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閩西蘇區創辦了全國最早一批由蘇維埃政府發起、向群眾募股設立的信用合作社,后多被簡稱為“紅色農信”。中央蘇區的紅色農信,確立了“便利工農群眾經濟的周轉,幫助發展生產,實行低利借貸,廢除高利貸的剝削”的經營宗旨,形成了最早的經營理念、業務制度和管理規章,并獨立發行股票、紙幣,為打破敵人經濟封鎖、融通蘇區經濟、鞏固人民政權、保障群眾生產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后來閩西工農銀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建立奠定基礎。
信用合作社是蘇區合作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蘇區人民在資金上互相合作、互相幫助,抵制高利貸剝削的群眾性經濟互助組織,為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紅色農信的誕生史、發展史,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和紅色金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摧毀舊政權金融體系
金融是支撐“槍桿子”的“錢袋子”。經濟是政權建設的基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央蘇區領導革命戰爭的同時,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實踐。中央蘇區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創造了許多第一:第一個勞動合作社(勞動互助社)、第一個消費合作社、第一批信用合作社、第一個糧食調劑局、第一家股份制銀行等。根據地的財政金融事業是在打破舊政權金融體系的基礎上創建而來。
早在1927年冬,中共福建上杭黨組織就曾在上杭蛟洋領導創辦了農民銀行,但因為當時革命力量尚未壯大,銀行運行幾個月就停辦了。
1929年3月開始,為打破國民黨對井岡山的“圍剿”,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7月前后,紅四軍與閩西地方武裝相配合,先后解放了永定、龍巖等縣及上杭東北部地區,以龍巖、永定、上杭為中心區域的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后又逐步創建了以贛南、閩西為中心區域的中央蘇區,成為全國蘇維埃和紅軍的指揮中樞。閩西因為良好的經濟基礎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在閩西,蘇區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把廢債和分田并列,作為消滅封建剝削的重要內容。
閩西革命根據地成立前,當地金融市場和幣制混亂,流通的貨幣不僅有國民黨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有閩西南軍閥張貞創辦的民興銀行和各地商會、商店發行的紙幣,還有大量雜洋等劣質銀幣充斥著閩西。不少商人將劣幣偷偷拿到蘇區購買金銀和土產對外出售,以低廉的成本將蘇區工農產品和真金白銀輸送到白區以牟獲暴利。而蘇區人民群眾用所獲的劣幣前去白區購買高額商品,錢幣嚴重貶值,蒙受很大損失。
紅色農信在閩西蘇區建立前,閩西的民間高利貸利息[包括現金借貸、糧食借貸、典當、邀會(民間經濟互助的一種形式。入會者按期交款,分期輪流使用)等]十分高昂,通常月息3分至5分,還有“月子利”“圩子利”等額外費用,農民借了這種“閻王債”,債務越背越重,為還債甚至賣兒賣女或破產逃亡。
因此,土地革命一開始,廢除高利貸與分田就成為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最有力的口號。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租,廢債,廢除高利貸和偽幣、劣幣等斗爭,推翻舊政權金融體系。1929年7月,《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關于土地問題決議案》指出,高利貸榨取農民,“普通利率平均在二分以上,有的到了十分以上”,致“使農民破產日亟”,“目前社會還需要金融之周轉,利息不能取消,但須禁止高利貸”。

高利貸的廢除,保證和推動了閩西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但由于地主和土豪劣紳等害怕革命隊伍清算,紛紛攜款或藏匿現金后逃跑,鄉村借貸活動停止,金融流通也基本停滯。根據地群眾不敢用白區的鈔票和雜銀,致使有些偏僻山區甚至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境地。1929年夏秋,因為新的金融體系和信用關系尚未建立,農民沒有資金購買急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只好大量賣糧,造成糧食供大于求,米價大跌,再加上敵人的封鎖和一些奸商的搗亂,導致工業品價格不斷上漲。根據地內出現農產品價格急降、城市工業品漲價的現象,形成嚴重的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極大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利益。
