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治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處方信息,探索其組方規律及核心類方,以期為臨床用藥及新藥研發提供思路與參考。方法 篩選整理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新編國家中成藥》中所收載治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處方信息,運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系統(V3.5)對其進行方劑分析、關聯規則分析與聚類分析。結果 共篩選出137個處方,通過統計分析得出主治疾病以崩漏最多,以氣血兩虛證、氣滯血瘀證為主,以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共計使用中藥294味,累計使用頻次達1565次,當歸的使用頻率最高,藥性以溫性為主,藥味多用甘苦,藥物歸經多歸肝脾腎經,補虛藥在藥物功效中使用最多。通過關聯規則分析,得出關聯藥對數據24條,核心藥物組合19組,通過聚類分析,得出核心類方5個。結論 利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分析治療婦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組方規律、核心類方可為臨床應用和新藥研發提供依據。
關鍵詞:婦科血證;中成藥;數據挖掘;中醫傳承計算平臺;聚類分析;關聯規則
中圖分類號:R2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4)12-0054-08
Exploration of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forTreating Gynecological Blood Disorders Based on Data Mining
ZHANG Yuan-fang1, LI Tao2, ZHANG Zhi-rong1, ZUO Xiao-jing1, YANG Li-juan1
(1.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 China;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undian County, Kunming 655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inform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used in treating gynecological blood disorders through data mining, and explore prescription patterns and core prescriptions to provide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Methods: Prescription information for treating gynecological blood disorders was extracted from the 2020 edition of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Volume I) and the Newly Compiled Na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By using TCM Inheritance Computing Platform(V3.5), formula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A total of 137 prescriptions were include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uterine bleeding wa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and Qi stagnation with blood stasis. The main therapeutic principles were tonifying Qi to nourish blood as well a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solve stasis. A total of 294 herbs were used 1,565 times in total, with Angelica being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he property of most herbs were primarily warm in nature, with sweet and bitter flavors, and commonly targeted the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meridians. Tonifying herbs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employed. The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identified 24 herb pairs, 19 core herb combinations,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yielded five core prescription patterns.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s and core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for gynecological blood disorders by using TCM Inheritance Computing Platform provides valuable guida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new herb development.
