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在數字文明時代的新發展,是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數字化表達方式,在媒體融合中具有雙向交互的敘事特質,是一種間接隱蔽的敘事方式。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要以數字化媒介平臺為敘事場域,以多元傳播媒介為敘事載體,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敘事內容,以信息交流群體為敘事主體。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打造敘事場域的傳播平臺,提升敘事載體的數字傳播力,增強敘事內容的思想影響力,提高敘事主體的數字化素養。
關鍵詞: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12-0034-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1]340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高度融合發展,形成了以算法推薦和機器學習為內在邏輯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隨著數字技術的迭代發展與應用賦能,數據算法重塑了意識形態的傳播機制和大眾的接受習慣,使媒介環境與傳播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體現在融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產、推動和認同等各個方面。只有深入系統地研究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本質規定和內在邏輯,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
一、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本質規定
“數字敘事是一個‘梯度式’的概念,是利用數字程序的交互行為所產生的敘事。”[2]意識形態敘事是“作家控制文本中敘事主體的意識形態傾向,在描述的事件中蘊藏著作者的階級立場和意識形態傾向的話語模式”[3]。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意識形態的數字化表達方式,體現了意識形態雙向交互的“數字化”傳播樣式,是一種間接隱蔽的“敘事”方式。
(一)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意識形態的數字化表達方式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14意識形態作為特殊的觀念上層建筑,從屬于一定的階級并為特定階級服務,是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利益的集中體現。正是由于意識形態特有的階級屬性,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充分體現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數字化生產和消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物質生產與消費割裂開來的錯誤觀點,強調要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兩者的統一性問題,認為“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實現了“生產同消費合一和消費同生產合一的這種直接統一”[4]。盡管意識形態是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精神活動,但是它的生產與消費也遵循有機統一的原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要通過數字化信息的方式來完成,需要在數據算法基礎上進行制作、推送、閱讀和認同,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生產(制作)與消費(推送、閱讀和認同)是有機統一的。從生產維度看,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好地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1]355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融媒體空間中凝聚共識,筑牢全體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全體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新時代,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意識形態,就要把握媒體融合的發展大勢,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用數字化敘事方式構建現實虛擬一體化的輿論場域,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從消費維度看,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數字化時代的意識形態采用數字化敘事方式,能夠更有效、有力地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內容,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世界,增強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力量。做好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建設,迫切需要以主流意識形態為引領,利用好數字化敘事的表達方式,宣傳好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見,數字化敘事就是要使意識形態的生產與消費有機統一起來uwruChMOBBW9JvzSgLdVeasm5hGf5NBQ0j6u2onkTm4=,用數字傳媒的算法方式完成信息的制作、推送、閱讀和認同,實現傳播樣式的重構和大眾觀念的重塑。因此,對新時代意識形態進行數字化的敘事表達,要遵循智能媒體的傳播邏輯,堅持意識形態的階級屬性和價值導向,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貼近主流意識形態。
(二)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意識形態雙向交互的數字化傳播樣式
