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小學教育的知識型教育不同,幼兒園教育一般以游戲和生活教育為主,潛移默化地滲透生活中的小事。由此可見,從小事中可以看出幼兒教師的教育水平和幼兒的學習成果、性格性情、成長歷程等。上述的綜合成果便是德育,通過繪本這一新興載體,可以在見微知著、積少成多的細節指導中,提升德育效果,展現出小事見真章的教育真諦。
一、小事教育相關分析
(一)小事的定義
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的學習是通過一日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完成的。在藝術、生活、科學、健康、語言等領域中,教師都可以滲透最貼近幼兒實際需求、認知特點的小事案例,以此潤物無聲地提升幼兒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小事指的是在幼兒園和生活場域中,對幼兒身心與各方面能力有助益的各種微小的案例。
(二)小事教育的組成
顧名思義,小事教育就是幼兒園以小事為基準、核心和推動劑的教育。小事教育有其發生的條件,一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一是事情要足夠小,即不能太大。如果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上升到集體教育,如幼兒園消防演習、集體幼小銜接啟蒙、德育和美育相關公開課,都不能稱作小事教育。二是要有教師的教育介入。例如,在一次吃飯時,幼兒A和幼兒B因為推搡發生了爭執,但兩名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予以解決,教師并沒有任何介入,這樣的案例只能算作幼兒在小事中的自我成長,也不能稱為小事教育。三是要有一定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小事教育是一個整體性、專業性概念,呈現一定的系統邏輯。在幼兒園教育中,基本的禮儀指導、素養引導、情感交流是幼兒教師的日常功課,這些行為發生的頻次較高、持續時間較短,呈現一種教育的無意識性,只能算作小事教育的雛形和端倪,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小事教育。
(三)小事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兒園教育中,盡管包含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知識教育也豐富多彩,但依然以“玩中學”“寓教于樂”“延伸活動”“表征”為知識學習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說,幼兒教育在知識啟蒙上,自主性、游戲性相對較強,不像小學那樣嚴謹,要求相對沒有那么高,并且更加注重德育、美育等素質教育方面。這種特點決定了小事教育這種隨機性、細節性、即時性較強,理解門檻較低而實施條件寬松的教育模式和幼兒園教育的本質特點高度一致。兩者具有無可比擬的匹配性和協調性,小事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小事教育,一日生活指導可以在無形中注入很多教育理念,教師也可以觀察和抓住更多教育契機,幼兒寓教于樂的效果也將更強。設計好小事教育,也就把控好了幼兒園教育的下限,同時拔高了幼兒園教育的上限。例如,要想幼兒學習“助人為樂”這一概念,通過灌輸式教育、刻板知識教育的模式很難實現,而通過幼兒在生活中的助人小事件,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占位子、公交車上讓座、借閱文具、為朋友理論和提供情感支持、幫助家人打掃房間等,“助人為樂”立即在幼兒腦海中有了對應的畫面,產生了一定的形象性。教師再抓住教育機會,以此敲打和引導幼兒,上述德育便順理成章、流暢動人,比傳統說教更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情感認同。
二、幼兒園繪本德育相關探討
(一)繪本的定義
繪本是一種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幼兒讀物。繪本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道德性。首先,每本繪本通常都有性格和形象鮮明的主人公,如《花婆婆》的主人公無論在外貌還是在性格上都有著強烈的特征,她善良美好,執著堅守承諾,能給予幼兒很深刻的印象。同時,繪本的畫面、色彩、線條、構圖等諸多方面都在加強這種形象性,最大限度將說理、講故事的抽象性特點進行摒棄和改善。其次,繪本都有著趣味橫生的特點。它是為幼兒定制的讀物,有著強烈的幼兒特性,符合幼兒的閱讀習慣、認知規律和興趣愛好,以一種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講述道理和寄托情感。例如,《花婆婆》的戲劇沖突較大,花婆婆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充滿奇幻色彩,配角的人物性格也各有側重,作品顏色鮮艷、風格獨特、匠心獨運,這一切都會引發幼兒進一步的閱讀興趣。最后,繪本需要具備道德性,傳輸正確的、健康的觀念。例如,《花婆婆》中透露出堅守理想、忠于本我、樂于助人、熱愛自然、播撒希望等道德觀念,并將其蘊于人物對話、行為、抉擇等方面,對幼兒有著顯著的道德涵養作用。綜上所述,具有這三種性質的圖文混合敘事的文學作品,便是如今運用廣泛的繪本。
