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碳”背景下我國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的難題破解

2024-12-28 00:00:00任超田其云
理論探索 2024年6期

〔摘要〕全球平均氣溫的不斷攀升及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共同關注的焦點。我國已將“雙碳”戰略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通過司法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愿望與行動,雖然有人身權、財產權、環境權等請求權基礎的支撐,但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仍面臨溫室氣體排放的違法性、碳排放與氣候變化間的因果關系舉證難、認定難等理論困惑與實施難題。各種阻卻因素使得氣候變化侵權訴訟至今未能正常進行。深入研究可知,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承擔與認定,無需違法性這一構成要件,近些年不斷提升的科技監測手段,可以確定碳排放與氣候變化間的因果關系及其參與度,“相當因果關系說”也為此奠定了相應的理論基礎。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推進,對氣候變化侵權責任違法性的認定觀念得到更新,因果關系證成等理論困惑與實施困境被逐一破解后,建立與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氣候變化侵權訴訟制度可期可待。

〔關鍵詞〕“雙碳”,請求權基礎,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碳排放的違法性,因果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4)06-0110-09

隨著全球極端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氣候變化問題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社會積極行動,先后訂立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一系列國際氣候治理性文件。在此背景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均提出了各自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標。我國政府于2020年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希望通過政策引導的方式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地方政府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下,單純通過行政、經濟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顯得捉襟見肘。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實現路徑,顯然不能脫離法治軌道這一基本框架。在此背景下,氣候變化立法工作早已進入國家規劃之中,國務院于2011年11月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明確提出研究制定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并根據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條例、標準等進行了修訂①。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司法實踐中,“自然之友訴國家電網甘肅分公司棄風棄光案”②等涉及二氧化碳排放的案件在近些年逐漸涌現,雖然案件訴訟請求并未延伸至氣候變化這一議題,但案件所涉及的碳排放行為導致的環境權益損害以及賠償等問題,已逐步指向氣候變化訴訟。由于我國目前缺乏與應對氣候變化民事訴訟相配套的法律依據,使得該案件經過七年的漫長審理,受理該案件的法院也僅能認定被告不全額收購風電、光電的行為,間接致使大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行為違反了《可再生能源法》,案件最終只能以調解方式結案〔1〕。氣候變化民事訴訟在司法實踐中面臨的困境表明,由于訴訟權利基礎模糊不清、碳排放行為違法性認定存在爭議、碳排放行為與氣候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證明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無法在立法以及司法層面上大步推進。通過對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責任成立認定所面臨法律困境的剖析,破解相關理論難題,消除相應的司法障礙,可以探尋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的實現路徑。

一、氣候變化訴訟的興起與界定

自1979年在瑞士召開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③后,氣候變化問題逐步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氣候變化”一詞的概念發展到今天也已被作了擴大解釋,該概念已由過去的溫度、降水、風、日照、輻射等導致的氣候變化,指向全球氣候變暖這一趨勢。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中的“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④。在大部分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場景中,“氣候變化”一詞排除了因自然原因導致的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或降低,僅指因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平均氣溫異常變動。因此,氣候變化已由過去單一的自然科學問題,逐漸演變為一個政治、經濟以及環境倫理等多領域交叉的問題。

自18世紀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以蒸汽機、內燃機、發電與電動機為動力的工業生產模式逐步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得到迅猛提升,隨之而來的大機器生產導致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迅猛升高,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以“八大公害事件”⑤為代表的環境污染事件轟動全球,引發了各國公民對于環境損害議題的熱議。此后,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不斷攀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導致全球氣溫升高這一觀點被科學證實,法學研究者由此萌發了以司法手段控制氣候變化的思路。