數字化傳播運用特定的算法模型消解敘事者與接受對象的“二元對立關系”,使以敘事者為中心的傳統敘事樣式轉化為“群體交互”的去中心化模式。數字化敘事以雙向交互性為內在邏輯,表現為數字算法運作中的敘事交流結構和敘事時空形式。其一,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是由敘事主體(作者)、敘事內容(信息)和接受對象(大眾)共同構成的互動交流結構。一方面,敘事主體是意識形態信息的生產者,它把抽象的意識形態用數字化信息的形式生動地表達出來,并借助智媒算法精準推送信息,受眾根據自身的閱讀偏好有選擇地接受。通過閱讀信息,受眾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認同敘事者所傳達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對于受眾抵制或者不接受的信息,敘事主體會對敘事內容文本進行調整和修改。通過敘事內容這一中介,敘事主體與接受對象在敘事交流中形成了動態的雙向交互。另一方面,數字化的敘事交流結構包含意識形態控制的新形式。由于資本邏輯的侵蝕和技術工具理性的盛行,敘事主體所設置的敘事議題、輿論引導等可能會被精準算法所控制,數字化的認知思維和價值尺度通過敘事內容潛在地影響敘事對象,這導致媒體用戶在精準算法中逐漸失去了自由選擇的能力,形成“圈群化”的閱讀習慣。其二,敘事時間與敘事空間構成了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存在條件。新形勢下的意識形態工作是一個具體的歷史性活動,在媒介融合的數字化時空之中運行。數字化使傳播媒介由物理介質轉向算法介質,使敘事超越物理渠道的時空界限,形成基于數據處理的社交網絡關系。數字化賦能的傳播構建起了雙向交互的意識形態敘事模式,使敘事主客體在雙向交互過程中,借助數字化敘事方式進行意識形態的交流傳播。其三,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依托的技術方式是基于大數據分析而形成的個性化算法邏輯。例如,網絡爬蟲技術通過收集和存儲用戶信息,并進行關聯分析發現用戶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而篩選和推送用戶感興趣的相關資訊。這種“收集—分析—推送”的數字化運作機理,使得數字算法在意識形態相關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居于樞紐地位,消除了意識形態生產與分發的隔離困境,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效度和精準度,形成了及時高效的傳播模式。個性化算法可以使意識形態信息精準地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要,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親和力,同時及時規避違背主流意識形態的不良信息和虛假資訊,正向引導網絡輿情,減少不良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
(三)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一種間接隱蔽的敘事方式
馬爾庫塞認為,技術已經實現了與統治的交融,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控制的新形式[5]。以智能媒介為載體的數字化敘事其自身就具有意識形態功能。大數據的算法推薦,使“人找信息”變成了“信息找人”,信息對人的控制過程不僅削弱了人的主體性和理性判斷,而且實現了媒介的權力遷移。信息的推動方式反而成為制約信息制作生產的重要因素,算法技術的意識形態功能被成倍放大。這種敘事邏輯以隱蔽方式遮蔽了敘事主體的階級立場、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數字化敘事也就成為間接隱蔽的意識形態化敘述。一方面,適時選擇敘事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思想觀念。線性敘事和非線性敘事是意識形態常用的兩種敘事手法。線性敘事以時間的單向性為邏輯,符合接受對象的直觀體驗,易于營造有效接受的氛圍,在這種無形的氛圍中使受眾產生共情,進而影響他們的情感立場與價值取向。非線性敘事打破了絕對時空限制,通過營造出巧合性的關聯,使受眾發生主觀性轉向,主動尋求自我與敘事內容的內在聯系,從而完成敘事內容的意義建構。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對受眾的思想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敘事內容可以無聲無息地“同化”受眾。敘事主體所構建的信息,蘊含著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通過有針對性的精確推送,使受眾及時地接收相關資訊,并在閱讀和體悟中接受和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利用間接隱蔽的敘事方式,以抓住受眾的共情點和同理心為目標,通過多元的敘事手法和豐富的敘事信息,有效地傳播、引導、塑造人的思想觀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二、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邏輯架構
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作為通過數字化賦能構建起來的雙向交互式傳播模式,以數字化媒介平臺為敘事場域,以多元傳播媒介為敘事載體,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敘事內容,以信息交流群體為敘事主體。這個邏輯架構既體現了敘事過程的系統運行,又是敘事結構的外在呈現。
(一)數字化媒介平臺是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場域
數字化媒介平臺“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空間(叫“場”更好)里,通過與后者和主體所獲取之物之間的關系構成的”[6]。這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所謂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7]。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由數字化媒介交往所形成的場域,也是以個體之間思想觀念互動為界限的交往關系。數字化時代,意識形態的敘事場域由機械化時空界限向數字化時空超越轉型,表現為從有形到無形、從單面到立體、從一維到多維的范式轉換。它推動了媒介資源、生產要素、信息內容、人員群體的有效整合,促進了信息有效、即時、動態傳播。數字化媒介平臺作為敘事場域,重構了社會空間權力及交往關系,擴展了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交流方式,形成了客體主體化的敘事場域空間。數字化場域消解了傳統的“供給—消費”敘事者權威,形成了“圈群化”的新型半中心化傳播模式,把興趣相似、需求共同、閱歷相近的陌生人聚合起來,形成了信息交流、分享和互動的分眾化圈群。因此,要加快數字化敘事媒介平臺場域范式轉換,形成從受眾出發以社會關系網絡為節點的意識形態傳播模式,靈活運用立體化、交互式、多維度的數字敘事方式,拓展意識形態的敘事場域空間,積極引導圈群價值判斷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契合,打造適應數字時代的網絡社會交往關系。
