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一年一度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了。其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發起,定于每年11月的第三周;旨在提高公眾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認知。對于抗微生物藥物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如果說是抗菌藥物呢?
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管控,一直是我國遏制細菌耐藥的重要舉措。這個秋冬支原體肺炎卷土重來,我們就再來聊聊支原體肺炎界的“當紅小花”—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
一、大環內酯的誕生
大環內酯的第一個“孩子”名叫紅霉素,其誕生于1952年,1953年首次上市;在后面一二十年時間,它的“兄弟”吉他霉素、麥迪霉素、螺旋霉素等相繼問世:它們也是第一代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
雖然已“退居二線”,但位列“長子”的紅霉素自然是第一代的代表。由于紅霉素的抗菌譜偏窄,而且容易誘導耐藥、難溶于水、對胃酸不穩定、生物利用度低、口服劑量較大,加之可能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現在“露臉”的機會已不太多了,或許可以在眼科和整形美容科看到它的身影,如紅霉素眼膏/軟膏。
但是,大環內酯的其他“子孫”還非常活躍,尤其是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
二、大環內酯的繁衍
第二代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相比第一代“兄長”,它們不僅能耐酸,生物利用度也高了,半衰期得到了延長,同時抗菌譜變廣,活性也有了極大的增強,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紅霉素、氟紅霉素、羅紅霉素等。其中,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經歷大浪淘沙般的洗禮后,仍屹立不倒。
1.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有片劑、膠囊劑、干混懸劑和針劑等不同劑型,可以滿足各個科室的臨床需求。
(1)在五官科/呼吸科:阿奇霉素在大多數敏感菌引起的鼻竇炎、扁桃體炎及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表現優異,尤其當患者對青霉素類和頭孢類抗菌藥物過敏的時候。當患者發生中耳炎時,阿奇霉素在耳乳突感染部位濃度很高,且組織分布廣泛,對于治療十分有益。
(2)在婦科、產科和泌尿外科:阿奇霉素對于敏感支原體、衣原體引起的泌尿生殖道和盆腔感染治療效果不錯,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當患者對青霉素類和頭孢類抗菌藥物過敏或者孕產婦用藥需要考慮對胎兒的影響的時候,阿奇霉素也是很好的備選。
(3)在兒科:這方面其實不必多說,如今支原體肺炎正在肆虐,阿奇霉素一時之間成為處方量最大的抗菌藥物之一。
2.克拉霉素
克拉霉素有一個格外突出的優點—抗幽門螺桿菌。因此,克拉霉素目前更多地“活躍”在消化科,與其他類抗菌藥物強強聯手對付幽門螺桿菌。
此外,第三代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可利霉素在2019年獲批上市,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但是,肝毒性限制了其使用。
三、安全合理使用
1.不良反應
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是很多科室尤其是兒科的“專寵”,安全性較高;但是,極個別心電方面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后的變化。
2.相互作用
為避免部分藥物和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患者應如實告訴醫務人員正在使用的藥物品種,積極監測各項生理指標,必要時及時調整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