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城鄉融合、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途徑,鄉村綠化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部分。文章調查了城固縣鄉村綠化現狀,總結了近年來當地鄉村綠化取得的一些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城固縣鄉村綠化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人居環境;鄉村綠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S73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1-101-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23
0 引言
鄉村綠化美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以“保護、增綠、提質、增效”為主線,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發展能力和美化村容村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全面推進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構建宜居生態區、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筆者對城固縣鄉村綠化開展實地調查,發現城固縣在鄉村綠化工作中存在樹種配置不合理、綠化管護不到位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鄉村綠化提供助力。
1 城固縣概況
城固縣位于陜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腹部,地處東經107°3′~107°30′、北緯32°45′~33°40′,北依秦嶺南麓,南屏巴山北坡,中納漢江平川,縣域總面積2 265 km2,轄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230個行政村47個社區,總人口54.3萬人。城固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4.3 ℃,年降水量為843.9 mm。
2 城固縣鄉村綠化成效
近年來,城固縣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綠色村莊建設等工作,鄉村面貌有所改善,群眾積極參與鄉村綠化工作。全縣大部分村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綠化,主要體現在通村道路、村內主干道、農戶庭院等區域,有些村莊還建起了公共綠地、綠化小廣場等,涌現出桔園鎮郭家山村和劉家營村、原公鎮青龍寺村、蓮花街道蓮花池村等綠化美化較好的村莊。
2015年以來,城固縣堅持每年1~2個鎮、每鎮2~3個村的進度持續推進全縣鄉村綠化,以人居環境改善、鄉村綠化提升為目的,積極開展綠化美化活動。城固縣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和重點集鎮綠化美化,以提升鎮村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和綠化覆蓋率為抓手,在進村主干道、村組道路兩旁、農戶庭院內外種植景觀樹,建設鎮村休閑廣場、公共綠地、小微花園,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綠化效果得到不斷提升。雙溪鎮以建設景觀帶為重點開展了鎮村綠化活動,積極創建了園林鎮;上元觀鎮結合古鎮建設開展了集鎮綠化和移民小區綠化美化活動,形成了與古鎮協調統一的綠化風格;桔園鎮以園林鄉鎮建設為抓手,建成了果香型綠色鎮;董家營鎮開展了過境道路、鎮村綠化活動,合豐村形成了連片桃花、櫻花、桂花、紅梅等花海景觀;二里鎮鎮村綠化以公路沿線村莊綠化和金沙灘休閑娛樂場地周邊美化為重點,形成了特色鄉村旅游鎮;原公鎮重點加強了集鎮和現代農業園區、青龍寺生態觀光沿線綠化,其中青龍寺村被列為鄉村旅游省級示范村;文川鎮綠化結合漢中市油菜花節活動要求,重點抓好觀花環線綠化,形成了別致的丘陵區綠化風格;柳林鎮以桃花島景區建設為重心,提升了重點集鎮綠化成效;蓮花街道蓮花池村的蓮花池公園成為城區群眾喜愛的打卡地。