(二)多元傳播媒介是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載體
敘事載體是信息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渠道,有著多元化的敘事表達方式,主要表現為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形態。數字化敘事依賴數字交互技術,運用多樣化的敘事手法對不同的敘事載體進行整合融通、多元應用,形成多方位、全過程、立體化的敘事時空,使得新時代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與表達路徑更加多樣化,為受眾提供全方位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受眾對意識形態的認同度。新時代數字化敘事載體不斷豐富發展,其敘事創作水平、傳播質量不斷提升。然而,以受眾為中心的敘事方式,卻呈現出“私人訂制”的碎片化特點。短視頻、動態圖片等以迎合受眾情感為需要的敘事方式,瓦解了宏大敘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形態短小”“形式碎片”的敘事方式,則無法彰顯主流意識形態的整體性和深刻性。因此,要主動借助多元敘事載體進行有效傳播,處理好“碎片化”敘事中“小”與“大”的辯證關系。“小”不應該是敘事的簡單與膚淺,而應該是結構的緊湊與精致,以“短小”的形式展現出了大視界、大情懷,小中有大,以小見大[8]。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多樣化敘事方式增強表現力和影響力,強化新時代意識形態對傳播輿論場的主導權。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內容
熱拉爾·熱奈特認為,“敘述話語是它的產品”,“所以沒有敘述行為就沒有陳述,有時甚至沒有敘述內容”[9]。敘事內容作為對現實世界的特殊解釋,由敘述內容、敘述話語和敘述行為等構成。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的敘事內容,既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觀念呈現。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0]因此,豐富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的敘事內容,就是要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數字化敘事的首要內容就是舉旗幟,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講明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核心要義和重大貢獻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敘事宣傳工作,“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1]355,從而集聚民力、積聚民情、匯聚民意、凝聚民心。要完善新時代意識形態敘事內容的教化機制,把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作為敘事內容的宣傳教化方向,堅持新時代意識形態敘事內容是文化實力表達,是文化自信源泉,是文化精神力量,是文化價值導向。利用好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表達方式,將新時代意識形態作為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魅力的主要敘事內容。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在網絡空間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網絡信息的傳播,促進數字化信息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四)信息交流群體是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主體
信息交流群體作為敘事主體,是敘事邏輯架構的對象化主體。敘事主體既是敘事過程的發起者,也是敘述事件的陳述行為體。雅克布森認為,敘事在交際過程涉及“說話者、受話者、語境、信息、語碼、接觸”六個核心要素[11]。數字化時代,敘事主體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說話者”,而是發展為多種要素統一的“交流者”,即信息交流群體。在數字化敘事過程中,信息交流群體成為敘事主體后,敘述和受述之間的界限被打破,改變了數字敘事的發展模式和群體的交流樣式。質言之,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以信息交流群體為敘事主體,它既是信息交流活動的發起者、創造者和傳播者,又受到新時代意識形態的影響與制約,表現為敘事主體與接受對象“在認識及價值觀層面存在實際的——或至少是潛在的——反諷性差異”[12],在議題設置和參與討論中完成了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重構建。“議題設置”把公共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網絡媒體變成大眾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設置議題可以提高大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因此,要通過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熱點問題的議題設置,引導大眾積極互動和深入討論,從而使他們在議題互動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認同。因此可以說,敘事主體既是在數字化時代的意識形態敘事中生成的,同時他們又進一步推動著意識形態的敘事過程。新形勢下加強對信息交流群體的思想引導,既是數字化生存方式中培育敘事主體的內在要求,又是鼓勵敘事主體進行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現實需要。
三、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建構路徑
“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1]16數字化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就是要建構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框架,打造敘事場域的傳播平臺,提升敘事載體的數字傳播力,增強敘事內容的思想影響力,提高敘事主體的數字化素養。