(二)幼兒園繪本德育定義和價值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是教師利用專業化手段,培養幼兒道德理念、行為習慣、心理認知的一種典型指導活動,常見于啟蒙教育中,如幼兒園、學前班、小學階段。繪本德育,指的是以繪本為載體展開的德育活動。例如,利用《花婆婆》提升幼兒忠于自我、堅持不懈的道德指標。又如,利用《我媽媽》培養幼兒感恩母親、換位思考的道德指標。在生活中,教師會根據各種小事,對幼兒潛移默化地開展道德指導,涵蓋交通規則、人際交往、換位思考、生活習慣、公共秩序、規章制度等方面。繪本德育最大限度提升了這種指導的形象性,延長了相關道德內涵在幼兒腦海中、情緒中停留的時間,增強了幼兒的學習印象。
三、幼兒園繪本德育在小事教育中運用的意義
(一)形象性方面
小事教育一般以口頭教育為主,針對生活中不利于幼兒的小事進行勸導教育,針對生活中利于幼兒的小事進行鼓勵教育和模仿教育。這個過程中,即便教師盡力運用打比方、象征等兒童語言及夸張有趣的肢體語言、語調語氣,幼兒還是能在潛意識里感覺到這是在“上課”。也就是說,這個過程缺乏一個能長時間吸引幼兒注意力、延長其有意注意(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時間的穩固載體。研究表明,幼兒時期的道德培養多源于模仿,而模仿對象中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來源,那就是“虛擬形象”。這些形象多存在于動畫片、漫畫、海報、小故事等趣味文學體裁中,如孫悟空、鐵扇公主、大耳朵圖圖、鐵甲小寶、中華小當家等。這些人物在設計之初便寄寓了作者鮮明的“人設”,具有正向熏陶作用,他們身上的優良品質,如堅持不懈、不畏強權、知錯能改、平等互助、平等友愛、保護弱小等,能在幼兒腦海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形象墻”和“參照鏡”。幼兒會不自覺效仿他們,學習他們的優良行為。繪本教育的本質正是如此,和動畫的創作初衷如出一轍。在繪本中,這種形象性比比皆是,如《花婆婆》中堅守自我的花婆婆、《瑪德琳》中勇敢正直的瑪德琳、《三只小豬》里聰慧變通的小豬、《田鼠阿佛》中獨立美好的阿佛、《逃家小兔》中渴望長大的小兔,這些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心理形象都是大多數幼兒自身形象的潛意識投影,能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和自我認同,讓他們自主、自發、自信地朝著想要模仿的形象的方向,堅持不懈地提升某種道德素養。由此可見,繪本德育在小事教育中夯實了“形象性”這一幼兒教育不可磨滅的特點,能樹立幼兒心中的道德楷模,給予幼兒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
(二)趣味性方面
生活中的小事雖然潛藏著各自的趣味,但沒有經過文學性提煉,幼兒可能發現不了其中的樂趣與奧妙。繪本是一種兒童文學產物,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對生活樂趣的總結歸納和精準提取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繪本德育,小事教育的趣味性更容易被幼兒察覺與確認,甚至將幼兒培養成一個懂得從小事中發現樂趣、道德素養較高、具有生活觀察力和創造力的人。例如,在某次班級活動中,大家一起分享了喜歡的水果,進行試吃、觀察和點評,但發生了齟齬,幾名幼兒對水果的劃分產生了分歧。面對較為激烈的場面,抽象、呆滯的說教顯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化干戈為玉帛的教育作用。此時,教師以其專業性、耐心和智慧向幼兒分享了繪本《螞蟻和西瓜》。這部作品中,螞蟻們一起搬運西瓜,從開始的不協作到后面懂得了合作共贏的意義。通過跌宕起伏又和班級小事高度吻合的情節,幼兒感受到了合作的樂趣,這種教育是自然發生、痕跡較少的。趣味象征著一種平和包容、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象征著看清、看淡事物的灑脫道德涵養。在寓教于樂的繪本閱讀和探討氛圍中,教師可以將小事的危險系數和嚴重等級進行“公關降級”,將這種詼諧應對生活的心態傳授給幼兒,這是傳統小事教育難以做到的,拓寬了小事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三)道德性方面