近年來,鄉村道路綠化也形成了各自特色:城龍路以桂花、櫻花為主,搭配女貞、鳶尾、月季等灌木和花草;城石路雙溪段形成了以碧桃為主要綠化樹種的鎮村道路綠化景觀;文褒路大徑級的紅葉李是進入城固西大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原寶路、西饒路高標準紅葉石楠道路綠化成為全縣通村道路綠化示范。開展鄉村綠化活動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了可喜變化。柳林鎮草壩嶺村、桔園鎮劉家營村、董家營鎮金星村和合豐村、三合鎮秦家壩村等村莊通過了陜西省林業局“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驗收,草壩嶺村還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村”,郭家山村、青龍寺村和蓮花池村被國家林草局命名為“國家森林鄉村”。
3 城固縣鄉村綠化存在的問題
城固縣鄉村綠化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千萬工程”人居環境整治要求標準存在差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3.1 群眾認識不足,主動參與程度不高
城固縣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受秦嶺和巴山天然屏障保護,氣候溫和,縣域植被覆蓋率較高,自然災害較少。部分群眾滿足于鄉村環境現狀,對改善自身生活環境漠不關心,對周圍環境改造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強,認為鄉村綠化工程是政府的一項“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應該是政府的事。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造成鄉村綠化發展不平衡。個別村莊只注重外部形象,村莊外緣綠化較好,村內綠化質量不高,自然村落、農戶房前屋后、溝渠田坎等區域綠化樹種栽植面積較小,庭院綠化中存在農戶種菜和綠化搶地的現象。
3.2 綠化資金投入不足,現有綠化管護責任未落實到位
由于綠化資金投入有限,建設區域分散,管護戰線長、面積大,農村勞動力缺乏,少數綠地管護責任無法落實等,導致綠化苗木栽植后丟失、死苗、缺水少肥、任意瘋長、無人管護等問題依然存在[2]。特別是由于綠化植物管護資金短缺,現有鄉村公共場所綠化植物管護中難免存在“突擊管護”“形式管護”和“名譽管護”等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公共場所綠化植物的日常養護成為難點。
3.3 綠化標準有待提高,植物配置存在不合理現象
2020年3月至2024年3月,筆者按照全縣17個鎮辦(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以30%的比例抽取了5個鎮辦,再以20%的比例抽取了轄區內35個山區、半山區和平原區行政村的村莊道路、小廣場、河流水域和農戶庭院等,對其綠化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收集記錄了城固縣主要鄉村綠化植物種類及栽植區域數據(見表1)。目前,城固縣鄉村綠化中栽種的喬木及半喬木樹種多為柳樹、香樟、玉蘭、紫薇、櫻花等,灌木樹種多為丁香、梔子、黃楊等,未將農村道路綠化、居民房前屋后綠化、溝渠綠化等區域綠化區別對待以形成特色。少數農戶在房前屋后盲目栽植樹冠較大的樹木,導致室內通風與采光受到影響,隨意采伐現象時有發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些村莊在道路旁、田間道路邊栽植樹木,因樹冠較大、栽植過密,影響農作物生長、農業機械作業、車輛出行等,導致農戶對鄉村綠化有抵觸情緒。為改善這種狀況,有些村民將田間道路邊栽植的樹木采伐,改種為紫薇、櫻花等樹冠小、遮陰少的樹種,但仍因修剪和管理不到位,樹木生長雜亂,未形成良好的造景效果。
3.4 盲目追求造景效果,隨意更換綠化植物
在鄉村綠化中,有些鎮村為追求“一夜成景”的效果,在栽種綠化植物時,違背植物生長規律和生長習性,存在大徑級苗木密植、大冠幅苗木全冠栽植等現象,未經過引種試驗就大規模引進外來樹種栽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未做到“適地適樹”“適樹適地”[3],造成植物生長不良,造景失敗。有些鎮村存在“跟風造景”現象,頻繁更換綠化樹種,沒有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栽植植物未達到造景生長年限和綠化預期效果時已被更換掉,造成苗木及人工浪費。
