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變革,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增強競爭力和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基于2009—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本文利用雙重差分法,考察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對于上市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并深入剖析其內在機制路徑與外在調節效應。研究發現: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雙元創新的效應具有非對稱性,即其顯著驅動了企業突破式創新,但對于漸進式創新的影響并不顯著。一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主要通過強化企業所受行業知識擴散水平、優化企業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兩條內在傳導路徑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另一方面,行業集中程度與供應鏈交互水平作為外部優化條件,可以賦能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
關鍵詞:供應鏈數字化;突破式創新;漸進式創新;知識擴散;創新要素配置優化
中圖分類號:F83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4)06-0120-11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前,全球供應鏈呈現數字化發展趨勢,體現為數字產品服務供應鏈的緊密合作以及供應鏈管理過程的數字化發展傾向。一方面,在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增強競爭力和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據《中國供應鏈數字化升級行業研究報告(2022年)》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供應鏈數字化服務的收入規模已達到約28萬億元人民幣,自2017年起以年均159%的速度迅猛增長,預計未來將繼續保持94%的中高速增長態勢,到2026年將達到44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①,反映出我國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強勁勢頭。在頂層設計上,《“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構建創新協同、錯位互補、供需聯動的區域數字化發展生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能力”,釋放出國家對供應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強烈支持信號。另一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還可以促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對于提升產業鏈的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盡管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創新帶來了諸多機遇和優勢,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質量與供應鏈主體間的數字化轉型互動仍然存在提升空間。此外,突破式創新作為一種根本性與激進性的創新活動,要求企業脫離原有技術軌道,整合跨界知識與技術開展前沿研發活動[1]。這使得企業在推進突破式創新的過程中,常常面臨技術選擇困難、跨界知識壁壘、創新資源錯配等現實瓶頸,轉而使更多企業傾向于選擇具有策略性與改良性、風險更低而響應更快的漸進式創新活動[2-3]。因此,探討如何有效推進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并在此過程中激發企業的創新動機,幫助企業兼顧能力提升,打破“雙元悖論”實現創新“提速增效”,已成為當前企業和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問題。
已有研究關注了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創新的技術支撐效應[4]與資金保障效應[5]、組織扁平化[6]、人力資本水平優化[7]等方面的影響,但大多關注的是企業自身數字化轉型對于其創新活動或創新產出的內生作用,較少聚焦供應鏈視角,去考察外部數字化轉型沖擊通過傳導與擴散等主體間交互機制對于企業內部創新的外生影響,更未以此為基礎來重點剖析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具有包含突破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在內的雙元創新的非對稱影響。基于此,本文以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為準自然實驗,采用雙重差分法,探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對于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效應,并剖析其內在作用路徑與外在調節機制,以期為充分釋放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效能、賦能企業新質化發展提供學理參考。
本文的邊際貢獻如下:一是在研究視角方面,本文著眼于供應鏈視角,將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作為外生沖擊,分別檢驗與評估其對于企業內部突破式與漸進式創新的影響強度,識別政策沖擊對于雙元創新的潛在非對稱效應;二是在研究內容方面,本文聚焦企業雙元創新,試圖厘清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這一新手段對于企業采取激進創新行為的刺激與支撐保障路徑,以期為企業強化自主創新、原始創新以及突破式創新能力,平衡企業雙元創新能力提供新舉措;三是在機制探索方面,本文從傳導與擴散效果入手,剖析供應鏈數字化的知識擴散與創新要素配置路徑,并從橫向與縱向雙維度,對于行業集中與供應鏈交互兩大優化條件的作用邊界進行了識別。
二、政策背景與研究假設