針對“剪刀差”的現象以及造成的危害,1929年9月3日,《中共閩西特委通告第七號——關于剪刀差問題》指出:“這種現象實際上仍是剝削農民……這種剝削簡直比任何方法還要厲害,農民受了這種剝削,必然要窮下來。”這個文件是指導閩西蘇區經濟建設的重要綱領,也是閩西紅色農信誕生的標志性文件。
隨著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現象日趨擴大,閩西革命根據地內,尤其是龍巖、永定等縣,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閩西各地各級蘇維埃政府一致提出解決經濟金融困難的應對辦法:要開辦縣農民銀行、區借貸所,辦理低利供貸,打破高利貸剝削;縣、區政府要籌集資金,在市場上高價收買糧食,然后根據糧食短缺實情及時投放銷售或轉運;要鼓勵農民創辦生產、消費、信用等合作社并發行紙幣、流通金融,以減輕商人的剝削,使農民的利益歸于自己;將無田耕者轉移到地多人少的鄉村;不再提高工人們的工資,要使他們理解,米價下跌實際上已相當于提高自己的工資,農民、工人要彼此協助,以便控制日用品價格上漲;救濟失業工人,將他們安置到鄉村和赤衛隊中;宣傳、討論“剪刀差”形成的原因,讓工人們明白“剪刀差”的后果,工人階級要在革命中發揮領導作用,取得農民的信任,農村經濟發展了,工人才有工做。
這時候,急需有一個高利貸的代替物——低利率的借貸組織來進行資金融通,建立新的借貸關系,幫助農民借貸保障農業生產,調節蘇區經濟,在新的金融制度下蘇區經濟社會能健康運轉。建立服務人民群眾、維護群眾利益、為群眾著想的金融機構成為閩西蘇區發展經濟、改善工農群眾生活的迫切需要。
紅色農信相繼成立
針對中央蘇區“剪刀差”引發的經濟困難局面,1929年9月,中共閩西特委在毛澤東指導下,發出《中共閩西特委通告第七號——關于剪刀差問題》,提出10條解決措施。其中,金融方面要求:“由縣政府設法開辦農民銀行,區政府設立借貸所,辦理低利借貸,借與貧苦農民,使農民不致告貸無門而賤賣糧食。其銀行、借貸所基金,則由打土豪款撥出一部分,并招集私人股金或向私人告貸,積資而成。”“由縣區政府經濟委員會有計劃地向群眾宣傳,并幫助獎勵群眾創造合作社,如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使農民賣米買貨不為商人所剝削,而農村儲藏資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
10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巡視員謝運康在給省委的報告中提出應對之策:“開辦農村合作社,開辦小銀行。”11月2日,中共閩西特委在第一次擴大會通過了《中共閩西特委第一次擴大會的精神與閩西黨目前的任務的決議》,該決議強調:“解決赤色區域中剪刀現象的特殊經濟問題,成為目前閩西當務之急,黨應指導各地蘇維埃,獎勵群眾生產,普遍合作的組織。”“各級政府工作,應針對群眾要求,為群眾解除痛苦,在目前應努力幫助群眾建立合作社之組織。”根據中共閩西特委解決蘇區經濟困難的政策要求,10月至11月,在永定和上杭縣區、鄉蘇維埃政權較鞏固的地方,蘇區政府籌集民間資金,創辦了群眾性合作形式的金融機構——信用合作社,并印制發行小面額紙幣,成為全國最早成立的一批紅色信用合作社。
其中,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上杭縣北四區信用合作社、永定縣第三區信用合作社(又稱永定縣第一區信用合作社)成立最早,為蘇區紅色金融事業的發展實踐提供開創性貢獻。
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929年10月初,以原西坡鄉信用合作社所籌股金3000余元為基礎,社址設在高陂黃田村茂龍樓,主任由蘇區委派,一年一任,前后經歷4任。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是當時閩西最大的紅色信用合作社,轄區最廣,極盛時期轄有永定北部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區等4個區蘇、46個鄉蘇(區蘇、鄉蘇為蘇維埃的基本組織,是直接領導群眾執行蘇維埃各種革命任務的機關),占永定縣區蘇、鄉蘇總數的三分之一。該信用社籌辦時制定了運行政策,“為了充實信用合作社的資金,經太平區蘇維埃政府批準,決定由信用合作社發行紙票”(蔣九如主編:《福建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發行的紙票模板由信用社主任林清風“寫信到上海請人代印寄回永定的,面額只有一元一種”,“可抵銀元一元或癸亥雙毫九個使用,流通的范圍包括坎市、高陂、虎崗等地”(《福建革命根據地貨幣史》)。經營方面,“曾對上洋鄉蘇維埃發放耕牛貸款一二百元,對許家鄉蘇維埃發放土紙貸款數百元”(《福建革命根據地貨幣史》)。
