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戈”相背,即為“我”。感慨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我也真切認識到認識自我的重要性。“兩個‘戈’背對背,相擊相連”讓我認識到了人的本質:任何人都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我們心中的“正方”“反方”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矛盾斗爭;不同的結果有著迥異的人生走向。(修改之后,觀點更切合命題材料內涵,表達也更準確。)
西諺有云:“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兩把相互對立的“戈”在搏擊,就像哈姆萊特發出的那句“生存還是死亡”的經典之問,我們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面對過類似的內心抉擇。蘇武被困匈奴,屈膝投降可換得高官厚祿,忠貞不屈只能北海牧羊,他選擇了忠貞不屈;譚嗣同變法失敗,漂洋過海可保性命無虞,堅守陣地只能血薦軒轅,他選擇了堅守陣地……他們,內心未必沒有過天使與魔鬼的較量,但是他們都站在了天使一邊。兩“戈”相對,他們選擇了忠貞,選擇了犧牲。(通過援引名句和精選事例,對“兩戈相擊”作出分析闡述,明確主旨,為進一步分析論證作鋪墊。)
當今時代,已經不再是蘇武與譚嗣同的時代,我們很少會面臨他們所遭遇過的“生死之問”,但是我們會遇上安逸還是奮斗、躺平還是崛起、享受還是吃苦這類人生課題的拷問。依然會有兩把“戈”在我們內心深處相互搏擊。就像臨近高考,我們是要選擇一個更熱門、更掙錢的專業,還是選擇祖國更需要、更能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事業?大學畢業,我們是選擇深入基層鍛煉自己,還是在空調下辦公桌前看看電腦翻翻手機?年輕人是選擇躺平啃老當舒舒服服的“佛系青年”,還是憑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獨立人生?兩“戈”相擊,無論哪一方占了上風,都會決定我們完全不同的人生。(更進一層,聯系現實,聯系自身,闡述兩“戈”相擊的意義及后果。)
欲選擇正確,活出精彩、美好、和諧的人生,我們先得認識自己,把控好內心的這兩把生命之“戈”,讓正義永占上風,對高尚不離不棄,與奮斗終生相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三省吾身”,正是為了找出生命中那把反噬自己的“戈”——不忠、不信、不習,從而讓盡心盡責、誠實守信、學習進步成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成為一把可以擊退一切前進障礙的利戈。童年魯迅刻在課桌上的“早”是對慵懶之戈的反擊,思想家馬克思案前的“思考一切”是對鈍感之戈的反擊,文學家狄更斯的座右銘“切勿飄飄然”是對自滿之戈的反擊……他們人生和事業的成功,皆源于他們對自己內心“相擊相連”的雙“戈”有清醒的認知,故能激濁揚清,讓“相擊相連”變成和諧統一。(添加豐富的論據,指明認識自我、把控雙“戈”的意義,明確主旨。)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了解自己,是智慧的開始。”因為只有了解自己,認知并把控我們內心的“雙戈”,我們才能在面臨各種人生抉擇時掌控自己,走出一條向上、向善、向前的道路,才能在人生路上遇見最好的自己。(刪掉余秋雨的話,替換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輔以總結論述,恰到好處。)
兩“戈”相擊,人之天性使然;把控雙“戈”,應歸功于理性。只有使“相擊”的雙“戈”在理性驅使下變為“相連”,“我”才能成為純粹的“我”、向上的“我”、無敵的“我”!(呼應開篇,照應材料;總結全文,重申主旨。)
◆升格點評
作文升格之后,立意更加準確,對“雙戈”的詮釋更加合理,論點也非常明確。論據選擇更加精準,材料豐富且運用自然。表達上也更加清晰、精練,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