氣候變化訴訟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美國,在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后,氣候變化訴訟在全球范圍快速拓展〔2〕。作為一種新興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氣候變化侵權訴訟意在通過司法手段,促使化石能源消費企業受到法律制裁,使氣候變化受害者因此得到補償。該理論及制度的產生,與全球極端氣象災害的頻發,與人類對于共同居住家園環境的憂患意識的提升密不可分。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受惠于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影響,氣候變化訴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學術界一般將“氣候變化訴訟”分為“廣義氣候變化訴訟”和“狹義氣候變化訴訟”兩類。澳大利亞學者Hari Osofsky與Jacqueline Peel認為,氣候變化訴訟不僅包括以氣候變化為核心焦點的案件,還應包括:(1)明確提出氣候變化的問題,但氣候變化并非核心事由的訴訟;(2)以氣候變化為其動因之一,但并未明確提出跟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的訴訟;(3)沒有提出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爭議,但對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明顯影響的訴訟〔3〕。根據該觀點,案件內容只要涉及氣候變化議題,均可以被認定為屬于“廣義氣候變化訴訟”。與此相對應的是“狹義氣候變化訴訟”的概念,部分學者認為,氣候變化議題成為訴訟的中心而非邊緣,它直接以應對氣候變化、救濟環境公益為訴訟目的〔4〕。狹義的氣候變化訴訟,僅指直接和明確提出與氣候變化或氣候變化政策有關問題的訴訟,其訴訟目的在于通過追究行為人直接實施的氣候變化的危害行為,以保護氣候變化過程中受害者的權利。在我國司法實踐中,202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環境資源案件類型與統計規范(試行)》(以下簡稱《統計規范》),首次設立了“氣候變化應對類案件”這一新的案件類型,“氣候變化應對類案件”被定義為“在應對因排放溫室氣體、臭氧層損耗物質等直接或間接影響氣候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刑事、民事、行政以及公益案件”⑥。因此,部分研究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以《統計規范》的方式,確立了我國司法機關采用“廣義氣候變化訴訟”的模式,涵蓋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影響氣候變化問題的各類訴訟〔5〕。

概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特有屬性及本質屬性的認知和反映。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指出:“概念乃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6〕504在“雙碳”背景下,對氣候變化訴訟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定義方式,將導致立法目的、保護對象以及裁判結果大相徑庭。誠然,采用“廣義氣候變化訴訟”的定義模式,能夠涵蓋大量涉及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案件,使氣候變化立法呈現出體系化的特點。但是,依據“廣義氣候變化訴訟”的模式將各類與氣候變化有關聯的案件,以兜底的方式堆放至氣候變化應對類案件中,顯然并未考慮到氣候變化問題所具有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這必然使司法實踐操作困難重重,甚至無法向前順利推進,最終使得氣候變化訴訟中最通用最多見的侵權訴訟,喪失其作為一種新型案件的存在價值和應有地位。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修訂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已將“碳排放權交易糾紛”“碳匯交易糾紛”納入到合同糾紛的下級案由中,適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⑦。司法規范的制定者,將以追究當事人違約責任為目的的“碳排放權交易糾紛”“碳匯交易糾紛”納入氣候變化訴訟體系中,顯然與司法手段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氣候變化訴訟立法初衷背道而馳。氣候變化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重大威脅,在國際協作、行政管理等手段不見明顯效果的情況下,人們更加希望通過司法手段,追究化石能源消費企業對整個社會及其社會成員損害責任的承擔,進而反向制約引起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者的排放行為。而“廣義氣候變化訴訟”模式的選擇,顯然忽略了在面對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重大威脅時,人們更加強調溫室氣體排放者對于整個社會及其社會成員責任的承擔。

毋庸置疑,在目前我國“雙碳”背景下的氣候變化民事訴訟,必然是以民事侵權訴訟為主要形式的訴訟,訴訟動因是行為人的過量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使受害人的利益遭受到損害,受害人則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損失賠償責任。因此,討論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是最現實、最切合社會實際的當務之急。

