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慈善事業發展中的義利張力及其治理

2024-12-28 00:00:00徐家良袁君翱
理論探索 2024年6期

〔摘要〕慈善是道德積累的開端,既包含追求非特定性的公益性慈善,也可連帶互益性和私益性的訴求,三者共同推動慈善事業體量的壯大。當前,慈善事業在法律法規、社會認知、政策環境層面呈現出的重義輕利傾向所產生的張力,使得慈善事業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在義利統一視角下,慈善活動可以更為開放并從多維度展開:一是以利為義,即通過慈善的手段來實現利益;二是以義制利,即在實現慈善的過程中兼顧利益;三是以利養義,即在利益的獲取中習得慈善。實現義利結合,促進慈善事業義利相通,需要在政策供給方面建立健全慈善褒獎、稅收優惠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在參與主體方面發揮城市行業協會和社會企業作用,在實踐方面要立足社區慈善,實現慈善啟蒙。

〔關鍵詞〕慈善事業,重義輕利,義利統一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4)06-0079-07

慈善事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在消除貧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公眾參與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在跌宕起伏的社會變遷過程中,慈善事業的內涵和倫理也發生著嬗變,逐步走向新舊交織和兼納中西的混合發展路徑,從而導致其內部義利交織和張力頻現。這一態勢突出表現于當前過于強調慈善事業的純粹性和道德優越性,忽視了個人或組織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訴求。誠然,慈善事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團結信任和友愛互助,這也是慈善被政治系統所重視和吸納的倫理起點,但是人性包含著復雜而又多元的一面,也許在表面體現出對于慈善活動的熱情和堅守,而在內心則是希望借助慈善來提升個人聲譽、獲得社會地位以及滿足內心自我超越需求等等。盡管這些訴求并不是驅動個人投身于慈善事業的主要動機,但它們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捐贈和志愿活動的積極性。漠視甚至否認私利可能會使得許多既有情懷又有利益訴求的普通人因擔心受到道德譴責而對慈善事業望而卻步,導致慈善事業陷入高標準卻未必帶來高質量發展的悖論中。這種行為困境背后其實關涉道德與利益之間如何取舍的艱難抉擇,為此,應引入義利之辨尤其是義利統一這一體現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議題,以有利于慈善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更為開放、包容和多元的制度環境。

一、慈善事業重義輕利傾向呈現的內在張力

義利之辨是自先秦以來歷代思想家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義”一般是指正當合宜的觀念或者行為,而“利”在農耕時代是指用鋒利的刀收割莊稼,后被擴展為一般性的物質利益,繼而又擴展到精神性的利益,如對欲望的滿足是利,而對高層次的精神性滿足也是利〔1〕。考慮到慈善事業的特性,慈善事業中的“義”或可定義為幫助他人促進社會公平的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而慈善事業中的“利”或可定義為通過慈善活動所帶來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利益。當前慈善事業的重義輕利傾向在法律法規、社會認知和政策環境等層面都有體現,導致慈善事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受到雙重擠壓,因此,需要審慎地對待。

(一)法律法規層面重義輕利傾向的張力

法律法規層面的重義輕利傾向主要表現為與中國差序格局文化相抵觸的非特定性原則。強調非特定性是希望慈善活動的受益者為不確定的多數,從而提升慈善事業的廣泛性、普遍性和公平性,避免部分群體壟斷慈善資源的灰色事件。例如,2023年新修改的《慈善法》①中關于慈善捐贈的第40條指出:“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指定或者變相指定捐贈人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第110條也提到:“如果慈善組織指定或者變相指定捐贈人、慈善組織管理人員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的,那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責令其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并沒收違法所得。”然而,非特定性原則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愛有差等”的觀念,一些人可能并非博愛眾人而只是懷著幫助那些具體的與之相近的人或群體的“私心”才投身于慈善活動,例如宋代范仲淹為體恤族人所興辦的集扶幼、養老、喪葬、救災、助學等功能為一體的義莊,被稱為中國家族信托的雛形。但從現代法律的視角來看,顯然不屬于慈善行為,這就使得慈善事業的門檻進一步抬高,也使得民眾陷入好似做慈善卻又得不到法律認可的困惑之中。