在小事教育中,還存在一種容易被忽視的現象。一些幼兒教師深諳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之道,對幼兒的心理規律有著清晰的認知,喜歡在小事教育中注入詼諧幽默的趣味性。例如,把疊被子比喻成對睡眠負責,對某位幼兒承擔的集體勞動進行表揚并稱贊其為班級圣誕老人。這些教育詞匯和方法固然能引起幼兒的關注和樂趣,但如果沒有回歸教育本質,對相關道德理念進行總結和升華,如遵守生活紀律、端正做事習慣、注重集體情感等,便不能真正有效地將道德知識傳送到幼兒的腦袋中。幼兒記住的,可能不是道德秩序本身,而是相關的比喻,如“對睡眠負責”“班級圣誕老人”等,這樣的教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因而是比較可惜的。繪本教育能很好地權衡“教”與“樂”之間的利弊與尺度。例如,繪本《疊被子》將疊被子的步驟分解成幾個鮮明的畫面,每個畫面被子的形態都不一樣,這樣疊被子這一行為立即具備了知識教育的屬性,幼兒能直觀理解相關教育意圖。又如,繪本《你能幫幫我嗎》中,站在鴻溝兩邊的兩只蝸牛想一起玩耍,分別好朋友烏龜幫忙,烏龜通過用嘴叼住玫瑰、伸長脖子等舉動幫助它們實現了愿望,兩只烏龜也成為了好友。閱讀這個故事后,幼兒不僅可以更直觀、清晰地知道“班級圣誕老人”的樂于助人和善良大方,還能向烏龜、“班級圣誕老人”取經,學習如何有智慧、有方向、有謀略地幫助別人,這樣的德育效果無疑更加顯著。
四、小事教育中幼兒園繪本德育策略分析
(一)模仿闡述,提升形象性
模仿是幼兒與生俱來的本領。教師可以一周、兩周、一個月為周期,定期開展戲劇模仿比賽,鼓勵幼兒模仿讀過的繪本中的人物形象,并要求幼兒確保人物的道德特點在生活中具有正面作用,將其闡述出來,集體交流分享,提升幼兒聯系生活和想象的能力,培養幼兒對生活小事的觀察力、領悟力。例如,有的幼兒模仿《光》中戴著各種動物面具的小女孩走路的模樣、寫字的姿態、追逐的樣子等,惟妙惟肖。幼兒開始了其講述:“生活中我也和小女孩一樣喜歡制作各種小東西,比如衣服、盆栽,然后裝飾起來,前天我看到健健的衣服破了個洞,我就給他做了一件衣服?!苯處熯M行引導:“那你覺得你和小女孩身上有著怎樣的品質?或者說她身上哪一點吸引了你呢?”幼兒回答:“喜歡創作東西,并且對自己、對別人有幫助。”在模仿和闡述的過程中,幼兒對模仿對象和自身的相似性進行了剖析,更加明確了自己追求的、向往的或者已經擁有的道德素養,并有機聯系起生活中的小事。這樣以繪本為起點,逆推生活小事的模仿闡述型教育,最大程度提升了繪本人物、生活事件和具體道德內涵的形象性,易于幼兒形成長期的情緒記憶和思想認同。
(二)繪本分享,提升趣味性
教師可以在特定時機置換師生地位,輪流讓幼兒擔當“小事判決官”和“小事協調員”,前提是要舉出相應的繪本案例。例如,班上兩個好朋友因為一件小事鬧別扭,作為判決官的紅紅經過科學觀察,認為兩人都沒有錯。作為協調員的一一敏銳地發現問題的本質,在班級分享環節中引入繪本《我有友誼要出租》,旁敲側擊地點醒了他們。在繪本中,大猩猩和人類咪咪有過一段短暫卻又難忘的友誼經歷,因為咪咪要搬家,這段關系被迫結束,但大猩猩卻不再有自怨自艾,反而感恩有這一段兩人共同的記憶。反觀現實小事,兩個好友中一個也因為家人臨時有事,而沒有如期赴約,關系同樣受到外力的阻攔,另一個認為對方態度不佳,沒有體現出自己的無奈和關心。經過這段“繪本調解”,兩人分別代入了大猩猩和咪咪的視角,反思了自己和對方的境遇,充分移情,換位思考。這個過程多了幾分幽默詼諧,也就用趣味消解了沉重,他們和好如初,并且學會了像繪本人物那樣正面、樂觀地思考人際問題。這樣以繪本為核心,用幽默化解齟齬的分享式教育,無疑提升了德育的趣味性和深度。
(三)繪本制作,提升道德性
教師可以號召全體幼兒以生活中難忘的某件小事為基準,將其制作為生動有趣的繪本,并寄托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當自己的身份從當事人變成旁觀者、記錄者、創作者,幼兒的警覺性和認知性將得到質的飛躍。他們會運用一種審視性的眼光,理性思考事件中每個人的想法,找到解決之道。例如,有的幼兒制作繪本《媽媽的愛》,以《大衛,不可以》為藍本精心刻畫了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母親形象,體現了對母愛的辯證理解。有的幼兒制作繪本《美食歷險記》,講述一次貪吃拉肚子的經歷,展現其探究消化道運作的科學探索精神。教師鼓勵幼兒將全部創作集合成班級繪本《小事見真章》,形成了屬于本班幼兒獨特的“繪本道德風景線”,幼兒的理性道德意識得到了本質提升。
五、結語
小事見真章,繪本藏真知,教育明要求。在幼兒園繪本德育中寄寓小事的細節、人物的動機、事件的原理,幼兒將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推動道德水平的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