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港的建設顯著促進當地消費能力的提升,使得人員和貨物的流通更為順暢,進而為企業拓展外貿業務提供有利的交通環境和交易政策支持。在這一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應敏銳地捕捉到由此產生的人才需求變化,并積極采用科學的國際化英語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學校可以為各大企業注入推動自貿港持續發展的新生力量,確保學生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寶貴資源。這一過程實質上實現英語專業學生培養的有效轉化,即從傳統的學生人力資源轉變為市場急需的國際化英語人才資源。
自貿港建設背景下英語人才培養需求
一、提升學生的專業就業認知
在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學校應深入了解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期望。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忽視自身專業的長遠發展,而傾向于選擇短期內經濟收益較高的工作,從而缺乏對所學專業未來職業發展的預見性。這種情況導致部分學生在畢業后仍需依賴學校的內部推薦就業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學校對職業教育的整體規劃。因此,學校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就業前的專業認知培訓,引導他們根據個人興趣和長期規劃設定就業目標,選擇符合自貿港發展趨勢的商務英語崗位作為自己的就業方向,并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學習和實習活動,以實際行動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二、強化學生職業才能的培養
學校需深刻把握自貿港建設對地區經濟貿易格局的影響,對英語專業學子提出相應的能力標準,確保畢業生根據自身的學術成就和個人生活條件,做出適宜的職業選擇,避免因不當就業而錯失專業成長的機會。學校在培養學生這方面素質時,應著眼于他們對緊缺職位的適應性,激發他們在專業課程中展現出敬業的鉆研精神,使大多數學生能在最能發揮其專業技能的崗位上施展才華。
三、增進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認知
在自貿港建設的大環境下,學校應深入剖析商務英語人才在自由貿易、對外翻譯等領域的專業性特點,以引導學生在校期間掌握與經濟社會息息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英語學習將更具廣度和深度,有助于降低他們未來在就業市場中的職業選擇成本。不少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的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常常忽略崗位對專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僅盲目追求學術理論上的提升。因此,學校應致力于通過強化專業知識教育,使學生能夠全面理解并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各項專業要求。
四、激勵學生投身商貿實踐活動
學校應巧妙利用自貿港建設的契機,將其作為學生在校實習的寶貴實踐平臺,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合作辦學或企業所舉辦的商貿類活動。通過此類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專業優勢,還能對英語專業的學習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避免因為個人好惡而忽略對課程中某些關鍵知識點的掌握。在校內推動這類活動時,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溝通上,借此提升他們運用英語作為未來職業語言工具的能力,為將來可能從事的商務英語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職業素養和知識儲備。
英語專業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英語專業畢業生被期待成為具備國際視野的專家,他們需精通英語,深入了解異國文化背景和社交規范,同時能妥善處理文化差異,擁有優秀的文化適應性。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國外語教育界日益認同在語言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跨文化教學法逐漸受到廣大教育者的認可。英語教師普遍認識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相關教學方法的價值,普遍堅信語言技巧的培養應與文化知識的學習并重。他們理解到英語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更關鍵的是發展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只有將語言技能與文化理解完美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障礙和失誤。
當前,英語專業的教育實踐狀況并未展現出對跨文化教學的理想化實施,其有效性往往被忽視。長久以來,受“語言工具論”觀念的主導,英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傾向于將英語視為單純的符號系統,主要聚焦于英語知識的傳授、詞匯解析、語法規則的講解以及句型練習等,對超越語言的文化層面關注不足。這種偏重語言、輕視文化的教學理念導致英語課堂多數情況下僅局限于語言本身的教授,而忽視與語言使用緊密相連的文化元素。盡管部分外語教師開始認識到跨文化素養在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試圖在教學中融入跨文化理論或分享異國文化知識,但他們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聯性理解不清,缺乏跨文化專家的引導,加之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等限制,跨文化外語教學的成效并未達到預期。
自貿港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 " " " " " 語言服務能力培養模式
一、根植于本土文化,探索異國文化智慧
青年學子需主動投身于本國豐富文化的探索與學習,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塑造獨特的文化身份,并建立起堅實的文化自信心。如此,才能防止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以及防止自身文化身份的迷失。在跨文化交流的場景下,缺乏對外文化及其多樣性的理解常常引起文化沖突。因此,學生們應當積極主動地充實本國及外國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要深入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積淀豐富的文化底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效地講述中國的故事,傳播中國的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教師應當調整教學策略,適當降低對詞匯、句子結構和語法規則的比重,轉而強化中西文化異同的對比教學。根據學生的專業特性,著重開展歷史、地理、社會習俗等領域的對比研究,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為響應英語專業教學中多元交流的需求,相關學院可以針對酒店、旅游等服務業的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以此提升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力。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促進他們更深層次地認識本土文化,進而鞏固其文化自信。
