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的精神根脈,是激勵當代青年團結一致、奮發向上、全面發展的寶貴資源,對其進行深入學習是當代中國青年認識自我、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從家國情懷、奮斗精神和矛盾化解等多個角度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內涵,著力提升教育效度、擴展教育向度、增進教育溫度,能夠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助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12-0054-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表明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人,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善的品德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放在首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倫理型文化,認為情感和欲望必須符合社會倫理的要求,主張人的思想純正、心靈美好,其內蘊的思想觀念和人生哲理既是當代青年面對多元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源泉,又是當代青年解決思想道德問題的一劑良方。因此,在實現時代新人育人目標的過程中,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會通方法之道,不斷豐富發展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和應用性,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價值意蘊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優秀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既是歷史發展的思想源泉,又是綿延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寶貴精華。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sup>[2]作為一個包含諸多要素的思想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貴和尚中”“仁者愛人”“剛健有為”“與人為善”等等。這些思想觀念既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彰顯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恒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勵和守正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價值。作為當代中國的精神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激勵當代青年團結一致、奮發向上、全面發展的寶貴資源。
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發揮青年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深入闡述青年成長成才、發展教育的相關問題,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時代新人”概念,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皶r代新人”是根據新時代需要形成的育人目標新表述和新要求,培養時代新人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任務。
作為一門兼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承擔著幫助受教育者樹立科學信念,并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促進社會和受教育個體發展進步的任務。從文化視角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傳承、選擇和創造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教育的表現形式。培養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呼喚更具文化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促進自身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育時代新人的文化根基,其重視個人對家庭、社會責任的倫理道德要求,以及重禮、尚義、追求高尚人格的人文教化傳統,對受教育者思想情感熏陶、人格行為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能夠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除此之外,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青年認識自我、傳承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可靠途徑,在提高青年人文素質的同時,有利于其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進而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繼承傳統。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理論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自我實現的個體夢想與經邦濟世的家國理想結合起來,其蘊含的價值信念、人生追求、處世之道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青年教育的融合機理,實現兩者在內容上的合理銜接,在時空上的同頻共振,能夠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質量,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一)厚植家國情懷,塑造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家國情懷體現在諸多題材的作品中,并在不同時代表現為不同的話語形式。無論是“威武不能屈”的操守,“精忠報國”的信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懷,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都彰顯了樸素的家國責任感。這些廣為流傳的人物和故事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寶貴精神的具象財富,其內在精神也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的文化基因。
當前,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青年的價值觀念受到西方思潮的巨大沖擊,在這樣的形勢下,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就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激發新時代青年家國一體的愛國情、經世致用的報國志、榮辱與共的興國心,促進其成長為勇擔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第一,家國情懷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從“家國同構”理路出發,包含愛家庭、愛家鄉和愛祖國,體現出層次銜接、匯為一體的遞進關系。這種觀念承載了個人與國家緊密相連的共同體意識,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人們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引發共鳴,形成上下貫通的情感紐帶。《孟子·盡心上》中“兼濟天下”的宏大目標,是家國情懷的最終理想,強調的是一種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是個人理想抱負與國家發展的銜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包含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之友情,上下有序、尊老愛幼之倫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擔當,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之理想等。這些思想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構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是當代青年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精神標識。
第二,家國情懷助力塑造中華民族永不氣餒的堅強品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思想集中體現為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赴湯蹈火。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不乏仁人志士,其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和高尚情操,展現了國人對國家和人民最樸素的忠誠與關懷。“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的司馬遷,“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四萬萬人民的中華民族決無甘心居人下之理”的陳嘉庚等,一代代國人用熱血澆灌理想,以生命奉獻家國,這種對國家深沉的熱愛,對民族氣節的堅持,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品格,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造就了今天強大的中國。