(一)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雙元創新的非對稱效應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能顯著提升企業突破式創新水平。一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能幫助企業發掘用戶痛點,搜尋突破式創新需求。一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有助于供給側進行精準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企業能夠實時收集、分析和解讀客戶行為數據,從而準確定位用戶痛點和需求[8]。這種數據驅動的方法有助于企業發現未滿足的市場需求,催生新的突破式創新機會。二是供應鏈數字化為需求側的用戶反饋互動提供了便捷渠道。通過數字化平臺,企業可以建立與用戶的直接互動渠道,如在線評論、社交媒體和客戶服務平臺等,提升多變市場的外部性[9]。通過這些渠道獲取的反饋能夠快速傳遞到研發和生產部門,推動企業針對性地進行創新。另一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有助于企業整合跨界知識,獲取突破式創新資源。一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為鏈上企業信息共享與協同提供了平臺基礎。數字化平臺促進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通過共享數據和知識,企業可以整合來自不同領域的技術和經驗,從而為突破式創新提供多樣化的資源和靈感。二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為構建開放式創新網絡提供了資源流動渠道。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參與開放式創新網絡,與其他行業的領先企業、學術機構和研發中心合作,獲取外部知識和資源。這種跨界合作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可能性。此外,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還為突破式創新活動提供了直接的解決方案。首先,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創新成果對于傳統供應鏈企業而言具有跨界屬性,相關的創新行為具有較強的探索式特性。數字化轉型引入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能夠直接應用于產品開發和生產過程,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和效果[10]。其次,數字化技術能夠提升研發創新效率,降低突破式創新過程中的研發難度[11]。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虛擬仿真技術和快速原型制作使企業能夠快速驗證和調整新產品設計和工藝,降低創新風險并加快突破式創新進程。
相比之下,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漸進式創新的作用則十分有限,即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呈現較為明顯的非對稱性特征。就漸進式創新的特性而言,其通常是基于現有的產品、服務或流程進行小幅改進,目的在于提高創新響應效率、降低產品服務成本或力求短期內提升用戶體驗。極具策略性的漸進式創新活動通常依賴于現有的知識與技術積累,對于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大規模資源優化重組或技術突破敏感性不高。企業甚至可能借助供應鏈數字化帶來的資源優勢,轉而將更多資源從漸進式創新轉向投入突破式創新[2]。由此可知,雖然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但對于創新經驗不足、資源稟賦受限的企業而言,供應鏈數字化有助于在維持其漸進式創新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其對于突破式創新的探索,實現雙元創新能力平衡提升。總之,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支持下,企業能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在保持原有漸進式創新水平、鞏固市場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向突破式創新的動能轉換,開拓全新市場空間。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即供應鏈數字化將顯著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但對漸進式創新的效果不顯著。
(二)知識擴散與創新要素配置路徑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能通過知識擴散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一是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促進了同行業跨界創新知識擴散與分享。基于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挖掘,供應鏈企業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及時獲取與掌握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創新成果及應用,創新理念和技術更容易傳播和共享,企業間突破式創新知識與技術得以自由流動與交融[12]。這種創新知識擴散與分享便于行業內最佳實踐的推廣,通過案例分享和標準制定,推動企業學習和借鑒,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創新水平。二是供應鏈數字化增強了企業對于外界創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數字化轉型的數據同質化、可重新編程性以及“自我參考”優勢得以顯現[13]。企業不僅無須完全理解所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僅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與建設即可實現技術的跨越式升級;而且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的幫助下,企業可以通過高效的檢索與轉化能力,將抽象的跨界知識具象為更為淺顯的解釋性文字與直觀的可視化模型,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能通過優化創新要素配置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一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為創新要素配置提供了決策參考。