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重視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他就歷史問題、歷史現象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以“五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為歷史基礎,賡續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形成了習近平的歷史觀。習近平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核心課程,是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作為主干道,以落實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因此,行之有效地將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索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路徑,以習近平的歷史觀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可以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歷史厚度和思想深度,實現數字時代下高校思政課的創新發展,而且能培育大學生深厚的歷史情懷、強烈的歷史擔當,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力量和精神價值轉化為行動力量,自覺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的歷史觀生成邏輯
一、理論邏輯:借鑒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面前可以積極主動地接受客觀規律制約,同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起積極的作用,并且,歷史是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所進行的活動。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比較詳細又準確的歷史材料上。縱觀近現代中國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眾多政黨中脫穎而出,成為指導我國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領導階級,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始終運用唯物史觀作為黨全部理論與實踐活動的哲學依據與思想指南,始終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革命、改革和建設時期,形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要求我們,順應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學會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就能夠更好前進。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的歷史發展規律,習近平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判斷,鮮明體現了他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研究歷史形成的基本觀點,即科學的歷史觀。
二、歷史邏輯:傳承和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繼承以史為鑒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這些既是我們永遠不會過時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更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題中之義。同時,習近平的歷史觀蘊含以史為鑒的文化基因,以濃厚的歷史比較和歷史思維,將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置于“五史”中予以考量,實現借鑒歷史和建設當下的內在統一。
三、實踐邏輯:繼承和發展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觀
馬克思曾強調人們不會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是在延續之前的條件下所創造的。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歷史得益于始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對大革命失敗后黨內重大歷史問題,既統一了全黨思想,又卸掉了部分黨員的思想包袱,推動全黨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接著,1981年6月27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即《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歷史問題和經驗教訓,完成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改革開放新征程,推動革命事業不斷前行。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賡續中國共產黨善于總結歷史的傳統作出的歷史性決議,高屋建瓴地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堪稱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經典教科書。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習近平的歷史觀延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經驗,聚焦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邁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習近平的歷史觀主要內容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歷史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習近平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就是在中國的創業史和發展史中,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自力更生、發奮圖強;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正在以“主人翁”的姿態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習近平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都能感受到習近平對人民的牽掛,田間地頭、車間碼頭、群眾炕頭、學校工廠、山溝窯洞都有習近平的身影,習近平與人民群眾融為一體的光輝形象帶給人民最親切的溫暖和高度的信任。堅持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既是中國共產黨推進黨的建設的力量源泉,又是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寫照,更是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歷史觀的顯著特征。
二、以“兩個結合”為核心的歷史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的歷史觀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在理論上闡述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原因;闡述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和優勢;闡述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斷壯大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的動因。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是習近平以“兩個結合”為核心歷史觀的重要內容。
三、基于實事求是的歷史觀
習近平明確指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不僅要用好實事求是的基本工作方法,而且要把實事求是當作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依據。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要求我們從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出發,以尊重和敬畏事實的態度、原則來認知歷史,既要肯定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不能否定近現代中國的屈辱史,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歷史的輝煌和弊病;既要肯定西方的科技發展史,也不能否定世界的侵略戰爭史,學會理性分析科技進步和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堅決駁斥歪曲事實和否定歷史的現象。面對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論,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學會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科學態度對待歷史,以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看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也是習近平基于實事求是歷史觀的重要體現。
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
一、以史鑄魂:以習近平的歷史觀引領課堂提質增效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用習近平的歷史觀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可以助力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第一,以習近平的歷史觀充實教學內容。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將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需要依據“五史”規律,遵循思政課學科邏輯,結合課程內容要求,全面、清晰地把握習近平的歷史觀與原有教材之間的學理推動關系。