二、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的權利基礎

截至目前,由于我國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以及相應的民事判決,因而將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的理念轉化為司法實踐,將會是一個復雜而充滿爭議的過程,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要明確當事人因何而起訴。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曾在其《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一書中談及“誰得所向,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主張何種權利。”此種可供支持一方當事人得向他方當事人有所主張的法律規范,即為請求權規范基礎(Anspruchsnormengrundlage),簡稱請求權基礎(Anspruchsgrundlage)〔7〕41。請求權基礎在氣候變化民事訴訟中同樣必要,依此理念可以認為其涉及三個關鍵問題:一是誰可以向誰提出請求;二是依據什么進行請求;三是具體請求的內容是什么。訴訟請求權基礎作為司法審判的核心,首先得解決當事人依據何種權利提起訴訟的問題。正確理解訴訟請求權基礎理論,是解決訴訟爭議和保護訴訟權益的關鍵,涉及整個訴訟方案的構建。根據請求權基礎的不同,環境民事責任分為傳統環境民事責任和新型環境民事責任。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環境民事責任稱為傳統環境民事責任,侵犯環境權益的環境民事責任稱為新型環境民事責任〔8〕325。在此基礎上,域外國家在探索氣候變化訴訟司法的實踐中,法學研究者分別提出了以人身權、財產權以及以環境權為請求權基礎的氣候變化民事訴訟請求權。

(一)以人身權、財產權為請求權基礎的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

在環境民事侵權案件中,侵權行為人以環境資源為媒介對其構成污染與破壞,最終因環境污染導致受害人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損害。因此,受害人通常以其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侵害為由提起訴訟。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過程中,著重圍繞侵權行為與受害人受到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審查,依據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判決。與此相通,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化石能源消費者的碳排放行為引起全球氣候異常,導致被侵權人的人身權、財產權損害。因此,以人身權、財產權作為氣候變化訴訟的權利依據,為氣候變化受害者的受損權益提供了損害填補機制,使其人身權、財產權恢復至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

與其他抽象請求權的概念相比,人身權、財產權作為各國民事訴訟中的一項傳統訴訟請求權利,更容易被訴訟參與人接受。因此,受害者以人身權、財產權作為訴訟請求權基礎,通過氣候變化訴訟尋求司法救濟的案件廣泛出現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2012年,美國阿拉斯加基瓦利納原住民村訴埃克森美孚公司一案(Native Village of Kivalina v. Exxon Mobil Corp),原告基瓦利納原住民村的村民認為,埃克森美孚等二十四家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侵蝕了原住民村的土地,使其居住地面臨毀滅的威脅⑧。因此,請求法院判決埃克森美孚等二十四家公司,承擔因侵蝕海冰而需要重新安置居民所需要的9500萬至4億美元的費用。該案經法院審理,雖然認定原告因不能證明溫室氣體排放與損害之間因果關系,且氣候變化問題屬于政治問題,駁回了村民的訴訟請求,但是當事人嘗試以財產權益受損為由,在氣候變化訴訟中引入民事侵權責任以尋求司法救濟,為探索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的法律路徑提供了實踐方案。

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推進,以及公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氣候變化受害人通過向法院請求化石能源消費企業承擔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責任,符合法律倡導的公平與正義理念。我國《民法典》通過專門的章節,明確規定保護公民的人身權與財產權,這為以人身權、財產權作為氣候變化民事訴訟權利基礎,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持及相應的法理支撐。除此之外,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以人身權、財產權為權利基礎的責任構造要件,重視私權利的保護,符合審判人員和訴訟參與人的傳統法律思維邏輯與訴訟習慣,使案件能夠在傳統的審理模式中快速審結。但是,受害人以人身權、財產權為基礎提起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面臨著企業碳排放行為的違法性認定、碳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因果關系的證明等諸多挑戰,亟待法學研究者作進一步探索。

(二)以環境權為請求權基礎的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

氣候變化問題不但影響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也將影響子孫后代的切身利益。自20世紀80年代起,環境權理論的發展,逐步成為環境法學理論研究的基石,這也為氣候變化訴訟制度的構建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