非特定性原則具有明顯的雙刃劍效應。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慈善的非特定性傾向一方面通過鼓勵人們超越自身局限性關注并幫助那些他們可能并不直接認識的人,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加強社會整體的團結和穩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樹立道德榜樣,感動和激發更多人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以此推動社會文明的持續進步。例如,神秘人士“順其自然”從1999年開始持續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25次,累計善款高達1577萬元,據悉已有2000多名困難大學生受到資助〔2〕。“順其自然”捐款的特點是不留真實姓名且使用不存在的地址,可見其并不要求他人的回報或社會的認可,只是單純地想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從消極的角度來看,非特定性傾向容易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非特定性將夾雜情感和利益的互益性行為排除在外,限制了慈善事業的規模。例如,一些由病友家屬所發起的罕見病病友互助組織,內部成員相互之間交流病情和給予情感慰藉,以此抱團取暖共度難關,不予承認這種互益互助本身也屬于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低估了受助對象的主體性地位,還使得社會更容易忽視這些邊緣群體〔3〕。其二,非特定性容易導致慈善事業體制變得僵化,缺乏對互聯網公益、慈善信托等創新形式的適應性,從而使得自身發展潛力受限。《慈善法》第46條規定:“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得指定或者變相指定其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確定受益人,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得指定或者變相指定受托人及其工作人員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在現實情況中,有些委托人只是試圖提升包括自己家庭成員在內的某一特殊群體的福利水平,如此規定可能會導致其不再愿意設立慈善信托,反而不利于慈善事業惠及更多群體。其三,非特定性忽視了慈善是一種動態的道德積累過程,需要通過不斷地體驗、學習、反芻和模仿才可能實現,過高的道德門檻顯然沒有給民眾留下足夠的成長空間,減少了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動力來源。顯然,這些問題都擠壓了慈善事業的活動領域和作用范圍。

(二)政策環境層面重義輕利傾向的張力

政策環境層面對慈善事業的重義輕利傾向主要體現在對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和社會企業發展的限制。在保值增值投資活動方面,慈善組織主要受四重監管:其一,相關條例和規章管理過嚴導致慈善組織活動空間受到擠壓。2018年民政部出臺的《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慈善組織不得直接購買股票、商品及金融衍生類產品,而之前這些投資活動則不受約束。其二,先保本再增值的保守觀念使得慈善組織投資靈活性不高。在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如果出現投資虧損的情況則會使其在投資管理考核指標上不得分,這種不得虧損的隱性要求給管理層帶來了一定的決策壓力,導致慈善組織不愿承擔風險或者選擇穩健利小的短期投資產品,最終失去了其他能獲得更多收益的機會。其三,公益支出的流動性要求沖減了投資收益。根據相關規定,公募基金會每年公益支出比例不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會每年公益支出比例不低于上年凈資產額的8%,而投資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當投資未升至價格高點而基金會需要公益支出時,其不得不放棄高收益機會進行變現,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其四,慈善稅制沒有得到優化。《慈善法》雖然規定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但是金融資管產品、股權投資收益和委托投資收益等收入仍需要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事實上,這些收入并不能分配,還是和募捐收入一樣用于慈善事業,不將其納入免稅范圍會導致慈善組織的規模和能力受到制約。

在社會企業發展方面,慈善事業的目標多重性使得自身面臨合法性困境。社會企業通過商業運作為公益目的提供支撐,從而具備比其他組織更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得到快速發展,涌現出“黌門宜鄰”“喜憨兒洗車中心”“惜食”等典型案例,其作用和價值也逐漸得到認可和關注。部分省市也通過政策供給來大力培育扶持社會企業。例如,北京出臺《關于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意見》,成都頒布《關于培育社會企業促進社區發展治理的意見》,但是由于社會企業規模較小且背景較為復雜,大多數地方政府對其宗旨使命和組織管理都持懷疑態度,認為其很容易偏離慈善軌道,尤其是大部分地方政府還很少進行冒險性的制度創新,這就導致對社會企業的行政性支持相對有限。事實上,社會企業在城市精細化治理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如上海楊浦區老友記智慧助老服務中心通過一站式智慧訂餐服務體系為行動不便缺乏照料的老年人提供做餐和送餐服務,從而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數。但是在缺乏政策扶持的情況下,很多企業不愿意選擇社會企業這一身份,對認證為社會企業持觀望態度,導致慈善事業缺乏新興主體的助力和推動,無法緊跟時代發展趨勢。