1930年秋,由于太平區蘇維埃政府遷至西陂天后宮(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鄉西陂村),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隨遷至西陂天后宮,后再遷至西陂裕安堂,與西陂鄉信用合作社合署辦公。1931年8月,國民黨軍隊攻打鄰鄉虎崗鄉,該信用社被迫停止營業。
上杭縣北四區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929年10月,股金2000元,社址設在上杭縣東北部蛟洋鎮,其運作基礎是1927年冬傅柏翠建立的蛟洋農民銀行。該信用合作社業務主要有“辦理存款、放款”等,具體為“動員婦女把零錢存到信用社”,發行有2角和4角兩種紙票,能當工錢用,“到鄉里的消費合作社可以買到東西”,甚至“在古田和蛟洋地區都可以使用,到連城(莒)溪和龍巖的大池、小池一帶也可以用”(《福建革命根據地貨幣史》)。
永定縣第三區信用合作社1929年11月,永定縣豐田里湖雷鄉成立信用合作社,因其所在地行政區劃屬第三區,故該信用社命名為永定縣第三區信用合作社,股金5000元。當地農業發達,條絲煙等商品貿易較為活躍。1930年2月,永定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決定“第三區與第一區名稱對調”,該信用社隨之更名為“永定縣第一區信用社”。其發行銀毫票,面值分1毫、2毫、5毫3種,可兌現,10毫折合大洋1元,在豐田、溪南、金豐、合溪等地均可流通使用。發行股票5000股,每股1元。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該信用合作社停辦。

永定縣太平區、上杭縣北四區和永定縣第三區(第一區)等3個信用合作社所發行的紙幣,都是以銀元為價值本位,紙幣面值以毫為單位或以角為單位,湊足10毫或10角可兌換1塊銀元大洋。信用合作社創辦之初,為了充實資金,在征得閩西蘇維埃政府同意后,發行紙幣。1930年3月25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定了《取締紙幣條例》規定,“各地不得自由發行紙幣”“發行紙幣機關,要信用合作社才有資格”,同時規定了信用合作社的發行紙幣標準,必須“有五千元以上現金,請得閩西政府批準者,才準發行紙幣,但不得超過現金之半數”,發行紙幣“數量起限一角、二角、五角三種,不得發到十角以上”;不符合的紙幣,“要限期收回”。
1929年底,上杭縣廬豐區也成立了信用合作社。隨后,長汀縣、兆征縣及汀州市東郊區等閩西其他縣、區也相繼建立了信用合作社,初步構成閩西紅色金融體系。
紅色農信蓬勃發展
閩西各地信用合作社相繼成立后,主要開展3項業務:一是存貸款業務;二是收兌銀元、兌換紙幣業務;三是發行流通券。信用合作社建立之初,農民剛分得土地,家底薄,沒有什么儲蓄,業務以辦理財政性存款和發放社員貸款為主,并一度代理兌換銀元及兌換閩西工農銀行發行的銀元票。這些業務的開展,迅速穩定了蘇區的經濟金融秩序,尤其是對糧食調劑局和糧食合作社貸款的加大,對蘇區糧食價格的穩定和蘇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為了解決春耕中各種問題,如耕牛、種子、肥料、工具等農耕問題以及在春秋兩季的糧食問題,1932年2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印發《關于春耕問題的訓令》,要求“各地須創辦信用合作社”,規定“無牛的農民可向信用合作社借資買耕牛共同使用”。
閩西信用合作社在探索中發展,不斷調整借貸政策,助力蘇區經濟發展。社員借款應經蘇維埃政府介紹,貸款一般可貸5元,期限3個月;非社員的價目與利息,最高限度不能超過社員一般規定。開始時規定“每借大洋1元者每10天付銅板1片”,后貸款月利息統一為0.6%。合作社也吸收群眾存款,規定定期存款半年以上者月利息為0.45%,活期存款月利息為0.3%。

閩西蘇區紅色農信有較為完備的組織架構,大體上分為縣、區、鄉3級,其中,鄉合作社由該鄉群眾集股組織,區合作社由該區內5個以上的鄉合作社集股組織,縣合作社由縣內5個以上的區合作社集股組織。
閩西信用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社員大會,由全體社員組成,每3月開會1次,如有臨時變故發生,可以召集臨時社員大會。社員大會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社員出席,才能開會。社員大會的職責如下:
1.選舉、處分或罷免管理員及審查員;
2.制定或刪改本社社章及辦事細則;
3.通過或開除社員;
4.審查三個月之業務報告;
5.通過及審查賬目。
閩西信用合作社堅持民主管理的方針,每個社員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1人1票。社員大會公舉3名社員,組成管理委員會,1人管財政,1人管賬目,1人管出納,每周開會1次。管理員除分紅,另外給予津貼,津貼多少由社員大會決定。社員大會公舉5人成立審查委員會,每月開會1次,監督、審查管理委員會的工作。如果管理員違法亂紀,由審查員停止其職務,再由社員大會議決處分,并轉請蘇維埃政府責令執行。如果管理員與審查員蛇鼠一窩營私舞弊,由半數以上的社員召集社員大會進行改組。社員欠款到期不還,信用合作社將發函至其所在地的蘇維埃政府,請求協助追繳歸還。信用合作社社員向信用合作社購買貨物時,有要求賒欠的權利,但賒欠多少也有限制,一般不能超過5元。
