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各地各校要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突出育人方式改革,加強統籌指導,強化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實驗教學、培訓研修等支撐,引導各地各校將育人藍圖轉化為自覺的改革行動,引導校長、教師將育人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該《方案》于2023年啟動,一年來,全國各地各校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陸續開展,教學上的新變化日益涌現。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學校加入改革行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僅創造了一些新成果,也為基礎教育積蓄了高質量發展的勢能。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形成了一番新氣象。本期欄目邀請了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各學科教研員,通過課例講解的方式,為大家呈現我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和新變化,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經驗和參考。之后,本刊也將持續關注和跟進我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態勢。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文學閱讀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跨媒介閱讀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邊界,利用多種媒介融合的特點,轉變閱讀方式,為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以文學閱讀為例,分析了跨媒介閱讀的特點與優勢,提出在高中文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豐富的媒介閱讀方式可以完善個性化閱讀的價值取向,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閱讀信息,提升學習效果。基于媒介“互文性”特點,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分析作品,促進跨媒介的理解和接受。利用媒介“綜合性”優勢實現閱讀與交流的融合,加深學生的文學體驗和審美素養。指出跨媒介形式的閱讀教學在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跨媒介;文學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
21世紀是一個從紙媒邁向媒介融合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在數字化的影響之下悄然變化,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類的閱讀經歷了從“讀書”到“讀圖”再到“讀屏”的發展,閱讀教學的內容和方式較之以往也更為豐富多樣。在多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雖然當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仍以語言文字為主體,但是紙質媒介已經不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唯一途徑。隨著電影、電視、網絡視頻、平板電腦等媒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組合應用,以及學生閱讀內容、方式、思維和觀念的更新變化,“跨媒介閱讀”作為發生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學領域的一場變革,已在課程標準中“嶄露頭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年修訂)》在18個語文學習任務群中,首次設置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這既是與多種媒介融合的信息時代語文生活的對接,也是對綜合利用多種媒介轉變語文閱讀方式的一種回應。
本文以文學閱讀為例,探索信息時代如何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邊界,利用多種媒介融合的特點,轉變閱讀方式,為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可以充分利用報紙、網絡、影視等多種渠道,以便于獲得豐富的閱讀信息。學生不僅可以閱讀傳統的紙質文本,還可以通過電子書、在線文章、平臺視頻等形式獲取學習資料。這種多樣性的閱讀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以文學類文本閱讀為例,筆者團隊嘗試對學生“跨媒介閱讀”教學的認知情況進行調查(見表1)。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閱讀使用的媒介中,數字媒介和多種媒介交叉使用的情況明顯高于書籍報刊等紙質媒介;課堂教學中純文本內容和圖片形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與視頻、音頻融合的教學更能得到學生認可;學生對跨媒介閱讀作用的認識符合信息時代語文學習生活的特點,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跨媒介”形式的閱讀確實有助于文本內容的理解。
事實上,豐富的媒介閱讀方式可以提供多樣化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全面、更豐富的價值取向。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選擇閱讀內容,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閱讀視角和審美趣味,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關領域的閱讀內容并感受不同的價值觀念。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廣泛接觸和使用不同的媒介,以促進個性化閱讀價值取向的完善。
在互聯網時代,不同媒介的互文性是一個相當復雜且有意義的話題。互文性,又稱為“文本間性”或“互文本性”,原指文本與文本之間交錯、引用等復雜的交互關系。而不同媒介之間的互文性則是指各種媒介文本在內容、形式和意義等方面的相互交織與影響。在數字媒介日益發展的今天,數字媒介促進了不同媒介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使我們可以更加方便地從一個媒介跳轉到另一個媒介,不同媒介之間的互文性愈發顯著。這種互文性使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讀者或觀眾可以通過一種媒介了解另一種媒介的相關信息,從而形成對跨媒介的理解和接受。
以文學閱讀為例,在跨媒介的視域下,我們倡導開放性的文學閱讀觀念,即教材文本、影視作品、數字文本等都可以納入閱讀范圍。不同媒介的文學欣賞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古今中外的許多經典文學,都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如統編教材中的小說《祝福》《阿Q正傳》《紅樓夢》等,為影視創作提供了題材內容,在文學欣賞與電影欣賞之間建立了互動的橋梁:通過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影視創作的目的與意義;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可以激發閱讀文學原著的意愿,從而加深文學體驗,提高審美素養。
比較分析小說《祝福》與電影《祝福》中“祥林嫂大鬧婚禮”的典型情節,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小說通過文字語言來構建世界和表達情感,而影視作品則通過畫面、聲音和表演等視覺語言來呈現故事和情感。