(一)打造敘事場域的傳播平臺
數字化媒介平臺作為敘事場域,呈現出迭代發展的融合趨勢。它超越了傳統傳播平臺的信息交流單向化和人群覆蓋散點化,并將其轉換為數字化的信息集散群組,有效提升了平臺的傳播力、影響力和表現力。首先,升級數字化信息集散群組,完善敘事場域平臺。升級數字化信息集散群組設施,打造數字化終端的敘事場域平臺,能夠為新時代意識形態提供立體化、多維度、全方位的傳播渠道。信息集散群組傳播形態的數字化轉換,實現了敘事場域的擴大化、全景化,能夠更加快捷地傳播信息,更大范圍地覆蓋人群,提升了意識形態傳播的時效性和廣泛性。其次,發展數字化信息交流鏈技術,提升敘事場域影響力。信息交流鏈是數字化時代信息溝通、資源對接的基本形式,它使信息溝通由“推式策略”轉向了“推拉結合”。數字化信息交流鏈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促進敘事場域平臺的形態轉換,豐富敘事場域技術應用場景,為敘事場域的數字化、云端化運營提供技術支撐。打造多元豐富的數字終端,能夠拓展敘事的影響時間和空間,提升敘事內容的影響廣度和深度,為新時代意識形態敘事提供技術支撐。最后,優化數字算法技術控制,增強敘事場域吸引力。當前,智能算法推薦技術已經滲透到融媒體時代信息制作、推送、分發和閱讀的各個環節,成為重構信息傳播模式的核心技術。因此,要加強對算法程序設計的價值引導,推動主流價值觀與傳播平臺的有機融合,健全算法推薦的相關法律法規,在對個人信息閱讀偏好收集的基礎上,通過協同過濾機制實現信息的再生產和再消費,把主流意識形態作為組織節點植入信息傳播過程中,并通過優化數字算法技術,發揮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輿論場的主導作用。可以說,加大敘事場域的數字化培育,能夠賦能場域平臺創新發展,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影響力。
(二)提升敘事載體的數字傳播力
要提升作為敘事載體的多元媒介的傳播能力,構建立體式的敘事傳播格局,打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敘事體系。首先,創新數字媒介的傳播手段,實現傳播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利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敘事載體,打造全景化、立體化、多維化的數字敘事時空。創新應用數字化傳播手段,打破物理敘事時空的限制,促進信息交流互換與傳播共享,滿足受眾的多方位需求。其次,增強和優化多元媒介的傳播效果,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適應傳播精確性、個性化的要求,提升敘事載體應用的多元化,從個性化層面與受眾建立精準聯系,同時從集體化層面推進數字化敘事,與受眾達成普遍共識,有效提升受眾群體滿意度,利用群體集聚效應擴大影響力,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優化與增強。最后,應對并化解數字化生存的傳播困境。數字化個性化信息的推薦,注重的是用戶體驗和個人偏好,這也使受眾陷入依據自己興趣營造起來的封閉議程之中,從而導致了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信息交流困境[13]。個人在自我接受空間中因同質信息而不斷強化固有觀念,會造成個體思維認知片面化和價值觀念極端化,從而無法深入理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完整性和準確意義。因此,要通過敘事載體的調整和優化,對以“個人偏好”為中心的傳播模式進行引導,使意識形態傳播能夠更好地適應智能化媒體,進而優化媒介業態和轉換網絡空間話語,有效引導用戶形成良好的消息接受與閱讀習慣。
(三)增強敘事內容的思想影響力
“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1]357做好數字化時代的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正面宣傳為主,樹立正確輿論導向。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并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1]217部分不良社會思潮充斥網絡空間,“必然直接或間接地關涉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并進而影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14]。因此,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維護好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安全,嚴防不良社會思潮侵蝕,切實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和影響力。其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精神命脈,也是凝聚時代力量的思想源泉,更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厚根基。數字化敘事就是要通過數字算法推薦的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結合數字化表達方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作出大量蘊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信息,講好“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故事,弘揚“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算法技術,通過圖片、短文、視頻等融合形式提供全新的觀感體驗,并利用網絡數字化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等進行生產和推送。通過分眾化、多層次和精細化的傳播模式,重塑人們的接受習慣。當前,還要對網絡空間中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進行針對性的批判。最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物質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足都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其在引領網絡文化正向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數字化敘事的基本原則,網絡信息的生產、推送和分發都要合乎其基本要求,使其成為網絡生活中日用而不覺的規范;另一方面,在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中,要講好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故事,利用網絡平臺和融媒體技術,將其融入生動形象的中國故事,通過故事敘述和傳播讓受眾在情感態度上接受、認同。
