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臨,京都的花見小路在燈籠的柔光中蘇醒,藝伎們沿著街道前往茶屋赴約,為這條古老的小路注入勃勃生機。一力亭周邊,紅墻環繞,竹柵欄點綴,茶屋前布簾輕垂,無聲地講述著京都的風情與雅致。
“花見”,在日語中意為賞花。但在花見小路,這個詞被更多地賦予了風月場所的旖旎。
自江戶時代起,花見小路就是日本著名的花街之一,匯集了茶屋和藝伎。如今,這里的傳統韻味猶存,是京都少數還能看到藝伎活動的地方。
每至傍晚,身著華麗和服的藝伎碎步走出茶屋,踏上古老的石板小徑,成為夕陽下最動人的風俗畫……
江戶遺風
盡管京都這座千年古城正逐步融入現代元素,但花見小路仿佛被時間遺忘,依舊沿襲著江戶時代的模樣。
公元794 年,桓武天皇從奈良遷都,參考唐朝長安城的布局,建立了平安京,即今日的京都。從那時起,京都就成為日本的核心城市之一,即便朝代更迭,“文化之都”的地位也依舊穩固。到了江戶時代,政權逐漸向江戶(今東京)轉移,日本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期。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市井文化大受追捧。京都的花街,正是當時市民階層崛起與文化繁榮的體現。
京都有六條著名的花街,分別是上七軒、祇園甲部、祇園東、嶋原、先斗町和宮川町。除了嶋原,其余五個街區被統稱為“五花街”。五花街中,祇園甲部與祇園東同屬歷史悠久的祇園地區。
花見小路,正是祇園地區最負盛名者。它全長不過1 公里,但南北橫貫整個祇園。一路朝南,便可望到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建仁寺。
在江戶時代,花見小路屬建仁寺的一部分,曾是僧侶與貴族踏青賞花、交流學問的雅集之地。隨著時代變遷,這條小路融入了更多世俗的功能,又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文化氛圍,漸漸成了祇園的核心道路。
如今的花見小路上,保留著眾多年代久遠的町屋。作為日本傳統建筑的一種,它們在審美與設計方面,吸收了中國唐代建筑對于庭院和空間的利用,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ㄒ娦÷飞系念萜毡槭莾芍寥龑樱靖褡蛹芙Y構,前為店鋪后為居所,這種造型被形象地稱為“鰻魚之床”。其實,這樣前窄后深的設計,是為了應對日本舊時按房屋寬度征收土地稅的規定,隱含著當時人民的生活智慧。
走進一座町屋,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狹窄的木質走廊,常用作茶屋或商鋪的接待區。走廊旁的欄桿低矮而簡潔,門前懸掛暖簾,為町屋的一大標志,上面印有店鋪的名字或家徽,美觀的同時還能遮擋視線、保護客人隱私。進入町屋,稍顯局促的入口向后延伸,通向寬敞的內庭。庭院會種植一些松樹、竹子或楓樹,石板小徑蜿蜒在青苔覆蓋的地面上。
町屋的每處細節,都反映著江戶時代的生活場景。比如墻角的“犬來刺”,是由竹條編織而成的籬笆,它守護著房屋,既防止雨水和泥土滲漏,又能防家禽家畜的侵擾。這種籬笆設計在江戶時代非常普遍。町屋二樓通常設有小窗,窗戶外懸掛著竹簾。當夜幕降臨,燈火在屋內亮起,透過木格子窗與入口處的暖簾縫隙,隱約可見藝伎的婀娜身影與賓客的把酒場面。一幕幕引人遐想,又為町屋平添了幾分神秘。
藝伎掠影
花見小路因藝伎文化而聞名,藝伎本身也是京都乃至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許多人專程來到這里,就是為了能夠一睹藝伎的風采。但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藝伎從業者日益減少,在祇園偶遇她們的機會也變得珍貴起來。然而,若是幸運,仍能在花見小路上捕捉到她們優雅的身影。
