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有趣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趣味識字法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識字教學方式,通過游戲、故事、歌曲或圖像等多樣化的互動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新字詞。本文選取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祖先的搖籃》,詳細介紹趣味識字法在小學語文低段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將從教材依據、設計思想、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變式練習與拓展以及升華主題等多個角度進行闡述,力求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教學策略和實施方案,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持續增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一、教材簡析
《祖先的搖籃》是一首兒童詩,共有四小節。第一小節通過爺爺的話引出“我”的想象,描繪了原始森林的廣闊、濃密和生機勃勃。第二、三小節通過“我”的動作和問題,展現了對祖先生活的想象,如摘野果、掏鵲蛋、和野兔賽跑、看蘑菇打傘等,將讀者帶回原始社會,感受祖先與森林的親密關系。第四小節用風聲打斷“我”的想象,將讀者從回憶中帶回現實,通過對比現實與過去,讓讀者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明白熱愛大自然和生活的道理。整首詩歌語言簡潔,節奏舒緩,意蘊深遠,令人回味,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原始森林不僅是祖先的搖籃,還是他們的樂園。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活潑可愛,充滿想象力,他們用童真的視角觀察世界,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在學習這首詩時,學生會對詩中描述的原始森林和祖先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他們會有表達自己想法和想象的欲望。但是,由于時代的隔閡和時間的久遠,學生可能無法完全正確或深入地理解詩中的內容。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圖片、文字、視頻等輔助材料,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感知詩中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詩歌中描述的場景和情感。
三、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系統完善的語文課程學習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是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維度。《祖先的搖籃》識字教學需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讀祖、掏、逗、薔、薇、逮、憶7個生字,同時還需要能夠正確書寫祖、啊、濃、望、藍、摘、掏、賽、憶9個生字。基于此,趣味識字教學目標可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文化自信層面。
學生能夠正確識讀和書寫《祖先的搖籃》中的關鍵字詞,并理解其文化意義和語境,從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自信。通過對詩歌內容的深入理解,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中表達的對自然和祖先生活的尊重和熱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歸屬感。
2.語言運用層面。
學生能夠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新學的詞匯,在實際語境中進行恰當的應用。通過趣味識字活動,學生掌握詞語的準確意義和用法,提高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3.思維能力層面。
培養學生通過識字活動理解和運用新詞語的能力,加深對詩歌深層意義的理解。通過詩歌內容的深入探討,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擴展相關的詞匯和概念。
4.審美創造層面。
通過詩歌中生動的自然描寫和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以識字為切入點,鼓勵學生模仿詩歌中的描述,發揮想象,嘗試創作小詩或故事,以表達對自然的感受和美的體驗,在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和自然環境的深刻感知和珍惜。
四、教學重難點
1.在參與和體驗中學習新字詞,提升對字詞的記憶效率和興趣。
2.學會單個字的讀寫,理解和使用整個短語或句子,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五、設計理念
《祖先的搖籃》識字教學可以結合趣味識字法展開,使學習過程充滿樂趣,顯著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1.教材內容與趣味識字法的結合:《祖先的搖籃》這首兒童詩充滿了生動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適合運用趣味識字法引導學生探索和學習。將詩歌中的景象和活動變成識字游戲,如模擬野果采摘或掏鵲蛋等動作,讓學生在玩樂中自然而然地學習新字詞。
2.以學生的心理和興趣為出發點: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教師可以設計以探索和體驗為主題的識字活動。如設置一個“角色扮演”環節,引導學生通過游戲體驗的方式“探索”森林,既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又可促進學生對詩歌深層含義的理解。
