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課內外融合閱讀教學,既要立足于課內教材,提煉主題意蘊,又要借助優質繪本等多樣化的課外文體素材深化主題探索,要找準適宜關聯點與切入點,搭建語言支架,實現雙向驅動,讓繪本與教材語篇閱讀得以多層面的深度融合,其中還應多關注思維品質、關注語言能力、關注學習策略,確保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相互滲透、協同發展。
[關鍵詞]主題意義;繪本閱讀;語篇融合;雙向奔赴;核心素養
以主題為引領,以不同類型的語篇為依托,融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以及學習策略為一體的英語閱讀教學,是發揮核心素養統領作用的關鍵通道。教師要以語篇研讀為邏輯起點開展有效教學設計,充分認識語篇在傳遞文化意涵,引領價值取向,促進思維發展,服務語言學習、意義理解與表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現階段小學英語課堂內閱讀往往一邊止于淺層理解以及閱讀策略欠缺的問題,另一邊又存在部分學生“吃不飽”現象;至于對英語的課外閱讀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要求和指導,大都流于形式。本文結合具體課例來探討如何立足單元的主題意義,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促進小學英語課內外語篇閱讀的深度融合,從而打造出雙向奔赴且充滿幸福感的英語課堂。
一、教學內容與背景介紹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小學四年級學生。課內教學內容是譯林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 ( Story time),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通過對單元教學內容主題意義的分析與提煉,確定借助麗聲英語分級繪本 Splash,對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教材文本結構清晰,聚焦單元主題和語言知識。但語言表達單一,缺乏故事情節。為了迅速激活中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語言表達欲望,引導他們更深入地理解主題意義,教師適當補充了與語篇主題一致、語言難度稍高于教材文本的繪本,利用教材文本和繪本文本的關聯點進行有效融合。
二、教材與課外語篇融合的可視性教學實踐
本課的教學依照“用活教材,聚焦主題”“嵌入繪本,深化主題”和“整合語篇,升華主題”的思路,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在豐富的語境與語言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構基于主題的結構化知識,提煉語篇所展現的語言特點,多層面分析語篇傳遞的意義,促進學生對主題意義與邏輯關聯的感知、思維品質的培養,以及對文化意涵和英語課程育人價值的感受。
(一)用活教材,聚焦主題
英語教材既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媒介。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主題意義,進而設計出有利于圍繞主題意義,同時又可以體現育人價值的學習與應用、交流與表達活動。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把定位定于Liu Tao這個人物身上,結合本單元的話題“體育運動”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其實,在二年級的教材中,學生已知 Liu Tao can hop and skip, but he can't skate.所以,教師不妨抓住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如果你是劉濤的朋友,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說?學生紛紛給出鼓勵性的話語: Are you OK? /Don't be sad. /Don't worry. /Have a try.從而提煉出 Friends should encourage each other.這個跳出教材的局限而聚焦到的人文主題。在文本的處理細節時,教師通過提問:Why can't Tao play basketball at first? But at last he can play basketball.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Have a try,Liu Tao.再次聚焦課時主題:Friends should always encourage each other.
從上述的教學片段中,不難發現,教師立足于課內教材,通過舊知的呈現,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對人物的認知,進一步探討如何對8847342a6a80733f258d179a1c409258877cb8159a54cf5b0e5365af9b260c36朋友做不會的事進行鼓勵,從而在教材的用好、用活的過程中,實現了人文主題的聚焦。當然,在這一語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可視化的圖片,引領學生再次進行主題意義探究,同時也為補充繪本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嵌入繪本,深化主題
基于課內教材選擇一個可融合的元素,以這個元素作為融合點,選擇合適的繪本教材,并將其作為學生課內學習的補充和延伸。本課采用了麗聲分級繪本 Splash為嵌入語篇,幫助學生內化所學語言,遷移運用所學,深化語篇主題。
1.基于教材,延伸文本。學習語篇教材后,學生總結: Liu Tao has a lot of friends. They always encourage each other. 接著由Liu Tao和朋友在操場上打籃球的畫面,轉移到在操場的另一邊,其他孩子也在進行體育運動。由此從教材語篇內容自然過渡到繪本。由于繪本的篇幅比較長,因此教師預先設置了預習清單。清單上設置的 Task 1: What do children do?學生給出如下回答: They whizz up and down. They play basketball. They run and jump. They climb and swing. They play football.