藝伎文化的萌芽同樣可以追溯至江戶時代。當時,花見小路寺廟附近開設了眾多茶屋,僅提供茶水和糯米團子等簡單茶點,以滿足行人之需。隨著茶屋的服務逐漸擴展,它們開始提供更為豐富的餐飲選擇。后來,為了吸引更多的貴族和富裕的市民顧客,許多茶屋引入了音樂和表演,逐漸成為社交與娛樂的場所。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藝伎作為一種新興職業發展起來。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一職業最初僅由男性從事,他們類似于宮廷中的弄臣,專門在達官顯貴的宴會上娛樂表演。后來,女性也進入這一領域,她們用優雅的舞姿、婉轉的歌聲和精湛的樂器演奏贏得了大眾的喜愛。慢慢地,女性藝伎的數量超過并取代了男性。
成為藝伎的過程極為艱辛。女孩們通常在5 至8 歲時被家人送往花街的置屋,開始接受嚴格的培訓。從10 歲開始,她們學習詩詞歌賦、音樂藝術及舉止禮儀等,直到16 歲才能成為正式的藝伎。在此之前,她們被稱為“舞伎”。
舞伎作為藝伎的見習階段,代表著年輕藝伎的過渡期。她們的和服更加艷麗,發型也更加復雜,以示未婚的身份。正式成為藝伎后,女孩們的打扮會變得相對沉穩,和服的圖案也趨于簡潔。藝伎的職業生涯大多持續到30 歲,許多藝伎在結婚后便選擇離開這一行業,回歸家庭生活。
藝伎在日語中也稱藝妓,但不含貶義,專指女性藝術表演者,遵循“賣藝不賣身”的原則。在日本,藝伎被視為體面的職業,受到社會的尊重,她們的標志性裝扮之一便是涂成白色的臉部和脖子。據傳,這一習俗起源于沒有電燈的時代,藝伎為了讓客人更清楚地看到她們的表情而將面部涂白。她們所穿的和服也有獨特的設計,衣領寬大,故意露出脖頸,以使脖頸顯得更加修長。
那么,如何在花見小路上區分藝伎的真假呢?首先,真正的藝伎絕不會輕易停下腳步供人拍照,白天穿著和服在街上游走的多為游客或Cosplayer(扮裝者)。其次,真正的藝伎身上散發出的獨特魅力和氣質是難以模仿的,且出行時往往有隨從相伴。特別是在晚間,藝伎會從一個茶屋趕往另一個茶屋為客人表演,時間緊湊,行走時也格外謹慎。
茶屋有道
京都不僅在城市規劃上仿效長安,文化層面也深受唐朝影響。平安時期,日本派出遣唐使引進唐朝的飲茶方式,并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茶道是藝伎文化的一部分,但門外漢常將茶屋與茶室、茶寮、茶庵、茶亭等混淆,實則它們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意涵。茶室是舉辦日本茶道茶會的場所,茶寮、茶庵、茶亭則更傾向于提供品茗與甜點的雅致空間。茶屋,這一名詞雖帶“茶”字,卻非普通飲茶之地,而是藝伎施展才藝、服務賓客的專屬場所。
在花街的獨特生態中,茶屋與藝伎所屬的置屋之間建立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茶屋的盛宴是藝伎們展示才藝、謀生的舞臺,而置屋則響應茶屋的邀請,派遣旗下精心培養的藝伎出席。若以現代視角解讀,置屋類似于經紀公司,不僅為簽約的女孩提供住宿、訓練和出道機會,還負責安排她們的工作。
京都的茶屋隱匿于五花街的幽深巷弄之中。日本紀錄片《祇園的女人們:京都花街物語》,講述了祇園首屈一指的茶屋“富美代茶屋”的故事。這家茶屋創立于江戶時代,至今已有200 余年的歷史。
通過鏡頭可以一窺茶屋的日常。賓客們圍坐在低矮的木桌旁,桌上擺滿了精致的日式料理和美酒。藝伎們身著艷麗和服,緩步走入房間,輕輕跪坐在賓客身旁。她們的裝扮細致講究,一顰一笑都充滿了訓練有素的從容。
