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多篇小古文。相比于之前的教材,統編版教材對小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在執教小古文時,語文教師要更加注意以生為本式的啟蒙,讓學生習得必備技能,找到學習小古文的樂趣,領悟古人的智慧,從此熱愛上古文,并在學習和生活中學著用古文的表達方式進行仿練,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根植文化自信。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古文;誦讀;仿說;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陳傅(1991—),男,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張謇第一小學。
古文是一種文化傳承、一種精神寄托,是華夏兒女的智慧成果。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多篇小古文,這些古文有的韻律優美,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意蘊深遠……它們是華夏文明的寶藏,也是中國文化的根脈所在。然而,古文畢竟不同于現代漢語,二者在語法、語意表達方式等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區別,這也造成了部分小學生在學習古文時產生畏難心理,或者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最終導致他們的古文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為了傳承中華文化精髓,提高小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進行小學小古文啟蒙教育探索。
一、小古文啟蒙之關鍵手段
誦讀是學習小古文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發展規律進行科學指導。
(一)無意識參與
根據心理學原理,教師可充分運用周圍有限的資源來為學生創設古文學習情境,從而引導學生無意識參與。比如,在午間休息時間,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根據古文內容制作而成的視頻,讓學生當作消遣視頻來觀看,久而久之,學生能夠感受到古文語言的優美。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古文名句貼在教室后墻上,并鼓勵他們大膽誦讀和交流。除了在教室內創設小古文的學習情境,教師還可以在開展室外大課間活動時,針對學生的某個動作,講解古文中表示該動作的字、詞、句,營造濃厚的古文學習氛圍。
(二)有意識模仿
小學生十分熱愛模仿,教師則是他們最優的模仿對象。因此,教師應發揮示范作用,正確示范古文誦讀。比如,教師可在主題班會中示范一段小古文誦讀,激發學生的模仿欲望,引導學生跟著教師一起誦讀小古文,將停頓、語調、情感等正確且恰當地表達出來,讀出古文韻味。學校還可以配合舉辦誦讀活動,教師要積極參加,上臺誦讀,為學生做好榜樣;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一同登臺,共同誦讀經典小古文,鼓勵他們大膽展現自我。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生主動參與古文學習的意識能有所增強,古文閱讀能力也能相應提升。
(三)自主式展示
誦讀古文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感,還有一個目的是促使學生從內心愛上小古文,并愿意主動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開設“小古文大講堂”,提供一些趣味十足的小古文供學生誦讀,同時鼓勵他們誦讀自己感興趣的小古文,臺下的學生要根據“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意思來”的評價標準,以評委的角色評價臺上學生的誦讀水平。“小古文大講堂”的開設能夠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古文學習效率。
二、小古文啟蒙之循序漸進
低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小古文,如果教師一上來就讓學生誦讀、翻譯、談思想感情,那么可能會導致學生認為古文學習很枯燥。要想真正做好小古文的啟蒙,激發興趣和循序漸進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
(一)短小古文激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是純粹的、充滿童趣的,會有各種古靈精怪的想法,這正是他們探索世界時的真實狀態。那么,小古文的啟蒙就可以從他們有趣的生活開始。
例如,針對《放風箏》中的“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這兩句話,教師先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幻燈片上的畫面進行聯想、理解,再指導學生齊讀、個別讀、分組讀、配樂讀,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再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融合,讓學生練習仿說。
出示:青草地,________。汝前________,吾后________。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在體育課上練習翻跟頭這個活動,仿說小古文。學生回想自己當時的經歷,仿說:“青草地,翻跟斗。汝前翻,吾后翻。”
就這樣,學生不僅會讀、會思考,還學會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仿說的素材,提高了學習古文的動力。
(二)觀察分析知形象
小古文內容大多來源于真實生活,其中關于景物的描寫更是細致入微。而低年級小學生往往是通過眼睛、耳朵、鼻子、手等直觀了解外界事物的。對此,教師可從生活日常入手,引導學生感知古文。
1.觀察說小景
有這么一篇題為《蘆花》的小古文,其正文為“水濱多蘆荻。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
教師結合古文內容,提供相應季節的圖片,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春天,萬物復蘇,桃花爭艷,學生說:“園中多桃花。春日開花,一片粉紅,暖風吹來,花香四溢。”夏天,荷花挺立,搖擺于綠葉之間,學生說:“池塘多荷花。夏日開花,一片白色,熱浪襲來,花香滿鼻。”秋天,丹桂飄香,學生說:“路邊多桂花。秋日開花,一片金黃,涼風吹來,如下花雨。”
在以上活動中,學生從生活中挖掘素材,模仿小古文的表達方式進行仿說,初步體會古文的言意美。
2.觀察說異同
在啟蒙初期階段,教師還可適當提高難度,帶領學生讀小古文《菊》,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的花進行仿說。
《菊》的全文為“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
