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舉,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
如何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深化民生領域改革,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
民生周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如何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張占斌:這是在黨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表明我們黨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深化改革也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罷,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們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改革只有一個指向,中國式現代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為了更好實現人民的利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目標和任務,對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發展水平,不斷充實和完善中國現代化建設內容。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正式提出來,體現了我們黨為民擔當的堅定態度和解決民生問題的堅強決心,這必將促使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加重視這個問題,花更多心思、下更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并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民生周刊: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謀福祉,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底色更濃,成色更足。為什么說堅持問題導向,是提升民生領域改革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的關鍵措施?
張占斌: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問題導向”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并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風格,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突出特點。
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民生領域,堅持問題導向都是提升工作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的關鍵措施。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針對這些主要問題,會議確定了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的政策取向,明確了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其中就有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等,就是針對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舉措。
以上這些,無論是政策取向的選擇還是重點任務的部署,均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當前我國經濟問題主要表現為需求不足及其導致的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在逆全球化的形勢下,必須通過大力提振居民消費,擴大國內需求,而居民消費的提振,則取決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意愿的提高。
居民收入怎么才能提高?一是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二是合理的收入分配,當前情況下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動城鄉居民收入有一個普遍的增長,這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基礎。怎樣提高消費意愿,那就是要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解決好生育、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影響居民消費意愿的后顧之憂。居民消費起來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就能賣出去,就能盈利,生產經營困難自然就好解決了。這也就是我們黨如此重視收入、就業、社保等民生問題,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堅持問題導向,既表明了我們黨真心為民、迎難而上的主動精神,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因為只有及早發現問題、勇于直面問題、客觀分析問題,才能提高應對措施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迅速解決問題,避免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民生周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怎樣貫徹落實好這一原則?
張占斌: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深刻體現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以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上,必須始終維護人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現代化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改革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就失去了意義,也不可能持續。這就決定了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什么、怎么改”的主要依據,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衡量現代化建設成敗的根本標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上,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自己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在推動歷史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人民是我們黨的生命之根、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堅持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了解實際情況的是人民群眾,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眾。回望歷史,改革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每一個重大成就,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充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營造激勵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依靠廣大人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偉業。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同時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因為我們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周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就業問題,原因何在?在穩定和提高就業水平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張占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這“一個最基本、三個事關”把就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深刻闡明了就業與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內在聯系。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億萬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就業是獲取收入的主要途徑,個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娛購游玩等基本生活開銷和接受教育、參加培訓等提升素質所需支出都主要靠工作收入來維持。另一方面,就業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人只有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帶來信心和成就感。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為就業意味著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的結合,意味著生產的持續、財富的創造和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條件,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就有了基礎。
除此之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此重視就業問題,還與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有關。今年我國有1100多萬大學生畢業,預計明年是1200多萬。
解決就業問題要對癥下藥、多管齊下。
—要堅持就業優先。綜合評估產業價值,既要看到其經濟功能,也要看到其民生功能。立足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穩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重視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和產業。
—推進以創業帶就業。目前,人們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的需求增長很快,這就催生出新的產業和分工。通過鼓勵和支持人們在新的領域創新創業,既能滿足社會新需求,又能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激勵互聯網平臺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網絡零售、線上教育、互聯網金融、線上醫療、在線娛樂等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居家辦公、遠程辦公、兼職越來越方便。應該順應這一趨勢,通過支持發展平臺經濟,為靈活就業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落實“八小時工作制”,避免“有工作有收入的沒時間消費,有消費需求的卻沒工作沒收入”的問題。
—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當前,我國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許多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短缺,而一些大學生畢業卻找不到工作;進城務工人員的技術技能不能很好適應企業轉型、經濟發展需要。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調整專業設置,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為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解決“人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人”的問題。
—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解決制約影響人才自由流動的卡點堵點問題。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打造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就業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專業化水平。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營造公平就業環境,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