(三)社會認知層面重義輕利傾向的張力

社會認知層面的重義輕利傾向主要表現為公眾對慈善市場化的誤解與不滿。慈善市場化是指慈善組織借鑒商業運作模式來提升組織架構、財務收支、人事管理和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專業化、精細化、規范化和高效化的過程,其包括義賣、公益廣告、服務性收費、銷售配捐等諸多活動〔4〕。就公益慈善和商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早些年曾有過一場重要的思想交鋒。一種觀點認為,慈善組織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不能僅僅依靠企業捐贈和政府購買,更應該借鑒商業化的運作模式,通過服務性收費、生產公益產品等方式來獲得收入,以支持組織活動的開展〔5〕18;另一種觀點認為,利他主義是公益慈善事業存在的根基,不能因為追求效率和可持續性而背離公益初衷〔6〕。不管爭論結果如何,商業邏輯對慈善事業的嵌入程度隨著時代發展正在不斷地加強,有研究梳理西方國家通過慈善營銷進行開源、通過引入績效管理進行增效以及通過公益創投實現組織持續等諸多新興實踐〔7〕加以說明。

雖然通過市場化的模式能保障慈善組織的資金來源和運作效率,但是平衡好慈善和商業之間的關系則對慈善組織的管理提出了重要挑戰。從資金支持來看,由于慈善組織承載著提升社會福祉救助困難群體的職責,因此社會公眾一般對慈善組織抱有較高的道德要求和社會責任感期待。然而,在爭奪商業效益的過程中可能會使得慈善組織忽視或偏離原本的公益目標,從而損害自身的公信力。例如,2014年互聯網籌資平臺施樂會多次向求助者收取高額置頂費,求助者只要交過這筆費用,其信息就會在該組織網站的突出位置顯示,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善款。但有求助者反映,10余萬元善款中除掉置頂費用到手不到1萬元。其后不久,施樂會在社會的廣泛質疑中被迫叫停了置頂費〔8〕。

從效率提升來看,社會公眾普遍對慈善組織抱有無償和免費的觀念,希望捐款能全部用于受助者身上,因此當捐贈者知道慈善機構需要從善款中抽取一定的管理費用時,感覺疑惑和不信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部分實力雄厚的基金會通過理財投資或背靠企業巨頭等方式打出“零管理費”的口號去迎合當前捐贈人輕利的觀念,從而吸引到更多的捐款。這種宣傳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公眾對慈善組織的期待,使得其他一些小型基金會更沒有生存余地,不利于慈善事業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對慈善組織有重義的要求無可厚非,也能保持慈善事業的純潔性和生命力,但是過嚴過重的社會壓力和法律懲戒也會產生因噎廢食的問題,使得慈善組織對于市場化越來越謹慎和保守,甚至在理事會決議上一票否決避之不及,則又會陷入過往依賴其他主體的內卷化發展路徑,無法推動慈善事業的穩步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事實上,慈善事業在發展中只要遵循義的標準并且最終目的有助于實現義,即使在過程中夾帶利的成分,同樣值得鼓勵和倡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外在約束機制的不斷優化,以規則來維護慈善事業的使命初心,就能讓各種以慈善之名行營利之實的違規行為沒有可乘之機。

二、義利統一視角下慈善事業的多維度展開

除重義輕利論之外,義利之辨中還有義利統一論這一脈絡,其認為道德和效益之間能實現和諧統一,這為慈善事業矯正重義輕利觀念提供了價值指引和發展路徑,從而有助于推動現代慈善和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在慈善視野中,義利統一論不同于重義輕利論,它強調在社會發展和個體行為中實現道德規范和現實利益的平衡。荀子承認利乃人之所欲,《荀子·大略篇》云:“義與利者,人之所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但他也強調個人的物質追求不能威脅到社會秩序即“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9〕。墨子認為“義”與“利”不是對立的,而是相通的,他提出“義,利也”,意味著“義”即是“利”,所謂的“忠”“孝”“功”等義舉的背后其實也是為了實現君王、親人和民眾的利益〔10〕。墨子另一個重要觀點是強調利的社會性并將利區分為公利和私利。在公利方面,他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實踐義的表現,而在私利方面,他又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行為規范,只要愿意利人,別人也必從而利之,即在利人中實現利己,從而將社會公利和個人私利融為一體〔11〕。南宋事功派代表人物葉適曾提到:“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也就是說,道義離不開功利,否則只能流于形式〔12〕。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認為,過度逐利可能會帶來禍害,因此必須要以道義為行為準則,即“和也者,合也,言離義而不得有利也”〔13〕。具體來說,慈善行為通過以利為義、以義制利、以利養義三個維度展開并最終實現義利統一。