教師先是指導學生通讀小古文,了解其大意,再帶領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觀賞菊花,以及其他類型的花,鼓勵學生仿說。
出示:_____________盛開,_____________。其瓣如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其色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更好地啟蒙學生,教師不要在字數上限制過多,以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只要學生將形、色說準確,教師就要給予學生表揚和肯定,以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引入正軌習教材
啟蒙初期階段側重于激發興趣、積累經驗。學生在學習教材上的古文時,已經進入了小古文啟蒙的中期階段。《司馬光》是小學生正式學習的第一篇小古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正確、會寫相關生字,還要會用自己的話講故事,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語言差異[1]。這些要求明確了學生需要發展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司馬光》的教學為例,在執教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古文與現代文,思考不一樣的地方;借助邊學邊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小古文的方法;通過讀、思、議,慢慢引導學生將故事講完整、講清楚;指導學生借助道具演一演,讓其他學生觀察,接著所有學生一起將古文內容大聲朗讀出來。最終,學生在表演情境中了解了司馬光砸缸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古文內容讀通讀透。
三、小古文啟蒙之多元活動
有了一定的古文學習經驗,意味著學生已經進入小古文啟蒙后期階段。除了學習教材上規定的古文,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多元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思,從而進一步提升文化修養。
(一)課外讀物的補充
在小古文啟蒙后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如《小學生小古文一百課》。該本讀物內容豐富、篇幅短小,又有較強的教育意義,非常值得學生自主讀、合作讀、集體讀。當然,各種形式的讀都要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進行。
小學生本身以形象思維為主。為此,在一開始介紹這本書時,教師可先挑幾篇有意思的小古文,讓學生先讀一讀,再結合古文內容進行聯想和想象。比如《狐假虎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聯想狐貍裝腔作勢的樣子,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繪聲繪色地讀一讀狐貍說的那句“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將相應的語氣、神態、動作都表現出來。
除了小古文,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朗讀《三字經》《笠翁對韻》《千字文》等,增強學生的語感,確保后期的小古文學習穩步推進。
(二)情景短劇的演繹
要想小古文學習更加有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設計情景劇,走進古文的世界,感受古文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
如《揠苗助長》,“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插圖,聯想人物對話時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指導學生小組合作編寫劇本,再試著演一演、改一改,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表演呈現在大家面前。
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構思、表達看法、互相協商,將小古文的學習完全當成一件自己內心想做的事。這種由內而外的引導教學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三)實地踏訪的情境
小古文的啟蒙不僅僅局限于書本,還可以通過各種戶外實踐活動來實現。比如,學生可以參觀校園,也可以踏訪名勝古跡,參加研學活動,豐富學習體驗,提高文化素養。
因各地環境不同,教師可借助當地資源,如校史室、博物館、書法館、名人故居、楹聯展等,讓學生在不同環境和不同活動中了解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及在生活中的運用,全方位營造出一個充滿古韻的學習情境。
南通市張謇第一小學由張謇先生親手創辦,并擔任首任校長,這樣的資源非常寶貴。筆者以百年老校為紐帶,拉近學生與張謇先生的距離,帶領學生走進校史室,了解張謇先生辦校的宗旨,溫習校訓“忠信篤敬”,朗讀校園張貼的張謇名言,慢慢默念,直至成誦。
以學校為起點,筆者帶領學生到唐閘古鎮踏訪張謇家風家教展示館,看對聯、聽故事,開展研學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真實情境中,筆者還組織學生開展“小導游招募”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需要搜集關于張謇先生生前的相關資料,尤其是家書,將所找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最終形成一篇完整且邏輯清晰的張謇家風家教展覽館導游詞。最后,學生要在眾人面前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張謇家風家教展示館。
總之,小古文的學習不應局限于書本之上、教室之內,而可以拓展至現實的學習生活場景中。學生踏訪當地的名勝古跡,將課堂所學的古文與生活實際相連接,使得小古文的學習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立體。
結語
以生為本之小學小古文啟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教師長期進行系統、科學的引導,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在實踐中摸索適合班級學生的小古文啟蒙策略,形成一套最符合當下班級學情的小古文啟蒙方案,真正實現以生為本。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陳先云.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三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