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深入挖掘渡江戰(zhàn)役江陰段“渡江第一船”的歷史,弘揚“渡江第一船”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創(chuàng)設契合學校實際的德育文化環(huán)境,開發(fā)符合學校特色的德育教材和校本課程,從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存在、現(xiàn)實活動出發(fā),構建品牌紅色課程、行動思政課程,實施生命健康關愛以及多元的發(fā)展性評價方式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jīng)歷、感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學生成人,幫助學生成功,服務學生成才。
關鍵詞:“渡江第一船”精神;“有成少年”;德育實踐
作者簡介:孫娟(1985—),女,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增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和有效性,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建構以“渡江第一船”涵育“有成少年”的育人體系,形成“有成德育”特色。據(jù)此,我校深挖地方德育資源,根據(jù)渡江戰(zhàn)役江陰段“渡江第一船”的英雄史實,提煉“渡江第一船”精神(革命到底、敢爭第一、迎難而上、眾志成城),成立“渡江第一船”中隊。“有成”兩字取自我校富有文化厚重感且具有激勵性的校訓:焉事于此,今日何成?該育人體系的根本目的是依托“渡江第一船”精神,堅持德育為先、培根鑄魂,通過課程引航、活動引育、場境引路、評價引向,培養(yǎng)自主自覺,具有愛國、爭先、堅韌、擔當四大核心品格的“有成少年”。筆者負責德育管理工作,基于我校的“有成”德育理念,圍繞“揚‘渡江第一船’精神,育‘有成少年’”的培育目標,在我校德育管理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擦亮品牌,奏響紅色主旋律
始終高舉“渡江第一船”英雄中隊旗幟,將愛國主義教育、英雄榜樣教育融入各大主題活動。在江陰市“長江邊的開學第一課”上,第38任“渡江第一船”中隊隊長楊卓遇講述了“渡江第一船”的故事,該活動被央視和《光明日報》等媒體報道。
(一)紅色教育課程化
開學初,我校對初一學生進行入學國防教育,項目包括國防教育講座、隊列訓練、會操比賽、課程建設講座等,在課程化設計與實施中培養(yǎng)學生的堅毅品格、報國情懷、爭先意識。在入學國防教育中,我校舉行了爭創(chuàng)“渡江第一船”英雄中隊啟動儀式,讓爭創(chuàng)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此外,我校要求各班班主任牢牢抓實班會和夕會兩個德育陣地,端正學生思想。班主任需要基于德育目標,創(chuàng)新班會課形式,立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以系統(tǒng)性、時代性、多樣性的成長課程引領學生發(fā)展,圍繞行為習慣、衛(wèi)生安全、人格品質、節(jié)儉環(huán)保、心靈成長、與人相處六個維度的內容,構建以學生主持、表演展示、同伴分享、教師點評為主的班會課模式。每天的夕會課開展“有成少年”小講壇,由學生自己當小先生,發(fā)揮同伴的力量以實現(xiàn)集體提升[1]。
真正的教育不是口頭的訓導,而是實踐的行為。我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努力讓每一次德育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要求每一項活動精心設計,有主題、有組織、有任務、有儀式感,富有育人的內涵。
(二)紅色教育儀式化
在建隊節(jié),我校開展“英雄點亮青春,少年領航時代暨喜迎二十大,筑夢向未來”主題日活動,將初一建隊、初二英雄中隊交接、初三入團儀式融為一體,大力弘揚“渡江第一船”精神、紅船精神和遠望精神。我校以英雄中隊爭創(chuàng)、14歲青春儀式、中考出征儀式、“有成少年”評選表彰等更具設計力和儀式感的活動,傳承紅色基因,鑄就儀式風采。開放課堂之美術課、語文課的“校園寫生”成為深受學生喜歡的儀式課堂,學生在擁抱大自然的過程中磨礪與成長。
(三)紅色教育情境化
體育節(jié)上,我校隆重舉行“獻禮二十大 運動向未來”大型入場式,各班根據(jù)主題大膽設計展示標語、口號、動作、服裝,展現(xiàn)了建黨百年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勇毅前行的奮斗史、輝煌壯麗的成就史,也展現(xiàn)了全體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
(四)紅色教育主題化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fā)紀念日開展“致敬英雄”主題班會,觀看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視頻,在對英烈的緬懷中激發(fā)愛國心、報國志。邀請中國衛(wèi)星海上測控部原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劉仁生給學生開展“探秘太空,筑夢未來”的主題講座,為學生播下航天夢的種子。在江陰黃山湖公園隆重舉行“紅色‘船’承心向黨,民族團結滿庭芳——‘春之聲’書香詩韻”千人朗誦會,唱響了一曲愛國報國、民族融合的春天交響。開展“誦讀紅色經(jīng)典 傳承偉大精神”集體誦讀比賽,以紅色詩句追憶英雄,以青春誦讀彰顯不變初心。組織“的節(jié)日”系列活動,開展紅色尋訪研學活動,致敬革命英雄,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愛國精神。此外,我校還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組織“強國復興有我”的主題班隊活動。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心上好思政課,將作業(yè)延伸至校園內外的“的節(jié)日”“致敬中國航天日”“弘揚中國精神”等主題實踐中。各中隊開展了“堅定‘四個自信’,飛揚少年夢想”主題隊會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我校還與霍城縣江陰初級中學開展了“霍澄一家親”主題云隊會,引導隊員高舉隊旗跟黨走,爭做“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嘗試大思政一體化,努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二、提升品質,打造行動的思政課
