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擴招持續推進,我國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部分高校出現研究生新生入學人數超過本科生新生入學人數的現象,即所謂的“本研倒掛”。之所以稱為“倒掛”,是因為在大眾的常識范疇內,高等教育通常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結構,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依次位于“金字塔”的底部、中部和頂端。其中,本科生教育作為塔基,在規模上占據最大比重,而研究生教育屬于小規模的精英教育類型。然而,當前部分高校所呈現出的研究生規模高于本科生規模的情況,明顯與人們的直觀認知相背離。鑒于“本研倒掛”現象涉及升學、就業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極易引發公眾的焦慮情緒,有必要針對這一現象展開剖析,進而形成理性認知。
“本研倒掛”現象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研究生擴招速度高于本科生擴招速度,從而導致部分高校“本研倒掛”,這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剖析。
其一,緩解就業壓力。短期而言,當前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研究生擴招可以延緩部分本科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一定程度上減輕當前的就業壓力。而從長期看,研究生階段學習能夠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適應工作需求的能力,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從長遠角度緩解就業壓力。
其二,提供高層次教育機會和供給能力。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60.2%,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本科受教育機會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與此同時,在長期發展建設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教育供給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系統蘊含的培養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家庭承擔研究生學歷教育成本的能力也持續上升。在此背景之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充足的研究生入學機會,是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必然路徑。
其三,支持國家戰略,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教育的政治屬性和戰略屬性要求教育承擔社會功能,服務強國建設。一方面,國際社會的科技封鎖和技術脫鉤,迫使我國著力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社會發展已然歷經轉型,由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逐步邁向創新驅動模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興起,客觀上對人才質量以及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研究生教育作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能夠為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理應在強國建設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從現實發展看,我國研究生擴招在時間節點上與強國戰略以及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高度耦合,充分體現了研究生發展規劃與國家整體戰略布局之間的緊密聯系。
其四,教育系統轉型升級的自我調適和完善之舉。教育系統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按照層次類型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一方面,當前我國“本研倒掛”現象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學。就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定位而言,研究型大學的核心使命之一是承擔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擴大研究生占比,達成人才培養結構的歷史性調整,是對高校辦學定位的進一步明晰。在此過程中,研究型大學回歸其應有的屬性和功能定位。另一方面,我國研究生擴招是教育系統頂層設計的成果,其不僅僅是對現實需求的被動回應,更多地體現為主動的謀劃與布局。從全國范圍來講,在類型方面,我國按照專業型碩士、學術型碩士、專業型博士和學術型博士的分類模式,有序推進研究生教育的分類培養。2023年,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接近60%。從學科結構來看,由于高校在高層次人才供給方面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部分新興產業高層次人才匱乏的現象較為突出。因此,我國教育系統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研究生招生增量主要傾向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以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公共衛生等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領域相關學科。2023年,理工農醫類的碩士招生規模占比達60%,博士招生規模占比超過80%。從出現“本研倒掛”現象的學校角度分析,對標國家需求新增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構成了研究生總規模擴大的關鍵部分。這一系列舉措彰顯了教育系統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自為性。
保障高校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舉措
引導本科生轉變就業心態,強化能力培養。“本研倒掛”可能會引起學歷崇拜和學歷貶值等社會問題,首先受到沖擊的當屬本科生就業市場。在此背景下,高校需對本科生培養模式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將本科教育的重點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這不僅包括跨領域的通用能力,也涵蓋了特定專業領域的技能。此舉旨在提升本科生的就業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同時,高校應加強對本科生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轉變就業心態,從而更加理性地面對就業市場,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的合理規劃。
嚴把入口關,科學論證,精準篩選。嚴格把控研究生招生的入口關,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這一入口關主要涵蓋兩個重要維度:一是研究生招生專業設置維度,二是研究生招生對象質量維度。在研究生招生專業設置層面,擴招工作應秉持審慎的態度,結合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并充分評估學校的資源承載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校舍面積、宿舍條件、實驗室設施以及師資力量等要素,對擬增列和調整的學位授權點及其招生規模進行細致規劃和深入論證,以確保研究生教育的有序擴張。在研究生招生對象質量層面,招生過程中應堅持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基本原則,將考察重點聚焦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科素養,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選拔機制,選拔具有扎實專業基礎、濃厚學術興趣和較強科研潛力的學生,為后續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奠定基礎。
強化研究生培養的過程改革,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利用數智賦能教育技術,深化研究生培養要素的變革,系統性地梳理研究生課程知識體系,并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對課程內容展開整合與重構。在此過程中,識別并壓減冗余知識點,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與參與企業實習的時間和機會。加強教材建設,遴選并采用高質量的研究生教材,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科學性。重視導師隊伍建設,加強導師的職后培訓,規范導師指導行為,全面提升導師指導水平。強化培養體系的改革,一方面,縱向上打通本科與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壁壘,秉持整體性思維,以一體化教育設計和管理對接實現本研貫通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在橫向層面構建多主體協同的研究生培養格局,充分激活社會閑置資源,充實研究生培養所需的師資力量和實驗室資源,有效緩解因研究生規模擴張而引發的資源稀釋問題。同時,強化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著重凸顯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大力加強科教融匯,全方位提升不同類型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
加強出口管控,建立研究生招生的規模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一方面,加強對培養結果的控制,通過學位論文抽檢等方式,強化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監督檢測;針對未滿足畢業要求的學生群體,應加大分流力度。另一方面,從以日本為代表的國際研究生擴招經驗看,研究生規模的大幅擴張可能引起學歷過剩的問題。鑒于此,我國有必要建立研究生擴招相配套的預警和調整機制。開發一套包含畢業生規模、就業率、薪資水平等維度的預警指標體系,持續監測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以便及時捕捉人才需求的變化;同時,定期評估研究生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根據監測與評估結果,將招生名額向當前和未來緊缺的專業領域以及貢獻度高的學科專業傾斜,從而實現招生計劃與社會經濟發展用人需求的即時匹配,保障研究生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緊密結合。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諸多情形下,數量或規模并非完全具有獨立價值的指標,其往往需與其他指標相互結合,才可彰顯出實際意義。在探討“本研倒掛”或研究生擴招相關問題的情境中,單純聚焦于研究生規模并無太多價值,更具價值的路徑在于剖析本研學歷結構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和承載力、區域經濟耦合程度以及國家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才能深刻揭示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的實際影響和長遠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學一般項目“‘強基計劃’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選拔—培養—評價機制研究”(課題編號:BGA2201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