4 鄉村綠化工作建議
開展鄉村綠化工作是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能夠使鄉村環境干凈整潔有序,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環保意識得到提高,能為鄉村振興貢獻綠色力量。
4.1 積極引導,營造濃厚氛圍
城固縣充分利用報紙、黑板報、短信、微信公眾號及網絡媒體等多種媒介,開展鄉村綠化活動標語宣傳、圖像采集、跟蹤報道等活動,加強中小學生環境綠化、美化知識教育,提高全社會對鄉村綠化重要性的認識,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不斷增強群眾的自覺性和主動性[4],努力形成人人關心、積極參與和支持鄉村綠化的良好氛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合理安排綠化時間,利用春、秋農閑時節全面栽植、補植,在樹木休眠期進行修剪。鼓勵社會各界以捐資助綠、送苗進村、認建認養等方式支持鄉村綠化建設,進一步繁榮村組文化,嘗試開展“綠美村莊”“最美庭院”“文明農戶”等評比活動,營造共建綠色氛圍,逐步形成綠色風尚,推進鄉村綠化管護常態化。
4.2 針對不同區域,全面科學開展鄉村綠化工作
4.2.1 優化鄉村綠化總體布局
鄉村綠化應遵循“適地適樹”“適樹適地”原則,立足長遠,尊重科學,順應規律,切合實際,針對不同區域選擇適宜樹種,特別是優生鄉土樹種,為綠化樹種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使其達到良好的造景效果[5]。在編制村莊整體規劃時,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相結合,做好村莊綠化規劃,在綠化樹種配置上考慮不同區域及用途[6],以喬木、鄉土樹種為主,適量選擇冠幅大、主干高的喬木植物,形成鄉村綠化骨架;有條件的村莊可利用地形地勢布局,建設林帶,形成護村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邊角地,合理配置喬、灌、花、草,見縫插綠,見空造景,增加綠量。根據鎮村地形地貌、資源、村莊規劃等,利用原有林地、林木資源,挖掘人文內涵,新栽突出地方特點的風景樹、經濟樹,爭取達到“一路一景”“一村一景” “一村一片特色林”效果,體現不同的綠化風格。山區和丘陵鄉村實施宜林荒山荒地及采伐跡地造林綠化;平原鄉村實施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空坪隙地綠化;城郊村莊建好口袋公園、城郊綠道等。結合群眾娛樂、休憩、健身等需求,將閑散地建成鄉村小花園,進一步加快鄉村道路、水庫、渠道的綠色廊道建設,積極營建鄉村防護林,持續做好村委會、村民廣場等公共綠地的日常綠化維護工作,加快農戶庭院綠化,逐步完善鄉村綠地系統。通過調查及分析,建議城固縣鄉村綠化根據栽植區域與植物特性優化植物配置(見表2),使鄉村整體綠化效果不斷提升。
4.2.2 鄉村道路綠化
道路綠化可形成村莊綠網,對凈化空氣、降低噪聲、改善環境有顯著效果。鄉村道路綠化樹種宜選用根系深、主干高、冠幅小,樹形優美、季相表現明顯、易修剪造型的鄉土樹種,搭配常綠灌木、四季花卉等,做到喬灌花結合、針闊結合、綠化與美化結合[7],建設村級道路綠化全覆蓋的環村綠道,避免選擇會造成農田遮陰、影響群眾出行的樹種,強調道路造景和周圍環境充分協調,著力創造良好的行車、行人環境,體現路景交融、和諧自然,以鄉村道路綠化促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4.2.3 村莊公共場所綠化
村莊公共場所是容納村民自由進入,開展日常鄰里交往,參與公共事務、祭拜、民俗節慶、健身等活動的重要場所。開展村莊公共場所綠化是向群眾展示村莊面貌,提升村莊整治認可度,增強村民幸福感、歸屬感的有效途徑。村莊公共場所的綠化應以方便人群活動、交流、聚集為目的,充分利用固定建筑和原有文化背景,建設含有鄉土人文氣息的村莊綠色景點供群眾休閑、娛樂,使群眾享受生態建設的成果。植物配置宜選用樹干高大、速生成材、抗逆性強的喬木樹種,搭配彩葉植物、灌木[8]。根據村莊地形地勢和公共場所布局等實際情況,建設小型林帶、景觀帶、村莊小花園、健身綠道等。利用村莊現存古樹建設鄉村綠化小景觀和中小學生自然科學教學課堂等,盡可能保留原有植被,適當點綴之后變成老人乘涼、孩童嬉戲的地方。這不僅有效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更留住了原生態的“村味”和“鄉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的價值日益被發掘。保護傳統村落、原生態村落的自然風光,將村莊的鄉土文化特征融入公共場所綠化建設中,能避免出現鄉村綠化“千村一面”的現象,可為群眾營造具有精神歸屬感的宜居家園。對村莊公共場所進行合理綠化與利用,可為更多群眾提供相互交流和放松的場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4.2.4 河流、水庫、塘渠、岸堤綠化
