出本節課學習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
第三,教師帶領學生了解詩題,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你們從題目中了解到了哪些關鍵信息?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詩人和朋友在湖上泛舟飲酒,最開始的時候是晴天,后來下起了小雨。
師:你說得很完整。同學們,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請同學們注意“飲”是動詞,表示詩人一邊在湖上泛舟飲酒,一邊欣賞著西湖的美景。想一想此時的詩人有著怎樣的心情?
(指導學生再次朗讀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
第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引導學生結合預習單完成學習目標一。教師提問:詩人只用了28個字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西湖美景,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好方法來讀懂這首詩嗎?
(1)同伴互學,檢測預習成果;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①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互學檢測。
②指名展示,糾正古詩中易讀錯的字、詞、音。
③配樂朗讀,想象古詩詞描繪的畫面,讀出韻律美。
(2)學生分享對詩意的理解,感受詩文中的景色之美。
教師總結: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更要讀出畫面,讀出感覺,讀出情緒。然后教師提問: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怎樣的景色?晴天、雨天的西湖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滿足新課標要求,學生在朗讀優秀古詩詞時能體驗詩人的情感,充分展開想象,體會詩文的韻律美;教師采用多種形式誦讀古詩,從字音到節奏最后指向韻律,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進入沉浸狀態,獲得沉浸體驗;用設計豐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環節三:品讀詩句,想象體悟
1.晴、雨西湖。
(1)品味“水光瀲滟晴方好”。教師借助多媒體出示圖片,解讀“瀲滟”。
師:同學們,“瀲滟”是什么意思?可能與什么有關?陽光照耀湖面,此時的湖面像什么?你在哪里見過嗎?
(設計意圖:古詩是有聲的畫,利用圖片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將古詩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所描繪的景象。)
(2)解讀“方”字。
(教師出示“方”的三種解釋)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選一選,哪個意思放在這句古詩中比較合適?
生:正,正好。
師:對!晴天,西湖正好,顯得美極了。同學們,你們能給“方”換個詞嗎?
生:剛好,恰好。
師:看來同學們都理解了。假如你是蘇軾,泛舟湖上,太陽照射著水面,波光粼粼,你會說——水光瀲滟晴方好;站在橋上,看著水光蕩漾,你會說——水光瀲滟晴方好;望著湖中倒影,波光粼粼,你會說——水光瀲滟晴方好。哇!多么美的景色,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的注釋,建立新舊知識鏈接。)
2.品味“山色空蒙雨亦奇”。借助多媒體出示圖片,解讀“空蒙”。
師:同學們,說一說你眼前的山是怎樣的?
生:煙霧籠罩,大山若隱若現。
師:是啊,雨中的西湖看上去是另外一番景象。(教師出示古詩插圖)瞧!山變了,房子變了,就連樹也不一樣了。如果此時你是蘇軾,喝著杯中美酒,觀賞西湖美景,你能看到什么?
生:眼前的景物好像披上了輕紗。
師:是啊,眼前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層紗,就像走進了童話中的仙境。誰能把這種朦朧、奇妙的美讀出來?
教師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借助古詩插圖理解詩意,給學生帶來視覺體驗,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空蒙”的含義;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美,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3.引出“西子”。
師:晴天的西湖嬌媚,雨天的西湖溫柔,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如詩如畫。這不禁讓詩人想起一個人,是誰呢?
生:西施?!坝盐骱任髯印甭?。
師:是啊。西施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美麗動人,西湖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讓人陶醉。
4.品味“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在詩人眼中,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濃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妝。詩人領略了西湖的濃妝之美,體會到西湖的淡妝之妙,不禁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正是這個美妙的比喻,西湖有了“西子湖”這樣一個人景合一的美稱。
環節四:整體回顧,賞讀古詩
師:同學們,詩人一天之中就領略了西湖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
生:興奮、激動。
教師播放音樂《出水蓮》,讓學生隨著詩人的好心情再來讀一讀這首詩。請男生來讀晴天的西湖,女生來讀雨天的西湖。
(設計意圖:音樂就像是一幅流動的畫,《出水蓮》優雅柔婉,與這首詩的意境十分相似。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引領學生置身畫中,沉浸式體驗西湖的美景。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天氣下的西湖美景,感悟作者的喜愛之情。)
三、總結
綜上所述,沉浸理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該理論以其核心要素——挑戰與技能的平衡、明確的目標設定、即時的反饋機制等,為古詩詞教學開辟了新的思路與視角。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并有效運用沉浸理論,通過精心設計情境、沉浸式實踐探索、即時反饋,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知識探究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教學策略的實施,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其文化自信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構筑起堅實的基石。可見,沉浸理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具有深遠的實踐價值,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作者單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