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工業文明進程中,隨著機器化-信息化-數智化的工業時代演進,勞動-資本-科技順次發揮著“第一生產要素”作用。當科技作為“第一生產要素”深度融入勞動者、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等其他生產要素時,引發各生產要素質的躍遷,以大機器工業為基礎的“舊質生產力”自然進化為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基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解析新質生產力,“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科技創新是腦力勞動的產物,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價值生產和價值分配體系將打破“資本邏輯”,引發現代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再認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主義新型生產關系先進性在于主動適應生產力質變;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有利于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發力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匯集。現代化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中發展,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新質生產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主動自我完善以適應新質發生力發展需要,賦能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縱觀人類現代化未來走向,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不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質變決定了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推動人類社會共同躍進至新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關鍵詞:第一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系;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4)06-0113-07
一、政治經濟學語境中的新質生產力內涵
在政治經濟學語境中,生產力是指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了生產力與生產要素的關系:“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1]。由此,生產力內涵隨生產要素的發展而變遷。資本通過購買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等才能實現物質資料生產,是形成現實生產力的前提。科技不斷創新勞動、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的新形式。資本、科技與勞動、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等共同作為構成生產力的基本生產要素。比較魁奈的土地生產力理論、薩伊的資本生產力理論與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理論,圍繞著“何者是居于主導地位的第一生產要素”形成了生產力具體內涵的變遷。
(一)生產要素發展引發的生產力內涵變遷
自人類社會形成之始,物質財富的生產是生命存續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發展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但直至現代工業社會形成后,“生產力”的概念才被提出,并成為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疇,其內涵也隨著現代化的深入發展而動態演進。
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將生產資料-土地作為“第一生產要素”,把生產力狹義地定義為土地生產力,并最早提出了“生產力”(productive"forces)的概念。生產力最終表現為生產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現代工業社會中物質財富以商品的形式呈現,圍繞著商品價值的形成,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勞動所決定,勞動是“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2],將“勞動”視為“第一生產要素”,由此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進一步否定了重農主義關于土地是生產力單一要素的觀點,并在《國富論》中以手工工場為研究領域,把個體勞動效率與社會生產效率聯系起來,認為勞動者個體“所表現出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3],不但突出了勞動者技能的生產力要素作用,而且將總體生產力的增進歸因于社會勞動分工的結果,使生產力的概念具有了社會整體意義。至此,古典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的內涵基本圍繞著將勞動作為“第一生產要素”界定。
自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起,生產力的內涵偏離了勞動價值論的方向。薩伊1803年在《政治學概論》中提出了生產力三要素論,否定了斯密關于利潤、利息和地租都是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扣除部分的觀點,以“三位一體”公式模糊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決定作用,認為勞動、資本、土地等共同創造了商品的價值,作為要素投入的回報,勞動取得工資,而資本也理應取得利潤、土地理應取得地租,將資本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的地位凸顯出來。此外,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強調生產要素組合產生的經濟增長效應。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國民經濟學引入了生產力要素組合效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分析。在這些經濟學家看來,雖然生產力諸要素組合共同發揮作用,但資本主導資源配置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第一生產要素”。
由機器工業時代進入信息工業時代,科技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20世紀初興起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從資源最優配置的視角,認識到技術創新和資本積累共同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至20世紀50年代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了“制度決定論”,強調制度是決定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等因素在提高生產力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興起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提出了要素供給及其組合的“全要素生產率”概念,更突出強調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綜上,生產力概念內涵的變遷清晰地表明,與機器化-信息化-數智化的產業形態演進同步,生產力要素構成由土地、勞動、資本、科技等單一要素作用擴展至“全要素組合”共同作用,勞動-資本-科技等順次發揮著“第一生產要素”作用。
(二)馬克思基于勞動價值論的生產力內涵闡釋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從個體勞動生產力角度具體闡釋生產力的概念,即主體的人作用于客體的生產資料,創造出物質財富并以此滿足人類自身日益增長的生存發展需要的勞動能力。馬克思稱勞動為“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的表述,但對勞動生產要素地位的肯定已是不言而喻的。馬克思的生產力與勞動生產力更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揭示了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的源泉,提出價值的本質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基石,馬克思指出“每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物化在該商品的使用價值中的勞動的量決定的,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4]174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是唯一的源泉,進而也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勞動力能制造棉紗或皮靴的有用屬性……形成價值……這個商品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價值的源泉。”[4]177。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勞動不但創造了價值,而且創造了剩余價值,有力地批駁了資本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和對勞動的剝削,給予資本主義制度致命的一擊,成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決戰的有力思想武器。針對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馬克思并不否定資本應取得價值回報,其否定的是資本取得超額的剩余價值,從而剝削了勞動創造的價值。同時,也暗含著對“資本第一生產要素”論斷的深刻而尖銳的批判。