環境權強調人類社會具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和權利,在氣候變化訴訟制度尚未健全的背景下,環境權作為一種人類應有的起碼道德權利客觀存在。環境權作為一項新型的法定權利,在實體上賦予民事主體基本的民事權利性質,環境權所涵蓋的環境侵害請求權,既包含對國家環境行政機關的主張權利,也包含因他人侵犯公民環境權,公民向司法機關訴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9〕73。2005年12月,63名因紐特人以北美全體因紐特人的名義,向美洲人權委員會提起對美國的訴訟。原告認為,美國未能制定并實施有效的氣候變化政策,拒絕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作出努力,導致全球氣候變化,違反了《美洲人的權利義務宣言》(the American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Man)中賦予因紐特人的居住、活動、健康、環境以及良好生活和家園不容侵犯等權利,訴請美國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害承擔責任⑨。此案最終雖然未能被泛美人權委員會受理,但是引發了學者對于氣候變化與環境權理論的關注。環境權既是環境法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環境立法、環境執法和環境訴訟的基礎〔8〕114。

近幾十年來,極端氣象災害頻繁出現促使各國政府普遍認識到,如果對于溫室氣體排放不加以控制,氣候變化問題最終必然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權益。在傳統環境民事責任中,強調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但以人身權、財產權為基礎的民事侵權訴訟陷入因果關系證明等諸多困境,導致氣候變化受害者難以獲得司法救濟。與此相對應的新型環境民事責任,則關注、強調和保護的環境權益,即使污染行為沒有損害人身、財產,而僅僅損害了環境,也認為該污染行為應該承擔環境民事責任〔8〕326。隨著氣候災害的日益嚴重,氣候問題導致的損害已擴展至整個社會公眾利益,作為社會成員的每一分子都難以獨善其身。我國實施的第四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中,首次將“環境權利”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等并列成章,并在該章節中對“應對氣候變化”進行了規制,為我國氣候變化訴訟提供了政策依據。氣候變化問題的實質,已經不僅是因溫室氣體排放而導致的全球環境問題,更關系到人與環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代內與代際之間的利益。氣候變化訴訟的設立以環境權理論為基礎,視為是對人類共同居住家園的整體利益考量,體現了人類利益與環境利益的協調一致。與環境權在法學理論研究中的豐碩成果不同,環境權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并未得到長足發展,我國《民法典》《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并未設置關于環境權的相關條款。因此,環境權目前更多地停留在法學理論研究中,在我國現行司法實踐中,環境權難以作為請求權基礎被承認。以環境權作為氣候變化侵權訴訟權利基礎的立法理念,游離于我國司法實踐之外,環境權更難以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得到實際應用。

三、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責任構成的理論與實踐難題及其破解

在環境保護思潮與環境正義運動的推動下,環境法學理論不斷發展,部分法學研究者認為,通過追究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的侵權責任,有望成為解決氣候變化民事責任的“靈丹妙藥”。然而,根據哥倫比亞大學薩賓氣候變化法律中心數據庫統計,截至2019年12月9日,全球共有1667件與氣候有關的案件,其中發生在美國的1340件,發生在美國之外的327件。在這327件氣候訴訟中,296件被告是政府,31件被告是企業或個人〔10〕。歐美的氣候訴訟中,行政訴訟的主要訴求為請求制定溫室氣體排放規則、制定或修改氣候保護計劃的開發,近些年一些著名的案件幾乎是以行政訴訟的形式出現〔11〕。雖然氣候變化訴訟在歐美國家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但是氣候變化民事訴訟案件受理數量較少,氣候變化侵權訴訟在司法實踐中并未得到長足的發展與進步。迄今為止,立法上只有肯尼迪2016年的《氣候變化法》(Climate Change Act)第23條明確支持這種訴請〔12〕。各國氣候變化民事訴訟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所獲取的悲觀統計數據,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針對氣候變化民事侵權的全新訴訟制度,有必要對其所處法律困境的原因、面臨的主要難題、破解難題的路徑進行全方位的剖析。

(一)溫室氣體排放行為違法性認定的難題及其破解

按照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環境侵權責任應當屬于過錯責任。一般而言,因過錯所致的侵權責任,應當具備“存在侵權行為以及行為具有違法性、存在客觀損害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等構成要件。在認定環境侵權責任時,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通常會是一個無可爭議的確定性構成要件,認定侵權責任的爭議通常表現于訴訟程序中的舉證質證過程。然而,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盡管被訴方最終可能也需要承擔環境侵權責任,但被訴方的行為是否應當存在違法性,以及如何認定排放溫室氣體行為具有違法性?不僅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也是困擾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的一個突出難題。