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我校高度關注學生與社會的聯(lián)系,每學期常態(tài)化開展不同主題和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此,我校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引導、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深入推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一)策劃個人行走
策劃組織“四個一”行動:繪制一張“行走的思政課”江陰地圖、尋訪一位強國復興工人先鋒、參觀一處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參與一項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學生在參觀、尋訪、服務的過程中,可感受工匠精神,重溫黨的歷史,感受奉獻的樂趣。
(二)組織集體行走
我校通過多學科合作、跨學科任務,深化了大思政育人理念,推進了綜合化課程實施。組織學生走進江陰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身體力行領會長江大保護的戰(zhàn)略意義;走進江陰城市記憶館,厚植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樸素情感。引導初二學生代表赴徐霞客鎮(zhèn)谷盛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青禾農業(yè)生態(tài)園,分組進行“學習二十大 勞動慶豐收”主題實踐活動。以江陰撤縣建市35周年為契機,以師生、生生手拉手的微視頻尋訪“江陰精神”。帶領學生跟隨菁存閣文化工作室的顧青進入長江大保護展示館、錫澄運河公園,了解江陰的人文歷史、經(jīng)濟發(fā)展,了解江陰水文站和江南漕運,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意識。
(三)開展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
我校打造了勞動教育基地“樂成園”,引導學生進行播種、澆水、施肥、松土、除草,展現(xiàn)了一幅生機勃勃、瓜果飄香的豐收景象。推出“市中小農人”系列短視頻,獲得熱烈反響。鼓勵每班設置“田間管理員”,設計植物觀察手冊,引導學生每天觀察和記錄植物生長情況。組織田間作品制作展覽、自制農家肥等活動。
開展以“精耕示范區(qū)”“自主承包區(qū)”等滿足校內勞動基地的課程建設,用心策劃勞動任務單,打造班級勞動崗、校園志愿崗、家庭義務崗三位一體的“自主勞動+”志愿者行動品牌。密切與友好單位法爾勝集團合作,帶領學生參觀調研,進行技能培訓、勞動比拼,打造體驗式的“致敬勞動”校外課堂,攜社會力量制度化、常態(tài)化地打造青少年生命健康關愛工程。
開展“愛在春天里”志愿服務活動,圍繞生態(tài)保護、宣傳講解、公共服務、社會關愛四個系列加以實施,讓學生活躍在社區(qū)、公園、老年公寓、香山書屋、退休教師家庭中,在溫暖的支援服務中拔節(jié)生長。組織開展勞動周活動,舉辦勞動論壇,評選匠心勞動者,讓學生尋訪身邊的勞模,在學生心中種下職業(yè)探索的種子。
(四)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與創(chuàng)造力的特色育人之旅
我校聚焦紫藤花廊,開展基于學科、指向素養(yǎng)的特色育人活動。其中,語文、生物、美術、音樂、心育、化學、勞動等學科各美其美,開展創(chuàng)作小美文、制作紫藤花粘貼畫、創(chuàng)作紫藤治愈系漫畫、用紫藤花自制酸堿指示劑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創(chuàng)造美。另外,美術課堂創(chuàng)新課程形式與內容,開展名畫模仿扮演活動,讓《蒙娜麗莎》《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等名畫在教室中“動”起來,使學生在“腦洞大開”中涵養(yǎng)氣質、提升審美[2]。
三、完善品格,實施生命健康關愛
(一)開設心理團輔課
我校為初一年級學生開設了一門獨特的心理團體輔導課程,名為“三百六十行”。該課程旨在培養(yǎng)心育委員的職業(yè)意識,提高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能力。學校通過有趣且富有啟發(fā)性的活動,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模擬面試等,讓學生能夠了解各種職業(yè)的特點和要求,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此外,我校還邀請了一些職業(yè)人士來分享經(jīng)驗和建議,讓學生能夠汲取智慧和啟示。
在初二年級,我校組建了名為“朋輩助飛翔”的社團,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并教授學生一些自我調節(jié)和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zhàn)。我校還通過開展各種輕松活潑的游戲、有效的心靈對話以及幫助學生解決矛盾沖突等,幫助學生放松身心,緩解學習壓力,正向應對挫折,樹立生活自信,促進人際和諧。