小說《祝福》中,祥林嫂被捆綁、塞進花轎拜天地的經過是由衛老婆子向四嬸轉述的。
“這有什么依不依。———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只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聽說那時實在鬧得利害,大家還都說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太太,我們見得多了: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鬧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異乎尋常,他們說她一路只是嚎,罵,抬到賀家墺,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轎來,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不住血呢……”她搖一搖頭,順下眼睛,不說了。
電影《祝福》中,這一段情節是用穿插式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完成。
鏡頭1:被捆綁的祥林嫂拼命掙扎喊叫,兩個壯漢在她兩側緊緊抓住她。
鏡頭2:師爺高喊“新郎新娘拜天地”,嗩吶聲響起。
鏡頭3:祥林嫂瞪大眼睛,看向桌角。
鏡頭4:祥林嫂使勁聳開人,一頭撞向桌角。
鏡頭5:桌上點著的燭臺不停晃動。
電影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呈現方式,將小說的文字敘述轉化為直觀的畫面和聲音,使得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與小說中的情節和氛圍相呼應,形成了跨媒介的互文關系。小說《祝福》中,祥林嫂大鬧婚禮的情形由旁人轉述,帶著轉述人的主觀色彩:異乎尋常,意味著祥林嫂不是裝模作樣,而是用命在反抗,并且撞完后有慘烈的細節描述;而正因為祥林嫂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情,所以禮教貞操觀念尤其厲害。這給讀者帶來理性反思的意味,祥林嫂對命運自發的、本能的反抗,實際上正是被禮教深深毒害后的表現。電影《祝福》的鏡頭,時大時小,時遠時近,呈跳躍式的交替變化,加上聲音、色彩等配合,節奏多變,代入感極強,容易瞬間激起觀眾的情緒,為祥林嫂悲劇命運扼腕唏噓。
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都來源于小說文本的改編,這些改編往往保留了小說的核心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同時也可能根據影視表達的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創新。作為敘事藝術,電影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塑造、環境刻畫以及細節描寫等方面,與敘事性文學作品如小說、戲劇等,有著很多相同之處[1]。這種互文性使得影視作品與文學文本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不僅豐富了媒介內容,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分析作品的理解與接受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跨媒介閱讀,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素養。
跨媒介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將不同形式的媒體內容(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介融合形式,旨在創造出更豐富、更多樣的信息呈現方式,“學習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交流”[2]。一方面,這種綜合性的特點使跨媒介閱讀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媒介閱讀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深入和豐富的閱讀視角;另一方面,學生很容易突破傳統媒介的限制,利用不同媒介平臺進行信息傳遞、思想交流和情感表達,拓寬交流渠道,豐富表達方式,提高表達效果。可見,跨媒介的“綜合征”優勢使閱讀與交流更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示例一:
目前,文化類紀錄片成為媒體市場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唐之韻》《宋之韻》《蘇東坡》等廣受關注,成為拓展眼界、專業學習的重要途徑。為幫助觀眾與學習者整合資源,新媒體公司面向高一學生征集作品,希望利用綜合混剪的方法制作一期30分鐘的古典詩詞紀錄片,并撰寫解說詞,作家作品相關素材必須包括但不限于高中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篇目[3]。
教學示例二:
比較《紅樓夢》第三章“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王熙鳳出場”一段和1987年版本電視劇第一集中相同內容,通過文本與鏡頭呈現內容的異同,以小組為單位,分析電視劇改編的意圖以及理由,發布在班級公眾號,并歡迎同學們點評。
提示:1.小說相關文本內容(略)。
2.概括主要鏡頭內容以及鏡頭拼接方式。
3.聚焦人物形象塑造進行理解與分析。
從以上兩個示例中可見,利用跨媒介方式構建的學習情境具有可視性、多樣化、數據化等特點,有利于把閱讀輸入與交流輸出有機融合在一起。示例一通過混剪紀錄片與撰寫解說詞促使學生進行深度鑒賞,拓展學習資源,整合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示例二通過文本+視頻的形式完成兩種敘事藝術的比較,在文學欣賞的方法和技巧上,觸類旁通;通過公眾號的分享與交流,完成閱讀鑒賞與表達交流的評價閉環。這種融合了學習體驗、學科知識、多種媒介素養的學習過程,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現實生活,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媒介的綜合性也賦予了學生更多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完整和深入的信息認知。
當然,在跨媒介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不同媒介與文本內容組合呈現的教學形式要求學生了解和把握不同媒介的特點。例如,影視+文本的教學需要學生了解鏡頭語言,圖畫+文本的教學需要學生了解繪畫的構圖和色彩等,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從不同層面理解媒介所承載的文本內容的能力。同時,由于多媒介的加入使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得到擴充,學生必須具有對媒介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判斷的能力,以及正確運用媒介進行表達交流的能力,從而去適應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新變化[4]。可見,跨媒介形式的閱讀教學在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先霈,王耀輝.文學欣賞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
[3] 曹利云.語文學習任務群單元結構化教學實踐路徑:以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為例[J].現代教育,2023(7).
[4] 韓新媛.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的困境及對策探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教研專項重點課題“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困境及對策探究”(JYB1423153)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