“體育運動”這個話題是兩篇文本的可融元素,該繪本作為文本的延伸和拓展,促使學生對can這個能力的表達,有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更廣泛的語言輸出,而且內容銜接自然,主題融合和諧。
2.融合繪本,擴充語境。為了讓所融合的繪本更有效地發揮擴充語境的作用,教師首先根據繪本的圖片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性自學。繪本中的動物朋友是一只鴨子,教師在預習清單上設置了以下3個問題: How is the duck at first? How is the duck then? How is the duck at last?在預習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圖片來觀察鴨子的心情變化。接著,通過討論給出回答:The duck is happy at first. Then the duck is unhappy. It is happy again at last.之后,進行細節的處理: Why is the duck happy at first? (The duck sees a pond.)學生討論:It can...in the pond.在這個討論中又回歸到了單元核心句型:關于can的能力表達。
對后續故事“鴨子為什么不開心”的情節發展,教師應給予閱讀策略的指導,借助繪本圖片信息,師生共建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對故事的發生的先后進行圖片排序,圖片和句子配對及移動板貼演一演的方式,進行合乎邏輯的闡述:A boy kicks a ball. It lands in the pond. The boy gets his ball. He sees duck hide.引導學生得出結論:The duck is unhappy. It can't... in the pond.這樣的設計意圖,指向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融合課內語篇的核心句型,在理解繪本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句型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學生在輸出語言的同時,也在不斷積累語料,能夠借助以往所學知識,內化和豐富了核心語言,使知識學習更具有效果,讓各項目標扎實地充實到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中。
3.演繹繪本,體驗情感。繪本所具有豐富的情感內容,以及傳遞的意義很多時候沒有在圖片中顯露,或者直接用文字描繪出來。因此,除了引導學生不斷感知、理解繪本上的圖片、語言外,還可以通過創設對話、情境表演等方式來演繹繪本,進而體驗繪本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比如,繪本中的人物沒有對話,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留白,結合圖片,嘗試創設對話。繪本語言: The next day the children come to the park again, but they don't come to play football. They feed the duck.教師提問: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on their way to the park?
學生回答如下:
S1: Poor duck. I'd like to give it a cake.
S2:Lovely duck. I'd like to give it some worms.
S3: It has no family.I want to be his friend.
S4: Let's see it every day.
…
這樣的對話演繹,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使繪本內容更豐盈,同時也深化了對主題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單元主題意義進行探究和思考,教師提出了如下問題: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ldre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book?學生對人物的評價如下:The children are very kind.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m and protect animal friends.這樣的設計在對人物的評價中,讓中年級學生體驗有品質的英語生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意識,為他們未來客觀、理性地看待世界,融入社會生活打好底色。
(三)雙向奔赴,升華主題
教材語篇學習,為繪本拓展學習提供支持;嵌入的補充繪本又是對教材語篇主題意義的深化。在這一系列雙向奔赴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憑借對課內外語篇的深入理解,突破教材制約,多層次地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學習和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從基于教材語篇的學習,走向深入教材語篇和超越教材語篇的學習。正如在本課的教學中,教材語篇和繪本內容之間學習的雙向驅動,很好地踐行了“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這一理念,不但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而且為學生創設了更深入的主題意義的探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共創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這樣世界才能越來越美好。單元主題因此而得到了升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落到了實處。
三、課內外語篇融合的實踐反思
立足于單元主題,教材與繪本語篇的補充,關鍵在于教師能夠根據學生自身語言水平和教學需要,找到一個最為恰當的切入點,選取與教材語篇匹配的優質繪本,創設合理又有趣味的教與學活動,使兩者有效融合。這樣,方可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把握單元主題意義,拓寬視野與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及人文素養,師生的雙向奔赴也就更為有意義。
(一)關注思維品質
