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以有形的方式流淌在綦江人的記憶中,反映在在地文化里。柔美、熱情的綦江別有一番澎湃:僚人銅鼓的豪邁之聲穿透歷史的迷霧,渝南第一山水古鎮底蘊深厚、從容淡然,三線建設的豪情與質樸,至今仍是綦江歷史不可忽視的一抹底色,而未來還在書寫……
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有載:“江發源夜郎,作蒼帛色,故名綦。”綦江,重慶之南的古津,曾是商旅云集的要沖,是古時僚人賴以為生的水脈,是鹽運的動脈,亦是綦江人心中那一抹最溫柔的綠意。
江水悠悠,見證了無數人的故事,從古至今,生生不息。人的流動,帶來城市的繁盛,城市的繁盛,續寫人的故事,綦江以江之名,講述著一個長流不息的故事。
以一族見一地
在遠古時期,綦江還被稱作“僰溪”的時候,僚人就從云貴高原進入巴蜀大地,史稱“僚人入蜀”,而在綦江的這一支被叫做南平僚。
提及這一遠古族群,漁獵、銅鼓以及“和合”思想,是不可錯過的關鍵詞。在藻渡河還被稱作“僚人河”的時期,南平僚就傍水而居,在這里過著穴居、漁獵的生活。在被譽為“南平僚文化第一鎮”的郭扶鎮里,遺留的古跡多如繁星,記錄著那段失落的歷史。無論是花兒巖蘭干門遺址上的崖墓,還是雙河塘崖墓,魚、船等與水伴生的形象都不曾缺席,可見漁獵在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僚人不通絲竹,但享鼓樂。銅鼓亦是僚人文化的一大象征,歷史上有關僚人銅鼓的記載不在少數。唐太宗貞觀三年(629 年)有載,僚酋“劍荔王”遣使進銅鼓,請予內附(歸附朝廷);宋太祖乾德四年(966 年),南平僚又進銅鼓內附。在因地勢、文化等原因封閉動亂的當時,銅鼓作為僚人珍貴的文化象征,反復出現在歷史的書寫中。
時至今日,郭扶鎮的銅鼓殿遺址依然講述著那時的故事。銅鼓殿居望鄉臺之上,為木結構建筑,如今僅剩柱洞。據說,古時候,僚王登高望遠,一旦有敵情,僚王便親自敲響銅鼓示警,族人聽到示警集結的鼓聲,立即帶上兵器,聚于僚王身邊,保衛家園。“僚王有鼓角一雙”,銅鼓亦是僚王權力和財富的象征。
然而,關于南平僚的性格文化卻少有記載。這是由于南平僚分布的地區在魏晉為巴郡南部,正是《魏書》中“入深山者仍不為編戶”的缺乏人口記載的“生僚”地區,且時值戰爭不斷、政局動蕩的年代,許多文本材料被破壞,歲月的塵埃掩蓋了他們的生活軌跡,給這個族群增添了幾分神秘。
又被稱作“渝州蠻”的僚人,歷史上亦不乏動亂反叛之事,甚至在《宋史·熊本列傳》中有著“焚積聚,以破其黨,木斗氣索,舉榛州五百里地來歸”的記載。但因南平僚人文字碑的存在,我們得以瞥見這一族群知性的一角。崇尚“和合”的僚人,主張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等“六和”,人和村的三合嘴遺址,作為曾經僚人議事或解決爭端的場所,亦是一大力證。
在東漢至隋唐的600 多年間,南平僚與外界少有經濟文化交往。在唐代,隨著漢族的南遷和文化影響,南平僚開始接受漢族的文化和生產方式,逐漸漢化。到了宋代,南平僚中的許多人已經習漢字、講漢語,甚至與漢族通婚,融合于漢族之中,綦江的故事也在民族交往和血脈交融中徐徐展開。
以一鎮見一城
東溪鎮被譽為渝南第一山水古鎮。早在公元前202 年,這里就因為水運而形成碼頭集市;唐武德二年(619年)設丹溪縣;唐貞觀十七年(643年)撤丹溪縣為東溪鎮。綦江河、東丁河、福林河兩岸的清代川東地區特色民居星羅棋布,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山即是鎮,鎮就是山。在東溪,“一村、二碑、二石、三宮、三瀑、四街、五橋、六院、七巷、八廟、九市、十景”各具特色。
東溪因水而生,因人而興,因商而聚,因文而名。談東溪,要從人的流動說起。回望綦江歷史,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移民地區。眾多移民在東溪繁衍生息,“陳家的頂子,羅家的屋子,夏家的谷子”,這句在東溪流傳的俗語,說的正是扎根東溪鼎盛的幾個大家族。從古至今,僚人入蜀、明清時湖廣填四川以及近現代移民等移民潮浸潤著此地,人的流動對此地文化形成有太多太深的影響,多樣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養分。