毋庸置疑,在傳統侵權責任理論中,構成侵權損害責任應當以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違法性,即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禁止性規定為前提。因此,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行為人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應當滿足“違反了法律禁止性規定”這一要件。然而在現實中,化石能源消費企業在排放溫室氣體的同時,也為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二氧化碳廣泛出現于能源保障、物流運輸、食品加工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環節。溫室氣體排放者為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遠大于其排碳的負面作用,其行為符合人類社會進步的理念。即使是極端環保主義者,也并不認為人類社會能夠完全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排放二氧化碳多為各社會主體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難以認定該行為具有違法性。因此,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并未對排放二氧化碳具有違法性作出過規定,《大氣污染防治法》中也僅僅對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作出了協同控制的規定,并未將溫室氣體認定為大氣污染物⑩。《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使命難以讓其功能輻射至低碳領域〔13〕。

由聯合國氣候大會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人類第一部限制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法案。《京都議定書》關于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確立,使二氧化碳排放權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我國于2020年12月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規定,針對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民航等特定行業,且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應被列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向重點排放單位分配碳排放配額,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國家可以適時引入有償分配。根據該規定,碳排放權來源于政府無償發放配額或一定條件下的有償分配,其性質與行政許可并無差異。重點排放單位在配額范圍內的排放行為,得到了行政主管部門的背書,其行為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而對于重點排放單位超出碳排放配額的行為,其依然可以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向相關方采購碳排放配額,如此一來,重點排放企業的排放行為難以認定為普通侵權責任中的違法行為。而對于重點排放單位虛報、瞞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等行為,根據情節不同,屬于行政違法或刑事違法,并不屬于侵權責任所限定的民事違法行為。

由此可見,在我國傳統環境侵權法律體系下,違法性作為成立侵權責任的必要條件之一,受害人如果無法舉證證明企業的碳排放行為具有違法性,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的訴求將難以在司法實踐中獲得支持。更為不利的是,在氣候變化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往往是掌控著國家能源與民生的國有企業、大型私有企業,受害者多以受氣候波動影響較大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生產者為主。氣候變化侵權行為人與氣候變化受害者之間,在社會地位、舉證能力等方面相比,受害者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在此背景下,如果教條地、刻板地將行為的違法性作為氣候變化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無異于加重了受害人訴訟的證明責任,讓其去挑戰不可能,這將致使以司法手段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企業碳排放行為的目的難以實現。

近代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致使環境侵權案件形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環境侵權責任應當具備違法性的觀點,越來越難以解決當今嚴峻、復雜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在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侵權案件中,行為人實施了符合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行為,造成環境污染,并不能因其排污行為具有合法性而免除環境侵權責任。由此可知,部分環境侵權案件中,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并非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行為人實施的合法行為產生了環境損害后果,依然應當對此承擔民事侵權責任〔14〕。自18世紀60年代起,以大機器生產代替傳統手工生產的工業模式,決定了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的碳排放行為具有相應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依此看來,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僅包含氣候變化損害事實及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當事人行為的違法性不應當作為氣候變化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否則,“違法性認定”將成為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之桎梏,使得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無法進行。因此,不以行為的違法性作為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是最終走出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理論與實踐困境的必然選擇及必由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不以行為的違法性作為承擔環境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不等于環境侵權責任人的環境違法行為不為過錯,不等于其行為后果無需承擔法律責任。行為人實施了不符合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行為,違反了具體的強制性規范,其內容是禁止實施具有某種抽象危險性的行為,例如在法律規定碳排放配額制度的情況下超出碳排放配額,其碳排放行為仍然是具有違法性的。在此情況下,可以通過比例責任的方式合理分配碳排放者的侵權責任。

(二)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因果關系認定的難題及其破解

因果關系的確立,是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侵權責任法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違法行為作為原因,損害事實作為結果,在它們之間存在的前者引起后果,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觀聯系〔15〕65。在氣候變化侵權責任中,如何認定化石能源消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一項極其復雜而艱難的工作。由于人們往往寄希望于尋找其中的一個或數個氣候變化的原因,推導出這些特定原因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的聯系。但人類社會的行為方式千差萬別,現實中難以將不同的行為上升為某個或數個特定的原因。