城固縣水資源豐富,漢江、湑水河是縣內2條主要河流,均屬長江水系。營造漢江防浪林、護坡林和湑水景觀林,既可保證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安全,又能不斷提高漢江、湑水濕地景觀效果,豐富鄉村綠化內涵。在水庫、水塘、灌溉渠、排水溝等周邊種植耐水濕[9]、固岸(堤)護坡的樹種,種植草皮和彩葉植物,在綠化、美化的同時還可起到調節氣候、改善水體、加固岸堤、預防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城固縣積極開展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小微濕地整治、退化植被修復、水域岸線修復等項目,推進鄉村水系綠化,加快河流、水庫、坑塘污水處理及周邊環境整治。城固縣通過綠化植物栽植與養護,營造小微濕地景觀帶、景觀點,實現水清、岸綠、景美,既提升了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又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
4.2.5 農田林網綠化
城固縣農田林網建設最早始于2007年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實施的農田防護林建設項目,在上元觀鎮、原公鎮、老莊鎮、董家營鎮、三合鎮等多個鄉鎮栽植楊樹、柑橘、獼猴桃和塔柏等樹種進行農田防護,為改善農田小氣候和保證農作物豐產、穩產創造了有利條件[10],也有效提高了鄉村綠化率。2021年后,城固縣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對龍頭鎮、沙河營鎮、文川鎮等鄉鎮缺失農田林網恢復新建、退化農田林網修復改造、成過熟農田林網更新改造等措施,加快了全縣農田林網建設。根據前期林網建設經驗,新建農田林網應選擇適生范圍廣、抗逆性強、生態效益穩定、經濟價值高的優良樹種,改變當前農田林網樹種單一、植物產生有害飛絮等狀況。在林網建設中,不同綠化地段的樹種選擇可區別對待:在主要道路及河流兩側的林網栽植高大、速生的喬木,形成農田林網的基干林帶,構建農田林網的大框架[11];在田間地頭的生產路、灌溉渠旁建設的林網,選擇栽植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小喬木,防止農田遮陰和破壞溝渠設施,可實行喬灌結合,以提高林網的綜合防護效能。同時,在栽植時適當加大栽植間隙,避免農戶耕作時對植物造成破壞,在利于開展農田農機作業的同時,也能保證栽植樹木獲得良好的生長條件和穩定的生長周期。利用農田林網建設,爭取達到復合型、生態型、林網化的高標準農田林網標準[11],既能為鄉村增加綠量,又能確保農田林網持續發揮防護效能,為農業生產服務。
4.2.6 農戶庭院綠化
農戶庭院是鄉村綠化的最小單元。結合農戶庭院綠化,發展庭院經濟,是提高農戶收益的一項有效措施[9]。在實際工作中,根據種植習慣和農戶意愿,在庭院及庭院周邊合理預留蔬菜種植區域后,再考慮綠化用地。綠化盡可能采用鄉土樹種,宜選擇適合當地環境、樹姿優美、枝葉茂密、壽命長、管護簡單、病蟲害少的樹種,優先選擇美化、香化和彩化效果好的樹種,不宜選擇刺多、有毒、有飛毛飛絮的樹種,做到常綠與落葉植物結合,夏季遮陰與冬季采光結合[12]。提倡栽植經濟效益高的鄉土食用果樹,搭配灌木和花卉,建成“果香庭院”。鼓勵農戶利用圍墻周邊、樓頂、陽臺等種植藤本花卉、果樹,開展立體綠化,節省綠化用地,實現多品種、多層次、多形式綠化,使農戶庭院綠化既能體現濃郁地方特色,又能體現濃濃鄉愁。
4.3 拓寬投資渠道,建立長效機制
鄉村綠化需要多方籌措資金,爭取中央、省級交通運輸部門、林業部門、水利部門等更多資金項目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鄉村綠化,促進鄉村綠化與旅游、綠色康養、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結合林(山)長制、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制定鎮村綠化管護制度,全面細化村莊綠化網格化管護責任[13]。制定綠色鄉村管護規定或村規民約,充分調動人居環境整治村保潔員、護林員、網格員等力量,不斷充實鄉村綠化管護隊伍,確定管護人,細化落實管護責任,對鄉村綠化進行常態化維護。