數字化轉型使企業能夠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從而更準確地預測市場趨勢和客戶需求,提高突破式創新及其資源配置決策的質量,確保資源被分配到最有可能產生創新成果的領域,減少浪費并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集中優勢資源支持突破式創新攻關。另一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有助于高效調配企業現有的創新資源。云計算平臺和協作軟件的應用將有效促進跨部門和跨地域的創新協作,使得知識、創意等創新需求與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得以快速匹配,顯著提升了創新要素的整合效率,加速了新產品或服務的開發過程。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將通過知識擴散、創新要素配置優化兩條路徑賦能企業突破式創新。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以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為外生沖擊,采用雙重差分法,考察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進行研究。其中,上市公司財務數據、行業競爭水平與供應鏈集中度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SMAR),專利數據來自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本文進一步剔除了資產負債率大于1或小于0的經營異常企業樣本,最終得到43189個“企業-年份”觀測值。
(二)被解釋變量
企業突破式創新(Break)和漸進式創新(Incre)。突破式創新是企業脫離現有知識與資源,針對全新市場需求進行的一類較為激進的創新活動[14],需要企業在相關領域獲得實質性創新成果;而漸進式創新的激進程度較弱,主要是企業為應對市場沖擊等采取的策略性創新成果[15],主要體現企業的創新響應速度。本文基于胡蓉寧與王躍堂(2023)[16]的量化方式,采用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加1取自然對數作為突破式創新的代理變量,采用企業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之和加1取自然對數作為漸進式創新的代理變量,考察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對于雙元創新的影響。
(三)核心解釋變量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Did)。本文借鑒劉海建等(2023)[17],根據商務部發布的《關于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和企業評審結果的公示》識別受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外生沖擊的企業。一方面,由于試點政策分為城市與企業兩大層面,本文采用“企業是否位于試點城市”作為識別受沖擊企業的主要標準,企業位于試點城市則將處理變量(Treat)賦值為1,否則為0,在穩健性檢驗中補充對于試點企業的處理效應估計;另一方面,考慮到該政策文件于2018年下半年發布,參考Wang等(2023)[18],將沖擊時點設置為2019年,即將2019年后的政策沖擊變量(Post)賦值為1,否則為0。本文重點關注交互項Treat×Post,即Did的回歸系數,用于評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效應。
(四)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了以下企業層面控制變量:(1)企業規模(Size)。企業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反映企業創新的內部資源基礎[19]。(2)資產負債率(Lev)。企業負債總額占資產總額的比率,反映債權人對于企業創新行為的潛在影響力度[20]。(3)董事會規模(Board)。即包含董事長在內的董事會人數,用于表征企業創新決策能力[4]。(4)獨立董事比例(Indep)。獨立董事占董事會總人數比例,用于測度企業受監督程度,反映了外部監督對于企業創新決策的影響[21]。(5)現金流(Cash)。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占資產總額的比值,充足的現金流將為企業創新活動開展提供資金保障[4]。(6)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反映了股權集中程度,用于表征控股股東對于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力[1]。
核心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五)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雙重差分法估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影響,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如式(1)所示:
Innovationi,t=α+βDidi,t+γControlsi,t+λi+θt+εi,t(1)
其中,Innovationi,t為企業i在年份t的雙元創新產出水平,包含突破式創新Breaki,t與漸進式創新Increi,t;Didi,t反映企業i在年份t是否受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外生政策沖擊的虛擬變量;Controlsi,t為控制變量組;λi和θt分別表示企業固定效應與年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本文重點關注β的估計值,用于量化評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效應。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滿足事前平行趨勢假設是運用雙重差分法估計外生沖擊效應的前提條件。本文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對事前趨勢進行檢驗。構建如式(2)所示的計量模型進行檢驗:
Innovationi,t=α+∑3s=-10,s≠-1βsDidsi,t+γControlsi,t+λi+θt+εi,t(2)