閩西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在初創時,部分由政府撥給,部分由群眾集股;隨著生產的發展,資金主要靠群眾集股。股金每股為大洋1元至5元,社員以家為單位,1戶1社員入股。信用合作社社員不僅是該社股東,還是該社的直接消費者。為防止少數人操縱信用合作社,每個社員入股數不能超過10股,每股金額不能超過5元。如永定縣第一區信用合作社發行的股票,每股股票面值是手寫的1元,可按照規定靈活和限制出售股票數額。
第三次反“圍剿”后,為了廣泛發展信用合作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同意國家銀行及各地群眾將“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票本息作為群眾入社股金”,并“特許各地信用合作社吸收此項債票,持向各地銀行抵押借款”,以充實工農商業的資本,便利個人借款,促進蘇區經濟的發展。
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閩西各地信用合作社得到較快發展。1930年2月,閩西“多數區政府開辦了信用合作社(即農民銀行),蘇維埃下的群眾,有正當需要(用在農業或工業上),可向政府借貸,至多只取一分的利息,打破了高利借貸的剝削”(《閩西工農兵政府下的群眾生活(1930年2月22日)》,載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龍巖地區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員會編:《閩西革命史文獻資料(第三輯)》,內部資料,1982)。

為進一步規范信用合作社的發展,明確信用合作社的基本性質,1930年2月28日,中共閩西特委頒布《合作社講授大綱》,明確規定信用合作社的性質,“為群眾所組織的經濟團體,不是政府所辦的便利或救濟人民的機關”,“以增進社員共同的經濟幸福為目的,而不以盈利為目的”;在組成上,“合作社社員必須是自動結合的,不容許何人強迫”,“營業主權每社員只有一個表決權”。而在經營上,合作社“照社員付與合作社之利益,比例分紅,而非照股本分紅”,“社員都要向合作社營業”,“營業盈余攤還原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編:《中國供銷合作社史料選編(第二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為了適應調劑金融、溝通貿易、發展經濟的需要,1930年3月25日,中共閩西特委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經濟政策決議案》指出,各地要盡量宣傳合作社,“普遍發展信用合作社組織,以吸收鄉村存款”,并鼓勵“有鄉合作社地方要進一步組織區或縣合作社”,同時制定《借貸條例》《取締紙幣條例》《合作社條例》等政策條例,進一步推動了閩西信用合作社的蓬勃發展。
《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言及決議案之合作社條例》明確規定信用合作社的入社社員成分及管理,“合作社辦事人由社員公選,政府不予干涉”,但是需要登記備案;以貧農為主,“在業商人可以加入,但不能辦事”。社員增補要經過社員大會批準。土豪反動分子、商人不準加入合作社。社員如果是赤貧者,由社員大會認可,可以不交股金。社員有轉讓其股息及盈余于繼承人或任何人的權利,但必須征得執行委員會全體委員的裁決。社員有退出信用社的權利,但退還股金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股金滿3個月后才準支還。
《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言及決議案之合作社條例》還規定合作社免向政府繳納所得稅,3個月結算1次,合作社所得紅利的分配原則如下:
1.百分之四十照股金分配,作為利息;
2.百分之十作為公積金;
3.百分之十抽與辦事人花紅;
4.百分之四十照社員付與合作社之利益比例分配。
為完善蘇區金融機構需求,在總結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上杭縣北四區信用合作社等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在1930年9月召開的閩西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中共閩西特委決定組建全民性質的閩西工農銀行(蘇區第一家股份制銀行),由閩西蘇維埃政府直接領導,統一發行貨幣,調劑金融。
11月,閩西工農銀行成立后,為信用合作社在閩西的推廣和普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閩西工農銀行的牽頭指導下,信用合作社積極吸收農村中的閑散資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上的臨時性資金困難,打擊了高利貸,對促進蘇區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閩西各地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有力地支持了蘇區的農業生產,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繁榮了蘇區經濟,改善了蘇區群眾生活,省委至中央均給予高度肯定,蘇區群眾也一致擁護和支持。
