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贊譽鵝為“水中之君子”,鵝之儀態,傲骨中帶有平和,靜謐中蘊含動感。體現了文士風雅清逸、迥出塵俗的超然情志。《禮儀·聘禮》記載:“出,如舒雁。(威儀自然而有行列。)”按照禮儀的要求,人走路要像鵝一樣才是正確優雅合乎禮儀的方式。宋羅愿《爾雅翼》一七:“鵝性頑而傲,蓋迫之而愈前、抑之而愈卬。”認為其懷有傲骨,鐵骨錚錚,代表著不屈的氣節。鵝作為詩歌中的一大意象,顯示出文人對理想精神的堅定追求,寓意深遠,是其成為文化符號的重要原因。倪云林詩中不乏對鵝的描述,《對雨寄張伯雨》:“把酒獨臨溪上雨,林深地僻少相過;忽與天際真人想,欲乞山陰道士鵝。”《贈沈生賣墨》:“山廨唯珍白鵝帖,云窗誰錄古苔篇。”《寄王道士宗晉》:“鶴氅春裁苧,鵝群雪泛池。”都能看到鵝的身影。鵝的美味,清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一語道破:“之肉無他長,取其肥且甘而已矣。”河姆渡文化考證,7000年前中國古代先民已開始馴雁為鵝,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的研究成果給出了有力的佐證。早在先秦時期,鵝就被視為六禽之一,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有:“春鵝秋雛,冬葵溫韭。”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六:“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過此肉硬。”據《吳縣志》記載,獅子林初建時,天如禪師(惟則)曾邀請倪云林為建造獅子林(當時名“菩提正宗寺”)設計構圖(曾參與造園,并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倪設計出來后,觀者無不為之折服。為了表示對倪的敬意,當地特烹制了一盆燒鵝,倪嘗后叫絕,回家后,又進一步改良了烹制方法,并記入自家的食譜《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燒鵝:用燒肉法,亦以鹽、椒、蔥、酒多擦腹內,外用酒、蜜涂之,入鍋內。余如前法。但先入鍋時以腹向上,后翻則以腹向下。”燒豬肉法描寫詳細:“洗肉凈,以蔥、椒及蜜、少許鹽、酒擦之。鍋內竹棒擱起。鍋內用水一盞、酒一盞,蓋鍋,用濕紙封縫。干則以水潤之。用大草把一個燒,不要撥動。候過,再燒草把一個。住火飯頃。以手候鍋蓋冷,開蓋翻肉。再蓋,以濕紙仍前封縫。再以燒草把一個。候鍋蓋冷即熟。”制作燒鵝的鵝毛也被有效利用,成了清潔物料,明顧元慶《云林遺事》:“溷厠以高樓為之,下設木格,中實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童子俟其旁輒易去,不聞有穢氣也。”清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也對燒鵝進行了詳細描述:“《倪云林集》中載制鵝法。整套鵝一只,洗凈后,用鹽三錢擦其腹內,塞蔥一帚,填實其中,外將蜜拌酒通身滿涂之,鍋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鵝身近水。灶內用山茅二束,緩緩燒盡為度。俟鍋蓋冷后揭開鍋蓋,將鵝翻身,仍將鍋蓋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燒盡為度;柴俟其自盡,不可挑撥。鍋蓋用綿紙糊封,逼燥裂縫,以水潤之。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并留下了云林鵝的雅號。


古人常畫兩只螃蟹配以蘆葦和其他裝飾,寓意“二甲傳臚”或“黃甲傳臚”。含有金榜題名的美好祝愿。螃蟹與蘆葦的組合,不僅是對自然美的捕捉,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象征著智慧與力量的結合。自古舉行蟹宴的多為文人雅士,品蟹不僅僅是吃螯剔肉,解饞饕食,而是與飲酒、賞菊、吟詩等雅事融為一體,為時節的風流韻事。晉人畢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唐李頎《贈張旭》詩中有:“左手持蟹螯,右手執丹經。”宋代風行食蟹。宋傅肱《蟹譜》對蟹有精準的描述“以其橫行,曰螃蟹;以其行聲,曰郭索;以其外骨,曰介士;以其內空,曰無腸。”宋羅愿《聞寺簿燕客因以酒蟹送似有詩見及次韻》其一:“古來把酒持螯者,便作風流一世人”倪瓚身為名士,性情孤傲,看似出淤泥而不染,實則是真正的好食之人,對蟹也情有獨鐘,詩文中也多有蟹的身影,《賦謝陸繼之紫蟹黃柑之貺》詩:“黃柑開裹煩相贈,紫蟹傾筐也可憐。”其畫作《魚莊秋霽圖》以太湖一帶的山水為題材,體壯肥美的太湖蟹是他的最愛。《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描述最多的就是蟹的制法:“蜜釀蝤蛑:鹽水略煮,才色變便撈起。擘開,留全殼。螯腳出肉,股剁作小塊。先將上件排在殼內,以蜜少許入雞彈內攪勻,澆遍,次以膏腴鋪雞彈上蒸之。雞彈才干凝便啖,不可蒸過。橙齏醋供。”“煮蟹法:用生姜、紫蘇、橘皮、鹽同煮。才火沸透便翻,再一大沸透便啖。凡煮蟹旋煮旋啖則佳。以一人為率,秪可煮二只。啖已再煮。搗橙齏醋供。”“酒煮蟹法:用蟹洗凈,生帶殼剁作兩段。次擘開殼,以股剁作小塊,殼亦剁成小塊,腳只用向上一段,螯擘開。蔥、椒、純酒,入鹽少許,于砂錫器中重湯頓熟。啖之不用醋供。”此外還有“蟹鱉”“新發蟹”的詳盡描述。但鹽水略煮是其烹制特色之一。清袁枚《隨園食單·水族無鱗單》也強調:“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人們食蟹在良渚文化、崧澤文化等史前遺址中就能找到痕跡。《周禮·天官·庖人》中有“青州之蟹胥”的記載,據考證是海蟹,因其難得,是先秦蟹中名品。而倪云林文中的“蜜釀蝤蛑”就是特色的海蟹品種。唐劉恂《嶺表錄異》下描繪:“蝤蛑,乃蟹之巨而異者。蟹螯上有細毛如苔,身上八足,蝤蛑則螯無毛。后兩小足,薄而闊,俗謂之撥掉子。與蟹有殊,其大如升,南人皆呼為蟹。八月,此物與虎斗,往往夾殺人也。”宋羅濬《寶慶四明志》記載:“《明越風物志》云:蝤蛑,并螯十足,生海邊泥穴中,潮退探取之,四時常有。雌者掩大而肥,重者逾數斤。其小而黃者,謂之石蝤蚌(蛑)。最大者曰青蟳,小者曰黃甲。后足闊者,又曰拔掉子。”今生物學分類有一種觀點:蝤蛑科是短尾次目梭子蟹總科的其中一科。蝤蛑的制法也能尋到蹤跡:唐劉恂《嶺表錄異》下:“赤蟹母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黃,肉白如豕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麪,為蟹饆饠,珍美可尚。”宋司膳內人《玉食批》中記載:“以蝤蛑為簽、為餛飩、為棖甕,止取兩螯,余悉棄之地,謂非貴人食。”


