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嬌
摘 要:蘭州市七里河小學將核心素養與班本課程對接,開發了具有七小特色的“七彩”班本課程,通過班本課程的實施,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健康成長。
關鍵詞:課程建設;班本課程;“七彩”課程;全面發展
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小學作為一所具有優良傳統的學校,提出并確立了“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具有民族精神、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為學校使命,在教育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理念引領,素養落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2015年9月,中國教育學會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最終指向人的全面發展。七小緊隨教育的發展步伐,在持續不斷的探索、研究、解讀、思考中感悟“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以課程開發為落腳點,使“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為使學生具備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在夯實國家基礎課程、研發校本特色課程的基礎上,我們整合課程資源,拓展課程內容,激活“班級”這一教育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子體系,創設了“七彩課程”這一班本體系,形成了理想的教育生態鏈。班本課程的開發充分調動了老師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踐探索,研究完善
“七彩”班本課程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研究中逐步完善。
第一階段:點狀分布,雖各具特色,但隨意性較大
我們基于學校資源、教師特長和學生的興趣點,以班級為單位,自主開發了如社團課、活動課、學科特色課、綜合實踐課等,這些零碎的課程雖然在某個點上有助于某個年齡段的學生豐富自身的經歷,但是就整個學校而言,不能夠適應每個年齡段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不能夠呈現一種序列化、遞進式的發展狀態。
第二階段:線狀分布,在班級或年級之間形成了一定的聯系。
各個班級的班本課程又不斷生長,衍生出更多類型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實施,有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隨著課程數量的增多,橫向上在某些年級各班之間形成了聯系,縱向上某些班級自身形成了梯度,但也存在有的重復交叉,有的則互不相干等現象,整體上還沒有形成科學、完整的系統。
第三階段:整合梳理,形成完善的體系
我們在前期開發的基礎上,將班本課程進行評估、梳理,對特定年齡段學生的課程需求、學習興趣、學習風格和特點加以研究和調查,建立課程之間的鏈接,幫助學生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并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健康成長。通過進一步整合課程資源,使課程形成合理的系統,全面提升質量。
三、“七彩”紛呈,助力成長
我們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將六個方面重新整合,進行個性化對接,研究開發了“七彩”班本課程,逐級、逐類、逐層使育人目標得以實現。
1.課程理念解讀
創新:追本溯源,躬行踐履,探索發現;
善學:敏而好學,融會貫通,溫故知新;
篤行:博采眾長,踐履惟新,知行合一;
尚禮:恭儉仁孝,知書明理,敬人愛人;
博藝:琴棋書畫,依仁游藝,琢玉成器;
悅讀:開卷有益,腹有詩書,博古通今;
健康:修身養性,樂觀向上,率真豁達。
2.課程內容構成
(1)尚禮課程:利用班級文化建設,通過一個班級的環境文化,體現其內在精神文化。舉行“禮儀”系列主題班隊會,如“孝為先”敬老主題班會、“爭做文明小市民”主題班會等,培養學生從小崇尚禮儀。
(2)篤行課程:利用每天的晨讀、午練、暮省,日積月累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以各種節日為契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班級講堂、家長講堂為載體,開闊學生視野,提升自信。
(3)健康課程:以每個班各具特色的“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促進學生身體健康;以“心語使者”班級心理輔導站,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品質。
(4)悅讀課程:低年級的繪本漂流與寫繪日記,中年級建悅讀小屋QQ、微信群進行好書分享,高年級的班級讀書節,使學生愛讀書、會讀書,為學生打下終身閱讀的良好基礎。
(5)博藝課程:班級藝術節中展現才藝,節慶演出活動中分享快樂,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審美情懷,學會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
(6)創新課程:“開學第一課”彰顯學生個性智慧,班級趣味作業展示創新思想,打破常規,拓展思維。
(7)善學課程:語文學科的“整本書閱讀”、數學學科的“樂學單”嘗試學習、英語學科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善于學習。
“七彩”班本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最大化地適應了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在課程類型上體現了多樣性和綜合性,在課程結構上體現了均衡性和完整性,在課程實施上體現了連貫性和選擇性,通過精細化管理,使課程品質得到全面提升,形成了鮮明的學校特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沙培寧.朱永新:締造完美教室[J].中小學管理,2012(9).
[2]趙詠梅.讓課程回歸兒童本位[J].教育教學論壇,2017(7).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6]GHB0565。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