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祭祀禮器——彩陶琮作為專門的祭器,不像生活實用器一樣普遍存在。彩陶琮的構造特點告訴我們,其不具有生活實用器的功能,在祭祀文化高度發達的紅山社會,只能作為祭祀禮器存在,上下通透的器型構造恰似敬天禮地。紅山彩陶琮的歷史要比生活實用器晚,根據所見實物判斷,大概率出現于紅山文化中期,在這一時間段上,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大汶口文化也出現了彩陶琮,說明作為禮器的彩陶琮具有文化共通性,意味著同一種祭祀行為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中同時存在。
在對紅山彩陶各種器物的比較中發現,凡用于祭祀的器物皆氣勢不凡,琮、鬲、豆作為最主要的祭器組合,共同的特點是體量大,彩陶界中最大的琮、鬲、豆都出自紅山文化。
圖1—6是三尊彩陶琮的兩個立面,圓筒結構上下通透,上口略大于下口,上沿口皆用唇邊收束以顯規整莊重,下沿口兼做圈足唇邊可有可無。圖7—8是仰韶廟底溝彩陶琮 ,圖9是紅山彩陶琮與仰韶彩陶琮比較效果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