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浙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浙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發現新石器遺址已有百余處,如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并在此基礎上孕育了燦爛的農業文明。據考古發現,越人在一萬年前就開始人工栽培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起源之一。衢州博物館用“萬年衢州”來推介自己,館內的恐龍蛋化石訴說著歷史的厚重;金華則用“萬年上山、千年古城”來標識自己;紹興古城也已有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浙江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如吳越文化、江南文化、宋韻文化等。這些文化是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峰,并在此基礎上孕育了獨特的浙江精神。
浙江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與完善的市場體系,具備現代發展理念與未來眼光,其現代化水平長期位居全國前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與地區水平,城鎮與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居省級行政區第一位。
浙江是一塊充滿活力的熱土,創造了諸多“第一”與“唯一”,業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跑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了“千萬工程”這一主題,浙江再一次為世人所矚目。
一個草長鶯飛的日子,我作為南通市人大“三農”工作考察組成員,帶著學習課題、懷著心中的疑問,到紹興、金華、衢州、湖州等地鄉村考察,到晉生村、花園村、荻港村、西堡村等示范村觀摩,到千萬工程展示館、紅木雕刻產業園、湖羊生態示范園、南潯紅美人柑橘園參觀。所到之處,我真切地感受到浙江鄉村的蝶變,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村民變股民、資源變資產、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一組組數據、一個個和美村莊、一塊塊獎牌、特色各異的農業園區、一張張幸福的面孔、一幢幢現代考究的民居都生動地表明:浙江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最快、鄉村經濟最火、鄉村環境最美、農民生活最優、城鄉區域發展最協調的省份之一,是我國唯一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的示范區、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省、全國唯一的數字鄉村引領區,仿佛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鄉村蝶變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有陣痛更有希望。如果把鄉村蝶變比作一部氣勢恢宏的協奏曲,那這部協奏曲則是由外力、內力、定力、合力共同演奏融合而成的。
從外力來說,作為現代化的一道門檻,“三農”問題既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現代化的難中之難。越過了這道坎,就可躋身發達國家行列;跨不過這道坎,就有可能掉入中等國家陷阱。而要跨越這道門檻,固然需要“三農”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外部力量的賦能與加持。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作詩功夫在詩外”。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個五年計劃,浙江已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20世紀70年代,鄉鎮工業異軍突起,工業化水平有了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聚焦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數字經濟三條主跑道,培育市場主體,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不斷提高工業化水平,以1.5%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7.2%的工業增加值和6.4%的GDP。十八大以來,浙江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9.1%、8.5%和8.3%。2020年,全省三次產業比例為3.3:40.9:55.8。工業化吸納了農村勞動力,拉升了城鎮化水平,全省城鎮化率達到72.17%,領先全國近十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浙江多次召開全省制造業大會,出臺《關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指導意見》、民營經濟32條政策包、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工作意見,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產業大腦,建設未來工廠。2024年5月24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召開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部署“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工作,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集群化、使“先進性+世界級”成為浙江制造業鮮明標識。
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既改寫了全省的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又提升了農業裝備水平與科技水平,擴大了農業經營規模,發展了農業生產力,并為農民非農化、職業化創造了條件。
從內力來說,在工業化、城鎮化等外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鄉村內部的活力也在與日俱增,逐漸匯聚成破繭成蝶的磅礴力量。工業化打破了傳統農業的封閉式循環,農業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產業與獨立的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系日漸緊密。從橫向看,農業產業的多功能作用日益明顯,其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外匯貢獻等基本功能持續存在并得到進一步加強的同時,又拓展顯現了新的功能,產業發展的重點由單一保障食品供給轉向越來越重視向多領域拓展。如秸稈利用、農村沼氣、測土配方施肥成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鄉村旅游凸顯出農業的休閑觀光與文化傳承功能等;從縱向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銜接,產加銷、貿工農環環相扣,構成了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形態與產業體系,實現了產業興旺。
伴隨著內外力量的互動,農業發展方式也發生質的變化,傳統農業逐漸蛻變為現代農業。在生產技術上,隨著工業化水平與科技水平的提高,化學肥料、機械化與信息化大量運用到農業,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農業1.0躍升到農業3.0;在要素投入上,農業增長的貢獻主要由依靠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更明顯地轉向科技、資本等現代要素;在經營機制上,生產組織的形式由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轉向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下的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形成較為完善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以江山市峽口鎮田園綜合體為例,該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形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主要建設項目有卿楓峽中藥材基地、藍海園藝休閑農業園、稻菌輪作示范基地、雙得利葡萄園、千畝紫薇花海、生態景觀帶、清心櫻花谷、美人蕉花海、精品茶園、湖羊生態示范園等項目。其中的湖羊生態示范園遵循生態循環經濟理念,按照生態、種養、農旅、文旅相結合的目標,形成集胡羊種繁育、肉羊養殖、牧草果樹種植、飼料加工、排泄物綜合利用、羊文化宣傳、食羊餐飲及旅游觀光服務于一體的現代湖羊生態示范園和3A級景區。