唐陸羽《茶經》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強調了飲茶能夠提升個人的品德和修養。唐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出現了“茶道”一詞,賦予茶以“道”的精神。唐劉貞亮《飲茶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劉貞亮強調茶的養生保健功能外,將茶的功能提升到了道德教化的層次。宋林駧《古今源流至論續集》四中記載:“賓主設禮,非茶不交。”倪云林在《雨后空林圖》的自題款中明確表達出對茶意的尋覓和渴望;在《安處齋圖》題詩中寫到:“湖上齋居處士家,淡煙疏柳望中賒。安時為善年年樂,處順謀身事事佳。竹葉夜香缸面酒,菊苗春點磨頭茶。幽棲不作紅塵客,遮莫寒江卷浪花。”將圍爐點茶的悠然情韻,用抒情式的筆調顯現出來。倪云林對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吟茶名句頗豐:“水品茶經手自箋,夜燒綠竹煮山泉。”“隱幾蕭條聽塢雨,竹林煙幕煮茶香。”“君來為煮嵇山茗,自洗冰甌仔細嘗。”


唐宋時,人們增加茶葉香氣的方法不盡相同。唐朝是煎茶時加入姜、薄荷、龍腦、胡椒等香料同煮,宋朝的蠟茶是在制茶環節就直接把香料、膏油加入茶餅。元朝,窨制花茶開始普及,這種以花來窨制茶葉的技術雖然最早見于宋趙希鵠《調燮類編》,但元時得到了改良,倪云林《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記錄了花茶的完整制作流程:“橘花茶(茉莉同):以中樣細芽茶,用湯罐子先鋪花一層,鋪茶一層,鋪花茶層層至滿罐,又以花蜜蓋蓋之。日中曬,翻覆罐三次,于鍋內淺水熳火蒸之。蒸之候罐子蓋熱極取出,待極冷然后開罐,取出茶,去花,以茶用建連紙包茶,日中曬干。曬時常常開紙包抖擻令勻,庶易干也。每一罐作三四紙包,則易曬。如此換花蒸,曬三次尤妙。”“蓮花茶:就池沼中蚤飯前初日出時擇取蓮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撥開,入茶滿其中,用麻絲縛扎定。經一宿明蚤連花摘之,取茶紙包曬干。如此三次,钖罐盛口收藏。”茶滋于水,水儲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倪云林對茶的煮制也有心得:“煎前茶法:用銀茶銚煮水,候蟹銀動,以別器貯茶。傾銚內湯少許,浸茶沒,急用蓋蓋之。俟浸茶濕透,再以銚置火上,俟湯有聲,即下所浸茶。少頃便取起,又少頃再置火上,才略沸便啜之。極妙。”對煎茶的水要求近乎苛刻,明顧元慶《云林遺事》記載:“光福徐達左構養賢樓于鄭蔚山中,一時名士多集于此,云林為尤數焉,嘗使童子入山,擔七寶泉,以前桶煎茶,后桶濯足。人不解其意,或問之,曰:‘前者無觸,故用煎茶。后者或為泄氣所穢,故以為濯足之用。’”對飲茶有其獨特的意境構思,明萬邦寧《茗史》載“倪元鎮性好潔,閣前置梧石,日令人洗拭。又好飲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塊如石狀。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倪云林《龍門茶屋圖》題詩:“龍門秋月影,茶屋白云泉。不與世人賞,瑤草自年年。上有天池水,松風舞淪漣。何當躡飛鳧,去采池中蓮。”畫家的清高孤傲之品格,隨著清泉白石茶的茶魂融合到世外仙境中。

明顧元慶《云林遺事》以高逸第一、書畫第二、潔癖第三、游寓第四、飲食第五來概括倪云林的一生。讀其詩、觀其書、賞其畫,品其食,都能使人塵慮盡消,仿佛五臟六腑都得到了一次美的洗禮。明姚咨評價倪瓚在烹飪上的貢獻曰:“烹飪和涪,既不失之慘毒,而蔬素尤良。百世之下,想見高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