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達力是一種綜合的語用素養,培養兒童優質表達力可以嘗試從班本課程這條途徑出發,發揮班本課程的獨特優勢,促進個體個性表達力的迭代成長。通過視覺文學閱讀、表達主題統整、言語主體博讀精思和靈悟妙識探索班本課程生成優質表達力的策略,實現母語教育促進兒童終身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班本課程;表達力;語用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2-0028-03
【作者簡介】江姝,江蘇省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教育集團龍河校區(江蘇連云港,222006)副校長,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名教師。
特級教師李旭東指出:“表達力是運用語言文字在思維驅動下表情達意的語用素養。表達力是學習的基礎素養,是思維參與下的言語能力。表達力不僅是語言活動和思維活動的智慧產物,還是人的情感和思想借助言語為媒介而作用于思維的精神產物。所以,表達力既是一種言語行為,又是一種言語思維,還是一種言語智慧,更是一種言語文化。”
優質表達力是個體獨立思考經歷高階思維過程之后的智慧表達,是體現個體的主體象征和主體價值的言語能力。優質表達力的根本是個體自身的心靈自由和高階思維,是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發展學生高水平語言理解和高品質思維是優質表達力的發展目標。
一、班本課程在生成優質表達力上的獨特優勢
筆者于2013年開發的適合中高年級的班本課程,是以“自由表達”為核心的言語訓練實踐模式,它順應兒童語言學習特點,將學生的社會生活、課外閱讀、思維發展和自由表達串聯在一起,互相滲透,整體推進。班本課程注重激發學生表達愿望,開拓表達視野,豐富表達資源,變化表達形式,營造表達氛圍,以“表達自由”滋養個體的“精神自由”。從而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豐富了語文教與學的方式。班本課程的開展讓兒童優質表達力的生成具有無限可能性。
1.師生是班本課程的創生者,兒童“說話的權利”得以充分保護。
班本課程著眼班級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具綜合性、實踐性和班級文化情境性,也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學生要表達的內容是師生主體自主選擇設計的,超越學科和教材,這樣的課程使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愉悅的安全感讓個體得以獨立展現,無教師權威和替代,無學習等級劃分,對個體充分尊重,展示成為重要的學習途徑,兒童“說話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護。
2.無邊界的流程再造,兒童“個體表達力”得以迭代成長。
班本課程的教與學實現從有限的教學時段轉向無邊界的流程再造。學生因為達成共識的表達主題而進行大量的課外學習,跨越時空和學科。班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表達的“場”,讓每一個表達者成為“注意的焦點”。這樣的課堂使得語言形式與內容更加親近兒童自我意識的張揚,兒童不拘形式、場所自主探求,大量的“非正式學習”“伙伴混養式學習”對于兒童優質表達力的生成形成迭代刺激,不斷超越。
3.高階思維與心靈自由融合,兒童“個性表達力”得以高水準表現。
班本課程的學習內容需要學生經歷主題確定、資料搜集、框架擬定、分類對比、篩選提煉;進行組合重構、假設創造;最后形成獨立的主體判斷。課程為學生提供充分和自由的表達契機,思維和時間的充分自主讓學生生活閱歷豐富化、思維品質深刻化。班本課程以激勵為主的積極評價亦有利于引導學生表達能量的充分釋放,實現高階思維與心靈自由的融合,使兒童個體“個性表達力”得以高水準實現。
二、利用班本課程生成優質表達力的策略
班本課程結構由靜態模式轉向開放模型,將催生優質表達力的要素提煉組合,組成多種言語訓練形式。課堂立意圍繞優質表達力生成,創生學習內容,靈活表達形式,課堂開放程度更廣,思維層次更高,文化意味更濃,主體言語價值更受重視。
1.表達力萌發:視覺文學→言語自覺→語言生長。
班本課程通過視覺文學閱讀激發學生言語主體意識的覺醒,刺激學生產生自覺表達的強烈動機,在圖文滋養中,個體語言得以自然生長,優質表達力悄然萌發。
(1)慧眼讀圖,留白“觀察想象”