【Key words】Gynecological Blood Disorder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Data Mining; Tcm Inheritance Computing Platform; Cluster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s
“血證”,亦稱“血病”或“失血”。《中醫大辭典》[1]中將血證定義為:“病證名。泛指以出血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婦科血證歸屬于“血證”范疇,是婦人以陰道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包括月經病血證、妊娠病血證、產后病血證、癥瘕之血證、陰戶及陰道創傷所致血證等[2],其范圍較廣,凡是涉及異常子宮出血的病證均可統稱為婦科血證[3],據統計約占門診就診患者的33%[4];國內報道在育齡女性中,異常子宮出血的發病率高達10%~30%[5];在圍絕經期女性臨床發病率約為70%[6],其中排卵障礙所導致的異常子宮出血最為常見,約占50%[7],屬中醫學“崩漏”范疇,西醫治療本病大多以激素、手術為主[8],療效確切,但停藥后極易復發。中成藥具有中醫藥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的特點,且服用、攜帶方便,因此在臨床得以廣泛運用,本文運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分析治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組方規律、核心類方,以期為中醫治療婦科血證的臨證選藥及中成藥的研發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與分析軟件 數據來源于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9]、《新編國家中成藥》(第三版)[10];分析軟件為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5)。
1.2 納入標準 (1)中成藥處方信息完整,方藥組成、功效、主治完備。(2)分別以《中國藥典》、《新編國家中成藥》為數據庫,檢索出主治明確提出可以治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經間期出血”、“異常子宮出血”、“功血”、“崩中”、“漏下”、“淋漓出血”、“赤帶”、“宮環出血”、“經漏”、“胎漏”、“產后惡露不盡或不絕”等或功能中包含“調經止血”的中成藥。
1.3 排除標準 (1)中成藥處方中具體藥物組成不明確者。(2)藥物組成相同僅劑型不同的,僅納入1個處方,如“云南白藥膠囊”與“云南白藥片”則只保留一個處方。(3)中成藥成分中含有西藥或中藥提取物,如益母草注射液。(4)外用的中成藥。
1.4 數據結構化處理 (1)證型、疾病名稱規范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11],對中成藥處方中所對應的證候和疾病進行規范。(2)中藥名稱標準化:9c45fb12064e89f3f27365f272273388參照2020 版《中國藥典》及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中藥學》等[12]內容進行中藥名稱規范。如“干葛”規范為“葛根”,“仙靈脾”規范為“淫羊藿”,“地黃”統一為“生地黃”,省略除炭制的其他炮制方法。
1.5 數據統計與分析 將經過篩選的中成藥組方信息,包括:名稱、藥物組成、證型、功效、主治等相關內容錄入 Microsoft office excel 中,雙人雙機獨立錄入數據并交叉審核,保證數據準確性,以建立“中成藥治療婦科血證數據庫”。將“中成藥治療婦科血證數據庫”整體導入中醫傳承計算平臺,首先在“統計分析”模塊進行四氣、五味等頻次統計;其次在“方劑分析”中通過設置相應的支持度、置信度、聚類個數進行藥物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2 結果
2.1 納入中成藥處方 依納入排除標準,共計納入中成藥處方137個。
2.2 中醫疾病統計 通過“統計分析”中的“中醫疾病”模塊分析得出,納入的137個處方中,涉及的中醫疾病62種,其中頻次≥10次的共計十種,見表1。其中排名前5位分別是:崩漏、月經過多、月經不調、產后惡露不絕、經期延長,見圖1。
2.3 證候、治則治法統計
2.3.1 證候統計分析 137個處方中涉及證候30種,出現頻次≥5次的高頻證候有8種,分別是氣血兩虛證、氣滯血瘀證、瘀血阻滯證、血熱動血證、氣虛血瘀證、肝腎虧虛證、陰虛血熱證、沖任不固證,見圖2。
2.3.2 高頻證候常用藥物統計 在TCMICS系統中使用證候檢索功能得到不同證候數據庫,通過方劑名稱檢索可得到該證候常用方劑,通過“方劑分析-藥物頻數”統計功能,得出該證候的高頻使用藥物,將排名前十的高頻藥物按頻次高低分析如表2。通過“綜合分析”—“證-藥”分析,通過設置最小支持度個數為10,最大支持度個數為28,得出本研究的“證-藥”關系圖,圖中線條粗細表示關聯性的強弱,如氣血兩虛證與黃芪的關聯性強于杜仲,見圖3。
2.3.3 治則治法統計 本研究中“補氣養血”為使用頻次最高的治則治法,共使用24次;其次依次是止血、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活血調經、養血、祛瘀生新、止血調經、調經、行氣止痛,見圖4。
2.3.4 常用藥物統計 通過“方劑分析”中的“藥物頻次”模塊分析得出,共計采用中藥294味,累計使用頻率為1565次,使用頻次≥15次的共計22種,見表3;其中頻次最高的為當歸,使用頻次75次,其次為白芍、甘草、川芎、白術等,具體詳見表3及圖5。
2.3.5 功效、性味歸經統計分析 所納入中成藥的藥物組成中,補虛藥出現最多,約占45%;活血化瘀藥次之,約占15%;清熱藥、理氣藥、止血藥、收澀藥再次之,見圖6;從藥性角度分析,中成藥的藥物組成中溫藥最多,寒藥、平藥次之,見圖7。
從五味角度分析,甘味最多,苦味、辛味次之,見圖8;從歸經角度分析,中成藥的藥物組成中歸肝經、脾經、腎經最多,見圖9。
2.4 關聯規則分析
2.4.1 藥對頻次 在“方劑分析”-“關聯規則”-
“用藥模式”中設定支持度個數為30,置信度為0.9,得到高頻配伍藥對組合24組(表4)。其中對藥使用頻次最高的為川芎—當歸(48次)、當歸-白芍(42次)、當歸-甘草(41次),角藥使用頻次最高的為當歸—甘草—川芎(35次)、當歸-白術-茯苓(32次)、當歸-白芍-熟地黃(32次)。對藥與角藥的配伍較為集中,多為補血、活血、理氣藥,可溯于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4.2 關聯規則分析 在以上基礎上,使用“規則分析”,得到核心藥物組合13組,見表5。當置信度越高,表明藥物之間的關聯性越強,如川芎-當歸,置信度為1,說明治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處方中,有川芎的處方中必定含有當歸,即“固定藥對”。