3.教材深度與學生理解的橋梁:利用多媒體和實體模型輔助教學,如展示原始森林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詩歌描述的環境和氛圍,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探索課題:“同學們,你們想象過自己生活在森林中嗎?想想看,如果你在森林里,你會做些什么?”(學生互動,分享想法)
(設計意圖:引入原始森林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引入趣味識字法做準備。通過提問和學生的回答,激發學生對古代生活方式的想象,增強學習動機。)
(二)角色扮演,初步體驗
教師利用詩歌中的場景和活動,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扮演詩中的人物。例如,學生可以模擬采摘野果、掏鵲蛋或、和野兔賽跑、看蘑菇打打傘等活動,在實際動作中學習相關的新字詞,同時加深對詩歌情境的體驗和理解。
1.生字展示:在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展示涉及的目標生字,簡要介紹每個字的發音、意義,并示范如何在句中使用。
2.活動引導:我們將通過扮演游戲角色的方式來學習詩中的字詞。現在,每個小朋友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如采摘者或探險者。
3.角色介紹:教師準備角色卡片,每張卡片描述一個角色和相關活動,如“采摘者”(摘野果)、“探險者”(掏鵲蛋)、“觀察者”(看蘑菇打傘)等。同時,每個角色卡片上標注與該角色相關的目標字詞,例如,“采摘者”卡片上標注“薔薇”。
4.角色分配:學生從準備好的角色卡片中選擇一個角色,了解角色的背景和任務。
5.場景模擬:教室內設置模擬“原始森林”的環境,可以通過布置和背景音樂來營造氛圍,學生在這個設置中扮演角色。
6.扮演指導:教師給出具體情境提示,引導學生開始扮演。例如,對“采摘者”說:“現在,你在森林里發現了一叢美麗的薔薇,嘗試去摘它們。”視頻上可以同步播出示范視頻,并呈現“薔薇”“摘”等生字。
7.任務執行:學生按照角色卡上的描述進行角色扮演,如模擬采摘、掏鵲蛋等。在執行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使用目標生字描述他們的活動和所見所感。以模擬“掏鵲蛋”為例,學生扮演的角色是“探險者”,目標生字為“掏”。學生站在一棵模擬的樹旁,樹上有一個巢(使用籃子和一些裝飾品模擬),巢中放置了一些小球代表鵲蛋。學生用手伸進籃子中“掏”鵲蛋,同時說:“我在掏鵲蛋,小心翼翼地拿到這些蛋,它們很圓。”教師在一旁觀察學生的活動,鼓勵學生使用目標生字:“很好,你能告訴我們你在做什么嗎?”學生回答:“我在掏鵲蛋,要輕輕的,不想打破它們。”這個簡單的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使用新學的字詞“掏”,并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字詞意義的理解。同時,模擬活動也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到與野生動物互動的情境,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8.學生展示:活動結束后,學生總結自己的角色扮演經歷,并盡可能使用目標生字進行表達。如扮演“采摘者”角色的學生分享了他的經歷:“我是采摘者,我在游戲里摘了很多野果。我還看到了薔薇,它們很漂亮。我小心地摘了一些,它們真好聞。”這段總結中,反復用到生字“摘”,還使用到生字“薔薇”。
9.課堂討論:分組討論不同角色的體驗,特別是如何使用目標生字,并討論這些字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10.復習強化:教師總結活動中學到的生字,再次強調每個字的正確發音和用法,并通過簡單的測試加深記憶。
(設計意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詩歌內容相關的小道具,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學生可以在這些實物的輔助下進行趣味的角色扮演,更加深入地體驗詩歌情節。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在實際活動中使用新字詞,加深對字詞意義和用法的理解。互動性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效率。)
(三)繪圖與故事創作,深化理解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認讀和書寫,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詩歌內容繪制原始森林的場景圖或制作簡易的故事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標注重要字詞,并使用這些字詞來描述他們的畫作和故事,從而加深字詞的記憶和應用。
1.主題介紹: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角色扮演中的經歷,鼓勵他們思考在森林中的特殊經歷。“現在,我們將用畫筆記錄你在森林中的冒險。想象你剛才在森林中做了什么,遇到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2.生字提示: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目標生字和需要書寫的字詞(祖、掏、逗、薔、薇、逮、憶等),并簡單復習每個字的讀音和書寫方法。“請嘗試用這些字來描述你的畫作內容。”
3.繪畫創作:學生將根據他們在角色扮演中的體驗繪制相關的場景,并使用目標生字來描述和標注他們的畫作。以下是幾個擴展示例,涵蓋不同角色和目標生字:
示例一:采摘者。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了采摘薔薇的活動,畫面中,自己站在花叢中,手中拿著薔薇,周圍是綠色的葉子和其他花朵。同時,在畫作旁邊標注“薔薇”,并在畫下寫上描述語——“我摘薔薇”。
示例二:探險者。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探險,發現了隱藏的鵲巢。他在畫中描繪自己正從樹上的鵲巢中掏出鵲蛋的情景,同時在畫旁邊標注“掏鵲蛋”,并在畫下描述:“我掏出×個蛋”。