(四)提高敘事主體的數字化素養
數字化敘事“打破了精英分子壟斷的文化話語權,使其失去了對大眾媒介的絕對控制力,以個人為主體的自媒體逐漸成為信息中心”[8]。融媒體在推動信息的大眾化、即時性傳播的同時,也可能存在失真、失語、失度、失衡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敘事主體的數字化素養。首先,明確敘事主體在網絡空間的自我定位。“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1]173抓住現實中的敘事主體,也就抓住了網絡空間主體。敘事主體要清楚“為誰說”“說什么”“怎么說”等基本問題。“為誰說”是數字化敘事的基本立場,是敘事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敘事,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原則,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進行敘述。“說什么”和“怎么說”解決的是敘事內容和敘事方式的問題。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媒介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團結圓夢的故事。其次,加強敘事主體的自我修養和自我約束。敘事主體要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積極發揮凈化網絡生態、引領網絡風氣的作用。敘事主體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加大對權威觀點、黨政新聞、官方資訊的流量傳播推送力度,在數字平臺上傳播主流聲音,形成強大的思想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使受眾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觀點,自覺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最后,提升數字化信息的生產調適和修補能力。加強對代碼編程和算法推送的價值引導,加大對主流信息的傳播和推送,暢通主流意識形態的表達渠道。對于網絡空間中的錯誤輿論導向和不良信息,既要用技術手段限制其推送和分發,對它所產生的錯誤價值導向進行糾偏,又要及時推送權威信息以還原事實真相,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結語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196維護網絡安全,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需要對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進行探究。只有深刻把握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的內在邏輯,才能認清網絡空間凈化的理論依據,更好地維護網絡安全和良好網絡生態。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是意識形態的數字化表達方式,體現了意識形態雙向交互的“數字化”傳播機制,它借助大數據的智能算法,形成了一種特殊間接隱蔽的“敘事”方式。綜上所述,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具有特殊的運行邏輯,以數字化媒介平臺為敘事場域,以多元傳播媒介為敘事載體,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敘事內容,以信息交流群體為敘事對象,四個要素的有機互動實現了敘事過程的良性運行。創新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建構新時代意識形態數字化敘事,打造敘事場域的傳播平臺,提升敘事載體的數字傳播力,增強敘事內容的思想影響力,提高敘事主體的數字化素養。數字化已經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主要發展趨勢,研究和探索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數字化敘事,能夠更好地推動網絡意識形態的風險治理,筑牢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防線。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JP3]甘鋒,李坤.從文本分析到過程研究:數字敘事理論的生成與流變[J].云南社會科學,2019(1):170-177.
[3]閻偉.薩特的敘事之旅:從倫理敘事到意識形態敘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5]劉光斌.技術與統治的融合:論馬爾庫塞的技術統治論[J].南京社會科學,2018(12):24-30.
[6]皮埃爾·布爾迪厄.世界的苦難[M].張祖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00.
[7]皮埃爾·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33-134.
[8]王新剛,張蒙帥.“短視頻”文化現象的價值困境及其化解[J].廣西社會科學,2019(3):150-154.
[9]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7.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1]姚君喜.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10.
[12]羅伯特·斯科爾斯,詹姆斯·費倫,羅比特·凱洛格.敘事的本質[M].于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53.
[13]魏俊斌,張冬.由離散邁向彌合:智媒時代網絡意識形態的異化規訓與認同構建[J].湖湘論壇,2021,34(6):55-64.
[14]楊嶸均.論網絡虛擬空間的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1):98-107.
【責任編輯:何妮】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培育正確黨史觀研究”(22FKSB03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何作為(1998—),男,河南夏邑人,河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教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意識形態;王新剛(1982—),男,河南洛陽人,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