視覺文學主要的載體是圖像,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讓學生經歷從淺層次認知到深層次分析的思維再深化、文本再處理過程。班本課程讓學生從觀察單幅圖開始,從色彩、圖形、大小、線條、主題、作者的心思等角度去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與猜想,沒有固定答案,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怎樣看一幅圖,看出自己的發現,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因為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了不同內容的閱讀與分享,但沒有常規式的語文提問,更沒有標準化答案,一切讓學生處于自然放松、但又高度關注和深深吸引的情境之中。
(2)圖文聯結,補位“理解分析”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楊振宇教授在西寧舉行的“為中國未來而讀——2014閱讀論壇”演講中指出:“心靈的創造物里面有兩樣東西是最關鍵的——文字和圖像。伴隨著文字和圖像會有新的東西建立起來,這是很神秘的事情。”帶領學生看繪本能不斷鍛煉學生“發現”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圖和文字,融入自己的想象、分析和判斷,“心靈的創造物會”不斷涌現。在“讀圖時代”和“創意時代”的21世紀,利用視覺文學助力表達力生成成為一條有效新途徑,言語與視覺元素的有效結合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處理信息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個體綜合能力表達出來也終將是優質表達力。
2.表達力生長:主題統整→言語理性→思維發展。
在自覺表達驅動下,學生進行大量觀察、閱讀,尋找為表達主題服務的資源,在主題創生、資源統整過程中,不斷比較綜合、評價判斷,形成了個體言語理性訓練,為言語思維的發展提供可能,為優質表達力生長助力。
(1)主題創生,歷練“比較綜合”
除了操作性學習,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意向的是有整體感的主題學習。班本課程中,師生是學習主題的創生者,主題創生于對生活的敏銳體察,對學習活動的個體感悟,對閱讀資源的提煉整合,對未知問題的積極探索。因此,在主題創生過程中,學生要反復比較占有的信息和資源,分類整合,綜合個體意愿與經驗,歷練形成主題的能力,主題的確定過程亦是優質表達力思維歷練的過程。在四年級《小腳走天下》系列課中,視角延伸帶來個性創新,學生圍繞自己去過的城市向同學介紹。一名學生在《走進南京》的介紹中包括以下六個部分內容:南京簡介、南京資源介紹、南京歷史演變、舌尖上的南京美食、鏡頭中的南京、詩歌中的南京。當資源以境域化的方式存在,能力形成就有可能是動態化的而具有生命活力的。
同樣的主題,不一樣的內容和不一樣的個體體驗,讓學生在確立自己表達主張的同時分享他人的表達智慧,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對占有的資源的綜合運用,讓表達綻放精彩。緊接著推出《中國四大名都》《中國四大菜系》的主題,進一步在自創的主題中,歷練“比較綜合”。
(2)資源統整,補缺“評價判斷”
資源統整體現了綜合視野,沒有綜合的視野,我們獲得的認識是支離破碎的,對能力的提升也是蜻蜓點水的。柏拉圖認為綜合性學習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表達訓練“孤化”現象常見,教師如若從整體性出發,從語文素養出發,圍繞優質表達力的形成,就能尋覓到相應的破解策略。蘇教版五下第二單元的主題和科技有關,學生設計了《探索科技奧秘》系列主題課程。課堂由兩名學生主持,其他學生自由組合,學生商量確定將課文內容、重要知識點、寫法要點、與之相關的拓展內容、同主題的知識、相關主題的熱門話題作為交流重點,由主持人調控節奏,用講述、知識競賽和辯論賽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教師作為學習伙伴及時了解學生準備思路、流程關鍵點,給予適當提醒。
積極語用教育觀強調,學習主體的評論力是表達力的最高象征,評論所承載的思想力更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學生自由地圍繞“科技”主題表達對現實生活中人、事或現象的一己見解,形成自己的表達觀點和對表達事實的判斷,伴以同伴間互相點評,讓思維的碰撞和表達的氛圍高潮迭起。經歷這樣一節節生動的、富有特色的表達展示課,學生的優質表達力怎能不逐漸形成?