習近平強調,“青年的命運,從來都同時代緊密相連”[5]。新時代的青年生活在國家發展的大潮中,還需勇擔歷史使命,譜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歷史的精彩華章,留下了思想智慧和動人故事。在涵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只要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資源,從可歌可泣的報國故事、心懷遠大政治抱負和理想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養分,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會成為有溫度、有深度、話語可感的生動育人過程,從而提升青年教育的實效性。概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有利于引導當代青年深刻認識實現“中國夢”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二)激發奮斗精神,培養肯奮進、有本領的時代新人
近年來,“精神內耗”成為部分青年心理狀態的代名詞,“躺平”“佛系”“內卷”“emo”一度成為互聯網熱詞,反映了部分青年群體內心的困惑、迷茫和焦慮。長期陷入這種缺乏自信或負面情緒狀態,會導致青年的自我懷疑與否定,出現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自我消耗與倦怠,萌發放棄理想、拒絕奮斗和安于現狀的消極心態。部分青年的“精神內耗”有著深刻的現實根源,是當代青年在特定時代境遇下精神世界群體癥候的體現。青年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長期陷于“精神內耗”,必然會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需要及時進行化解與疏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引導青年重塑奮斗精神、培育健康心態以及形成積極人格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第一,養成為了理想敢于追求、不懈奮斗的價值信念?!兑捉洝酚性疲骸疤煨薪。右宰詮姴幌??!弊詮姴幌⒌倪M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國土壤,是中國人民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自強不息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普遍關注的話題,廣泛出現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強調君子應有遠大志向,為自己的理想敢于追求、不懈奮斗?!墩撜Z·述而》有云:“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拔曳巧撸霉?,敏以求之者也?!?sup>[6]83在孔子看來,人生短暫,時不我待,應抓緊時間實現人生理想。自強不息彰顯了國人積極有為的價值信念、處世立世的人生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富有韌性的精神,能夠為當代青年追求理想注入精神動力。
第二,塑造為學與做人、處事合為一體的德行修養。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6]77,即以求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內心保有仁德,熟練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強調對人們精神品格的塑造與培養,同時也主張學習技藝、提升本領。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知行合一,認為不僅需要認識,還應當去實踐,只有“知”與“行”統一,才是真正的“善”。這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在實踐層面促進個體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目的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挫折教育,主張在困境中錘煉自己,提升本領和人格境界。艱難困苦的環境更容易錘煉人們的道德精神,鍛煉才干、磨煉意志。如孟子所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7]困難與挫折可以激勵心志,使人性情堅忍,增加先前不具備的能力。
培養肯奮進、有本領的時代新人,需要在教育中激發青年的內在力量。應將中國歷史上的諸多典故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在現實中發揮自強不息精神的正能量,進而啟發當代青年實現人生理想。青年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從小事做起,增長自身本領,敢于追求、不懈奮斗,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不斷磨煉提升自己。
(三)引導尚德向善,涵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文化社會學認為,文化“可以造就人們的心理和人格,可以帶給人們以經驗、知識和技能,最終使生物人變成社會的合格成員”[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以貫之地引導人們尚德向善,倡導在實踐中遵守規范、舉止文明,其蘊含的理念可助力青年群體進行自我調適。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正己修身的道德修養方法和知行結合的生動實踐,為促進新時代青年全面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主張正以修身,促進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高。中國傳統哲學重點關注人生問題,而人生問題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構。追求理想人格和至誠至善的精神境界是中國傳統社會人格修養的目標,同時在道德養成過程中其非常注重理想人格培育和踐行的現實可行性,肯定主體自覺和自信,主張實現人生內在的自我超越,這對實現人生價值、提高精神境界、維護社會道德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以誠敬之心加強道德修養??鬃诱J為要想成為君子,“修己以敬”是第一步,其核心要義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誠敬之心錘煉自身品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內心不被物欲所惑。其次,克服自身弱點不斷提升自己。老子的“自勝者強”就是克己的思想體現,即做人必須自覺提高自己,要做到修身必須克己。最后,形成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和自主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樂觀主義哲學,主張人們應從內心的自我完善出發,在對社會現實和人生的關注中不斷完善自身、積極進取,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自我的約束,對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的追求,對當代青年塑造個人品格和保持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第二,堅持貴和持中,強調保持和諧關系的重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可以集中概括為真、善、美的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其中“貴和持中”思想彰顯了一種和諧意識,體現了對自然、社會和人際關系的穩定與協調的推崇,是人們處理各種關系的重要原則?!俺种小币蟾鞣矫娑家湍绤f調,即在處事中科學把握程度和分寸,在處理問題時保持中立、適度,避免矛盾和沖突,以收獲好的結果,防止走入極端?!吨杏埂酚醒裕骸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9]“和”即和諧,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追求平和、團結、和睦及和諧統一。貴和持中思想強調了保持和諧關系的重要性,是一種尊重他人、內和外順的處世態度,有助于青年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及問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培育和塑造人的思想為最終歸宿。在對青年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有助于青年從內心深處自覺認同并踐行上述道德品行,立是非之心,修高尚品性,進而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逐漸提升道德人格境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實踐指向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要注意將其與黨和國家的育人目標相結合,構建起多元支撐的協作格局,并采用恰當的話語表達方式提升教育效度、擴展教育向度、增進教育溫度,進而提升涵育時代新人的教育質量。
(一)鑄牢核心基點,提升教育效度
習近平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sup>[10]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并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興文化”的要求。文化之根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就必須堅守中華思想文化的根本、源泉和血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豐富教育的文化性,提升涵育時代新人的教育質量。
第一,要增強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對受教育者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等的培育,政治性和思想性是關鍵。其一,加強思政課政治引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要從培育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解決青年的理想信念問題,引導青年立志成才,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涉及“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其二,要從青年成長的思想需要和心理需求出發,貫徹“知行合一”理念,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引導青年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行動中。抽象的理論只有轉化為鮮活的實踐,才能真正為青年所體會和理解。要促進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目標,用奮斗鑄就青春底色。