機器大工業時代,超越以往一切時代的巨大生產力,來源于發明了機器的腦力勞動和操控機器的體力勞動。馬克思進一步拓展了勞動的內涵與外延,不但強調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勞動者的體力勞動,而且將腦力勞動即人的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等也納入生產力要素中考量。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社會生產力視角指出,機器表現為“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4]777,“它們是人的手創造出來的人腦的器官;是對象化的知識力量”[4]285,所以“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4]777,并且“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進步的”[5]。因科技是腦力勞動的產物而將其視為“第一生產要素”,所以仍然沒有偏離“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的論斷。
(三)基于生產要素質變的新質生產力內涵
鄧小平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即科技是居于第一位的生產要素。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現代科學技術正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里,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6]1988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古斯塔夫·胡薩克時第一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7]在此基礎上,江澤民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雖然當時充分肯定了科技“第一生產要素”的地位,但此時的科技要素仍以傳統的機器制造和電子信息技術為主體。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入激發各領域科技創新呈多點爆發態勢,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呼之欲出。2023年,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強調“兩個培育”指向,即新質生產力是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生產力。從基礎科學發明到生產技術創新再到新產業興起的發展過程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等已具備生產能力和一定競爭力的新產業門類。未來產業是指通過“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培育具有潛在競爭力的尚未形成的產業,甚至寄希望于基礎科學創新性突破而尚未形成成熟生產技術階段的未成形產業。當下,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類腦智能、基因技術……多領域科技創新孕育著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即將到來。
何謂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闡發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新”具有新領域、新動能、新質效等多維內涵,核心內涵是強調是“高科技”創新的要素作用。新質生產力的“質”是指,相較于大機器工業時代各生產要素簡單疊加進行生產的高能耗低產出“舊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人工智能、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新一代科學技術應用,使科技不斷融入資本、勞動、資源等生產要素,使低水平體力勞動進化為高素質腦力勞動,低效率生產工具進化為高效率生產工具、綠色高效能生產資料取代了高能耗低效率生產資料,引發各生產要素質的躍遷,形成了生產力效能質的飛躍的新生產力。科技與各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是生產力自我進化的必然規律,從這一規律性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具有強大動力作用的先進生產力。
同時,新質生產力理論始終立足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立場——腦力勞動形成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發明是價值的源泉,佐證了勞動第一生產要素的論斷,對西方現代化進程中以資本為“第一生產要素”的理念發起了有力挑戰。
二、社會主義先進生產關系對新質生產力的主動適應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8]這表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共同構成的經濟基礎決定基本制度、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普遍歷史規律。同時,馬克思也指出,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體現在生產關系領先于生產力、上層建筑領先于經濟基礎,能夠發揮制度優勢,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生產關系對新質生產力的主動適應。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動態適應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跳出個體勞動生產范疇,從社會整體更為宏觀的視角理解生產力的內涵,生產力是一定社會所具備的生產力量的總和。
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勞動作用于生產資料所形成的生產力決定著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力變革必然突破束縛其發展的原有生產關系的外殼,催生新的生產關系,從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8]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部理論旨在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躍遷的一般規律,闡明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運動中具有能動性的根本決定力量。
另一方面,容易被忽視的是,馬克思也同等重要地強調生產關系會反作用于生產力,促進或抑制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生產關系的概念,闡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定歷史發展形態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和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自人類文明開端之始至社會主義制度誕生之前,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私有制是唯一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資本主義更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9]的社會財富。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先河,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并行成為現代社會的兩種所有制形式,將對新質生產力產生不同的反作用力。
(二)新質生產力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適配性
“互聯網+”技術創新具有劃時代意義,此前以低端機器制造技術、電子電力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傳統產業“舊質生產力”,在互聯網加持下全面升級,加之多維技術創新,形成了以數智化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一代科技創新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質生產力”。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生產力質的躍遷必然導致生產關系質的變革。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當今世界兩種不同所有制形式,何者更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呢?