2.4.3 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圖 在置信度為0.9的前提下,當支持度個數設置為20時,可以看出相關的藥物較為復雜,見圖10;當支持度個數設置為30時,相關聯藥物逐漸減少,見圖11;當支持度個數設置為40時,可得到高頻配伍的藥物,見圖12,意味著有“固定方”,即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白術、甘草,可溯源于八珍湯《瑞竹堂經驗方》。
2.5 聚類分析 通過該平臺“方劑分析”模塊中的“聚類分析”,設置“聚類個數”為5,采用K-means算法,得出5個核心類方,見表6,C1組當歸-川芎-益母草-甘草-白芍-熟地黃,為四物湯加味《仙授理傷續斷秘方》;C2組當歸-黃芪-白芍-甘草-白術-三七,為加減當歸補血湯《傅青主女科》;C3組墨旱蓮-女貞子-黨參-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為二至丸加味《醫便》;C4組當歸-山藥-生地黃-川芎-茯苓-白術,為當歸芍藥散加減《金匱要略》;C5組海螵蛸-三七-茜草-大黃炭-牡丹皮-黨參,為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加味《黃帝內經》。
2.6 常見疾病用藥規律分析
2.6.1 崩漏的用藥規律特點分析 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系統中,搜索主治疾病為崩漏的中成藥處方信息,共提取67個處方,使用中藥223種,使用次數累計達878次,藥物使用頻次最高的為:當歸、黃芪、白芍、甘草、白術(使用頻率≥25次),在“方劑分析”-“關聯規則分析”中,設置支持度個數為20,置信度為0.9,得到以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當歸的核心配伍,見表7;在“方劑分析”-“聚類分析”中,設置聚類個數為3,得出以當歸-黃芪-白術-甘草-茯苓為主要的核心類方,見表8。
2.6.2 產后惡露不絕的用藥規律特點分析 搜索主治疾病為產后惡露不絕的中成藥處方信息,共提取35個處方,使用中藥97種,使用次數累計達305次,藥物使用頻次最高的為益母草(26次),其次為當歸、川芎、熟地黃、香附(使用頻率≥10次)。設置支持度個數為15,置信度為0.9,得到以益母草-川芎-當歸、川芎-當歸、當歸-益母草的核心配伍,見表9;設置聚類個數為3,得出以益母草-當歸-川芎-桃仁-甘草為主要的核心類方,見表10可溯源于生化湯《景岳全書》。
3 理論溯源
3.1 主治疾病、證候、性味歸經分析 女子之血,除舊生新,婦人下血以月經病血證居多,崩漏者經亂之甚也,因此主治婦科血證的中成藥中治療崩漏的最多,符合相關研究[13-14]證實的崩漏高發病率的流行病學特點。
《靈樞·五音五味》云“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揭示了婦人以血為本,容易發生氣有余而血不足的病機特點;唐容川《血證論》:“出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瘀則新血不生,離經之血不予歸經;虛、瘀日久則化熱,熱破血行,臟腑氣血運行失調,氣血失和致沖任不固,血海不寧發為婦科血證,因此虛、瘀、熱乃婦科血證核心病機。經統計分析得出治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處方以氣血兩虛、氣滯血瘀證、瘀血阻滯證居多,通過由表2、圖3的“證-藥”分析可知,氣血兩虛證、氣虛血瘀證常用藥可溯源于“氣血雙補”之八珍湯加理氣活血之品,如黃芪、香附、益母草等;氣滯血瘀證、瘀血阻滯證則活用行氣化瘀理血之品,如當歸、川芎、益母草、三七、紅花、桃仁等;血熱動血證常用牡丹皮、三七、赤芍、小薊、地榆炭、大薊炭、荷葉、當歸、梔子、大黃等,共奏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之功。《脾胃論》中言:“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得寒則凝,得溫則通,得熱則妄行,因此分析發現中成藥治療婦科血證以補虛藥為主,藥性以溫性最多,藥味多用甘味。《景岳全書》載:“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出血之證多源于肝脾腎功能失常所致,因此治療婦科血證之藥歸經多歸肝脾腎三經。
3.2 高頻藥物、藥物組合分析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當歸為生血活血之主藥,而又能宣通氣分,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當歸”,當歸在137個處方中共使用75次,因其活血而能止血,又能生血以補虛,乃血中之圣藥也。統計得出川芎—當歸相伍共使用48次,川芎乃“血中氣藥”,與當歸同用,養血補血、活血化瘀,達到補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傷正之效。李偉霞等[15]通過大鼠實驗研究得出當歸川芎配伍能明顯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變學及凝血功能異常,配伍使用的活血化瘀作用優于單味藥使用。當歸-白芍相伍共使用42次,白芍善滋陰養血、除煩退熱、緩急止痛,入肝經以生肝血,張錫純曰“芍藥與當歸、地黃同用,則生新血;與桃仁、紅花同用,則消瘀血;與甘草同用,則調和氣血”。羅連翠[16]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當歸-白芍藥對主要通過調節血虛小鼠氨基酸代謝、能量代謝及脂質代謝達到補血作用,合用較單用補血之效更佳。金益[17]對16529首方劑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當歸與甘草配伍共出現7571次,占比近7.6%,是使用當歸時的主要固定搭配,兩藥合用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廣泛用于治療婦科血證、痛證。