氣候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在更長的歷史時期,全球氣溫始終存在著起伏波動。人們通過對動物骨化石、植物沉積物及其他遺跡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過程不但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還必然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不可否認,人類自進入工業社會后,毫無節制地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累積疊加效應,確實導致全球氣溫的逐步升高,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受到地球軌道和天體位置的影響,地球本身存在著冷暖交替的周期。人類生存生活的地球家園,經歷了距今約85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溫暖期,也經歷了距今約5000年的堯舜小冰期,這樣劇烈的氣候變化絕非人類活動的微弱力量所能阻止或推動。在氣候變化侵權責任中,如何分配人為活動與自然環境變遷各自作用的參與比例,不僅是橫亙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道理論難題,更是確定氣候變化侵權責任的司法難題。除此之外,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具有穩定的累積性。在我們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大氣中存在了數千年。自工業革命以來,人為因素導致的碳排放量增加,全球平均氣溫正經歷著緩慢的、逐漸的增長過程。即使人為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被停止,氣候變化極有可能仍然持續幾個世紀,氣候變化在人類時間尺度上是不可逆轉的〔16〕。

公平,作為法學理論的基石,意味著權利與責任的對等,即使是能源供應、鋼鐵冶煉這類化石能源消費大戶,其碳排放量在整個人類工業文明過程中所占的排放比例仍然十分微小。通過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向化石能源消費企業尋求侵權損害賠償,意味著當代人承擔前人的排放致損結果,違背了公平正義的法治基本價值取向。因此,在氣候變化侵權責任中,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因果關系的證成是其成立的最大困境。當事人不但需要證明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還需要證明被訴化石能源消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對特定損害結果的參與份額。受此影響,氣候變化侵權訴訟在過去的各國司法實踐中難以獲得全面支持,司法手段難以對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進行有效制約管控。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間因果關系的認定,以及前者在后者所占比重的認定、相應的舉證責任及舉證難度,都一直被認為是阻礙司法近乎無解的難題。

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過去幾百年間急劇增多,也帶來了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能夠引起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觀點已經逐步被科學所證實。這也為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暖之間因果關系的成立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礎上,2023年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以權威的方式,通過科學的視角對氣候變化的因果關系進行精準闡釋。報告中對“人類活動在全球變暖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的認識,措辭從之前的“可能”“很可能”“極有可能”“明確的”,升級為“既定事實”和“毋庸置疑”,即“毋庸置疑,人為影響已造成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17〕。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此前發布的五份報告相比,第六次評估綜合報告首次明確了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必然聯系。自然科學的進步使得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得以證明,推動了氣候變化訴訟由理論構想走向司法實踐。

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的責任認定中,如何判定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對特定損害結果的參與度,雖然為氣候變化侵權責任因果關系認定的一大難題,但得益于科技手段在近些年來的飛速發展,這一難題有望得到解決。2015年,在盧西亞諾·柳亞(Luciano Lliuya)訴德國能源巨頭萊茵集團(RWE AG)的案件中,當事人訴稱萊茵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致使其位于家鄉秘魯瓦拉茲(Huaraz)附近的冰川融化,冰雪融水引起帕爾卡查湖(Palcocha)水位上升,洪水風險威脅到瓦拉茲居民的安全11。法院在受理該案后,在科學研究者的協助下,確定萊茵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對特定損害賠償結果所作出的“貢獻份額”。科學家分別選取全球不同的化石能源消費頭部企業為研究樣本,對每一企業消費能源總量進行統計,繼而推算出該企業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經過對不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排名,最終計算出全球90家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累計排放了全球63%的溫室氣體。萊茵集團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名單中排名第23,排放總量占比為0.47%,萊茵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導致全球氣溫上升0.003攝氏度,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份額”為0.321%。科學家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最終將萊茵集團的二氧化碳排放行為與瓦拉茲(Huaraz)地區居民遭受洪水災害之間的關聯度提升到95%以上。然而,與自然科學通過模型建構推導出因果關系的方式不同,司法程序中因果關系的成立,依據法官對于案件事實的主觀認識。在盧西亞諾·柳亞(Luciano Lliuya)訴萊茵集團的案件中,當法院給予受理許可之后,該案進入專家評估階段。科學家作出的萊茵集團對損害“貢獻份額”的結論,也僅能以鑒定結論或專家意見的證據形式影響法官判定因果關系鏈條是否成立。侵權訴訟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最終依賴于法官的內心確認,法官才是因果關系成立的決定者。然而,可以明確的是,一旦碳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參與度可以被科學認定,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之間因果關系的定性和定量難題均可得到解決,這無疑會使各國相應的司法實踐看到科技革命與進步為氣候變化侵權訴訟帶來的希望。

