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揚州大學聯合江蘇省旅游學會、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主辦,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中餐非遺技藝傳承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揚州大學中餐繁榮基地、江蘇省淮揚菜產業化工程中心承辦的“首屆飲食文化地理與美食旅游研究前沿論壇暨中餐非遺技藝傳承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2024年學術年會”在揚州召開。來自全國高校、出版研究機構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于“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交流學術問題,分享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
開幕式由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黨委書記解小青主持。揚州大學副校長趙文明、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邢穎、江蘇省旅游學會會長黃震方分別致辭。
江蘇省旅游學會執行會長、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章錦河教授主持主題報告環節。邢穎會長作《美食旅游賦能城市特色化發展》的主題分享;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兆榮教授作《傳統飲食與非遺》的主題分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國軍教授作《由“合”至“和”:大食物觀重塑“人—食—地”關系》的主題分享;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侯兵作《旅游影響下地方飲食文化生產嬗變的特征與機制》的主題分享;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教授鄧力作《中國飲食文化的科學性與智能化發展》的主題分享。

《旅游科學》編輯部副主任、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張圓剛和《美食研究》編輯部主任王芙蓉分別介紹兩家期刊發展情況。
本次大會共收到論文投稿60余篇,經過專家組多輪次的嚴格評審,來自復旦大學、西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單位作者提交的10篇論文獲評優秀論文。提交論文的40位作者分別在分論壇飲食文化地理理論與實踐、文旅融合與美食旅游、飲食非遺與飲食消費和數智科技與文旅產業分會場分別向大會報告,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16位教授做點評。國內外學者和行業專家深入思考飲食文化地理與美食旅游研究與創新發展的理論建構、多維框架與實踐邏輯,為推動飲食文化地理研究與美食旅游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桂林旅游學院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譚興勇主持了以“飲食文化地理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分論壇。西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薛熙明、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嶺南飲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陳非、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周永博對報告進行點評。肯定了匯報者選題的契合性與創新性,并從研究方法、理論模型、研究意義等方面為各位匯報者提供了指導意見。
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教師陳倩主持了以“文旅融合與美食旅游”為主題的分論壇。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汪京強,韓山師范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潮萊學院院長、教授陳菁,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吉根寶對報告進行點評。與會嘉賓圍繞非遺飲食、鄉村美食、文旅融合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指出要從更廣泛的方面研究美食與旅游的關系,抓住關鍵詞進行深入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林嵐主持了以“飲食非遺與飲食消費”為主題的分論壇。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教授朱桂鳳、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副教授余鳳龍、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副教授張瑜對報告進行點評。討論認為對于非遺飲食文化的研究需要把握研究出發點與落腳點,不能泛泛而談、浮于表面,要將調研定點定性進行研究。
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副教授徐冬主持了以“數智科技與文旅產業”為主題的分論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王金偉、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孫晉坤、青島大學商學院教授郭永銳對報告進行點評。指出對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利用大數據信息處理工具時,應進行充分考慮過濾掉無用數據,嚴謹精細,使研究結果更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