“舊質生產力”始肇于資本主義社會早期,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引發生產動力的巨大變革,隨之而來的大機器工業全面取代手工業生產方式,實現了現代生產力第一次質的躍升。大機器生產制造需要“資本先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最有利于資本積累,不斷集聚的資本在市場自由競爭機制作用下,實現了對勞動者的體力勞動、以自然資源為主的勞動對象、廠房機器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正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外殼保護下,資本得以自由而野蠻生長,發揮主導生產要素配置作用,因此與“舊質生產力”最為適應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舊質生產關系”。
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多領域新質生產力,基于多維科學技術創新。相較于大機器工業“舊質生產力”的技術發明,新一輪科技創新具有研發周期長、成本高、風險性大等基本特征。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國家直接主導全社會資源靶向匯聚于“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技術研發,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發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更為顯著。面向“未來產業”的基礎科學研發,更需要國家方向導引、政策支持、組織協調、團隊協作,發揮社會主義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承擔基礎科學領域創新所需巨額研發成本。可見,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更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
總之,科技與資本同為現代生產力的主體要素。“舊質生產力”發展階段技術研發水平相對較低,資本要素的作用更顯著,生產資料私有制更適于資本市場化配置資源,資本發揮著“第一生產要素”作用。而“新質生產力”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的需求引導著資本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科技替代資本成為“第一生產要素”,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為補充,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具協同多維技術創新的制度優勢。
新質生產力具有超越舊質生產力的更為強大的經濟發展動力作用,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是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產關系相互適應,在先進的新質生產力與先進的新型生產關系共同推動下,社會主義將超越自身初級發展階段,朝著馬克思所指明的人類社會發展方向邁進。
(三)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
生產力的發展從來都不是自生自發的緩慢自然進化過程,生產關系調整和經濟制度變革有利于驅動生產力的快速質變。雖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生成和發揮作用,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體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塑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時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初步明確了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著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系統部署了一系列具體改革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升級為“決定性”作用,強調了生產要素市場優化配置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明了“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的改革新要求。從“基礎性”到“決定性”再到“創新性”,意味著改革由程度加深向體制機制變革的新飛躍。雖然如何“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尚無定論,需要在進一步全面改革探索中顯現“新意”,但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為導向“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的改革方向確定無疑,科技主導資源配置的“第一生產要素”地位更加突出。為實現“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四大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全會精神釋放出“加強制度供給”的強烈改革信號,重點仍要處理好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應如何對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關系?《決定》對私有資本投資提出了“鼓勵”和“規范”的要求,而對公有制政府投資卻使用了“更好發揮”的表述,表明了市場無形之手要配合政府有形之手發揮作用的關系,改革將沿著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方向繼續深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顯了社會主義主動調節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優越性。
三、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指向意義
世界經濟至今仍未完全走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表明舊質生產力動能不足,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面向“未來產業”的新質生產力是引領經濟復蘇的唯一出路。新質生產力理論揭示了從工業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級的現代化不同發展階段,生產力發揮作用的普遍規律與未來趨向,不僅對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也對人類現代化發展具有方向性指引意義。
(一)現代生產力的進化軌跡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在原始漁獵文明時期,生產工具不是科學的自覺應用和物化,僅是勞動經驗和技能的樸素傳承。在農耕文明時期,人類憑借經驗積累形成的技術進步賦予了生產力以更高更快的發展,此時的技術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直到近代工業文明形成以來,在科學之光的普照下,技術才成為以科學為基礎的科技,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展現了巨大的動力作用。
18世紀60年代,基于牛頓力學的科學革命,引發了以蒸汽機的發明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進而帶來了現代交通產業的第一次革命性變革,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冶金、鑄造、鐵路、航運等現代產業蓬勃興起、走向繁榮,現代生產力實現了第一次質的飛躍。19世紀末,邁克爾·法拉第和詹母斯·克拉克·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奠基了第二次科學革命,引發了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動機和機電控制裝置將大機器產業推進到自動化新階段,產業變革再次推動生產力取得質的飛躍。20世紀40年代,原子物理、空間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基礎科學的新突破,引發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遺傳工程等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聯網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間海洋等諸多新產業層出不窮,生產力質變再次躍級。面向未來的第四次基礎科學革命在太空科學、生物科學、量子力學等領域都可預期,終將引發第四次科技創新以及新一輪產業變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將為人類帶來生產力質的新躍升。基礎科學領域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應用技術的代際變革,進而帶動產業革命升級躍進,推動人類由漁獵文明到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一路走來,向著數智文明進發。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以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進步的歷史。
