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經歷四十多年的實踐檢驗,尤其進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有必要對其進行歷史演進邏輯的探究。通過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進行文本梳理,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全面深化改革的萌芽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期探索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形成期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期,這也表明改革開放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存在歷史的縱深;同時,通過總結與借鑒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發現,改革與“四個堅持”存在統一性與連續性。通過梳理改革開放歷程,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前與提出后,改革的關注要點雖有共同點,但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尤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與方向。基于此,依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七個聚焦”,提出一系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及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帶來啟示。
〔關鍵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4)06-0004-11
一、引言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46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但同時也進入了改革的攻堅期與深水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面臨著新的歷史條件與發展要求。新時代下,全球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正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國內外這些新變化、新情況、新形勢、新問題對中國改革開放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適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闡明了新思想、指明了新方向。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從歷史演進發展的視角,分析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進歷程,并系統梳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注要點與未來方向,以期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進歷程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追溯到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本次全會上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并實行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隨后,歷屆中央領導人堅持并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從而取得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黨建等方方面面的巨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于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2〕;躍遷于2024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和謀劃全面深化改革”〔3〕。因此有必要從歷史維度來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演化歷程。通過梳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將歷屆三中全會主題及關注對象加以整理,如表1所示。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化階段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步一步逐步演化而來的,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
1.全面深化改革的萌芽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本次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標志著改革開放的開啟。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將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進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成為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事業以來,經過近六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尤其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向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改革推進。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首次發出“全面改革”的信號,在會議精神指導下,從1985年起,以城市為中心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除了農村改革繼續深入進行,1985年3月與5月,中共中央分別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與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這也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向全面改革的嘗試。因此,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二屆三中全會階段可以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萌芽期。
2.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期探索期(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近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呈現出區域與領域的不斷擴展與深入的狀態,在取得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顯現出諸多問題與障礙。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開始提出“全面改革”與“深化改革”。隨后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開始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多維度、多領域的探索,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并適時地客觀分析改革開放歷程中所遇到的各類新問題、新挑戰,將改革開放向更廣領域、更深程度推進。如表1所示,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關注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價格改革、企業改革,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關注農村改革、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農村基礎設施,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機制,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注農村經濟、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農村公共服務。這充分顯示出從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至十七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向全面改革、深化改革領域邁進,這也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期多維度、多領域探索階段。
3.全面深化改革的形成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屆三中全會)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標志性的節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4〕。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無論是全面改革還是深化改革對外受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影響、對內受到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的影響。在新時代下,中國改革開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為應對新時代改革開放所遇到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挑戰,需要全面、系統地深化改革。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將其作為今后中國改革開放的主題與基調。至此,中國改革開放已從全面改革、深化改革演進到全面深化改革階段。
4.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后)
黨的二十大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同時也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階段。我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但新時代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同樣無法脫離全球大環境,同時又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適時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該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75ecf80c3547643a5774cf740e511494dd89540552620fa9a21ea71394f26bdf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這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下,立足于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這標志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拉開了帷幕。因此,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標志性階段,也意味著我國正式邁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二)改革開放成功經驗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啟迪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雖提出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但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推進、校驗與完善,這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決定》的說明指出,“在決定稿起草過程中,我們重點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確定遵循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5〕通過系統梳理改革開放后歷屆黨的三中全會精神,總結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借鑒與指導。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政府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6〕這“四個堅持”系統總結并概括了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八屆三中全會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歷史經驗,同時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大貢獻。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斷總結經驗,堅定地前進”〔7〕。“四個堅持”不僅是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八屆三中全會階段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凝練,更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縱觀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成功經驗,始終凸顯出改革與“四個堅持”的統一性、連續性,這也繼承并延續到全面深化改革上,尤其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二十屆三中全會,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及具體舉措,也與“四個堅持”關聯緊密。