(一)以利為義:通過慈善手段來實現利益

慈善的構成是多元且復雜的,依據利益歸屬可以將慈善活動分為公益性慈善、互益性慈善和私益性慈善三種類型。如果按照墨子提出的“義即是利”的觀點,義并非僅僅指向公益,只要有助于提升某一群體或者個體福祉的利他行為都可以稱之為義。公益性慈善主要關注社會公眾的利益,不特定指向某一或某些個體,而是面向整個社會或社會中部分特定的困難群體,即上文所述的非特定性原則,例如基金會等慈善組織所開展的救災、扶貧、教育幫扶等行為都可以算作公益性慈善;互益性慈善主要是具有特定關系的雙方或者多方之間的互惠與合作,例如社區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私益性慈善更多關注特定個體或團體的利益,這種慈善活動通常由個人發起,旨在幫助特定的受益人如親朋好友等,而水滴籌和輕松籌等互聯網籌資平臺為私益性慈善的開展提供了工具和途徑。

這三種類型的慈善有時并非單獨出現,而是存在多種類型混合共同發力的情形。首先,公益性慈善和互益性慈善耦合于社區慈善之中,社區內的社區社會組織所進行的互助行為可以看作是互益性慈善的體現,但同時社區社會組織也承擔著環保、教育、反詐宣傳等公益活動,能夠使整個社區受益,因此公益性慈善也得以體現。其次,公益性慈善和私益性慈善耦合于慈善組織救災之中,慈善組織既可以通過災后重建來實現公益性慈善,也可以通過直接向受困個體提供援助從而達到私益性慈善的目的。最后,私益性慈善在某些情況下是互益性慈善的內在組成部分之一,當人們救助某一特定個體的時候是私益性慈善,而當這一個體通過“授之以漁”提升自身生存能力開始尋求反哺和回報的時候,互益性慈善則由此生成。

(二)以義制利:在實現慈善的過程中兼顧利益

在慈善活動的開展中還存在通過幫助別人獲得精神滿足感、社會的認可以及物質回報等一系列附加價值的情形。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投身慈善活動的動機多元:有人旨在融入并建構更為緊密的社會網絡,有人期待回饋自己的故土和母校,也有人視之為贏得社會尊重與個人價值實現的途徑,還可能有人希望在慈善組織中獲得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等等。從企業的立場出發,參與慈善活動蘊含多重目的:它們或許試圖搭建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渠道,通過助力鄉村振興等公益項目展現企業社會責任,進而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形象;這也是改善與鄰近社區居民關系促進社企融合的良好契機;此外,企業還可能借此機會推廣自身產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也就是說,雖然行善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改善受助對象的生活境地,但是完全不講利益也是不切實際的。一方面,如果慈善活動能為個人和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回報,那么就會有更多的力量投入慈善事業,從而擴大慈善事業的覆蓋和參與范圍。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就是通過冠名專項基金的方式拉動和動員許多企業爭相投入慈善領域,涌現出“瀛通慈善基金”“上海僑商慈善基金”“唯愛天使基金”等一系列品牌捐贈項目。另一方面,對利益的兼顧也會使得參與主體獲得效能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一種正反饋效應,刺激參與主體慈善行為的再生產,從而使得慈善活動更為持續和高效。

但更為重要的是,講利益的前提首先是要講道德。只談利益不講道德可能會導致某些別有用心之人假借慈善之名進行欺詐牟利,將慈善異化為斂財工具,不僅直接損害了捐贈者和受助人的利益,也會導致慈善事業陷入信任危機,也有可能將受助者視為博取他人眼球的流量,使得經濟效益替代了社會效益,等等。當然,講道德并非是落入重義輕利的窠臼之中,而是在利益獲取的過程中能夠明確底線,借助利益來促進慈善事業的活力和創新性,并確保慈善的核心目標不受利益所侵蝕。總之,在實現慈善的過程中兼顧利益是一種相對務實且開放的慈善理念,以此才能真正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義。