二、構建面向職業規劃的教育課程
學生的課程體驗直接影響他們對學科價值的認知。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質疑課程的可靠性和實際應用性,這可能導致他們對英語專業未來職業路徑的不確定感。許多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后通過不斷試錯和自我提升,最終可能在非專業相關的基層崗位上找到位置。因此,大部分學生渴望明確并追求自己在專業領域內的長遠職業目標。
為回應這種需求,學校應設計符合學生職業期望的課程,使他們能準確評估外界環境。應禁止學生在學習期間參與非學校認可的實習項目,確保他們專注于學術探索和課堂知識的積累,防止因過早適應基礎工作環境而產生滿足現狀或停滯不前的心態。這種心態可能導致學生輕視專業知識,忽視學校的課程指導安排。學校需在課程設置中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公益性的社會角色,以深化他們對專業與職業之間區別的理解,防止混淆英語專業學習與個人職業理想的界限。明確闡述商務英語專業人士在職場中的實際需求,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英語專業課程及商務英語溝通技巧,以實現更精準的職業定位。
三、以興趣為引領,催生學習動力
關注并激發學生對于跨文化溝通的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理解跨文化知識和能力在當今社會中的不可或缺,是塑造積極跨文化視角的關鍵。對于期望投身酒店、旅游服務行業的學生,教師可借助真實的跨文化沖突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和討論,使學生親身體驗文化差異,從而點燃他們學習跨文化知識和參與跨文化交流的熱情。通過模擬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在跨文化環境中的交流能力。
再者,傳統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考核內容與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關聯性不強,在培育學生的積極跨文化態度方面效果有限。因此,尋找更直接與跨文化能力培養掛鉤的英語測試體系(比如:鼓勵和組織師生參加全國跨文化能力競賽;組織并輔導學生參加專四、專八考試;鼓勵并輔導學生參加雅思、托福考試),將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跨文化學習和能力的提升。
四、強化語言實操,深入真實的跨文化溝通場景
英語專業學生在跨文化交流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在使用英語與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溝通時表現最為明顯。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的英語基礎技能不夠扎實,同時缺乏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得聽說能力無法得到充分提升,進而導致交流障礙。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積極推動學生參與更多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在課堂上營造英語交流的氛圍,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思考和表達;同時,引導學生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沉浸在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中,如定期收聽英語廣播、觀看英語影視節目、表演英語話劇,制作自己的自媒體英語視頻,甚至通過社交媒體與英語為母語的人士進行實時互動。此外,教師可以與海南省內的高校合作,利用留學生資源為學生創造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如組織中外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國際賽事志愿服務(如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英語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
五、強化跨文化認知,尊重與包容文化多樣性
在高校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中,著重強調英語的語言基礎與技能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現實情況中有些學校過于偏重提升學生的聽說技能,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對學生跨文化認知的培育。尤其對于那些未來可能投身于旅游、酒店等前沿服務領域的學生來說,擁有跨文化認知將極大地提升他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和對跨文化差異的敏銳度。鑒于此,教師應當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悟因文化身份差異而帶來的不同認知,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間的共性與特性,來增進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包容。
六、提升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盡管有些高校的英語教師具備探討跨文化背景下東西方差異的能力,但他們普遍缺乏在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習體驗,或是系統性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訓練。這導致他們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方面投入不足,不能充分提供跨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指導時面臨挑戰。因此,提高英語教師的跨文化能力顯得至關重要。學校可以開設中國文化、英美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際等課程,并利用線上或線下的培訓模式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學術交流、案例研究實踐,教師能深入理解各種文化的共性與特性。同時,校方可以規定教師進行自我提升,每個學期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相關書籍。另外,支持優秀教師出國訪學和交流,通過實地學習和實踐,不斷強化教師的跨文化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在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背景下,對高校服務于一線崗位的專業人才教育模式有全新的期盼。英語教學在保證學生掌握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技巧的同時,需借助多元化的課堂及課外活動,不斷拓寬學生的全球視野,增進其對中外文化的理解。這需要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以及對跨文化交流的積極態度,磨礪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技巧,培育跨文化意識。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使他們能在未來的一線服務角色中自如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提供全力支持。
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跨文化語言服務產業學院建設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0830135707307)成果。作者單位: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