3.表達力深化:主體語言→言語創意→精神成長。
學生圍繞自選的表達主題,在表達任務驅動下,博讀精思,將學到的表達知識靈活運用,邏輯理性在反復練習中得到重視,有利于形成具有個性的主體語言。心的體驗、無盡的思量必產生表達的靈悟妙識,當邏輯理性和情感體驗二者結合時,必將超越原有的表達,生成優質表達力。
(1)博讀精思,演繹“言語主體象征”
“教學內容和人的生命成長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長久被忽略的問題。班本課程尤為注重教材內容的深度融合與開放。建構新的語文知識觀,設計合理的語文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博讀精思”,主體表達體現“言語主體象征”。五年級《小小新聞發布會》的新聞主題提煉中,學生先交流討論:新聞的特點是什么?新聞發言人的身份有什么特點?要做好一次新聞發布你認為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怎樣選擇有價值,同學們又感興趣的新聞?搜集到的新聞應該怎樣表達?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有目標、有計劃地去準備。新聞發布前,教師營造的氣氛很重要,要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并再次對新聞發言人明確目標,對聽眾給予引導,提醒大家善于傾聽和做好提問準備。結束要針對發言人的講話內容,引導學生討論點評,及時抓住閃光點。
對于一名成長中的社會人,讓學生擁有關注社會的眼光和視野,便于學生進一步融入生活,凸顯言語表達主體,獨立駕馭自己的社會生活。在富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班本課程中,通過理性陶冶、形式訓練形成優質表達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靈悟妙識,凸顯“言語主體價值”
班本課程中兒童化的自然學習豐盈了精神生活,柔軟的“育”遠勝過生硬的“教”,生動緩慢的“習”遠勝過枯燥快速的“學”。學生的言語主體地位逐漸凸顯。學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閱讀過程就不僅僅是感知文本內容、語言知識,更多的是感受文字背后的觀點傳遞、事實論證,以及怎樣“為我所用”。“能用得起來的知識”成為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這些被活用了的知識往往能促發學生生成“自己的知識”。蘇教版五上《黃果樹瀑布》一課的教學,學生圍繞“美景—美文—美言”主題自讀感悟,選擇以“我的發現”的方式來表達對這個主題的個人理解,建立在言語理解和鑒賞之上的表達力讓我們看到了表達魅力。抓細節,聚焦具有表現力和穿透力的語言,讓優質表達富含言語審美意蘊。請看學生表達感悟實錄:
生1:“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讓我想到了這千萬架織布機像是一個交響樂團,它們發出的合奏像是一首美妙的音樂,而這就是瀑布的聲響,所以讓人覺得瀑布的聲音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充滿美感,富有節奏感。
生2:“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瀑布像一個充滿活力的運動員,健康向上,時刻處于向前奔跑的狀態。
生3:“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中的“存”強調了什么?是存進嗎?不是。是存在嗎?不是。在這里,是“僅僅”,是“只有”,是“僅存”。
學生的語言積累在班本課程的學習中被激活,促成了學生表達興趣、表達層次、評價能力及聽力品質的提高,“靈悟妙識”在班本課程的學習中時有發生,給優質表達力提供心靈的能力,用優質表達力凸顯自我存在,凸顯“言語主體價值”。
班本課程的實施,為源于心靈的表達提供更多平臺和資源,讓每一位兒童學會憑借母語來表達自己,并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評價判斷來體現自身的獨特個性和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旭東.語文教育表達力的理論構建與實踐[J].教研天地,2015(2).
[2]江姝.小學語文“微型班本開放課”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4(8).
[3]潘涌.祛蔽當前“讀經熱”:表達為本——由“讀經熱”引發的對古今母語教育的建設性反思[J].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