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項重要舉措。厘清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設計理念和基本特征,基于跨學科視域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五個維度對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旨在促進教學模式的有效轉變,重塑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
關鍵詞: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核心素養
為提高學生應用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倡導跨學科融合教學。《普通高中地理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學科,學生應能從綜合的視角去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1]。教育部辦公廳在下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行動方案》時指出,要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探索不同發展層次的學校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實踐模式。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能夠把跨學科思維貫穿于學生對核心概念理解和運用的始終。下面從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設計的理念和特征出發,對跨學科視域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進行深入研究,為推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一)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設計理念
在國際教育領域,“跨學科融合”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概念。它是一種課程開發理念或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對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知識、信息、方法、思想、概念或理論進行評估和整合,學生通過對素材、方法、觀點和理論進行整合加強基本認知,形成問題解決方案[2]。“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打破原有劃分方式中文理科目課程所限制的知識領域,在地理與其他學科之間找到交叉點,給教師新的教學思路和啟發,從而能夠建立起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重建知識系統,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不同學科之間的脈絡聯系,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溝通與協作,推動學生地理實踐力和探究能力發展。
(二)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設計特征
1.外延性強
外延性指的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力求促進學科核心素養與跨學科核心素養的拓展與外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需要延伸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相關學科知識來解決一道復雜的地理問題。拓展與外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和科學精神,提升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素養[3]。
2.共同體意識強
共同體意識是跨學科學習的基礎。不同學科存在著內在復雜的聯系,它們之間交織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每門學科都在從不同尺度、不同視域闡釋著多面的世界。在設計和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中要重視不同學科知識與不同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習及生活經驗、生活世界的聯系,建構大概念,實現知識的高通路遷移[4]。
3.獲得感強
獲得感是指學生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過程中通過積極參與、探索實踐,獲得知識并滿足自身求知欲的一種感受。地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通過設置問題、設計實驗、調查研究等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進而深入理解和掌握多學科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生在實驗設計、調查研究的過程中還要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實現“做中學”[5]。
4.團隊意識強
團隊意識是多學科融合的基礎保障,這種團隊意識滲透到教師之間、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他們通過相互合作與交流,形成一種團結精神和合作意識。在設計和實施項目環節中,多學科教師之間的密切配合至關重要。考慮到當前我國的教學現狀,跨學科項目的學習方式以各種探究式學習為主,尤其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跨學科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同伴間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務。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板塊。高中學生要注重地理基本知識與跨學科知識融合。在新課標背景下,單純的地理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跨學科視域分析新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對于指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尤為重要。
(一)自然地理跨學科內容分析
在自然地理領域,學生需要全面掌握地球的演化、環境的變遷等方面的知識。這一部分,不同章節之間的跨學科知識點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見表1)。
通過這些跨學科知識點的融合學習,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現象的發生機制,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二)人文地理跨學科內容分析
在人文地理領域,學生需要深入理解人口、城市、產業、區域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關鍵要素。這一領域不僅涵蓋了地理學本身的知識,還廣泛涉及到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見表2)。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涉及眾多跨學科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提供了更好的指導。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需要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依據現代地理教學理論,確定地理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思路[6]。以《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布局》為例,基于跨學科視域,設計高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
(一)選取具有跨學科特點的教學內容
結合學生的學段,依據新課標、地理教材、生活中的地理問題來選取適當的跨學科內容,將地理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學科間大概念進行有機聯系和融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理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和關系(見圖1)。
(二)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以新課標中的地理核心素養理念為基礎,遵循學科主導原則和科學性原則,綜合考慮社會發展需要、新課程改革需要以及學生實際情況、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一系列因素。教學目標的制定對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其綜合素質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制定為運用環境科學知識,分析工業布局對環境的影響,提出環境保護措施,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真實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教師基于學生所學的知識,順著知識脈絡,在知識節點處創設真實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學生調動多學科知識鏈、知識網絡,沿著學科交叉點攀巖求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這一主題為例,以該主題的不同方面為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聯系其他相關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本節課可以設置如下問題情境:
假設你是一位地方政府的經濟規劃顧問,你所在的城市正計劃引進一個新的工業項目。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項目選址的區位因素,評估不同選址方案的優劣,并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環境影響和社會效益,為政府提出合理的工業布局建議。
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分析工業區位與工業布局的問題。
(四)合理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多種教學資源,根據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學科融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根據實際條件,進行地質地貌等野外地理環境的考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見表3)。
教學活動的組織可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深度合作,提高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從書本中的地理到“摸得到”“看得到”“走得到”的地理,學生在生活中直接與知識進行“對話”,開辟地理學習的新路徑。
(五)實施有效的跨學科教學評價
實施有效的跨學科教學評價是高中地理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衡量和評定地理教學過程和結果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的指導作用。通過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教學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見表4)。
當今教育背景下,地理學科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已經成為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手段,不僅為新課改、新教材背景下的學生形成跨學科思維,為新高考背景下學生選科提供有效指導,也為教師群體實現跨學科融合教學提供備課和教學方法指導。跨學科項目學習會促進教學模式有效轉變、提升教師業務素養和指導能力,最終推動新課改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 于國文,曹一鳴.跨學科教學研究:以芬蘭現象教學為例[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7).
[3] 黃志軍,鄭國民.國際視野下跨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8(7).
[4] 劉徽.大概念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30.
[5] 韋志榕.與教師們談談地理核心素養[J].地理教育,2016(4).
[6] 仲小敏.中學地理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
課題項目: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研究”(20222028)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在讀,河北省香河縣第一中學地理教師)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