經驗代表著傳統生產力,科技代表著現代生產力,科技要素沿著經驗-技術-科學的軌跡進化,推動生產力蝶變為新質生產力。生產力的每一次由量變到質變,都是人類運用智慧作用于自然物,進行科技創新的結果。科技要素含量越高生產力水平就越高,生產力水平與科技水平呈高度線性相關。科技進步的速度標示著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度,新質生產力將助力現代化躍升至新階段。
(二)新質生產力積蓄中國式現代化競爭新動能
將中國式現代化置于世界現代化總體進程分析。世界現代化源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以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為原動力。而中國式現代化快速崛起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搭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車,現代化初期采取技術跟隨戰略發揮“后發”優勢,憑借豐富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實現了經濟快速追趕“先發”現代化國家。當中國式現代化距世界現代化先進水平僅“一步之遙”時,遭至“先發”現代化國家的極度打壓,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由生產領域的資源競爭,到市場領域的貿易競爭,再到金融領域的資本競爭,直到科技領域的創新競爭,科學技術創新成為決定一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力量。打破競爭僵局出路在于戰略轉型,關鍵在于科技創新。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多領域加速演進,誰掌握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誰就能創造出更高效率、更優產能的生產能力,在經濟實力進而在國際地位競爭中獲勝。中國應對國際競爭新挑戰必需轉變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主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朝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升級,搶占發展制高點,贏得經濟發展主動權,從國際競爭的紅海搏殺突圍,“變道超車”“換道領跑”,開辟藍海發展新場域。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置于新時代歷史方位,放眼全世界空間場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變,國際局勢仍呈現大國博弈下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特征。站在國家競爭戰略高度審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贏得競爭有利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跨越式發展,實現對自身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超越的重大實踐意義。
(三)新質生產力驅動現代化發展新走向
現代工業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達到的最高文明形態,然而對自然資源高度依賴所引發的資源環境問題、大工業生產方式導致的社會貧富分化問題、金融壟斷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問題……昭示著西方傳統現代化生產方式無法持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將全球經濟發展帶入了長期低迷的狀態。此次危機不同于工業現代化早期的生產過剩危機,金融危機實質是“資本結構性過剩危機”。傳統實體經濟建立在自然資源消耗基礎之上,資源的有限性抑制了實體經濟增長空間,使以低端生產制造業為代表的“舊質生產力”呈邊際效益遞減趨勢。由于資本盲目逐利的本性使其不滿足于投資實體經濟領域的長周期低增值率,從而不斷創新金融衍生品,使資本囿于金融領域自我繁衍。金融領域資本過剩而實體經濟領域資本不足的不均衡發展,使金融危機程度更深、周期更長,以致全球經濟長時期未能走出危機陰影。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拉升實體經濟利潤空間,將資本召回實體經濟領域,開啟了經濟復蘇的重生之門。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新動能,也是重塑經濟持續增長力的終極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發展規律表明,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將更具生命力,而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將被迫退出歷史舞臺,新質生產力的世界意義在于終將引發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將在新質生產力作用下瓦解。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指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勢必崩潰。它甚至已經崩潰了。”[1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炸毀資本主義舊生產關系的有力武器不是階級斗爭,而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以科技替代資本成為第一生產要素,必將挑戰資本主導利潤分配的“資本權力”,使腦力勞動者的科技創新取得更高利潤分配額,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否定之否定、異化之異化。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新質生產力作用下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充分發揮資本要素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階段,當新質生產力催生極大豐富的物質生產力量,度過生產力水平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將逐步規范私有資本運行,發揮公有制培育“耐心資本”的優勢,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社會主義向高級階段躍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的質變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推動人類社會共同躍進至新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人類既往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經歷了初期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剝削歷史階段、早期自由競爭的高速發展歷史階段、當期金融壟斷的虛假繁榮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經由初期革命運動爭得自由階段、經歷了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基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趕超的初級階段,新質生產力是指向人類未來社會形態共同的新型生產力基礎。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的未來產業升級轉型,預示著人類現代化的必然走向,定向了人類現代化新方位。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更具有全世界共同的現代化驅動力作用。
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理論守正創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揭示了現代現代化發展普遍規律,不但對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指引作用,而且對人類現代化進程也具有方向性引領作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集中于科技領域的遏制與反遏制是不爭的事實,但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闊視野,以競合思維看待科技領域的長遠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破解有限資源下大國競爭難題,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0.
