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進入高中時,感覺高考離自己非常遙遠,但時光荏苒,轉眼間,高考悄然而至。高考不僅是對一個學生多年思維方式、知識積累的考察,更是對心理素質的考驗。每一個高三學生在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時,可能會產生焦慮、無措、茫然的情緒。唯有增強自信以積極的心態迎接高考,方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高三學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一方面是來自學習上的壓力,各學科知識的學習都需要學生們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學校、老師、家長的殷切期待,都成為壓在學生們身上的無形壓力。
那么,如何將壓力有效地轉化為動力?
首先是自律,將目標化整為零。把大目標分割成若干個小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自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不斷建立起自信——原來自己可以更好。其次是自立,勞逸結合。高三學習壓力的確很大,但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緩解學習的壓力,讓緊繃的神經得到片刻的休息,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
每一次,自己都已經很努力了,卻發現總會有人比我們做得更好;每一次,自己都已經很仔細了,卻發現考試還會因失誤而丟分。于是自卑感悄悄占據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變得有些脆弱,不再堅定,甚至經常懷疑自己,變得沒有信心。
其實,人外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古時,齊國大夫晏子因個子矮被侮辱,晏子不自卑,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當下,湖南女孩江夢南,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極重度性耳聾,但她不自卑,憑著頑強拼搏的精神,最終成為一名博士。
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自信、自省,只要自己不打敗自己,定會撥開云霧見日生,收獲一片晴空。
鴻門宴上,項羽的猶豫不決讓劉邦有了卷土重來的機會,結果自己烏江自刎;滑鐵盧戰役,拿破侖在猶豫中錯失戰機,讓自己陷入了悲慘的境地。
在備考的過程中,拖延癥時常會困擾我們,明明有很多任務需要完成,卻一邊內心焦灼一邊拖延,結果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正如人們所說:“最怕只有心動沒有行動的人。”所以,我們要不斷自我勉勵,減少猶豫的時刻。只要是自己認定想要做的事情,就要立刻、馬上、毫不猶豫地去做。珍惜有限的時間,時時刻刻地警醒自己:猶豫代表著停滯,停滯則是對生命的浪費。
乘長風破千尺浪。高三學子在知識的海洋中,遇逆流不驚,遭險灘莫棄。不猶豫、不彷徨、不迷茫,只要能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相信我們定能不負青春實現夢想,不負韶華擁抱未來。
本篇文章觀點鮮明、論據較充分,語言生動有感染力。作者能夠針對高三學生存在的高考成績壓力大,自信心不足和做事猶豫不決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與論證。尤其是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給出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對高三學生進行心里疏導和適度的自我解壓有積極的指導與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