(三)以利養義:在利益的獲取中習得慈善

先秦諸子的義利觀中似乎都忽視了義的建構機制,而這一積累和演變則可以建立在利的基礎之上。美國學者Sherry Arnstein曾提出著名的公民參與階梯理論,總結了公民參與的三個階梯:第一個階梯是無公眾參與,包括操縱和治療;第二個階梯是表面文章,包括安撫、咨詢和通知;第三個階梯是市民權利,包括市民控制、代理權利和合作關系〔14〕。也有研究表明,通過學習與慈善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增強其參與慈善的意愿〔15〕。可見,公民的參與是隨著權利意識的覺醒和自我能力的提升而循序漸進的過程。

從利的視角來看,慈善的形成可呈現出“私益—互益—公益”的建構鏈條。在追求私益階段,個體主要關注自身發展的利益最大化,這就使得公眾對于參與公共議題的意愿薄弱、參與程度不高、參與效果也較差,即“行政有效,治理無效”〔16〕的治理狀態,但是如果能從群眾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例如獲得政治榮譽和人際交往等社會報酬,就能顯著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17〕,從而使得群眾以此為契機開始融入公共生活之中。在追求互益階段,人們開始發現融入群體之后能通過互惠或者合作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與親屬、同學、同事、朋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從而推動互益性慈善的形成。在追求公益階段,人們通過互益學會了成果共享和責任共擔,逐漸意識到,自我不僅屬于特定群體還是廣闊社會的一部分,并產生進一步實現自我獲得人生意義的需求,于是開始關注那些不特定公眾的生活以及那些更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如教育、生態保護等,尤其是當前互聯網等現代技術,進一步降低公眾參與慈善的門檻和成本,使得慈善行為越來越廣泛和普遍〔18〕。因此,慈善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對個人利益的態度也應該更為理解寬容,只要對個人行為進行合適的引導,利同樣能成為義萌芽的土壤。

義利統一論超越了過往義利二元對立的思維,強調在復雜和不確定的社會背景下尋求兩者的平衡點。在慈善事業中,它鼓勵慈善參與主體包括捐贈者、慈善組織、企業和政府,以公益使命為前提,合理追求正當利益,從而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即“慈善為本,利益為用”。這種正向反饋機制不僅有助于緩解慈善事業內部的創新壓力,還能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的熱情,形成義利良性循環。總的來說,義利統一論在慈善事業中的運用,是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穩定有序雙贏的重要途徑。同時,踐行這一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理念需要多元主體尤其是政府部門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前瞻性,在實際過程中進行審慎的考量和睿智的調適,以此營造健康有序的慈善事業生態。

三、促進慈善事業義利統一的思路

推動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使得慈善事業僅僅依靠人們的道德熱情,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學習機制,從而導致慈善活動缺乏持續性、廣泛性和深入性。為此,可以依循義利統一的發展思路對慈善事業的政策供給、參與主體、實踐行動三個維度進行重新審視和規劃,以此提升慈善事業的效能。

(一)政策供給:建立健全慈善褒獎、稅收優惠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

慈善活動不能僅僅號召人們要無私奉獻,如果能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就能借助“利”撬動更多“義”的實現。基于精神性利益的角度,政府應盡快建立中央、省、市、縣、鄉鎮等多級慈善褒獎制度,對長期行善或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進行表彰和授予榮譽稱號,以此激發其繼續參與慈善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還要加大對先進的慈善事跡和慈善人物的社會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公開展覽、宣講團等方式讓公眾了解慈善感受慈善進而參與慈善活動。此外,還可以建立慈善行為記錄制度如積分制和時間銀行等,設置包含不同慈善活動類型和不同等級的指標體系,為褒獎和表彰制度提供參考依據,這也有助于推動慈善活動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增強慈善事業的活力可以完善稅收優惠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來提升捐贈者、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當前慈善稅收優惠政策的執行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對捐贈者的稅前優惠力度較弱,中國企業慈善捐贈稅前扣除比例為12%,而日本企業可以享受全額稅前扣除,中國個人捐贈稅前扣除力度為30%,而美國對個人捐贈的扣除最高可至50%;另一方面慈善稅收的減稅退稅流程較為復雜,多個部門之間執行稅收減免的工作機制也沒有理順,使得捐贈人申請免稅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政府在后續工作中可以加大對捐贈者的稅收優惠力度,并延長稅前扣除結轉期限,同時運用數字化技術簡化慈善捐贈的稅務抵扣程序和認證手續,從而加強全社會參與慈善的熱情。在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方面,當前政府購買力度較弱、競爭程度低、資金保障不固定等問題,因此政府可以增加對社會組織的了解和信任,在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后逐步加大購買服務的類型和規模,也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磋商、競爭性談判等方式形成充分競爭,還可以設立購買服務財政專項資金保障穩定性,等等。