由于各國在處理侵權案件的司法實踐過程中,案件的訴訟理由繁多,不同案件的因果關系鏈條也因此大相徑庭。由此導致在各國成文法中,缺少關于因果關系成立標準的法律規則。正如我國臺灣地區學者王澤鑒先生所述,“關于因果關系各國法律未多規定,系由法院實務創造不同的概念或理論,以界定行為人就其行為所生損害,應負責任的范圍,體現不同的法律文化或思考方法”〔18〕180。社會生活中因果關系鏈條的多樣性,立法者難以對此作出細致的規定,法律原則就此成為補充法律漏洞的一種不可替代的手段,它可以使法律對規則空白地帶的事項加以調整〔19〕124。由于侵權責任法中缺乏因果關系成立的證明規則,法學研究者在理論探索和司法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相當因果關系說”和“必然因果關系說”兩種判定因果關系成立標準的法律原則。“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因果關系的成立不要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只要行為人對損害結果構成適當條件,就成立因果關系。與此相對應,“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9〕186。根據“必然因果關系說”,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當事人只有在足以證明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碳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必然因果聯系,侵權行為人才需要對此承擔責任。無法排除自然原因等因素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可能性時,侵權責任無法成立。顯然,在現有科學技術條件下,任何專業機構都無法對被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行為對特定損害結果的參與度做出精準認定。如此一來,氣候變化侵權訴訟就如同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然而,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在氣候變化侵權訴訟中,企業碳排放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要求達到完全排他的證明標準,只要法官在考慮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時達到優勢證據標準后,氣候變化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成立。氣候變化侵權行為由于具有累積性、持續性、潛伏性、公害性等特點,致使因果關系判定十分復雜。“相當因果關系說”,破解了氣候變化侵權案件等涉及環境侵權訴訟因果關系難以證明的難題,在我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的背景下,為走出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的困境提供了法理依據。

四、結語

氣候變化作為21世紀最具爭議的議題之一,涉及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受制于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所需資金的缺口巨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談判過程中分歧重重。立法者寄希望于通過民事侵權訴訟方式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行為,繼而補償氣候變化受害者的權益損失,這無疑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然而,氣候變化侵權責任的成立受制于溫室氣體排放行為違法性認定困難、因果關系難以證明等多種難題及困境的影響,這也使得氣候變化侵權訴訟始終停留在立法規劃層面。

得益于環境法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以及以大氣污染、水污染為代表的環境公害事件所產生嚴重后果的警示,在環境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行為的違法性”這一要件被逐漸淡化。202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綜合報告,以權威的視角和確定的方式,證明了溫室氣體排放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的必然因果關系。域外國家經歷了30余年的司法實踐,通過自然科學模型建構的方式,可以證實被訴侵權行為人對特定損害結果的參與度。隨著氣候變化訴訟案件的不斷積累和各國間的互相借鑒,氣候變化訴訟中固有的因果關系、起訴權利依據等理論與實踐難題均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樣本和成果〔20〕。環境法學理論的不斷革新以及科技水平的進步,也為中國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提供了破解難題的新思路。

化石能源在工業文明中的地位使得人類無法在短時間內擺脫對煤炭、石油的依賴,氣候變化訴訟的立法目的絕非將所有碳排放主體引入至司法審判的聚光燈下進行審查。氣候問題的嚴峻性決定了有必要對那些通過犧牲環境利益而索取巨額利潤的能源消費巨頭的碳排放行為,通過氣候變化民事侵權訴訟的司法手段,進行必要的約束與規制。

