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視唱練耳》等基本樂科作為音樂學師范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是接通音樂基礎理論與音樂藝術實踐的“橋梁性課程”,具有知識交叉、技能綜合的課程特點。為靈活貫穿文化育人的宗旨,通過將課程思政引入教學實踐之中,可從課程定位與能力訴求兩大方面全面解決高師基本樂科的教學痛點,并在音樂感性認知、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啟發(fā)文化價值的深度構建。
《樂理》《視唱練耳》作為高師音樂學師范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以記譜法、節(jié)拍、節(jié)奏、音程、和弦、調式、調性、轉調等音樂藝術中的基本元素為講授內容,同時又涉及并實踐著基本樂理、初級和聲、曲式等音樂基礎理論,并為作曲、聲樂、鋼琴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接通音樂基礎理論與音樂藝術實踐的“橋梁性課程”。
課程定位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音樂能力,掌握音樂各要素的基礎知識,高師基本樂科的教學著力達成以下幾方面的目標:
首先,通過音樂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理解并掌握節(jié)奏、音程、和弦、調式等音樂要素的原理與規(guī)律,能夠規(guī)范地表述音樂基本常識。掌握識譜視唱、聽辨與記寫音高、節(jié)奏等基本音樂要素的能力,進而判斷與聽記大調、小調與民族調式的旋律,并能正確陳述音樂各要素在大調、小調與民族調式音樂作品中的作用。
其次,通過聽、說、讀、記的方式培養(yǎng)音準、節(jié)奏感、音樂感和內心聽覺,具備音樂的感知、聽辨記憶和識譜視唱能力,掌握音樂常規(guī)、積累音樂語言,能正確分析大調、小調與民族調式音樂作品的綜合藝術表現手法與人文內涵,準確陳述基本視唱練耳教學法,并熟練運用于音樂教學實踐中。
同時在前述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與他人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準確判斷多聲部音樂作品的基本形式,并運用團體協(xié)同合作能力,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進行示范與創(chuàng)編實踐。由此可見,基本樂科的課程性質涉及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與溝通合作意識的多方面,具有知識交叉、技能綜合的特點。
鑒于現行基本樂科課程的教學需要,配合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將課程思政引入基本樂科的教學實踐之中,可以從課程定位與能力訴求兩大方面全面解決目前課程的教學痛點,加強基本樂科課程與師范生核心教學能力、文化價值傳承的精準對接,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從而在音樂感性認知、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啟發(fā)文化價值的深度構建。
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
一、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
基本樂科的課程思政實施需依托教研、科研的成果支撐,以研助教,編制課程思政教學大綱、教案設計、教學案例等完備的教學文稿,并加以精心挑選與組織打磨,以最終形成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的建設。通過視頻、照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多元呈現思政教學的實施過程,并編寫具有課程特色的教學參考資料,整理匯編學生的課程反饋及感悟,以便于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總結,增加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縱深。
在此基礎上,課程思政內容需加以精心挑選與組織建設,明確課程思政融入點,充分發(fā)揮“樂以載道”的自然屬性與美育、德育功能。以師德、藝德為中心,以高深學問引領科學探究、以先賢名師事跡垂范師德精神,以紅色音樂故事浸潤思想心靈,以文化復興激發(fā)使命擔當,將文化育人靈活貫穿于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感知、分析與理論闡釋之中。同時,打造課程思政教學專題,如百年黨史中的紅色歌曲、著名音樂教育家、人民音樂家系列等,講好中國故事、錘煉精神意志,深刻挖掘音樂背后內容美與精神美,形成音樂專業(yè)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深度融合。
在教學選曲標準方面,應充分考量音樂體裁、題材以及地域特色的平衡,甄選出突出紅色基因、反映民族融合、具有高度思政價值的音樂作品,例如選取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以“花木”為母題的系列樂曲,在《梅花三弄》中體悟傲霜斗雪的無畏精神與高尚純潔的品格;在《幽蘭》《佩蘭》中樹立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的高尚情操等。一方面從音樂本體出發(fā),對音樂的基本音樂要素加以解析,幫助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掌握音樂語匯的理論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對音樂作品的地域、民族、歷史等文化背景加以客觀闡釋,將音樂、思政、哲學、文學等多學科內容有機整合,在開闊知識視野的同時,啟發(fā)學生進行文化價值的深度思考。
在課程思政教學思路的設計上,則需緊密結合基礎音樂理論課程專業(yè)實踐性強的特點,將音樂知識技能與課程思政育人內在勾連。以本科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切分節(jié)奏”知識單元為例,在教學設計上可打造知識結構交叉、文化復合縱深的思政專題案例(圖1):首先以歐洲音樂中的切分節(jié)奏為知識引入,在夯實技能基礎的同時,加入團隊協(xié)作與教學法滲透,實現知識性向能力性的提升;其后,將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切分節(jié)奏作為本知識單元的授課重點,通過音樂分析、文化闡釋,突出中國音樂與各地域、民族文化的聯(lián)動關系,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認同與傳承自覺;最后,以外國民族音樂中的切分節(jié)奏為素質拓展,為學生打開多元文化的廣闊視野,并以此對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中外來音樂元素的化用問題加以深入思考,提高理論研究的能力。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容互為依托、相互補充,形成一體化的有機整體。
此外,立足于師范教育的辦學特點與人才培養(yǎng)需要,還需著力加強對課程思政內容教學法的滲透,使學生在掌握中國傳統(tǒng)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具備系統(tǒng)化的教學思路和實施路徑,以更好地與其日后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接軌,夯實文化傳承的意識與能力。
二、教學形式的多元縱深
在基本樂科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上,需著力跳脫原有以鋼琴為主要媒介的單一路徑,結合運用數字化音樂制作技術、電腦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視、聽、感、知覺等全方位感官輔助功能,加強人機交互訓練效果,使得授課中的思政元素與音樂要素高度結合,多維一體地展現音樂作品的形式美、內容美與精神美。同時,積極打造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采用啟發(fā)式、研究性的教學方法,使得課程思政內容的教學多樣化、生動化。采取小組創(chuàng)編、分組討論、集體匯報等多元形式,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為隨后層層深入的課程思政理論講解起到良好的鋪墊與引導作用。