人的流動不僅與遷徙有關,商貿更是重點。“君看縹緲綦江路,萬馬如龍出貴州。”說的正是綦江繁茂的車馬人流,其中以東溪為最。東溪,川渝之喉,湘桂之鑰,海路之始。綦河蜿蜒,碼頭熙攘,鹽米茶酒,百貨流轉,商貿繁榮至西南,遠及東南亞。
東溪的鹽馬古道早在西漢時期就已開辟,距今已有2200 多年歷史,由重慶通往貴陽,全長991 公里。鹽馬古道上,先人的身影已遍尋不見,唯余石板路上的背杵洞證明他們走過,黃葛樹伴著古道生長,鑲嵌在山水之間,郁郁蔥蔥、盤虬臥龍,碧透的東溪漫上來,漫過太平橋碼頭,鹽馬古道的腳印,銘刻了祖祖輩輩的靈魂。公元639 年,一條出海官道縱貫綦江,經東溪,南抵邕州(廣西南寧),直通交州(越南北部),一路向南,勾勒出最早的南向出海通道。
東溪的書院街上,街面蜿蜒,青石鋪路。街邊兩側是夾壁房和青磚房,至今仍保存有古樸美觀、具有清代建筑風格的小天井四合院,麻鄉約民信局、南華宮和萬天宮都頗具代表性。
人在路上,心系家鄉。走進東溪鎮,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以有形的方式停駐在東溪的街道上。淺褐色的木匾上刻有“麻鄉約”幾個字,木匾前立著幾座銅像:妻子抱著孩子,望著父親叮囑返鄉的游子。打著赤膊的壯年男子們或擔著木箱,或扛著麻袋,前有老馬指路,麻鄉約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
東溪古鎮的麻鄉約民信局,是西南最早且保存完好的郵局。由于移民思念家鄉,每年都要推選人員回故鄉探望,往返帶送土特產和信件,日久約定俗成,人們便稱其為“麻鄉約”。這座郵局,不僅因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位在郵政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建筑本身也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為研究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郵政、移民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如今,麻鄉約民信局舊址已被打造成為主題郵局,門口掛著綠色的郵箱,連接起了傳遞的意義,傳承著這段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東溪古鎮建鎮歷史1300 余年,千年歲月的細流,緩緩匯入巴渝的歷史長河。在這里,有悠久的歷史沉淀,商貿的繁榮往昔,文化的多彩遺產,以及地理位置的獨特魅力,從東溪見綦江,勾勒出綦江文化的經典輪廓。
以一廠見一代
三線建設的歷史是綦江人民無法割舍的一段時代記憶。彼時,綦江形成了能源、冶金、齒輪機械三大支柱產業,成為當時西南第一大工業強區。
這一時期的工業建設,為綦江乃至整個重慶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綦江迎來騰飛,成為全國煤炭工業重點建設的12 個礦區之一,松藻礦區成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點項目。綦江、萬盛、南川成為四川常規武器工業布局的南線,擁有重慶四鋼廠、慶江機器廠、雙溪機械廠等多個工廠。這些建設不僅增強了綦江的工業實力,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是締造了中國工業歷史上“八個第一”:第一輛重型自卸汽車、第一條汽車齒輪生產自動線、第一輛軍用越野車、第一爐電解銅、第一批汽車齒輪、第一批鋁錠、第一臺汽車變速器、第一批鋼絲繩。
其中,重鋼四廠的故事尤為跌宕起伏。作為重慶國資第一家上市企業,它的前身是綦江東溪鎮的吳舉宜先生聯合組建的東源實業;在歷經抗戰烽火、走向國營新生后,被命名為國營東源煉鐵廠;1958 年合并到國營三江鋼鐵廠;1965 年劃入重鋼,成為重鋼的第四鋼鐵廠。歲月流轉,至2012 年,這位工業老兵終于卸甲,悄然退出了歷史長河。