其中,s=t-2019,表示年份t相對于政策實施年份的時間距離;Didsi,t為虛擬變量,當處理組企業i處于年份s時取值為1,否則為0;其他變量設置與基準模型相同。本文以政策實施前1期為基準,檢驗政策沖擊前處理組與控制組之間的差異,并初步評估政策沖擊的動態影響效應。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雙元創新影響的平行趨勢檢驗的結果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突破式創新平行趨勢檢驗""""""""""""圖2"漸進式創新平行趨勢檢驗
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政策沖擊前,處理組與控制組樣本企業間的雙元創新產出水平并未呈現顯著區別;但在受到政策沖擊后,處理組企業的突破式創新水平顯著超越控制組企業,且二者間差距逐漸擴大;但處理組的漸進式創新水平并未具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本文模型滿足事前平行趨勢,并初步驗證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對于企業突破式創新具有持續性的驅動作用,而對于企業漸進式創新的效果不顯著。
進一步地,表2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一方面,表2列(1)—列(3)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對企業突破式創新的影響估計,其中Did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正向顯著,再次驗證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突破式創新具有顯著的驅動效果;且隨著控制變量的加入,其系數并未發生較大變化;表2列(3)進一步表明,與控制組企業相比,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平均能為處理組企業帶來約972%的突破式創新產出增長。另一方面,表2列(4)—列(6)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對企業漸進式創新的影響估計,其中Did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再次驗證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漸進式創新的影響不顯著,驗證了假設H1。
(二)穩健性檢驗
1更換處理組識別策略
除以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為標準,識別位于試點城市內部的處理組企業以外,本文進一步更換識別策略,直接將商務部所公示的試點企業作為處理組樣本,考察政策沖擊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表3列(1)—列(3)為針對突破式創新展開分析的回歸結果,Did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正向顯著,且以企業層面試點的沖擊將帶來20%以上的突破式創新產出增長;表3列(4)—列(6)為針對漸進式創新展開分析的回歸結果,Did的回歸系數在加入控制變量之后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更換處理組識別策略后,假設H1依然成立。
2控制高維固定效應
為了進一步排除遺漏變量帶來的估計偏誤,本文進一步在模型中控制高維固定效應,將區域與行業方面對于企業突破式創新的潛在影響納入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其中表4列(1)和列(2)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突破式創新的影響估計,Did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正向顯著,基準結果依然穩健。表4列(3)和列(4)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漸進式創新的影響估計,Did的回歸系數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再次驗證了假設H1。
3PSM-DID模型
為進一步緩解處理組選擇偏誤問題,提高準自然實驗設計的合理性,本文進一步將傾向得分匹配(PSM)引入雙重差分模型中,觀察滿足共同支撐的處理組與控制組樣本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前后的雙元創新水平差異。采用半徑匹配方法將控制組與處理組進行匹配,平衡性檢驗結果如圖3所示。其中,匹配后控制組與處理組之間各協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均小于匹配前的偏差水平,且各協變量偏差均小于5%,通過了平衡性檢驗。圖4顯示,處理組與控制組的絕大多數樣本都在共同取值范圍內。圖5則對于匹配前后處理組與控制組的核密度曲線進行對比,其中匹配后控制組相對于處理組而言的傾向得分極端值更少,核密度曲線也與處理組更為接近。綜上,傾向得分匹配有效降低了選擇偏誤,進一步緩解了模型估計的內生性。
進一步,剔除不滿足共同支撐的樣本,對匹配后的數據再次進行雙重差分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其中核心解釋變量系數未發生實質性變化,再次印證了本文的基本結論。
五、機制分析
(一)中介效應檢驗
為深入探討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的機制路徑,本文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模型,檢驗知識擴散機制與創新要素優化配置機制在其中的作用,如式(5)和式(6)所示:
Mediatori,t=α+βDidi,t+γControlsi,t+λi+θt+εi,t(5)
Breaki,t=μ+φDidi,t+ρMediatori,t+ηControlsi,t+λi+θt+σi,t(6)
其中,Mediatori,t為中介變量,包括知識溢出Spilli,t與創新要素優化配置InnoEffi,t的代理變量;εi,t與σi,t為隨機誤差項;其他變量設置與基準模型相同。本文重點關注核心解釋變量Did的回歸系數β與φ,以及中介變量的回歸系數ρ,用以檢驗中介路徑的有效性。
