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對于身體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在心腦血管、周圍血管、腎臟、神經及眼球等方面的危害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你知道它與骨質疏松也有關系嗎?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在高血糖狀態下,人體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之間的平衡會失調,“骨破壞>骨形成”,日積月累導致骨量嚴重流失,表現為全身骨痛,容易發生骨折。那么,中醫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今天,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
一、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的關系
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根據癥狀可以分為:“上消”,肺陰虛故多飲;“中消”,胃陰虛故多食;“下消”,腎陰虛故多尿。腎藏精,精生髓,髓滋養骨,青少年精氣充足,所以生長發育旺盛;老年人髓海不足,骨不能得到滋養,所以骨髓空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骨質疏松。而且,長期腎陰虛還會導致骨質疏松進一步加重。
二、中醫對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治療
1.中藥防護
中醫認為,腎藏先天之精,脾運化水谷,生后天之精,并不斷滋養先天之精。糖尿病使患者的腎氣損耗,日久會引起腎精虧衰,腎不能主骨,骨失所養,最終導致骨質疏松。因此,中藥治療以補脾益腎為主。
滋補腎精常用的中藥為“腎四味”菟絲子、補骨脂、枸杞子、淫羊藿,再加上骨碎補、續斷、仙茅、沙苑子、巴戟天、杜仲等六味藥為“腎十味”,用于滋補腎精虧損導致的各種疾病,療效顯著。滋補腎陰常用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丹皮、澤瀉等,患者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等中成藥。腎陽虛患者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只有腎的陰陽調和,腎精才能更好地濡養五臟和骨骼,改善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癥狀。反過來,糖尿病也是身體發出的腎虛“信號”,提醒患者需要進行補腎益精的治療,預防糖尿病引起的腎損傷和骨質疏松。
2.針灸按摩
針灸不僅可以治療腰腿疼、腦卒中、偏癱等疾病,對于腎虛、骨質疏松也有一定的療效。針灸可以改善腎虛病,常用穴位包括命門穴、曲泉穴、行間穴、太沖穴、腎俞穴、關元穴、三陰交穴,可以促進滋陰補腎。針刺不但可以配合艾灸,也可以選用隔生姜片或附子餅灸。
另外,用手或砭石等按摩腎經的涌泉穴、太溪穴可以滋陰降火。涌泉穴位于第2、3腳趾縫紋頭端與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太溪穴在腳內側,內踝骨后方與腳跟骨筋腱間的凹陷處。這里需要特別強調大都穴,其又被稱為“補鈣穴”,位于大腳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是脾經氣血物質的聚集之地;脾氣可以滋養腎的先天精氣,因此保健大都穴可促進補鈣,治療腰腿痛、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病癥。每天堅持按摩大都穴10分鐘,可以起到強健骨骼的作用。
3.運動健身
根據《中國老年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3)》的推薦,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需要遵照個體化(運動方式、頻率、時間及強度)、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規律地進行一些中低強度的多元化運動(有氧運動、肌肉強化、平衡訓練等)。推薦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者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不建議進行爬山、爬樓梯等過于劇烈的運動,這些運動反而可能會對骨骼造成損傷。同時,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定期進行負重運動來增強肌肉力量和預防跌倒。
當然,考慮到大部分老年人在體力方面相對欠缺,優先推薦幾種傳統鍛煉方法,如太極拳、八段錦和五禽戲等。其不但可以調整人的氣息節律,還能夠將動與靜有機結合,增強肌肉骨骼力量,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柔韌性、平衡能力、反應能力等,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促進身體恢復。
我們推薦患者加入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或者由社區衛生中心組織的健身團體,在戶外進行集體性的傳統運動鍛煉。這樣既可以通過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促進鈣的吸收,又可以在集體活動中獲得心理溝通和心理支持,通過隊友、病友進行情緒紓解,還有工作人員或家庭醫生進行健康宣教,增加自己對于疾病的認識,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和孤獨焦慮的情緒—正可謂是“一舉三得”。
三、日常如何保健
1.科學營養膳食,改善身體狀態
補鈣應多食用奶制品、大豆、堅果、水產品等。日常也要保證雞蛋、瘦肉等的攝入,以補充優質蛋白。此外,我們再為大家推薦幾種藥食同源的中醫膳食:
(1)益氣強骨湯:黃芪50 g,山藥50 g,大棗6枚,生姜3片,蝦皮50 g,海帶50 g,雞蛋2個。
(2)桑葚牛骨湯:桑葚25 g,牛骨250 g,調料適量。
(3)二仙壯骨湯:豬排骨500 g,仙茅15 g,山藥10 g,淫羊藿15 g,麥冬15 g,骨碎補10 g,紅棗10個,枸杞10g。
(4)枸杞羊肉湯:羊腿肉500 g,枸杞30 g,山藥50 g,調料適量。
2.培養好習慣,助力強健體魄
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調養身體。這方面,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1)忌食辛、辣及過咸、過油的油食物,同時忌煙、酒,以防助火傷陰。
(2)調節情緒:恐傷腎,怒傷肝,思傷脾,焦慮、抑郁均暗耗陰液。
(3)陰虛火旺患者的體力、營養消耗較大,應注意補充營養,多飲水,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4)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夜間睡眠時間在6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