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英語教學的廣闊天地里,閱讀教學一直是核心組成部分。然而,如何讓這項任務既高效又有趣,往往考驗著每一位教師的智慧。近年來,我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將“教-學-評”三者緊密結合,力求在每一次閱讀教學活動中都能達到最佳效果。以下是我在這一過程中的實踐與反思。
首先,談及“教”,我強調前期準備的重要性。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我注重內容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并確保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和英語水平。例如,選擇了一套描繪動物冒險故事的繪本,不僅文字簡單易懂,還配有精美的插圖,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接著,我會預先設計教學目標和活動流程,確保每一步都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不是簡單地“過一遍”。
在“教”的基礎上,“學”的環節自然流暢地展開。我倡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以這次繪本閱讀為例,我采用了小組合作閱讀的方式,每個小組負責一段故事,并由組長負責概括該段內容。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促進了他們之間的語言交流。在閱讀過程中,我適時地引導,通過提問和討論,幫助學生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甚至探討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
而在“學”的同時,“評”作為反饋與提升的環節,也不可或缺。我采用了多種評估方式,既有形式化的,也有非形式化的。形式化評估如定期的閱讀理解測試,通過填空、選擇等題型,檢驗學生對文本的掌握程度。而非形式化的評估,則更多地體現在課堂上的即時反饋和課后跟進上。比如,在小組討論后,我會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指出他們在語言表達、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優點與不足,并鼓勵他們改進。此外,我還鼓勵學生自我評估,通過寫日記或小結的形式,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收獲,這不僅幫助他們反思,也促進了自我提升。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這種“教-學-評”一致的教學模式,確實在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學生們的參與度明顯提高,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探索者和學習的主人。同時,我也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選擇材料時,我開始更加注重文化適宜性,確保內容既有趣又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評估方式上,我也在探索如何更加精準地捕捉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更加有針對性的反饋。
總之,“教-學-評”一致的教學理念,為我提供了一條通往高效、有趣、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道路。它要求教師不斷創新,深入理解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我相信,只要我們持續努力,就能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為孩子們的英語學習之旅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