(二)參與主體:發揮城市中行業協會和社會企業的作用

慈善事業的發展不能僅依賴于慈善組織,還需要構建更為多元的參與格局。當前我國慈善組織的數量總體偏少,“慈善中國”網站和民政部2024年第三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國共有15358家慈善組織,該數量僅占社會組織總量的1.75%,尤其是在強調精細化的城市治理中,單純靠慈善組織很難發揮其補充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作用,所以,擴充慈善主體多樣性已成為一項迫切且重要的舉措。行業協會雖然是為特定會員提供服務的互益性組織〔19〕88,但是為打造自身影響力獲得政府和其他潛在成員的認可,其也會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同時通過服務經濟發展,使得企業和個人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這為慈善捐贈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社會企業通過商業化手段獲取利潤,并將利潤用于環境保護、社區治理、扶貧扶弱等慈善事業〔20〕,兩者充分揭示出通過互益和私益來涵養公益的作用機理。

從行業協會的角度來看,行業協會作為連接政府和社會的橋梁紐帶廣受關注,但也存在專業性不足、資金來源單一有限、代表性弱、主體性地位不明顯等問題。因此,后續工作有五條改善途徑:一是出臺行業協會工作人員相關職業能力標準并進行職業考試;二是支持行業協會在合規合法的基礎上進行出國考察等服務性收費;三是鼓勵地方政府向行業協會商會進行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并向獲得高評估等級的行業協會商會提供足夠的激勵條件;四是允許行業協會配合區域慈善一體化建設跨地域發展會員;五是賦予行業協會區市兩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推薦權以供其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協商功能。

從社會企業的角度來看,這種以社會目標為導向的經營模式,有助于促進社會公正和包容性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社會關注度低、政策支持缺乏、市場化競爭能力弱、資金緊張等挑戰。因此,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完善:其一,在國家層面明確社會企業的法律身份,采取第三方認證模式,建立專門機構開展社會企業認證工作,探索適應其發展的管理模式;其二,出臺培育孵化社會企業發展的財稅扶持政策,通過加大購買服務、設立專項扶持基金、提供創業擔保、減稅減租等措施引導社會企業從初創期逐步走向成長成熟期;其三,充分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結構洞作用,支持成立社會企業促進會等行業組織,充分發揮其在黨建引領、行業自律、人才培訓等方面的作用;其四,通過編寫社會企業的宣傳手冊、舉辦社會企業論壇等方式來傳播和推廣社會企業理念從而提升行業合法性〔21〕22。

(三)實踐行動:立足社區慈善實現慈善啟蒙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社會治理逐漸從單位制演變為社區制,而社區慈善作為城市社會治理的重要實踐,在全國各地得到不斷探索和創新,出現了社區基金會、社區慈善基金會、社區慈善社工站等新形態。社區慈善作為一種家門口的慈善,可以為居民參與慈善提供便捷的渠道,提升居民對慈善議題的認知,推動其逐步從私益走向互益和公益,從而使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成為可能〔22〕。如上海部分社區基金會積極開展一系列富有創意的社區慈善市集活動,通過諸如“廢舊衣服換日用品”“廢電池換鮮花”“知識競賽贏取消毒液”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其中。這些趣味盎然的互動方式不僅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深化了居民與社區之間的情感聯結,為營造更加和諧有愛的社區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社區慈善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弊端,如社區慈善組織專業性差且自主性不足、服務項目少、動員資源有限等。因此,在未來的行動過程中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鼓勵社區基金會開拓多樣化的資源渠道,增加與基金會和企業的聯動合作,嘗試開展服務性收費或者投資理財活動,推動組織自主性的再生產;二是加強社區基金會專職人員隊伍建設,通過實地走訪、培訓、座談會等方式來提升專職人員管理基金會的能力和認識,并保障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提供有上升空間的職業發展通道,以此吸納更多優秀的公益人才;三是采取協商議事的方式,開展服務項目論證討論會,讓居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形成需求清單,并動員物業、商鋪、志愿者、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共同提供相應服務項目,解決居民各類急難愁盼問題;四是搭建在線交流平臺,為居民之間的守望相助和線上捐贈提供快速通道,從而進一步整合和挖掘社區內部松散的慈善資源。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根據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決定》進行修正 ,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

