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幼兒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班本課程作為一種以幼兒興趣為導向、強調幼兒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以“飄香佛手”班本課程為例,探討了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過程。通過立足幼兒興趣、著眼幼兒發展、環境滲透以及延伸與拓展等策略,成功引導幼兒深入觀察佛手、大膽嘗試創作,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和藝術創作的成就感。我們還通過了解佛手的中醫文化背景與用途,組織佛手主題親子活動,進一步拓展了課程的內涵,加深了幼兒對中藥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旨在為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幼兒園;班本課程;佛手;中藥文化
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圍繞本班幼兒興趣展開的一系列班級特色活動,是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索、學習的過程[1]。在構建、開展和實施班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把握班級幼兒的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敏銳地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以此作為引子,激發幼兒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與深度探索的熱情。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班本課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我園園本課程--中藥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根發芽的。園本課程以中藥文化為基石,而我們的班本課程則聚焦于中醫文化中的瑰寶——佛手,通過這一具體而生動的切入點,我們不僅深化了園本課程的內容,更讓幼兒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感受到了中藥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一、“飄香佛手”班本課程的設計初衷
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我時常思考如何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在一次介紹中醫文化的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佛手這種奇特的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好奇地詢問佛手的形狀、顏色以及為什么它會長成這樣,它又有什么樣的中醫藥效。這些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何不將這份好奇轉化為一次有趣的中醫文化之旅呢?
二、立足幼兒興趣,發現“佛手”課程
(1)觀察幼兒興趣,聚焦佛手主題。在日常的觀察與互動中,我發現幼兒對自然界的萬物充滿了好奇,尤其是一些形狀獨特、色彩鮮明的植物,更是能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一次偶然的機會,佛手這種奇特的植物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它的形狀宛如人的手指,顏色鮮亮,表面布滿了類似橘子皮的小孔,這種獨特的外觀迅速吸引了幼兒的注意。
(2)確定課程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在確定了佛手為班本主題后,我進一步明確了班本課程的目標。首先,通過觀察佛手的外形特征,希望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讓幼兒學會用眼睛去發現美,用心靈去感受美[2]。其次,通過讓幼兒學習使用黏土制作佛手,旨在提高他們的手工技能和創意思維,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再次,讓幼兒動手種植佛手,了解佛手的中醫藥價值。最后,希望通過整個班本課程的學習,引導幼兒感受藝術創作的成就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審美能力。
三、著眼發展,科學把握“佛手”課程
(1)引導幼兒觀察佛手,積累感性經驗。為了讓幼兒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佛手,我組織了幼兒參觀佛手園的活動。在佛手園中,幼兒們看到了更多不同品種的佛手,以及佛手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狀態。他們興奮地在佛手園中穿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佛手帶來的奇妙體驗。參觀結束后,我們還引導幼兒進行了分享與交流,讓他們將自己在佛手園中的所見所聞轉化為語言,進一步加深對佛手的認知[3]。
(2)提供豐富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在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提供豐富的材料是激發幼兒創造力的關鍵。在“飄香佛手”班本課程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材料,以支持他們的創作與探索。
在觀察佛手的基礎上,我們引導幼兒使用黏土來制作佛手。我們提供了多種顏色的黏土以及牙簽、彩陶小工具等輔助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大膽地進行創作。除了黏土制作外,我們還鼓勵幼兒使用其他材料進行佛手主題的創作。
四、環境滲透,凸顯“佛手”課程主題
(1)創設班級佛手主題環境。班級環境是幼兒日常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其布置與氛圍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學習體驗與情緒狀態。為了凸顯“佛手”課程主題,我在班級環境創設上進行了精心的規劃與布置。
(2)引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我們鼓勵幼兒參與佛手主題墻面的布置。我們提供了佛手圖片、彩紙、剪刀、膠水等材料,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想象,制作佛手主題的手工作品并張貼在墻面上。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墻面內容,還體現了幼兒的個性化表達與創造力。
五、延伸與拓展,深化“佛手”課程內涵
(1)了解佛手中醫文化背景與用途。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向幼兒展示了佛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義。
(2)組織佛手主題親子活動。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環境,親子活動作為連接家庭與幼兒園的橋梁,對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邀請了專業的園藝師來指導家長和幼兒一起種植佛手,在活動中,園藝師詳細講解了佛手的種植方法和養護技巧,家長和幼兒則親自動手,從選土、施肥到澆水、修剪,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對待。通過這次活動,幼兒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種植和養護佛手,了解了佛手的中醫文化知識,還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
在“飄香佛手”班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中心,注重課程的趣味性和實踐性,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通過引導幼兒觀察佛手、制作佛手黏土作品、了解佛手中醫文化背景與用途以及組織佛手主題親子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加深了幼兒對中醫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幼兒在探究中學會了思考,在創作中體驗了成功,在互動中感受到了關愛。未來,我將繼續深化班本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與成長平臺,讓幼兒在快樂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黃春燕.讓幼兒園班本課程更具教育活力[J].江蘇教育研究:實踐(B版), 2012(5):2.孫加維.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哲學命題[J].山西教育(幼教), 2023(5):1-1.
[2] 江慧玫.\"以問題為中心\"的立體式教研——幼兒園班本課程建構路徑究[J].教師, 2023(3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