在教學模式上,則可充分運用音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示范性、生動性特征,通過問題引導、案例拓展、主題研討等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翻轉,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在“文化自信——中國傳統(tǒng)調式專題”中,全班同學自主分為兩個學習小組,通過辯論賽的方式對中國音樂的中西發(fā)展問題進行深入的闡述,在熱烈的課堂討論氛圍中,加強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觀與價值觀的引入和滲透。
同時,以藝術實踐提升和豐富課程思政的感染力與影響面,將思政教育融于舞臺表演之中,緊密結合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舞臺藝術活動。通過舉辦中國作品視唱音樂會、紅色歌曲大賽、思政案例比賽等方式,在藝術實踐中體認音樂的人文關懷,踐行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實現課內課外的融會貫通,更能有效地發(fā)揮第一課堂之外的綜合育人功能。學生在藝術實踐中理解革命精神、抒發(fā)愛國情懷,“舞臺上的思政課”成為“活化的黨課”,使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得到質的提升。
三、教學評價的完善保障
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基本樂科綜合能力以及課程思政的掌握情況,課程評價機制基于OBE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所遵循的成果導向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持續(xù)改進等基本理念,應全面兼顧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塑造,結合教師評學、學生評教、實習單位評價、同行專家評價等方面,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形式,對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教學文件、課程檔案、學生試卷、學生反饋、調查問卷以及督導反饋等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全面考察學生對授課內容與思政環(huán)節(jié)的掌握情況與內化程度,以客觀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在考核細則方面可采用過程性評價(如隨堂展示、小組匯報、課后作業(yè)、創(chuàng)編合作)與結果性評價(期末考試)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根據課程評價制定課程目標、考核環(huán)節(jié)與評價依據的對應關系,明確各考核環(huán)節(jié)中的考核內容,并將評價內容分解為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增強評價的可行性。進而依據課程思政目標的要求,細化各考核環(huán)節(jié)所得成績與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之間的對應比例,以實現考核評價的主體多元、目標清晰,從而有效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情況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之間的一致性,最大程度保障基本樂科課程思政方案設計、準備措施、教學組織、學習效率、步驟實施、成果形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持續(xù)穩(wěn)步推進。
課程思政的成效預期
基本樂科課程思政的實施在文化引領與思政育人方面成效顯著。一首首膾炙人口、表達真摯情感的音樂作品,串聯(lián)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財富,讓學生在音樂中領略各民族、各地域風土人情的同時,更陶冶情操、振奮精神,以音樂作品講好中國故事、以文化復興激發(fā)使命擔當。通過將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人格教養(yǎng)等思政元素與知識培養(yǎng)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著青年學子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在融學于趣、化教于心的過程中達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思政教學效果。
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與身臨其境的沉浸感知作用下,學生在課堂討論度、學習主動性、綜合文化能力等方面亦將有所提高。以音樂為情感基礎,潛移默化地與教學內容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通過對音樂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與民族精神的深度解讀,學生自發(fā)建立起音樂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內在關聯(lián),有效提高對思政教育內容的領悟能力與內化效果。在發(fā)現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音樂體認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形成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正確文化觀和價值觀。
同時立足于師范專業(yè)院校的辦學定位,基本樂科課程思政的實施還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擔當起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書寫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精神的重任,樹立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心與歸屬感,自覺掌握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能力與方法,取得復合多維的育人成效。
基本樂科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緊密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切近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興趣設計教學過程,將思政理論與音樂文化的融會貫通作為教學設計的落腳點。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體驗,直觀進入音樂藝術特征與功能特點的探討;繼而勾連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滲透民俗傳統(tǒng)、民間傳說等民族文化,增強學生對音樂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進而深層解析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核,在歷史和時代的雙重維度下,增強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價值的認同,喚起學生自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并最終實現教學實踐既定的思政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
蘇僑,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本文系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融入視唱練耳教學路徑研究”(編號:JSSNUJXGG2023YB16)的成果。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