參考文獻:

〔1〕李祥俊.儒家義利之辨的概念含義、問題層次與價值取向〔J〕.學習與實踐,2019(01):124-131.

〔2〕寧波晚報微信公號.25年,1577萬元!神秘人順其自然又捐款108萬元〔EB/OL〕.https://k.sina.com.cn/article_2145917613_m7fe81aad03301foet.html.

〔3〕徐家良,袁君翱.第三次分配中的互益性分配:現實價值、邏輯關系與治理路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117-126+207.

〔4〕朱光明.慈善市場化的意涵、局限及行為選擇〔J〕.社會保障評論,2020(03):129-140.

〔5〕徐永光.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社會企業與社會影響力投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6〕康曉光.義利之辨:基于人性的關于公益與商業關系的理論思考〔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8(03):17-35.

〔7〕黃春蕾,郭曉會.慈善商業化:國際經驗的考察及中國的發展路徑設計〔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34-44.

〔8〕張木蘭.施樂會“置頂費”事件還原〔EB/OL〕.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gongyizixun/7279.html.

〔9〕陳喬見.差等、度量分界與權利——荀子義概念中的正義觀〔J〕.孔子研究,2018(04):89-99.

〔10〕張恩晟,王松晨.墨子義利觀之探究〔J〕.西部學刊,2023(23):60-63.

〔11〕黃偉合.墨子的義利觀〔J〕.中國社會科學,1985(03):115-124.

〔12〕麻 桑.“義”“利”“害”觀念的現代詮釋——以葉適功利倫理學說為進路兼以朱學為基本參照〔J〕.孔子研究,2006(05):57-66.

〔13〕王澤應.王夫之義利思想的特點和意義〔J〕.哲學研究,2009(08):54-58.

〔14〕Arnstein S R.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04):216-224.

〔15〕McDougle L.,McDonald D.,Li H.,et al.Can philanthropy be taught?〔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7(02):330-351.

〔16〕洪俊杰.林尚立:上海基層治理有效嗎?〔EB/OL〕.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3&v=1.4&sid=67.

〔17〕李 輝.社會報酬與中國城市社區積極分子上海市S社區樓組長群體的個案研究〔J〕.社會,2008(01):97-117+224-225.

〔18〕徐家良.互聯網公益:一個值得大力發展的新平臺〔J〕.理論探索,2018(02):18-23+38.

〔19〕徐家良.互益性組織:中國行業協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0〕時立榮,陳子揚.發展型民生保障: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社會保護機制研究〔J〕.社會政策研究,2023(04):3-14.

〔21〕徐家良.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研究報告(No.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2〕趙文聘,萬志彬.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形成邏輯和策略——以P市D街道為例〔J〕.中國社會組織研究,2021(02):148-165+242-243.

責任編輯 周 榮

〔收稿日期〕2024-06-0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慈善組織治理與監督機制”(20&ZD182),主持人徐家良。

〔作者簡介〕徐家良(1963-),男,浙江慈溪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與慈善事業、基層治理與社會創新。

袁君翱(1998-),男,江蘇南通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與慈善事業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99精品在线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国产| 日韩区欧美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九九视频免费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欧美中文一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久久青草热|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视频欧美|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麻豆精选在线| 亚洲视频四区|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人人射|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黄|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99re精彩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不卡网|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毛片基地|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aa视频|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中文字幕va|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区| 亚洲毛片在线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亚洲三级影院|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午夜三级| 午夜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