如今,重慶第四鋼鐵廠、松藻煤礦、重慶鋼絲繩廠、綦江齒輪廠等或搬遷或破產,留下了龐大的工業遺產。它們作為時代的記憶,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如何讓這份記憶永存? 2017 年,“四鋼記憶”工業文化景區應運而生,以老廠房為幕,以廠區結構為臺,綦江打造了一片工業主題的影視拍攝天地,四鋼廠中心區的綜合辦公樓更是成了影視作品里小有名氣的鐘樓:在電影《蕎麥瘋長》里,馬思純與辛鵬坐在鐘樓上聊天;電視劇《脫軌》中,劉浩存站在鐘樓下仰望呼喊……此刻工業遺產迎來重生,或者說在屏幕里變成永生。
走進如今的重鋼四廠,目光沿著一段荒廢的鐵軌,自然而然地被引向深邃的隧道。道路兩旁的廠房,植被野蠻生長,沿著墻體攀援,部分廠房已經空置,空氣中仿佛彌漫著鐵銹的味道。歲月留聲,鐵軌依舊,站臺靜立,黑板報與墻報標語銘記著往昔,青年文明崗亭與標牌依舊矗立,守護著那個沸騰年代的工業記憶。保存完好的工業建筑,僅有時間留下的痕跡,將我們的記憶拉扯回那個年代,于是一切回憶都變得有形且具體了。
以現在觀未來
一度是綦江生命線的工業,也曾淹沒于時代的浪潮。四鋼成為“網紅打卡地”,鋼絲繩廠廠房也歸于沉寂。如今,隨著區域性戰略支點、中心城市等功能定位越發明晰,我們也將見證它的再度騰飛。
工業的基因就此烙印在了綦江的血脈之中。2020 年,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重慶綦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核準面積7.98 平方公里,總體形成“一區四園”的空間布局,先后獲得“中國西部齒輪城”“國家高性能齒輪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國齒輪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重慶市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等等稱號。
2017 年,渝貴鐵路全線貫通,重慶與貴州的經貿合作上升到新高度,這給了處在重慶與貴陽兩大城市之間的綦江又一次難得的發展契機。這條南向通道是渝新歐線上的重要一環,將西北與西南,中西亞、歐洲與東南亞連接起來,形成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未來,綦江更是將從“一區四園”向“一區六園”邁進,在北渡、橋河、通惠、永桐產業園之外,增加兩個全新的產業園;致力打造富有綦江特色優勢的現代制造業產業體系;緊扣服務和融入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落細落小“2+4+N”細分賽道,推動輕合金材料、智能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產能優化重整、產品結構調整,食品加工、裝配式建筑、信息安全、天然氣化工四大特色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N 個戰新產業加快引育、積勢見效。
綦江將細心培育“產業之花”,用堅韌和耐心澆灌主導產業,讓其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圍繞鋁產業的核心,提升原鋁的供應能力,支持企業擴展產能,吸引高端項目,讓輕合金材料產業集群如繁星般璀璨。
昔日工業輝煌,今朝戰略新篇。綦江,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渝黔戰略合作的聯接點、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門戶”、重慶“南大門”、主城都市區區域中心城市、全市人口和產業發展重要承載地,在加快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區域中心城市的宏偉藍圖下,將全力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試驗區、重慶先進制造業基地、重慶重要清潔能源保障基地、重慶特色紅色文化高地。號角已經吹響,綦江正以時不我待、昂揚奮進的姿態,繪就一個“如來·如愿”的多彩未來。
編輯+ 周薇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