充分挖掘鄉村綠化資源,積極探索中小學生勞動課室外教育拓展方式,豐富“義務植樹互聯網+”活動基地,開展小微濕地景觀日常養護、科普示范宣傳等活動,加大對現有鄉村人文景觀、古樹名木、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在鄉村綠化工作中,建立政府主導、鎮村落實、群眾參與的機制,采取集中管護、個人承包和聯防聯護等方式,積極鞏固鄉村綠化成果,對生長不良樹木及時進行搶救復壯,為鄉村綠化植物提供良好生長環境,逐步形成植物栽植—成活—成長—造景—形成長效景觀的生長周期,推進鄉村綠化美化進程,為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4.4 遵循植物生長規律,延長植物造景周期
在鄉村綠化植物選擇與栽植中,應從科學綠化的角度出發,滿足群眾綠化需要和生活習慣。根據村莊地域特色和綠化場所,合理選擇綠化植物和配置方式,遵循植物生長規律與造景周期,在綠化過程中切忌頻繁更換綠化樹種,杜絕“跟風栽植” “突擊造景”。加大林木種苗科技投入,積極推行林木種苗良種使用制度,開展植物引種馴化試驗,避免盲目引種。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對苗木栽植后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的技術指導,促進苗木栽植后綠化效果穩步提升,節約綠化成本,延長綠化周期。
5 結束語
鄉村綠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群眾的廣泛參與,綠化成效提升還需要政策扶持、財政補貼、資源嫁接等。在實際工作中,要持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通過組織開展鄉村綠化活動激發廣大群眾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進城鄉融合、加速鄉村振興、建設和美鄉村。同時,還需要堅持市場化思維,挖掘特色產業資源和鄉村人文內涵,讓鄉村綠化美化提升、生態環境改善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并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最終打造出一批特色鄉村生態旅游項目,探索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道路,實現鄉村美化、農戶富裕,讓鄉村綠化的成果真正造福群眾。
參考文獻:
[1]張曼.淺談村莊綠化[J].農家參謀,2019(6):112.
[2]彭光景.淺談新農村園林綠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3):281-282.
[3]張凌峰.探討適地適樹原則的重要性[J].中國園藝文摘,2015,31(9):107,122.
[4]紀啟森.鄉村綠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1,17(16):103,115.
[5]鄭偉.淺談我國鄉村綠化樹種的選擇與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4,34(4):156-157.
[6]暢曉霞.村莊綠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8(8):84-85.
[7]裴伶俐,廖江東.淺論鄉村綠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233.
[8]馬井新,何金山,李福強.鄉村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J].吉林農業,2011(4):256,258.
[9]郭家新.延平區道路及鄉村綠化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69-70.
[10]羅學衛.農田林網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低碳世界,2016(28):260-261.
[11]高鵬飛,吳崔杰.農田林網及道路綠化發展對策[J].農家參謀,2021(9):182-184.
[12]汪斐.農村庭院綠化技術初探[J].安徽林業科技,2013,39(2):75-76,79.
[13]莊晨輝,吳朝明.福建省鄉村綠化模式與長效管護機制研究[J].華東森林經理,2013,27(2):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