1知識擴散路徑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打破區域空間限制,使同行業關聯企業間跨越地理邊界實現知識的交流與溝通。這不僅有助于供應鏈節點企業,尤其是鏈主企業的創新知識溢出,也能有效提高節點企業對于創新知識的吸收能力,實現創新知識的擴散。本文采用專利被引數據作為量化企業受知識擴散影響程度的基礎,結合杜勇等(2023)[22]的計算思路,采用除自身以外其他同行業企業在同年的專利被引數均值作為本年度某企業受到外界知識擴散影響的測度指標。為進一步體現知識擴散的凈效應,本文統一采用他引數進行相應的計算。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如表6列(1)和列(2)所示,其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能夠在1%水平上顯著提升企業外部的知識擴散水平,為企業提供獲得更多異質性創新知識的機會;而企業受知識擴散影響越深,其突破式創新產出水平越高,且這一效應呈現強顯著性,驗證了知識擴散路徑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中的有效性。
2創新要素配置優化路徑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提升了鏈上節點企業的溝通效率,促進了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乃至于共享,企業創新要素配置的效率得以優化提升。本文借鑒楊鵬等(2024)[23],采用企業單位研發資本所帶來的創新產出衡量創新效率。一方面,本文采用企業當年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作為企業突破式創新產出絕對數;另一方面,本文采用企業過去五年研發支出的累計值核算研發資本,以20%的年折舊率進行加權計算獲得,單位為萬元;最終,為直接反映研發資本的邊際創新效用,本文采用二者的比例作為創新效率的代理變量。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如表6列(3)和列(4)所示,其中供應鏈數字化在1%水平上顯著提升企業創新效率,反映出企業內部創新要素配置的優化;而研發創新要素配置效率的優化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的突破式創新活動,提升了突破式創新產出,且這一效應呈現強顯著性,驗證了創新要素配置優化路徑的有效性。至此,假設H2得以驗證。
(二)行業橫向集中與供應鏈縱向交互的調節效應
進一步對影響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突破式創新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剖析,分別從橫向同行業集中與縱向供應鏈互動的雙重視角,考察行業與供應鏈集中度的調節效應。構建如式(7)的調節效應模型:
Breaki,t=α+βDidi,t+δDidi,t×Moderatori,t+πModeratori,t+γControlsi,t+λi+θt+εi,t(7)
其中Moderatori,t為調節變量,包括行業集中度、供應商集中度以及客戶集中度的代理變量。其他變量設置與基準模型相同。本文重點關注交互項的回歸系數δ,用以識別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驅動突破式創新的外部優化條件。
1行業橫向集中效應
從橫向視角看,一方面,行業集中程度的提升意味著龍頭企業數字要素與創新資源的集聚,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下龍頭企業內部突破式創新提供了資源基礎;另一方面,行業集中程度的提升反映了龍頭企業與其他同行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從屬地位與力量差距,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其在行業中的示范效應,牽引其他同行業企業模仿其創新行為,從而帶動行業內企業突破式創新水平整體提升。本文采用赫芬達爾指數作為行業集中程度的量化指標[24]。行業橫向集中的調節效應如表7列(1)和列(4)所示,其中交互項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隨著行業集中程度的提升,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突破式創新效應將進一步增強,呈現顯著的正向調節效果。
2供應鏈縱向交互效應
從縱向視角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通過供需關系相互聯結,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沖擊將通過供需數量與質量要求的變化傳導擴散至各節點企業,形成供應鏈縱向交互效果。供應鏈集中度越強,焦點企業受到上下游關聯企業的影響越直接,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驅動的突破式創新效應擴散效果越明顯。本文借鑒況學文等(2019)[25],將第一大客戶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率作為下游供應鏈集中度指標,并進一步將第一大供應商采購額占總采購額的比率作為上游供應鏈集中度的代理變量。供應鏈下游與上游的集中程度分別如表7列(2)和列(3)、列(5)和列(6)所示,其中交互項系數均至少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供應鏈上下游集中度的提升通過供需交互與信息傳遞,顯著增強了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突破式創新效應,呈現正向調節效果。
六、異質性分析
在對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的作用路徑以及調節機制進行探索后,本文進一步將區域稟賦、產業特性、企業性質等方面的差異納入考慮,比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在不同省份、不同產業類別以及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樣本中所形成的突破式創新效應,揭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異質性政策效應。
(一)區域異質性
本文對于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突破式創新的驅動效果在不同區域的異質性進行評估與分析。以省份為標準展開分組回歸檢驗。其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在江蘇省和浙江省較為明顯,其中這一效應在江蘇省呈現較強的顯著性水平;但在青海省,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卻顯著為負,呈現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創新稟賦方面,江蘇省和浙江省作為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經濟基礎雄厚,產業結構多元合理,經濟開放水平較高,并且形成了高素質創新人才與前沿的集聚,總體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有利于充分保障不同行業領域的突破式創新協同發展,形成顯著的突破式創新效應。在基礎設施方面,江蘇省與浙江省數字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擁有一批先進的超算中心并逐漸形成數據的互聯互通;浙江省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高地,積累了大量高價值的供應商與客戶數據,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效應提供了更為雄厚的數據要素支撐。