3.3 核心類方分析 《婦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了“女子以血為本”的重要學術思想,《景岳全書·婦人歸》曰“女人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提出了治療婦人病應重視調經血。通過聚類分析得出5個核心類方,C1組在137個處方中使用56次,四物湯乃譽為古今補血調經第一方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四物湯主治“沖任虛損,月經不調,臍腹痛,崩中漏下……胎動不安,血下不止”。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以滋脾胃之陰血,加益母草活血化瘀,調經利水。《素問·調經論》指出“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C2組為加減當歸補血湯,乃傅山先生治年老婦人縱欲血室大開之主方,原方去桑葉,加白芍、甘草、白術補肝血,調肝氣,健脾土,使血旺以載氣,氣足能生血,氣血調和,血自歸經。C3組為二至丸加味,主治肝腎陰虛型婦科血證,吉蘭芳[18]通過網絡藥理學方法研究發現二至丸主要通過影響血管功能、神經-內分泌、糖脂代謝及炎癥和免疫,協同發揮止血、調節激素水平、免疫調節等作用。C4組為當歸芍藥散加減,《金匱要略》中原文記載:“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治以養血柔肝、行氣活血、健脾利濕,加山藥補腎健脾固本,生地黃涼血止血,可用于治療血虛血瘀及水濕停滯之胎漏、胎動不安。C5組為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出于《素問·腹中論》主治女子血枯經閉,有通澀兼用、補腎活血、通補奇經之效[19],加三七、大黃炭、牡丹皮活血止血,配黨參益氣固本,達活血祛瘀而不傷血,涼血止血而不留瘀之功。通過分析得出崩漏的核心類方為當歸-黃芪-白術-甘草-茯苓,可溯源于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加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藥規律符合總體中成藥治療婦科血證的用藥規律。產后惡露不絕核心類方為生化湯加減,產后百脈空虛,氣血不足,多瘀多虛,生化湯源于《景岳全書》,生新血,化瘀血,在 《傅青主女科》產后篇將生化湯加減化裁,為治療產后諸癥的經典名方,被稱為“產后主劑”、“血塊圣藥”。
4 小結
縱觀治療婦科血證的中成藥處方用藥規律,指導我們在臨床中應重視“臟腑辨證、氣血辨證”,抓住“虛、瘀、熱”的核心病機,注重甘溫以補虛,擅用“川芎-當歸、當歸-白芍”等核心藥對,見血不唯止血,可活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之類,并根據證型、疾病不同而加減化裁,靈活掌握塞流、澄源、復舊之法,調節肝脾腎臟腑功能,調和氣血陰陽偏甚,調理“腎-天癸-沖任-胞宮軸”。本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計算平臺對《中國藥典》、《新編國家中成藥》中治療婦科血證的制劑進行數據分析,總結出以上規律,希望能為臨床應用及新藥新方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但本研究數據相對較少,在今后仍需進一步結合有效醫案探索癥-證-方-藥之間的規律。
參考文獻:
[1]李經緯,余瀛鰲,歐永欣,等.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658.
[2]馮曉玲,張婷婷.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
[3]馮恩敏,楊正望,尤昭玲,等.尤昭玲治療婦科血證臨床運用藥對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12):7134-7137.
[4]Marnach ML,Laughlin-Tommaso SK.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J].Mayo Clin Proc,2019;94(2):326-335.
[5]丁寧,王曉梅,徐世杰.基于網絡藥理學探討赤芍-牡丹皮藥對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作用機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21,27(18):1408-1425.
[6]閆俊.達英-35、炔諾酮與黃體酮治療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1,8(31):61-64.
[7]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診治路徑[J].生殖醫學雜志,2020,29(6):703-715.
[8]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40(4):391-400.
[9]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
[10]宋民憲,楊明.新編國家中成藥[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11]國家技術監督局.中醫臨床診療術語[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15.
[12]鐘贛生,楊柏燦.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
[13]張莎.隔健脾攝血藥餅灸治療脾虛型崩漏的臨床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藥大學,2023.
[14]張再陽.基于數據挖掘探索明清古籍崩漏醫案組方用藥規律及臨床研究[D].杭州:浙江中醫藥大學,2023.
[15]李偉霞,唐于平,郭建明,等.比較評價當歸川芎配伍對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變學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806-811.
[16]羅年翠.當歸—白芍藥對配伍效應與物質基礎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
[17]金益,尚爾鑫,葉亮,等.當歸系列藥對的中醫應用數據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1):194-199.
[18]吉蘭芳,王夢夢,崔樹娜.基于網絡藥理學方法的二至丸治療肝腎陰虛型崩漏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0,27(4):78-86.
[19]談勇.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
(收稿日期: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