示例三:觀察者。學生扮演觀察野兔賽跑的角色,他在畫中畫出兩只野兔在森林小徑上跑步的場景。同時在畫作旁邊標注“賽跑”,并在畫下寫上“我看到野兔賽跑”。
4.互動指導:教師在教室中巡視,幫助學生思考如何在畫中使用目標字詞。如指導學生在畫出鵲蛋時旁邊寫上“掏鵲蛋”。
5.故事構思:學生完成畫作后,教師鼓勵他們為畫作編一個簡短的故事。教師可以提供起始句子幫助學生開始,例如,“當我走進森林,第一件事我就注意到了……”
示例一:采摘薔薇。起始句子:“當我走進森林,第一件事我就注意到了很多薔薇。”故事內容:“我看到紅色和粉色的薔薇,它們很漂亮。我小心地摘了一朵給媽媽,因為媽媽喜歡薔薇。”
示例二:找鵲蛋。起始句子:“當我走進森林,我發現了一個鳥巢在樹上。”故事內容:“鳥巢里有鵲蛋,我想看看鵲蛋。我小心地掏出一個看,鵲蛋很圓、很漂亮。”
示例三:野兔賽跑。起始句子:“當我走進森林,我看到兩只野兔在賽跑”。故事內容:“野兔們跑得很快,它們跑過草地和小路。我覺得很好玩,就在旁邊看它們跑。”
這些故事通過結合直觀的場景描述和簡單的語言,能夠讓二年級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新學的字詞。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故事,這些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6.書寫實踐:學生在畫作下方或背面寫下他們的故事,盡量使用目標生字和書寫字詞,旨在加強書寫能力和字詞應用。
7.分享時間:部分學生展示他們的畫作和故事,其他學生可以提問或評論,教師引導討論,確保每個生字都被正確理解和使用。
8.成果展示:所有畫作和故事可以在教室內展示一周,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看到同伴的創作。
9.評價獎勵:教師對學生的創作給予積極的反饋,特別是對很好地使用了目標生字的學生,可以設立小獎勵,如“最佳故事講述者”或“最有創意畫作”等,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設計意圖:通過繪圖與故事創作,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目標生字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在創造性表達中練習書寫和使用新字詞,從而在實際使用中促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從而將課堂學習與個人創作聯系起來,使學習更加生動和持久。教師在此環節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學生正確使用生字,并通過創作來表達個人的體驗和情感,使學習過程更加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
(四)猜謎游戲,鞏固記憶
猜謎游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復習和鞏固新學的字詞。以下是該活動的具體組織過程,學生可以結合之前的角色扮演和繪畫創作環節進行活動。
1.謎語設計:教師根據學生在角色扮演和繪畫創作中使用的生字(如祖、掏、逗、薔、薇、逮、憶)設計一系列簡單的謎語。
謎面1:“在森林中找到了,紅紅的像火,用手輕輕掏,這是什么花?”(謎底:薔薇)。
謎面2:“小動物在跑道上比賽,速度快如閃電,它是誰?”(謎底:賽跑的兔子)
2.謎語卡片:教師將每個謎語寫在卡片上,背面寫上謎底,前面則是謎面,確保每張卡片的謎底都涵蓋目標生字之一。
3.分組競猜: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輪流抽取謎語卡片,并嘗試解答。每個學生至少有一次解答的機會。如果小組在規定時間內無法解答,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提示,例如:“想想你們在繪畫創作中畫了哪些植物。”或“這個字你們在角色扮演時用過,它與動物有關。”
4.討論解釋:當一個謎底被正確猜出后,教師則邀請猜對的學生向全班解釋謎底與謎面的聯系,并鼓勵使用畫作或角色扮演的經歷來加強解釋,且應盡可能使用包括生字在內的其他相關字詞,以加深對這些字詞的記憶和理解。
(設計意圖:設計與詩歌內容相關的字謎或短語謎題,讓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復習和學習新字詞,可以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七、課堂總結
《祖先的搖籃》趣味識字教學通過角色扮演、繪畫創作、猜謎等活動,不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使用了新的字詞,而且深入體驗了詩歌中描述的原始森林生活。
1.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森林角色,如采摘者和探險者,親身體驗了采摘薔薇和掏鵲蛋等活動,這些活動幫助他們在現實操作中學習目標字詞,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2.在繪畫創作環節,學生將自己的角色體驗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畫面,進一步加深了對生字的記憶。通過創作與生字相關的故事,學生不僅鞏固了字詞的應用,還發展了語言表達和創造性思維。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將語文學習與藝術創作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多感官的互動中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新知識。
3.通過猜謎游戲,學生能夠在實際的語言使用環境中練習和鞏固新學的字詞,同時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這種活動有助于將學習內容從課堂延伸到更廣泛的語境中,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通過這些趣味性識字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活動中學習字詞,還能加深對自然和歷史的感悟,激發探索世界和表達自我的興趣。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腰站子東鄉族鎮中心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