(二)產業異質性
進一步依據證監會行業分類中的大類編碼進行分組回歸。其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在金融業,以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具有較強的顯著性;其次是制造業,但顯著性很弱,未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在其他行業中,這一效應均不顯著,但未出現負向顯著的效應值。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相關行業的數據密集與技術驅動特性。對于金融業而言,金融交易、客戶行為分析、風險評估等業務均高度依賴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發展使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產生了大量的跨界創新應用;對于制造業或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而言,其生產流程涉及大量生產數據,如設備狀態、生產進度等,基于工業互聯網、智能控制與智能制造等數字化創新成果能有效減少生產浪費,提高生產資源配置效率,并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二是供應鏈復雜性和協同需求。一方面,金融業涉及復雜的支付、清算和結算系統,資金供需管理的敏捷性與安全性、交易成本控制等需求使數字化創新的需求更為迫切;制造業等行業具有較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涵蓋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各環節供需聯系緊密,信息傳遞渠道較為通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對各環節協同創新水平提升的作用更為明顯。
(三)企業異質性
依照企業股權性質展開異質性分析。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受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后,突破式創新產出得到顯著提升,這一效應在其他類型企業中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民營企業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為了在市場中謀取生存和發展,民營企業對于突破式創新的需求更為迫切,而數字化轉型則為其提升市場響應速度、獲取創新技術知識等提供了關鍵手段。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通常具有更高的靈活性與適應能力,能夠迅速調整策略,更為靈活地集中資源投入數字化創新項目,利用數字技術驅動突破式創新活動的開展。此外,外資企業在直接獲取國際先進創新技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并形成了壁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營企業在突破式創新能力方面與外資企業間的差距,故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驅動民營企業突破式創新的上升空間更大,邊際效應更顯著。
七、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2009—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本文以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為準自然實驗,利用雙重差分法,探索了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外生沖擊對于上市企業內部雙元創新的非對稱影響,并深入剖析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突破式創新的內在機制路徑與外在調節效應。具體結論如下:(1)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雙元創新具有非對稱作用,即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顯著驅動了企業突破式創新,但對于漸進式創新的作用不顯著;(2)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沖擊主要通過強化企業所受行業知識擴散水平、優化企業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兩條傳導路徑驅動企業突破式創新;(3)行業集中程度與供應鏈交互水平能進一步提升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呈現正向調節效果;(4)由于區域稟賦、產業特性、企業性質等方面的差異,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式創新效應在江蘇省與浙江省、金融業與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以及民營企業樣本中更為顯著。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強化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保障體系。資金保障方面,通過健全財稅支持政策與市場調節機制引導資金向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項目集聚,如設立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政府引導基金、提供稅收減免,或在政府采購中優先考慮積極進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為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提供財政支持,降低企業實施數字化創新的資金壓力,鼓勵更多企業重視和推進供應鏈數字化。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對5G網絡、數據中心等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投資,支持建設和發展國家級、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規范化的技術標準和服務,確保企業能夠依賴高效穩定的數字設施開展突破式創新活動。