(二)開展專題講座
我校邀請江陰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主任陸晉軍為師生們舉辦了一場關于“常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解析”的專題講座,分析了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如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不佳、自我認知不足等,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講座過程互動良好,受到師生廣泛的好評。
(三)實行全員導師制
我校為每個學生配備“紫藤導師”,通過入戶家訪、師生溝通、撰寫寄語等方式,對學生加強思想引導、學業(yè)輔導、心理疏導和生活指導,用好手機應用軟件“問向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培養(yǎng)“紫藤天使”,通過月度班級心理“晴雨表”,時刻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做好學生的傾聽者、協(xié)調人和信息員。每位教師都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導師,讓每個學生享有一對一、面對面談話的專屬權,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
(四)開展入戶家訪
落實生命關愛“333工程”的號召,通過入戶家訪、面對面訪談、電話隨訪等方式深入學生生活,全方位關懷學生成長。
學校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讓好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的成長護航,扎實推進家長會工作,做到有目標、有方法、有創(chuàng)新,以會前問卷調研、家長沙龍、家長講師、親子書信傳遞“愛”等別樣的形式,做好每一次與家長共話共育理念的工作。優(yōu)化家長學校的開展,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不同年段家長學校的主題課程,有針對性地結合家庭需求,以主動邀請的雙向選擇開展菜單式課程培訓,推進線上線下家長學習平臺的搭建。向全體家長盛情發(fā)出邀請,給學生上職業(yè)啟蒙課,帶領學生走進不同的職業(yè)領域。
四、培塑品行,改革學生素養(yǎng)評價
錨定學生思想有成、習慣有成、學習有成、使命有成的發(fā)展目標,構建思想引領、素養(yǎng)導向、診斷激勵、多元綜合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采用學生成長“五維評價法”,從政治認同點、思想共鳴點、活動參與點、情感觸發(fā)點、興趣集合點五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準確、科學的評價和引導,積極發(fā)揮評價導向作用,充分展示學生行動身影[3]。
(一)筆墨傳情,記錄成長每一頁
學生通過撰寫活動心語、觀察日記等方式,回憶活動過程、描述活動細節(jié)、體認活動意義、強化價值建構。教師、家長則通過“師語微言”“傾聽留言”等方式在微信、QQ、課堂記錄本、家校聯(lián)系本上記錄學生的閃光點,發(fā)現(xiàn)學生的增長點,挖潛學生的潛力點,讓學生的成長更溫馨、見真情。
(二)星光閃耀,刻錄成長每一章
學習方面,對應學生在目標、自主、合作、意志上的實際情況,我校設置“穩(wěn)舵”“堅篙”“力櫓”“金帆”四個獎章;品格方面,設置道德、管理、進取、勞動、健康、藝術、禮儀等七個獎章,激勵學生踴躍爭章。我校還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網(wǎng)評等方式開展評價,使學生在“有成少年領航手冊”貼上精美星章,在年級表彰大會戴上精致勛章,以一個個熠熠奪目的獎章,給學生的成長留下美好記憶。
(三)創(chuàng)建領航,引領成長每一刻
我校將“渡江第一船”中隊、“追夢遠望團支部”爭創(chuàng)貫穿初中三年,強化團隊一體化建設。在校內,打造“渡江第一船”中隊榮譽館、“有成少年”社,描繪渡江文繪墻,創(chuàng)繪渡江卷軸;在校外,探訪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探尋英雄船只陳列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2研究所,解密革命者、領航者的奮斗基因;在云端,設置云端百家講壇,開設“渡江英雄譜”等專欄,構建立體化“船”承行動場。在“渡江第一船”中隊的爭創(chuàng)活動中,讓“舉英雄旗幟,學英雄榜樣,建英雄中隊,創(chuàng)英雄業(yè)績”的鏗鏘誓言深深印入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敢冒風險,敢于勝利,不怕犧牲,勇爭第一”的“渡江第一船”中隊精神成為學生前進的不竭動力。
總之,以上教育措施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德、良好習慣和進取精神的人才為目標,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汪禎亮.論校本德育張力的路徑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2):6-8.
馮偉民,錢音.潤澤生活:給學生不一樣的德育歷練[J].江蘇教育研究,2020(31):47-49 .
趙穎,翁麗麗.校本德育課程項目化實施的內涵、價值與舉措[J].中國德育,2022(2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