然而,這一切奢華體驗并非人人可及。為了保持服務的私密性與高端品質,茶屋通常采取邀請制,拒絕接待陌生顧客。茶屋的宴席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日本保密性最高的社交場合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藝伎服務的價值,更因為在這里進行的每一次聚會,都可能是影響深遠的商業談判或政治交易。以花見小路附近的富美代茶屋舉例,如果你能踏入它家大門,那說明你已經步入上流社會。
茶屋的??椭?,除了商界名流和政界領袖外,藝術家、演員也常流連于此。大文豪川端康成便是其中一位,他經常在茶屋中與藝伎相聚,其作品《古都》中也有對藝伎的描寫?;蛟S是為了讓讀者更深入了解京都的風情,川端康成描寫了主人公太吉郎“年輕時也曾做過一些荒唐的事”,深秋時節,太吉郎為了懷念即將被拆除的日本最古老電車而去乘坐北野線,期間偶遇了一位出身煙花巷的上七軒茶屋老板娘,從而引出許多關于藝伎的回憶……
古韻新風
如今,游客欣賞藝伎表演的最佳時機,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一些新興的高級料亭推出了融合藝伎表演的宴席,讓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有機會體驗藝伎文化。然而,想要體驗正宗的藝伎茶屋晚宴,則需要一定的門路——這需要你與京都某位商界大亨相熟,并得其青睞,方能受邀參加。正宗的茶屋至今保留著古早的結賬方式——賒賬月結,不接受外人的信用卡或現金支付。
花見小路的茶屋,外表看起來都極為低調,并不引人注目,但一踏入其中,便會發現內里別有天地。榻榻米鋪設的地面、矮腳桌和帶有歷史感的屏風與字畫,營造出遠離塵囂的寧靜,日式的古樸與禪意無處不在。
如今,花見小路上的許多傳統茶屋已經轉型,變成料理店、酒吧或工藝品商店。漫步小路,會發現這條街的南北兩側氛圍截然不同。北面多為現代娛樂設施,比如酒吧、咖啡館等,南面則是京都歷史景觀保存區,保留著百年前的街景。
一家門前擺放著趣味雕塑的店鋪引人注目:一只頑皮的小狗正咬住小男孩的褲腳。門頭引得路人紛紛駐足,這便是以大阪燒聞名的“壹錢洋食”。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店鋪采用開放式廚房設計,每一位路過的行人都能親眼見證——誘人的大阪燒是如何由簡單的食材幻化而出。
對于喜歡輕食或甜品的游客,花見小路附近也有很多選擇。比如,位于花見小路與八坂神社前主干道交匯處的“茶寮都路里”,店內抹茶風味的甜品值得一試。另一家性價比極高的“十二段家”壽喜燒,已有140 多年歷史,是品嘗地道日本料理的好去處。至于更高端的用餐體驗,不妨踏入榮獲米其林一星殊榮的“祇園川上”懷石料理小店。它坐落于花見小路上一幢已逾百年的老宅之中,經過翻修,保留了大正時代的建筑風貌。即使人均消費高達四位數,依然是許多旅人心中的“京都必訪之地”。
此外,探訪花見小路時,不可錯過的還有百年“優佳雅”老店。這是一家化妝用品店,Logo(標志)是一個可愛的藝伎娃娃臉。1904 年,優佳雅從舞臺化妝用品的流動商販起家,專門供應藝伎所需的化妝品,如口紅和白粉等。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這家店鋪已然成為藝伎文化的一部分。
花見小路還贏得了時尚界青睞,眾多一線品牌選擇在這里開設快閃店。愛馬仕就曾在一座傳統町屋中開店,將品牌的經典元素與町屋的古老風貌巧妙結合。當時,這家快閃店開在花見小路的歷史景觀保護區,因此建筑外觀不能有任何改變。從外面看,幾乎無法察覺到這竟然是一家奢侈品店,稍不留心就會錯過。而同樣擁有創新精神的相機品牌徠卡,在日本開設的第二家旗艦店,選址就在花見小路。
光陰荏苒,小路上的藝伎們適應著時代,成為日本的文化符號,一旁的町屋沉默矗立,守望著不變的傳統。在城市的喧囂中,她們如同靜謐的月光,映照出京都文化的細膩與深遠。
編輯+ 周薇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