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蒙陰縣聚焦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的引領作用,圍繞鄉村產業人才培育,突出選前段、育中間、帶后端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一個師傅培育十個徒弟、十個徒弟幫帶百個農戶”的“一十百”工作機制,構建起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產業人才技能傳遞鏈條,為鄉村產業人才培育提供了實踐模式。
一、選好“一個師傅”
突出選好“一個師傅”,做好前端文章。一是明標準。研究制定“師傅級”人才確定標準,標準突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一線技能,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產業規模,熱衷于經驗傳授、技術服務的優秀農村實用人才作為基礎條件,對取得高級農民農藝師職稱,或獲得“沂蒙之星”“齊魯之星”稱號的優先評定,為“師傅級”人才選擇打牢基礎。二是嚴遴選。構建全縣高素質農民信息庫,以入庫高素質農民為遴選對象,采取確定初選名單、公示監督、實地考察、專家評估、賦分排名等閉環模式,遴選好“一個師傅”,做實做牢“師傅”遴選文章。三是定政策。統籌兼顧“師傅”的個人日常生產與技能傳授、專題授課、集中解決實用技術難題的工作關系,堅持以獎代補的原則,給予適當資金補貼,做好“師傅帶徒”保障服務。2023年,全縣納入信息庫高素質農民4000名,確定鄉村產業“師傅級”人才2名,落實以獎代補每人資金4.5萬元。
二、培育“十個徒弟”
堅持選好“徒弟”是前提、育好“徒弟”是關鍵的思路,從“徒弟”選擇、培育、扶持三個方面,著力抓實抓緊中間這個環節。一是做好選的文章。在充分尊重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針對與“師傅級”人才產業類型相同或相近,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鄉村產業人員,通過個人申請、師傅認定、學員確認的方式,按照每個師傅培育10至15名徒弟的標準,從高素質農民信息庫中確定“徒弟”名單,建立幫帶培育關系。2023年,確定培育關系的“徒弟”30名。二是做好育的文章。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利用“云上智農”等云平臺構建“網絡課堂”,推行“互聯網+”數字化教學,讓“徒弟”隨時學、隨地用。線下采取請進來方式,上好“第一堂課”,明確鄉村人才技能培育的目的意義、普及相關政策,增強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采取集中授課方式,上好“田間實踐課”,手把手教知識,面對面答疑惑,解決農業生產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困惑;采取互動交流的方式,上好“成果共享課”,組織一批產業學習典型開展“創業故事分享賽”,分享學習技巧、創業創新做法,營造“一人講、大家學、共同議”的互學互促氛圍。截至目前,舉辦“第一堂課”8期、“田間實踐課”76期、“成果共享課”36期,累計120學時,共培育鄉村產業“徒弟級”人才30名。三是做好扶持文章。整合涉農項目,堅持優先享受原則,對“徒弟”級鄉村產業人才優先列為“四雁振興貸”貼息對象、優先推薦評定高素質農民職稱、優先聘為基層特聘農民技術員、優先推薦沂蒙“四雁人才”,所領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推薦為省市縣級示范主體,涌現出了一批鄉村創業能手。如,“徒弟”蘇平在“師傅”“電商玫瑰”牛慶花的指導下,學會了開辦電商,掌握了直播帶貨技巧,僅蜜桃、板栗等農產品銷售量達1800多單、網銷額7.6萬元,并被列入“四雁振興貸”貼息補助對象,蘇平榮獲“高素質農民培訓優秀學員”“特聘農民技術員”等稱號。
三、幫帶“百個農戶”
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實行以“徒弟”帶農戶、以技能促致富的培育機制,向“鄰里鄉親”輻射延伸,做實“十個徒弟幫帶百個農戶”的后端文章。一是建立清單。堅持清單化管理,完善幫帶農戶信息、種植情況、需求意愿等基本信息,增強技能幫帶的針對性,提高信息“供需”的契合度。二是定期交流。根據農事季節,發揮地塊相鄰、生產同步的客觀優勢,充分利用微信群分享經驗,解決農業生產困惑。如聯城鎮大紅鷹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徒弟”喬治,通過相互交流,形成了“抱團發展”的共識,帶動30戶購置無人機,組建無人機服務隊,2023年開展農作物統防統治2萬余畝,僅此一項實現戶均增收2.5萬元;“徒弟”公維龍購買農機3臺、配套機具6套,帶領鄰里鄉親10人開展耕、種、收等農機服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截至目前,全縣“徒弟”幫帶農戶320余戶。
(作者單位:山東省蒙陰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