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高考季,應斌都會比以往忙碌。如果遇到送考,那就會忙上加忙。忙的不只是身體,更是內心。因為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各個高校的招生動態,隨時和家長、學生、高校保持溝通。雖然忙,卻也開心,尤其是當孩子們被心儀高校錄取的好消息不斷傳來時,那份開心更是到了極致。2022年,應斌班上有14人考上了清華北大,讓他“一舉成名”。有不少人向他“取經”,想知道如何做好高中畢業班的班級管理,他坦言,自己并無管理班級的大學問,只是做好了為每一個學生考慮的準備。
專業引領,助力成長
“高中學生和家長普遍關注的話題是日后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大學,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不論是教英語,還是當班主任,應斌都目標明確:盡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為他們的未來助力。在他的班上,家長總會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收到開家長會的通知。國家出臺某些政策的時候,把所有家長聚在一起開集體家長會,進行政策講解;觀察到學生有某些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把情況差不多的幾個家庭聚在一起開分批家長會;遇到某些孩子的情況比較特殊,就會和家長單獨詳談。工作再忙,應斌都會用心準備每一次家長會的話題,爭取讓每位家長對教育方針、孩子的學習情況都能心中有數。
2022年6月的高考結束后,學校立馬給應斌安排了新的班級。7月,重慶已經進入酷暑,在最炎熱的那兩個星期,應斌分13個批次把學生家長約到辦公室進行交流,每場交流耗費3個小時左右,前半部分主要是應斌講自己的班級管理理念、原則和具體做法,后半部分主要用來解答家長們的困惑。這次的家長會是應斌給家長提供的“定心丸”,讓他們對孩子新階段的學習更加安心,也更清楚自己該如何陪伴。“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陪孩子經歷高考,孩子進入高中后,家長的內心迷茫又焦慮,作為老師,要用自己的專業化解這份焦慮。”這是應斌的初衷。
化解家長的焦慮,應斌有一個熱心幫忙的“后援團”——上一屆的家長。網絡化時代,家校溝通都會使用社交軟件,老師、家長同在一個群,方便彼此間的溝通。2022屆學生畢業后,應斌邊借家長會和新一屆家長彼此熟悉,邊借2022屆家長的分享讓新的家長們安心。在他現在的班級群里,有十幾個2022屆的家長志愿加入其中,為新的家長答疑解惑。這些家長很熱心,孩子學習路線的選擇、目標學校的確定,凡是自家經歷過的,基本都是傾囊相授。兩屆家長在一個群里相互交流,班級氛圍異常活躍。
平時,應斌喜歡研究,每個高校的王牌專業是什么、不同專業的發展前景如何、未來的就業方向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對此,他笑著表示:“班主任要往專業化方向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家長和學生。”
用心陪伴,“育”見未來
對班上的每個孩子,應斌會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目標、規劃成長路徑,這種因材施教,讓班上的孩子無論成績高低,都能走得篤定。
孩子們入學時,應斌會為其建立一個專屬檔案,除了基本信息、成績記錄,也會有相應的性格特征描述。“思想包袱比較重”“缺乏自信”“不太細心”等詞語,簡單描繪每個孩子的性格。這份檔案除了讓應斌自己清楚該如何幫不同孩子克服學習上、性格上的問題,也讓各科任老師在單獨找孩子溝通時知道該注意什么。
班上有學生自身心理負擔很重,生怕自己考不好,應斌會給他們“卸壓”,以鼓勵式的話語進行陪伴。他并不喜歡給學生“打雞血”,而會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目標定位合理期望。
孩子們有專屬檔案,家長們也時常收到他的調查問卷。打開手機,一一往下滑,“請列出自家孩子的優缺點各兩個”“基于孩子自身實際,您的目標大學是什么”“您對高校升學路徑是否了解”“您對國內高校是否了解”“您最想深入了解哪個專業”“您覺得班級管理有哪些需要改進或加強的地方”等問題映入眼簾,可以看出應斌在和家長們交流時的用心。每個家長的回復,應斌都會細致看完,再對信息進行梳理。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理發師,開始剪之前會先預設想要完成的發型,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學習能力如何、升學路徑有哪些,都在心里一一規劃,盡可能為他們找到一條合適的路。
應斌班上曾有一個學生,因為缺乏自信,在班上很少主動發聲。后來,他了解到,這個孩子家庭條件不算好,父母因為忙于生計,關注孩子內心的時間不多。應斌做的第一件事是幫學生解決經濟負擔,主動幫她申請了學校的助學金。第二件事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走近,建立學生的信心。幾年的相處,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開朗,學習狀態也越來越好,最后成功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談到一個個學生的變化,應斌的臉上不自覺地露出笑容。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相互的,家校關系、師生關系的經營,最重要的是走心。當老師真正把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放在心上,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其實,畢業14年,應斌不僅在班級管理上越發得心應手,英語教學水平也是有目共睹。如今的他,既是學校的英語教研組組長,也是重慶市的英語骨干教師,但是,在采訪中,對于英語教學他聊得并不多。“教學是我的立身之本,當班主任讓我遇見了更多的可能。”陪幾屆學生和家長迎接高考,他對孩子們的關注從不會因為考試的結束而結束。每當收到孩子們從天南海北發來的消息,他都倍感欣慰。或許這就是他所說的“更多的可能”,不僅在于自身的成長,也在于見證一個個年輕的生命遇見了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