首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歷經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檢驗,無論從改革開放初期階段,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不斷探索階段,乃至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這些偉大成績都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所取得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七屆三中全會,歷屆會議都明確地強調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8〕。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正是總結并吸取改革開放以來堅持黨的領導的成功歷史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樣會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這在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得到了現實的證明。改革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時代的變化,是解決原有發展模式、現行體制等存在的問題。然而,改革既然需要破舊迎新,勢必會遇到各種障礙與阻礙,同樣會遇到各類困難與挑戰,這就需要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堅守方向、立場與原則。因此,改革的推進最核心在于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不會偏離改革的既定航向,才能破除改革過程中的障礙、問題及挑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大背景下,黨和國家做出的偉大決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9〕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與風險,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改革進程中把準全面深化改革的脈搏,如何能防范與化解改革進程中遭遇的各種國內外風險與挑戰,這都需要堅強的戰略定力。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方能始終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并最終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勝利。
其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歷來是黨與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這同樣在改革開放歷程中得到充分體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就是黨和國家結合當時中國發展現狀及現實所需,解放思想,聚焦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的實踐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黨的三中全會始終秉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各階段改革開放的重點進行部署與推進。例如,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礎上做出的試驗與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原則所做的偉大探索;價格改革、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等都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出的改革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結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的改革主要是增量改革,黨的十八大標志著中國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經過三十多年不斷探索與發展,在取得歷史性偉大成果的同時,也預示著改革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10〕;“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11〕。邁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正因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決策,這不僅是改革歷程中進一步解放思想的體現,也是結合中國國情與內外部環境實情的大膽實踐。
再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民的支持與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不僅如此,改革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立足中國人民的現實需求,適時地提出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這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主題,也充分顯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無論從農村改革向城市改革的轉變,從經濟領域向政治領域、文化領域、教育領域等更多領域的擴展,都代表著改革開放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改革增加人民收入,大力實施就業促進、教育助學、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提升等民生改革重點工程,旨在讓人民群眾同享改革發展成果,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也體現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秉承以人民為中心。因此,不僅要充分借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成功歷史經驗,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更要時刻秉承與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檢驗標準。
最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是改革開放初期黨與國家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真實寫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保持必要的社會政治安定,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我們的國民經濟就高速度地、穩定地向前發展”〔12〕。通過改革開放,逐漸恢復與堅持長時期行之有效的各項經濟政策,同時根據新的歷史條件與實踐經驗,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經5bOXPKLiMXPFIrzim/aa1o3Jzqh5zyVzXi4NsNHEYyc=濟措施。這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13〕的典型體現。歷屆黨的三中全會在總結改革經驗與成果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探索,無論在治理整頓中深化改革、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是改革歷程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實踐探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14〕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都是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充分體現,使各方面改革整體謀劃、協同高效。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注要點
為了更加直觀且清晰地把握改革開放的關注要點,借助文本挖掘工具ROSTCM6軟件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文本進行分詞處理,再將分詞后的公報文本進行高頻詞統計,通過高頻詞初步判定改革開放歷程的關注要點。如表2所示,在歷屆黨的三中全會公報中,經濟、市場、農村、體制、現代化、治理等詞匯出現次數較多。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即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及推進過程中,高頻詞多聚焦黨的領導、全面深化改革、體制、現代化、治理等。通過這些高頻詞,能夠看出改革開放的關注要點,也能夠看出不同發展階段改革開放的關注要點的演化。
結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抽取的高頻詞,使用CiteSpace軟件繪制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關注要點演化圖,如圖1所示。
結合表2與圖1信息,能夠直觀地呈現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關注要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的躍遷。因此,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分割點,通過比較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前與提出后改革的關注要點,能夠發現這兩個階段雖存在諸多共性,但也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這能夠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帶來諸多啟示。
(一)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前改革的關注要點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正式提出之前中國改革開放歷經三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歡欣鼓舞的成績。縱觀這三十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之路,始終將推動經濟發展作為改革的關注要點。這在歷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都有所體現。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開啟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同時,強調黨與國家的工作中心放在推動經濟建設上。后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及的改革工作都未脫離經濟建設這一主線。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前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實踐中,中國改革的關注要點著重聚焦在兩大核心。其一,關注農村改革。如: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聚焦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強調土地承包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聚焦農村改革,提出了新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舉措。其二,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具有基礎性、引領性戰略作用。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改革進程中不斷實踐、修訂與完善,進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措施。在改革開放的推進過程中,黨與國家也適時地對改革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治理整頓,如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針對改革中凸顯的問題對癥下藥,提出穩步推進價格、工資等方面的改革,理順經濟秩序。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后改革的關注要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這是基于過去幾十年中國改革的經驗總結以及新時代中國改革所面臨國內外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所提出的,也代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注要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15〕。由此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后改革的關注要點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關注系統性而非個體性。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只靠某個部門、某個領域、某個地區單兵突進是行不通的,靠幾項改革舉措更是效果甚微,必須注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系統體系,強化各部門、各領域、各地區間以及各項改革措施間的關聯性與系統性。其二,關注整體性而非局部性。在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時,緊扣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后的關注要點向更全的領域、更深的程度推進,除繼續關注經濟領域改革外,同樣注重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安全、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黨中央先后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三次整體設計,分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聚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強調優化機構職能,提升治理效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重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這都充分顯示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性,而非局部性。其三,關注協同性而非突兀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意協同,既注重改革方案協同,也注重改革落實協同,更注重改革效果協同,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下,立足于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容進行了系統闡釋,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尤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還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質生產力,并再次強調了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將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注要點。