[2]"威廉·配第賦稅論[M].陳冬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71.
[3]"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8.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9]"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1]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9."
A"Political"Economy"Interpretation"of"New"Qualitative"Productivity"in"the"
Context"of"Modernization
YU"Jingyang1,"CHEN"Jiangbo2,"ZHANG"Jiarui3
(1."Guangdong"University"of"Science"amp;"Technology,"School"of"Marxism,"Dongguan"523000,"China;
2."School"of"Marxism,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Harbin"150028,China;
3.(Jili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angchun"130033,"China)
Abstract:In"the"process"of"modern"industrial"civilization,"along"with"the"change"of"mechan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numeralization,"labor-capital-technology"play"the"role"of"“The"first"factor"of"production”"in"sequence."When"technology,"as"the"“Primary"factor"of"production”,"is"deeply"integrated"into"other"factors"of"production,"such"as"workers,"tools"of"production,"Means"of"production,"etc.,"the“Old"quality"productivity”"based"on"large"machine"industry"has"naturally"evolved"into"the“New"quality"productivity”"of"new"technologies,"new"materials,"new"energy"and"other"emerging"industries."Based"on"Marxism’s"labor"theory"of"value,"this"paper"analyzes"the"new"quality"of"productivity,"“Labor"is"the"source"of"value”,"an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the"product"of"mental"labor,"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riented"value"production"and"value"distribution"system"will"break"the"“Capital"Logic”"and"lead"to"a"new"understanding"of"the"productive"forces"and"Relations"of"production"in"modern"society."The"Relations"of"production"depends"on"the"productive"forces,"the"superiority"of"the"socialist"system"lies"in"the"breeding"of"new"types"of"Relations"of"production"to"actively"adapt"to"the"qualitative"changes"in"the"productive"forces,"and"the"Relations"of"production"reaction"to"the"productive"forces,"the"socialist"Relations"of"production"based"on"public"ownership,"the"advantages"of"the"socialist"system"of"concentrating"on"major"tasks"are"more"conducive"to"directingnbsp;factors"of"production"to“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and“Industries"of"the"future”"for"the"government"and"the"efficient"market"to"work"together."Modernisation"has"been"driven"by"the"contradiction"between"productivity"and"Relations"of"production,"and"is"based"on"a"chinese-style"modernisation"process"in"which"new-quality"productivity"is"the"fundamental"driving"force"for"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to"promote"self-improvement"of"Relations"of"production"in"the"primary"stage"of"socialism"to"meet"the"needs"of"the"development"of"high-level"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to"enable"the"realization"of"a"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of"common"prosperity."Looking"at"the"future"trend"of"human"modernization,"capital-centered"modernization"is"not"sustainable,"and"the"qualitative"change"of"the"new"qualitative"productivity"determines"the"current"Relations"of"production"of"capitalist"transformation,"and"promote"the"common"leap"of"human"society"to"a"new"stage"of"modern"development.
Key"words:primary"factors"of"production;"new"qualitative"productivity;"new"relations"of"production;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鄒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