從定力來說,2023年,浙江省把中央的總體要求與浙江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提出了“千萬工程”實施方案,準備用五年時間,從全省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先進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萬工程”核心內容是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抓手,以村莊規劃為龍頭,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加大鄉村環境整治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努力建設一批民富村美班子強的全面小康示范村,整體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使全省農村面貌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20多年來,浙江省以“千萬工程”為抓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既不跑偏方向,也不偏離航道,更不另起爐灶,既轟轟烈烈,又潤物無聲,由表及里,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使鄉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浙江連續19年召開“千萬工程”現場推進會,每五年出臺一個行動計劃及相關政策意見,推動“千萬工程”持續深化,層層遞進。
浙江幾十年如一日,咬住“千萬工程”不放松,既不跟風,也不僵化,而是從實際出發,圍繞農民所想所盼,適應形勢任務的需要,不斷深化拓展“千萬工程”建設水平。“千萬工程”先是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發展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從2021年起,千萬工程步入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新階段,重點是提升鄉村產業匹配度、基層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城鄉發展高融合度。深化拓展給浙江鄉村帶來了歷史性、全局性的變化,“詩畫江南、山水浙江”的歷史圖景正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
以紹興晉生村為例,晉生村因著名導演謝晉出生地而得名,村域面積2.3平方公里,農戶805戶,戶籍人口2143人,新居民1580人。20多年來,晉生村通過鄉村景區化、產業數字化、運營專業化,挖掘名人資源,建成鄉村文旅綜合體,鏈接周邊的謝晉故居、醉美梨園、水鄉漫街等節點,串點成線,連片成景,建成了網紅打卡地,入選全國“千萬工程”學習考察示范點。年接待游客30萬余人次,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長了11.66倍。該村公廁內無異味,地上沒污漬,墻上沒涂鴉。一件小事彰顯了文明水平。
千萬工程的持續深化實施,促進了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有機融合,讓農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提升了農民的滿意度,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準、成效好,不僅對全國有示范作用,在國際上也得到認可。要深入地總結經驗,指導督促各地朝著既定目標,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千萬工程”榮膺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并被授予如下頒獎詞;“中國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效果顯著。這一極度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環境保護可以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的力量。”國際人士還認為,千萬工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佐證,為世界提供了加快鄉村發展的中國方案。
從合力來說,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破解“三農”問題切忌就事論事、頭痛醫頭,需要統籌協調、合力推進。浙江向改革、融合、結合、落實要合力。就改革而言,浙江推進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先后推出了“市場化+集體經濟”“宅基地改革+鄉村建設”“標準化建設+農業雙強”“數字化改革+富民強村”等改革舉措,激發發展活力,提高發展水平。浙江還在全國率先推出供銷合作社三位一體改革,構建上下貫通的為農服務體系。就融合而言,浙江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提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把提高縣域承載能力與千萬工程結合起來,促進“四化同步”。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已成為浙江的鮮明特色,成為鄉村振興的火車頭。就結合而言,浙江善于做好結合文章,注意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發展活力,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彌補“市場失靈”,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浙江把政府的主導作用與農民的主體作為有機結合起來,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的歷史潮流,從農民所思所盼出發,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思想工作等手段,推進“三農”工作,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給農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就落實而言,浙江大力構建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參與、齊抓共管的落實機制,做到各盡其能、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從而實現多方力量的最優組合、最佳配置。供銷合作社作為黨領導下的綜合性的合作經濟組織,具有為農服務的深厚基礎和網絡資源,“三位一體”改革又增強了內生活力和服務功能,在千萬工程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紹興市上虞區供銷社等單位按照區政府的要求從2017年起,積極探索開展閑置農房激活改革,出臺了1+6政策,建立了區鎮村三級工作體系,構建“線上+線下”交易網絡,打破城鄉要素流通壁壘,頒發了宅基地及房屋租賃使用權證書,累計實施激活項目590多個,盤活閑置農房5300多幢、190多萬平方米,帶動農戶增收680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3000萬元。
除了“三農”收獲外,我還有意外的收獲:先后參觀了范文瀾故居、章開沅故居。這兩位都是我敬仰的史學大師,為新中國史學作出了杰出貢獻。
浙江鄉村行時間雖短,卻讓我收獲滿滿,既學到了經驗,更消除了疑惑,有了心靈解渴之感,仿佛欣賞了一部氣勢恢宏的“三農”協奏曲。
作者簡介:
葛志華,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專職委員、二級巡視員,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合作社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