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16〕。“七個聚焦”代表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方向。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理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與關鍵,這對于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一)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進入新時代,應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同于過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現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背景、新問題與新要求,注重從增量改革向增效改革的轉變,尤其要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在準確認識與全面把握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面,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關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尤其是數據要素市場,完善農村經濟體制和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
(二)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人民民主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義,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的旗幟。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新時代,不僅要聚焦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更要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切實貫徹依憲治國、依法執政,健全各層級民主形式,創新和豐富協商方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三)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單是物質文明的體現,也應是精神文明的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7〕。新征程上,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注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建設,傳承并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重視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傳播,積極建設國際傳播體系,形成與中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相適應、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輿論環境。
(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保障與發展民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8〕。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利和推進改革,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新階段,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首先要完善收入分配與就業政策,尤其重視農村低收入群體、西部地區低收入群體及特殊低收入群體;其次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增強居民消費信心;最后要注重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升居民的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
(五)聚焦建設美麗中國
新階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面臨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未解、綠色轉型內驅力不足、區域性生態系統退化趨勢仍存等問題,這些都加劇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綜合性壓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應是忽略、犧牲環境建設的改革,更應注重美麗中國建設,尤其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念。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應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步伐,持續深入地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通過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守住美麗中國建設底線,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六)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國泰民安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19〕。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把安全發展融入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統籌推進各領域國家安全工作,實現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完善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構建衛生健康領域安全法律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此外,還要注重數字政府、數字城市、數字社區建設,提升數字技術在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中的效能。
(七)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要求更高,因此應更加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首先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其次堅持用黨的創新理念武裝頭腦,尤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最后提高黨員干部綜合素質能力,不僅要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學習,還要注重對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的學習與鍛煉。通過全面提升黨員干部與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的政治能力、領導能力、工作能力,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務落實,加快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五、結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程中一個重要性的節點,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發展所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大環境經過通盤考慮、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決策,目的就是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的,是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不斷校驗與創新提出來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四十多年改革開放進程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體經過四個重要的演化階段。其中,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可以作為各階段的劃分節點,進而分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萌芽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期探索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形成期以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期。總結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這也將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進的重要法寶。通過分析和比較歷屆三中全會公報內容,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能夠理清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前的改革關注要點,與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后的改革關注要點。加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后成為重要的分割點,這對于我們準確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注要點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前與提出后我國改革發展的關注要點雖然存在諸多共性,但也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這些差異能夠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帶來諸多啟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關注系統性而非個體性,關注整體性而非局部性,關注協同性而非突兀性,這對于系統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尤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還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質生產力,并再次強調了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將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方向。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努力方向,即“七個聚焦”,體現了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立足當下和著眼長遠相結合、整體部署和突出重點相結合,彰顯了改革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的鮮明導向,覆蓋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方面,繪就了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
〔2〕〔4〕〔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1,71,101-111.
〔3〕〔5〕〔9〕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4-07-22.
〔6〕〔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8.
〔11〕〔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6,37.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
〔14〕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
〔1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9-11-06.
〔16〕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24-07-19.
〔1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18〕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N〕.人民日報,2016-10-21.
〔19〕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關于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N〕.人民日報,2016-05-06.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