注釋:

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1年11月22日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提出我國將“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前期研究工作”的立法部署。

②參見:甘肅礦區人民法院公告(2019)甘95民初7號。

③1979年2月,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參會科學家警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地球升溫。從此,氣候變化第一次作為一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④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數字圖書館官網(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691248?ln=zh_CN)。

⑤20世紀30年代起,部分西方國家在快速推進工業化過程中,因環境污染發生的八起轟動世界的環境公害事件,分別為: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鎮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四日市氣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⑥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1月4日印發的《環境資源案件類型與統計規范(試行)》,將氣候變化應對類案件定義為:“在應對因排放溫室氣體、臭氧層損耗物質等直接或間接影響氣候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刑事、民事、行政以及公益案件”。

⑦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12月29日印發的法〔2020〕346號,《關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決定》通知,在第二級案由“十、合同糾紛”項下增加了“100.碳排放權交易糾紛”、“101.碳匯交易糾紛”。

⑧參見:Native Vill. Of Kivalina v. ExxonMobil Corp.,696 F.3d 849,858(9th Cir. 2012)。

⑨參見:Sheila Watt-Cloutier,Petition to the Inter 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 Violations Resulting from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December 7,2005(http://www.westlaw.com)。

⑩《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二條規定:防治大氣污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防治大氣污染,應當加強對燃煤、工業、機動車船、揚塵、農業等大氣污染的綜合防治,推行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

11參見:Saúl Luciano Lliuya v.RWE,(2017)20171130,Case No.2 O 285/15。

參考文獻:

〔1〕張 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R〕.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23.

〔2〕杜 群.《巴黎協定》對氣候變化訴訟發展的實證意義〔J〕.政治與法律,2022(07):48-64.

〔3〕Hari Osofsky,Jacqueline Peel. Litigations Regulatory Pathway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Lessons from U.S. and Australian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J〕.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13(25):208-216.

〔4〕張忠民.氣候變化訴訟的中國范式——兼談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關系〔J〕.政治與法律,2022(07):34-47.

〔5〕孫雪妍.氣候司法法理功能的再思考〔J〕.清華法學,2022(06):194-206.

〔6〕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王澤鑒.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蔡守秋.環境資源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9〕呂忠梅.環境法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0〕Juliana v. United States, 217 F. Supp.3d 1224(D. Or.2016)(No.15-cv-01517),p.279.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71d109b04426270152febe0/t/57a35ac5ebbd1ac03847eece/1470323398409/YouthAmendedComplaintAgainstUS.pdf.

〔11〕張 挺.全球氣候變化形勢下中國氣候民事訴訟的理論障礙與進路〔J〕.云南社會科學,2023(04):79-91.

〔12〕謝鴻飛.氣候變化侵權責任的成立及其障礙〔J〕.政治與法律,2022(07):2-17.

〔13〕李艷芳,張忠利.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及其排放規制立法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研究,2015(03):30-34.

〔14〕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5〕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16〕RetoKnutti,JoeriRogelj, The legacy of our CO2 emissions:a clash of scientific facts, politics and ethics〔J〕. Climatic Change,2015(03):361-373.

〔17〕The Core Writing Team Synthesis Report IPCC,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 〔R〕. Geneva: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23.

〔18〕王澤鑒.侵權行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9〕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20〕高利紅.我國氣候訴訟的法律路徑:一個比較法的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167-176.

責任編輯 楊在平

〔收稿日期〕2024-07-17

〔作者簡介〕任 超(1984-),男,山東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田其云(1966-),男,重慶人,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另类专区亚洲|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狠狠色综合网| 无码AV动漫|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理论片一区|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91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久久男人资源站|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熟女日韩精品2区| 67194亚洲无码|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五月激情网|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999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97|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在线色综合| 国产区91| 99久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88av在线播放|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天堂久久|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影院|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91高跟丝袜|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三区| 午夜啪啪网|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朝桐光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