第二,要注重理論性。理論是學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蘊涵,為教育發展提供豐厚滋養和持續動力方面作用顯著。在涵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充分利用其思想理論資源并結合時代特征,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和理論生長點,助力青年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增進對知識的接受度和認同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全過程,對新思想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闡釋,在涵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如內外兼修、知行合一等傳統文化理念,并將這些具有現代價值和意義的精神財富與青年需求相結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對接,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補充、拓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解決時代提出的系列問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構建協作格局,擴展教育向度
涵育時代新人的“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包含啟迪思想、涵養道德、傳承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實現育人目標、站在現代的角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從教育內容入手,也離不開青年的充分實踐和各方面的管理保障。因此,有必要調動各方面力量,通過多種渠道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協作格局,創新方式方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網絡。
第一,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從廣義上講,全員育人囊括了學生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面,是一個更大的育人體系。實際上,培育時代新人不只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也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訴求。因此,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教學實踐中,要以學校為中心,讓整個社會都參與進來,發揮育人合力。比如,學??梢院蜕鐣C構建立聯系,定期組織學生到相關博物館、紀念館或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參觀學習,使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更深層次地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傳媒工具和公共設施可以更多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擴大影響范圍。只有構建科學且全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格局,才能充分實現青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感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第二,創新方式方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思想,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一方面,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手段。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重塑著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其大規模、線上線下相融合和及時交互等特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包括數字媒體、圖片影視等數字化工具,能夠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方式的創新和系統發展,把握思想政治課建設的數字化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引導新時代青年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時代的敏銳感和新鮮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人格教育、人文精神培養相結合,增進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還應引導青年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文化,充分感知文化多樣性,樹立文化交流意識,拓寬跨文化交流的多維視野,使之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主動承擔起國家形象捍衛者和國家秩序維護者的責任。
(三)形成共情氛圍,增進教育溫度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11]。所謂教育親和力,是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旨在增強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提高教育者素質是增強教育親和力的基礎,不斷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是關鍵,只有將思想性極強的思想政治課講成有“溫度”的理論課,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第一,彰顯教育的人文關懷:因材施教,啟發引導。青年正處于素質優化期和創造的重要人生階段,可塑性極強,在其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施以教育,能夠對其一生起到重要影響??鬃雍兔献拥戎袊糯枷爰艺J為德育應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育并非一日之功,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長時間的熏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鬃釉弧安粦嵅粏ⅲ汇话l”,體現了其對學生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適時啟發的教育理念。每個學生的智力、理解能力和性格不盡相同,啟發式教學有助于結合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即要根據青年學生的特質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啟發式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只有品行端方才會使學生信服,才能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用道德的力量征服人心。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熓紫纫苏约旱难孕校粩嘭S富自身的知識,以高尚的品行示范學生,以真誠的態度感染學生,發揮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廣大青年進步。
第二,煥發教育的感召力:深挖典型,情感互動。思政課教學最好的方式是講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歷史故事、生活敘事、文藝呈現等都體現了情感對教育說服力的賦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核心在于關注青年群體政治情感生成與實踐的內在驅動因素,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育功能,提高青年自我成長能力。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青年價值。在教學互動中關注青年的積極情感體驗,提升話語表達的可接受性,使學生愛聽、聽得懂、聽了有效,解決入耳、入腦、入心和入行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涵育時代新人中實現情感互動提供了有效素材,其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面作用顯著。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闡述黨的主張,把思想政治工作與文化傳承、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能夠使新時代青年將個人奮斗與國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相對接,促使其更好地承擔起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5]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2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
[6]論語[M].馮國超,譯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7][JP3]孟子[M].趙清文,譯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290.
[8]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77.
[9] 孔伋.中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2.
[10]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01).
[1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中國政府網,(2022-04-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責任編輯:何妮】
作者簡介:裴榕(1998—),女,遼寧阜新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