學習語言的活動需要借助思維,同時,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的過程,不但能培養通用的思維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思維的個性特征,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英語學習緊密相關的思維品質的提升,則又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理當是我們教師無法忽視的一個關注點。例如,在處理課內教材時,不妨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來設計問題: 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well? 有的學生回答Yes,he can.有的學生則用中文進行闡述:一次投中不能說明籃球能打得好,投中籃球的偶然性太大了。需要多加練習,才能和Mike Wang Bing打得一樣好。教師順勢轉向其他同學:Do you agree with him?其余同學紛紛點頭表示贊同。該環節的設計,雖然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有限,但是用中文的闡述并不影響其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教師要站在文本的高度,走出文本,擺脫文本的約束,作冷靜的評判,善于發現文本隱含部分。這樣,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靈動性逐步彰顯,其思維品質在提問與質疑中得到升華,同時也讓語篇閱讀得以深化。
(二)關注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獲取信息、建構知識、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語言能力發展規律,重視語言活動形式的趣味性、多樣性,精心設計語言支架,以及有結構層次的學習任務,便于激活全班學生語言表達的內在動力,逐步將目標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技能發展的有效度。如在初步完成課內外教學任務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故事內容描述,提供以下框架: At first,...Then... At last,...
S1: At first ,Liu Tao can't play basketball. Then he would like to have a try. At last he can play basketball. I think he should practice more. So he can play basketball well.
S2: At first, the duck is looking for a new home. He sees a pond. Then a boy kicks the ball. It lands in the pond. The boy gives his ball. Dark hides. At last the children feed the duck. They become friends.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對文本的主題意義進行闡述: Friends should encourage each other.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We ss/VlBPIBOy+Ym1YvlO1QTA==hould protect them. Our world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在這樣一個任務驅動中發展語言能力,賦予單元新的內涵,引導學生的學習樣態從淺層走向深度,不但讓學生的認知呈樹狀生長,而且促進了他們對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發展。當然,這也將有利于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關注學習策略
在英語課程中關注學習策略,意味著為小學生提供具體的學習方式方法,其目標指向為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進一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將為英語課外語篇的學習積淀深厚的底蘊。
例如,本課的故事情節雖然不復雜,但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開展自主閱讀依然存在一定的難度,體現在新單詞比較多,生澀長句較多。因此,閱讀策略的指導不妨始于讓學生借助已學單詞,采用音標牽引的方式去學習新單詞的發音。如what with—whizz/ lion library—climb/ swim sing—swing.如長句 A boy kicks the ball. Splash!It lands in the pond. The boy gets his ball and sees duck hide.此外,引導學生借助繪本圖片,用圖文排序、圖句配對,以及演一演的方式等對故事發展的經過進行細致的指導,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學習與應用實踐中,掌握一些有效的學習策略。
復述既是對內容的回顧和溫習,也是一種語言輸出的有效形式。因此,在本堂課上還可以板書為載體,根據故事情節發展,與學生復述文本,體悟總結出duck的情感變化……
我們強調對學習策略的關注,其本質在于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地踐行語言課程的工具性,真正將語言作為交流工具來教、來學、來用——用語言傳遞文化信息、表達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真正發揮語言作為思想文化載體的作用,體現語言課程的人文性。
總之,教師應遵循英語學科自身教學規律,深挖單元主題意義,充分整合利用課內外多樣化、高品質的包括繪本在內的文體素材資源,找準適宜的關聯點與切入點,讓課內外語篇閱讀無論在時空、內容、方法還是主題意義理解、跨文化認知與情感表達等多個層面,均因雙向奔赴而實現融合互動,從而構建語言知識,深化主題探索,奠定人文底蘊。同時要多關注學生思維品質、語言能力、學習策略,確保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相互滲透、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8.
[2]王靜. 基于單元主題的小學英語繪本與教材語篇融合的教學實踐[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4):4.
[3]魏惠, 劉學惠, 萬紅紅. 英語新課標研讀“十人談”之初中篇[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2(10):4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