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浦江畔,百年建筑與現代摩天大樓交相輝映。
作為上海市中心城區,黃浦區不僅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名片,更是老市民居住密集的核心區域。然而,許多建于上世紀的老舊小區,因設施老化、空間擁擠、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曾一度困擾著在此生活的居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浦始終將舊改作為最大的民生、最大的發展,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想方設法解決“二元結構”矛盾這一歷史性難題,緊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加速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
誰都知道舊改是“天下第一難”,是塊難啃的“骨頭”。雖是上海面積最小的城區,黃浦區卻承擔著全市一半的舊改體量。今天,該區已如期兌現舊改承諾,實現了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的全面收官。
近日,《民生周刊》記者走進黃浦區幾個改造完成的老舊小區,深入了解政策愿景如何一步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惠民成果。
家住蒙西小區的73歲居民張桂琴,自從小區給每棟樓加裝了電梯,終于能自己把重一點的東西拎上樓。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給居民帶來的便利不僅于此,小區曾經昏暗的走廊,如今明亮整潔;斑駁的墻體,換上了清新的外立面;社區堆滿雜物的空地,打造成綠意盎然的街角花園;滿天的“飛線”,被埋入地下管網……
張桂琴感慨:“這里見證了我們幾代人的成長,現在小區煥然一新,我們住得安心、過得舒心。”
黃浦區通過多措并舉的舊改工程,從社區硬件設施的完善到生活環境的全面提升,讓城市發展與民生改善完美融合,讓很多生活在老舊小區的居民都像張桂琴一樣,找到了生活的幸福感。
老舊小區改造,是黃浦區的民生工程,也是城市未來更好發展的基礎。作為2024年黃浦區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截至目前,“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及舊住房成套綜合改造,受益居民3000戶以上”的工作目標,已提前完成。
位于瑞金二路街道思南居民區的復興中路565弄21—25號,是幾幢不成套的老舊建筑,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戶均居住面積僅十幾平方米,居住空間逼仄、廚衛合用,公共設施陳舊、配套不完善,環境臟亂,整體居住品質較低。因此,此處被列為2024年黃浦區第一個“小梁薄板房”改造項目,改造的動作很大,要推倒重建。
“小梁薄板房”,顧名思義,是指房屋梁體尺寸較小,樓板采用較薄的預制樓板。
居民徐文卿今年68歲,1969年搬進24號樓,在這里已經居住了55年。“房齡太長,墻皮都酥了,而且墻體鋼筋裸露,水泥脫落。6家人合用廁所,在一個廚房做飯。”徐文卿說,“房子底子差,我再修補也沒用。”
隨著此處舊改項目兩輪征詢100%通過、簽約日100%簽約生效,142戶居民低品質的居住環境,終于要成為過去。
思南居民區社區工作人員沈浩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自重建項目啟動以來,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將臨時黨支部建在項目上,抽調骨干力量,并聯動凝聚轄區公安、司法、設計團隊等資源力量成立工作專班,為142戶居民就關心的政策、方案調整、利益訴求、矛盾糾紛等問題,落實“接單即辦”的快速響應機制,“一攬受理、一管到底”。
不用放棄好地段還能住上新房,小區居民對小區改造的期盼值都很高,對改造方案都很滿意。徐文卿說:“街道、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像給家人辦事一樣,處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所以我們對政府的感激之情,怎么表達都不為過。”
項目工作組介紹,項目改造后,將在原居住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為每戶居民配備獨立使用的廚衛設施,還要加裝電梯、增設地下非機動車庫,完善相關配套。
改造期間,居民需要暫時搬離小區,在外面過渡一段時間。為此,舊改項目工作組特意做了安頓方案。為緩解老人的焦慮情緒,工作人員耐心介紹黃浦區舊改過渡政策,幫助老人“吃透”搬遷方案、做好過渡預算,做到心中有底。
由于居民中有不少獨居老人與純老家庭老人,如何租房、怎樣選址、哪家房產中介靠譜……這些年輕人處理起來容易的事,卻讓老人們犯了難。
于是,居委會工作人員與社工又主動跨前一步,確認老人的租住訴求后,鏈接多方資源,聯絡周邊資質、口碑較好的房產中介,向老人推薦符合他們要求的房源。最終,不少有租房困難的老人,都找到了心儀的“落腳處”。