二是暢通知識擴散與創新要素流動渠道。首先,鼓勵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建立行業知識交換平臺,并定期組織行業研討會、論壇和培訓班,推動跨行業最新數字化技術以及創業創新管理經驗的傳播和應用,推動不同領域的創新資源和知識的融合,提高整體行業的跨界創新知識水平。其次,建立創新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包括人才、技術、資金、數據等關鍵創新要素在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間的自由流動與共享,基于數字技術與數字平臺,共同開展突破式創新活動,促進創新主體間的資源共享和協作。
三是提升行業內及上下游協同合作水平。從同行業視角來看,應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建立起數字化轉型賦能突破式創新的緊密合作關系。一方面,扶持龍頭企業,對具有行業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增強其在數字化創新的示范效應;另一方面,應建立起行業聯盟,增強龍頭企業與行業內其他企業間合作,彌補從屬企業在數字化與突破式創新方面的要素資源短板,提升整體行業的創新競爭力。從供應鏈視角來看,應建立起供應鏈數字化協同平臺,提升數字化創新的供需傳導與信息傳遞效率。著力建設供應鏈協同創新平臺,深化上下游節點企業間的緊密供需聯系,通過強烈的供需信號變化傳遞創新需求,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數字化創新知識的信息互通和協同作業,提高整體供應鏈效率;進一步支持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增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創新互動和合作。
四是制定針對性的數字化創新支持措施。一方面,基于區域稟賦,因地制宜推進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及突破式創新。根據各地區創新能力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情況,制定專項扶持政策,發揮各地區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賦能突破式創新的優勢,彌補其短板,并著力推進區域間協同互補發展,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相互關聯的省市間,構建起區域聯動的數字化創新合作網絡。另一方面,基于產業特性,推動重點領域數字化轉型以帶動全產業突破式創新進程。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和應用數字金融科技,提高服務創新水平;推動公共事業的智能化管理,鼓勵以數字化為契機開展跨界創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水平;支持制造企業智能化改造,推動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此外,基于不同股權性質企業的內部數字化創新管理體系差異,不僅應持續支持民營企業開展數字化創新活動,還需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驅動國有企業建立起適應數字化轉型與突破式創新的扁平化組織結構,打破外資企業的數字化創新壁壘,促進數字化創新的協同合作。
參考文獻:
[1]"許志勇,王瑾,張娜.資產結構錯配、激勵機制與企業雙元創新[J].南開管理評論,"2024,27(3):1-32.
[2]"劉景東,周巧燕,肖瑤,等.研發邊界滲透性與企業創新:慣例復制的調節作用[J].科研管理,2023,44(4):39-46.
[3]"Abdin"J,"Sharma"A,"Trivedi"R,"et"al."Financing"Constraint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rotection"and"Incremental"Innovation:"Evidence"from"Transition"Economy"Firm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24,198:"122982.
[4]"Liu"B,"Qiu"Z,"Hu"L,"et"al."How"Digital"Transformation"Facilitate"Synergy"for"Pollution"and"Carbon"Reduction:"Evidence"from"China[J]."Environmental"Research,"2024,251:"118639.
[5]"唐松,伍旭川,祝佳.數字金融與企業技術創新——結構特征、機制識別與金融監管下的效應差異[J].管理世界,2020,36(5):52-66+9.
[6]"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36(6):135-152+250.
[7]"王勇,竇斌,王悅.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機制與外部效應[J].經濟管理,2024,46"(4):1-16.
[8]"鄒波,楊曉龍,唐倩,等.花開并蒂:人與AI協同的場景化產品開發機會識別案例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4,27(1):51-65.
[9]"何德旭,張昊,劉蘊霆.新型實體企業促進數實融合提升發展質量[J].中國工業經濟,2024(2):5-21.
[10]戚聿東,郝越,侯娜,等.裝備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的模式與路徑探索——基于山河智能的案例研究[J].經濟管理,2022,44(11):25-45.
[11]李靖華,姜中霜,崔雪琪.制造企業服務化創新過程中的能力提升機制——基于雙元創新視角的雙案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4,45(6):1-17.
[12]葛鵬飛,黃秀路.數字化轉型、創新知識與制造業企業融通創新[J].軟科學,2024(9):1-15.
[13]謝衛紅,林培望,李忠順,等.數字化創新:內涵特征、價值創造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9):19-31.