辦社經驗普及推廣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注重發揮信用合作社在調劑農村金融中的樞紐作用,及時把閩西蘇區興辦信用合作社的經驗推廣至整個中央蘇區。1932年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蘇區信用合作社的規模化、規范化發展迎來了春天。
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的決議》,提出信用合作社一定要發揮“便利工農群眾經濟周轉和借貸”及“抵制私人的高利剝削”的應有作用,并規定蘇維埃政府將在各方面(如稅收、運輸、經濟、房屋等)幫助信用合作社發展。9月1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頒布《合作社工作綱要》,要求信用社做到:“(一)抵抗私人資本剝削。(二)改善社員生活,救濟工人失業。(三)相當調節剪刀差現象,鞏固和發展蘇區社會經濟。(四)幫助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向前發展。(五)提高社員文化程度。”
1933年4月,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召開的經濟委員會擴大會議指出:“工農銀行是斗爭的武器,有健全鞏固的工農銀行,才能擴大合作社基金,解決群眾生活問題,保存現金。”6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發布《發展合作社大綱》。
9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總結閩西信用合作社章程內容的基礎上,頒發《信用合作社標準章程》,供各地統一對標執行。章程明確規定信用合作社的宗旨、社員、股金與股票、信貸、管理機構及運作和利益分配,并從300萬元公債中,撥出20萬元用于發展信用合作社。該章程是蘇區信用合作社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為蘇區各地的信用合作社提供了規范化、標準化的組織大綱,促進了各地信用合作社的發展。
為扶助蘇區信用合作社的發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給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執行局寫信,要求發動職工積極參加儲蓄運動,發展信用合作社。信中寫道:“信用借貸問題,國民經濟部已有具體的計劃進行信用合作社工作,同樣,國家銀行為了改善工農生活,組織工農群眾在其周圍,建立與廣大工農群眾經濟生活的密切聯系,而盡國家銀行應盡的義務,決定大批地投資信用合作社實行低利借貸,凡建立了分支行的所在地,應幫助與發展信用合作社的組織。”
此后,在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信用合作社從閩西蘇區發展到贛南蘇區的瑞金、興國等縣,后擴及整個中央蘇區、川陜蘇區、鄂豫皖蘇區等。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征,中央蘇區各地的信用合作社被迫停業。在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根據地的信用合作社又在新的條件下恢復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村信用社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促進互助合作、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閩西蘇區創建起的紅色信用合作社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展紅色金融事業的最早嘗試,不僅是建設蘇區經濟、鞏固土地革命戰爭成果的重要金融實踐,也是中國紅色金融事業發展的“源頭活水”。閩西蘇區的紅色信用社實踐取得的成果,得益于一大批紅色金融工作者的付出,他們肩負重任,白手起家,邊學邊干,逐漸成為信用合作工作的行家里手,并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對各革命根據地開辦工農銀行有著極大的推動力和指導意義,為后來創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1937年改組為陜甘寧邊區銀行)奠定扎實的基礎,積累豐富的經驗,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提供有序的經濟發展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力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進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