如在講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一章第二節“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時,對于群眾路線觀點的闡述,可以結合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進行分析。在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四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要強調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在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十一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時,通過歷史對比,闡述在革命、改革和建設不同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況,如革命年代,中共領導人住在簡陋的窯洞里,睡著土炕,啃著窩窩頭,也要建起學校免費為貧苦孩子念書識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改革圍繞百姓關切拉開大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更強;新時代十年,我們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統籌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績,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律的根本所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然會得到人民擁護愛戴,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第二,以習近平的歷史觀豐富教學手段。
習近平強調,思政課要扎根于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堅持習近平基于實事求是的歷史觀內容,在思政課教學中用好典型故事來教育引導學生。同時,要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史實,不斷挖掘歷史典型故事,讓學生能在學習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家國情懷,也更能理解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程中黨的理論不斷創新所蘊含的中國理念同世界價值。
將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思政課教學,要善于運用豐富的案例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何運用于中國實際,以“兩個結合”為核心的歷史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要依據“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選擇案例,拓寬案例渠道,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并取得輝煌成就的偉大歷程和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歷史,選取其中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的素材凝練為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的生動課程案例,引發學生產生共情共鳴共振。
二、以史育人:以習近平的歷史觀打造專業教師隊伍
高校思政課教師是建設思政課的主力軍,承擔著信仰教育、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的重要職責,我們要用歷史知識來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歷史素養,加強思政課教師的育人藝術,充實思政課教師隊伍力量,才能更好地呈現習近平歷史觀融入思政課的成效。
第一,提升教師歷史素養。
習近平的歷史觀不僅以唯物史觀作為理論基礎,而且發展和繼承了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歷史觀。目前,高校有很多思政課教師沒有專業的歷史學科背景,是跨專業者或者非黨史專業者,而我們在課程講述時不僅需要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且需要學習中華文明史、世界社會主義史,中國近代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史以及改革開放的實踐史等,在理論上把握習近平的歷史觀發展脈絡和主要內容,真正“學懂”習近平的歷史觀,才能在課堂上言之有“料”。
第二,加強教師育人藝術。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作為鑄魂育人的高校思政課,不僅是一門科學課程,更是一門藝術。習近平的歷史觀在融入高校思政課程中,需要理直氣壯講好政治話語,與時俱進講好時代話語,潤物無聲講好學術話語,通俗易懂講好生活話語,甄別揚棄講好網絡話語,學會用靈動畫面描述枯燥理論,用通俗故事明晰晦澀道理,充分調動學生情感,用“青言青語”“網言網語”說服青年,以理感人,以情化人,讓道理真正走近學生、走進學生。
第三,充實教師隊伍力量。
將習近平的歷史觀更好地融入思政課程中,離不開專業化工作隊伍作保障。各高校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體,以思想政治輔導員、學工處、黨務和宣傳部干部作為兼職隊伍,培養一批學生志愿者作為補充,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凝聚力,使隊伍發展逐漸走向專業化,相互配合和支持,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們支撐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運轉。
三、以史增信: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將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思政課,不僅要用好第一課堂,而且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拓展第二課堂,發揮其育人功能,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第一,課堂講解與課后實踐相結合。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善用“大思政課”,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將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一定要把理論講授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引領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讓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習近平的歷史觀真正“落地”,需要我們把實踐活動作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發展真理,用實踐來實現真理、檢驗真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先后到過井岡山、于都、遵義、西柏坡、臨沂等地考察,考察次數達到70余次,所到之處,習近平都要瞻仰當地的紅色革命舊址和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并且會親切地接見老戰士及革命先烈后人,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和參觀紀念館等。要將習近平的歷史觀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課程中,需要我們運用好身邊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善于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我校開設的實踐教學活動——“重走青年毛澤東求學路”,巧妙地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組織學生到東山學校舊址參觀,在現場聆聽思政課教師現場教學。這場追尋革命先輩足跡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在參與中認識國情、奉獻社會,而且可以引導學生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讓思政課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更有歷史情懷。
第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思政教育發展與時俱進。
進入新時代,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已然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新賽道”,這款“新賽道”為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提供了便利。
要向網絡虛擬空間不斷延伸,在守正創新中借助互聯網陣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即時補充和鞏固,如及時推送習近平最新重要講話、主題教育知識點等內容到微信公眾號、視頻號、B站上,或者錄制小視頻、解讀關鍵詞、分享權威媒體解讀文章等,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習近平的歷史觀方面存在的疑點和難點,破除師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凝聚線上線下課堂合力。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校各類活動,或者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引領學生體會習近平的歷史觀內涵,真正地將習近平的歷史觀“入腦”“入心”,提升學生獲得感。
綜上,習近平的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需要立足新時代,明晰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要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錘煉專業教師隊伍,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作者簡介:
胡燦,1989年生,漢族,女,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習近平歷史觀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2E58)研究成果。作者單位: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