如今,142戶居民已全部搬離小區,等著新房建好后歸來。
每到周末,張桂琴都會在小區“煙火蒙西”會客廳的兒童書房里,陪小孫子安靜地閱讀。“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社區。”
在這間會客廳里,掛著居民創作的字畫,陳列著居民捐出的書籍,在這里可以開展黨群文化、文明公益、親子交友活動,也可以進行居民與街道、社區的共商共議、共治共享。
與瑞金二路街道復興中路565弄21-25號“推倒重建式”改造不同,位于打浦橋街道的蒙西小區,近些年開展了一系列綜合“微改造”工程,同樣讓原本老舊的小區換了新顏。如今的蒙西小區,“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綠化帶更美,煙火氣更濃,居民的居住體驗更好。
蒙西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區開始出現設施老化、管理服務弱化、資源支撐虛化等問題,且居民老齡化率較高。
幾年來,小區在“老”“舊”細微處的改造上下足了功夫:新建幼兒園接送島、改造街角花園、更新外立面、精細化改造“煙火蒙西”會客廳、打造加裝電梯樣板樓道、同步完成小區所有門棟外立面粉刷及樓內通信線整理、整理小區架空線3050米、安裝外立面三件套(空調罩、雨棚、晾衣架)1468套、為32戶居民提供便民維修……
如今,走進蒙西小區,從“面子”到“里子”都煥然一新。通過“微改造”,整體改善后的街區公共環境更好了,綠化空間更充足了,沿街風貌特色更鮮明了,讓這個有著40年樓齡的老小區,與周邊高樓大廈和諧共生。
在蒙西小區,居民的廣泛參與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關鍵。尹曉蕓是蒙西小區黨總支書記,她也被居民親切稱為“小尹書記”。“改造項目的推進,離不開居民的支持。”尹曉蕓說。
尹曉蕓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蒙西小區黨總支與居民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了“小區自治”和“社區共治”理念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實施。尹曉蕓說:“每一次聽取居民的意見與建議,我們都盡力去做得更好,最終的目的是讓小區更溫暖、更有活力。”
黃浦區老舊小區改造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持與科學規劃。《黃浦區舊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操作規程(試行)》等規定,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分類施策、精準改造”的原則。
所以,黃浦區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硬件的升級,更是生態環境的提升、綠化美化與歷史文化保護的有機結合。
位于陜西南路39弄,建于1925年的花園式里弄“長樂邨”,到現在已近百歲,這里也是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作為漫畫家豐子愷的故居所在地,長樂邨兼具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
經歷百年風雨洗禮,長樂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外墻風化、建筑結構松動、樓板滲水、公共設施老舊等問題,居民通過各種方式反映風貌提升和民生改善的需求。
2022年,黃浦區啟動了長樂邨的綜合修繕工程。
“長樂邨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修繕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實保護好優秀歷史建筑,做到‘修舊如舊’。”長樂邨所在瑞金二路街道錦江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龔建群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改造過程對每一個細節都很用心,施工人員在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后,找尋歷史痕跡,決定恢復曾經的“老底子”,力求還原建筑的原始風貌。
龔建群表示,這次修繕打通了居民居住環境改善的堵點,實施屋面翻修、設施設備更新、公用部位提升、廚衛改造、白蟻防治等,切實回應民生訴求;解決風貌恢復的難點,對保護部位進行了詳細考證和精細施工;打造區域煥新的亮點,通過建筑修繕、市政改造、社區微更新的“組合拳”形式,將建筑修繕與沿街店鋪整治、業態調整、庭院改造等環境提升項目結合,實現歷史街區活力煥新。
如今的長樂邨再次成為花園式的里弄,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參觀打卡。縱觀黃浦區的舊改,既是一次城市治理的升級,也是一次民生改善的生動實踐。12月12日,黃浦區政府召開2025年黃浦區為民辦實事項目立項調研會,綜合評估2024年項目的完成情況,認真研究明年項目的立項意向,真正把實事項目辦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