[14]王娟茹,張雨萌,樊婉瑩.前瞻性跨界搜索、組織韌性與雙元創新[J].科學學研究,2024,42(8):1-14.
[15]Zhang"Z,Hou"Y,Li"Z,et"al."From"Symbolic"to"Substantive"Green"Innovation:"How"does"ESG"Ratings"Optimize"Corporate"Green"Innovation"Structure[J]."Finance"Research"Letters,2024,63:"105401.
[16]胡蓉寧,王躍堂.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效應及其實現機制[J].江海學刊,2023(6):99-105+255.
[17]劉海建,胡化廣,張樹山,等.供應鏈數字化的綠色創新效應[J].財經研究,2023,49(3):4-18.
[18]Wang"H,Zhang"Y,Lin"W,et"al."Transregional"Electricity"Transmission"and"Carbon"Emissions:"Evidence"from"Ultra-high"Voltage"Transmission"Projects"in"China[J]."Energy"Economics,2023,123:"106751.
[19]Fu"T,Li"Z,Qiu"Z,et"al."The"Policy"Gap"between"Finance"and"Economy:"Evidence"from"China’s"Green"Finance"Policy[J]."Energy"Economics,2024,134:"107550.
[20]趙文,趙會會,吉迎東.雙元創新躍遷與企業失敗:社會關系網絡的調節作用[J].科研管理,2022,43(1):124-133.
[21]劉永麗,程晨,賈涵涵.高管團隊重組、內部控制質量與雙元創新[J].會計研究,2022(3):93-106.
[22]杜勇,婁靖,胡紅燕.供應鏈共同股權網絡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同群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3(4):136-155.
[23]楊鵬,尹志鋒,孫寶文.企業數字技術應用與創新效率提升[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4(11):51-67.
[24]王宇,李琳娜,王鵬飛.制度壓力與企業綠色技術擴散群體行為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4(5):197-209.
[25]況學文,林鶴,陳志鋒.企業“恩威并施”對待其客戶嗎——基于財務杠桿策略性使用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19,22(4):44-55.
The"Impact"of"Supply"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on"Enterprise"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Perspective"of"Dual"Innovation
ZHANG"Guangting
(Institute"of"World"Economy,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anghai"200020,China)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the"digital"economy"has"brought"profound"changes"to"various"industries,and"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the"supply"chain"has"become"an"important"path"for"enterprises"to"enhance"competitiveness"and"achieve"innovative"development."Based"on"panel"data"of"A-share"listed"companies"from"2009"to"2022,this"article"uses"the"double"difference"method"to"explore"the"impact"of"external"shocks"of"supply"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on"dual"innovation"of"listed"companies,and"deeply"analyses"its"internal"mechanism"path"and"external"regulatory"effects."The"empirical"results"show"that"the"effect"of"supply"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on"dual"innovation"in"enterprises"is"asymmetric,that"is,it"significantly"drives"breakthrough"innovation"in"enterprises,but"its"impact"on"incremental"innovation"is"not"significant."On"the"one"hand,the"impact"of"supply"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mainly"drives"breakthrough"innovation"in"enterprises"through"two"internal"transmission"paths:"strengthening"the"level"of"industry"knowledge"diffusion"and"optimizing"the"efficiency"of"enterprise"innovation"factor"allocation;"On"the"other"hand,the"degree"of"industry"concentration"and"the"level"of"supply"chain"interaction,as"external"optimization"conditions,can"empower"the"breakthrough"innovation"effect"of"supply"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This"article"further"proposes"policy"recommendations"such"as"strengthening"the"digital"security"system,unblocking"the"flow"channels"of"factors,and"improving"the"level"of"collaborative"cooperation,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for"fully"unleashing"the"innovative"efficiency"of"supply"chain"digital"transformation"and"empowering"enterprises"to"develop"in"a"new"and"qualitative"way.
Key"words:digitalization"of"supply"chain;"breakthrough"innovation;"progressive"innovation;"knowledge"diffusion;"optimization"of"innovative"factor"allocation"
(責任編輯:趙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