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影響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對美的感知、創造、鑒賞、理解能力,成為教育活動的重點。小學美術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加強對審美能力的解讀,科學構思教學活動。對此,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一方面,充分解讀小學藝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內容,分析審美能力培養方向;另一方面,結合人教版教材以及教育實例提出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緊密結合核心素養理念,創新美術教學方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美術;審美能力
作者簡介:王世軍(1980—),男,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于里鎮中心小學。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核心素養理念為各級各類教師指明了教育培養方向。小學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感知”部分,要求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感知美、理解美、創造美,以美術課程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對此,基于核心素養理念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理念的解讀,加大對教材資源的開發力度,立足教育要求,精心設計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為學生未來學習與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核心素養理念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出的要求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指明了教育方向,提出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要求[1]。其中,審美感知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學會感知并發現自然、社會、生活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美,進而助力學生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的發展,最終達成提升審美情趣的目標。本文圍繞《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要求設計教學活動,基于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要求,對教學活動進行詳細探討。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深化理論要求,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是落實教育理念的實施者。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結合文件要求、課程活動、學生實情,精準確定教學目標,以針對性課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質。具體而言,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性的教育活動,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創造美的基本技巧,還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美,以課程活動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對此,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對課程展開全面分析,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深度解讀核心素養內涵,確定美術教學目標。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第1課“色彩的對比”為例。從課題分析可知,本節課的課程內容與色彩有關,要求學生掌握有關色彩的知識,學習內容較為抽象,需要學生依靠自己的感覺以及在生活中的實際感受,對顏色做出對比與判斷。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直觀形象與抽象邏輯的過渡期,他們已經能理解一些較為復雜的美術知識。結合審美感知素養要求,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對比色”的概念,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基礎內容。隨后,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資源,讓學生基于對比色,感知顏色使用的技巧,以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與體驗。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如何在色環上尋找對比色,讓學生觀看色環,了解“紅色—綠色”“橙色—藍色”“黃色—紫色”等對比色。隨后,教師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為學生設置“色彩對比實例”活動,將教學目標融入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從自然與生活中尋找有關對比色的元素,如橙藍撞色的沙發、紅花綠葉等,讓學生初步了解“色彩美”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在這一基礎上,教師便可結合本課的知識,為學生創設實踐任務,讓學生結合自己對對比色的認識,嘗試用對比色設計一幅作品,使學生在掌握學習要點的同時,真正地理解色彩搭配的美,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美,逐漸形成對美的獨特認識。
(二)拓寬審美視野,豐富學習資源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學活動存在刻板化、教條化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的美育資源不夠豐富,使學生的審美視野受到了限制。對此,教師可基于教材資源,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美術課程,立足課程主題,為學生提供各種具有藝術氣息的美術作品,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以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力,促進其審美能力的提升[2]。具體而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所教課程,為學生準備不同風格、流派、作者的美術作品,圍繞特定主題,讓學生從不同視角欣賞美術作品。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第6課“喜怒哀樂”為例。本節課的課程活動為“造型—表現”學習,教師先要分析教材資源,然后進行教育講解,使學生了解人的表情變化及其規律,讓學生嘗試使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人物神態。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教育要求,立足五年級學生的學習實情,在審美能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體驗、欣賞、觀察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畫家對人物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詮釋方法,以美術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察力,在畫面解讀中提高學生理解美的能力。
例如,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美術作品《蒙娜麗莎》(達·芬奇),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典雅、恬靜的典型形象;還有美術作品《人民和總理》(周思聰),該畫作展現了總理慰問災民的感人情景。兩幅作品分別為兩個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教師可讓學生從時代背景、作品風格、繪畫特點等視角出發,分析兩幅作品中人物神態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在探討中了解兩幅畫作的審美特點,幫助其理解畫面中的美。隨后,教師可立足本課的學習主題,借助媒體和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其他的人物畫作,比如《七賢雅集圖》(徐小明)、《繡花圖》(范麗霞)、《伐木工》(馬列維奇)、《獵人的休息》(彼羅夫)等。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術學習資源,讓學生接觸與欣賞豐富多樣的美術作品,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美的解讀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審美情趣
僅僅依靠教師在課上傳授知識經驗,是無法快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教師應對傳統教學模式做出調整,積極運用各種教育元素,讓學生在感知美、理解美的基礎上學會鑒賞美。對此,教師可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課堂,以美術欣賞與分析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3]。
1.啟發式教學——分析畫面元素
啟發式教學區別于教師間接經驗的給予,面對全新的美術知識,教師應以提問、引導等方式,讓學生對美術知識展開深度探究,以問題啟發、知識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探究美術問題,在自主講述與分析中發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落實教育目標[4]。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第4課“線與造型”為例。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并了解“線”在美術造型表現中的特性和在美術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教材為學生準備了不同的線條呈現與運用方式,比如蜿蜒的盤山公路、中國草書、光的傳播軌跡、民間剪紙中線的運用等內容。在美術作品中,線起著多樣化的作用。對此,在美術鑒賞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畫作,并結合畫面為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問題,如“這幅畫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線條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繪畫中是如何運用線條來表現主題的?”等,以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內容,在藝術解讀中發展學生對美的鑒賞力。
2.探究式教學——小組深度探究
隨著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所儲備的美術知識經驗也越來越多,面對藝術鑒賞類美術活動,他們能夠獨立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探究式教學的設計,要求教師“退出課堂”,針對課程內容為學生布置具有探究性的美術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藝術鑒賞,以團隊學習的方式深度探索有關美的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第8課“山山水水”為例。本課為中國水墨畫系列的延續課程,旨在讓學生對中國水墨畫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在四、五年級的美術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中國水墨畫的基本知識。本課在此基礎上,融入了繪畫技巧的課程,讓學生初步接觸中國畫典型的表現技法。教材提供了三幅出自不同藝術家的水墨畫作品。在學生欣賞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經典作品,向他們介紹皴、勾、擦、點、染等水墨畫繪制技巧,讓他們初步了解山水畫用筆的基本技法。在講述完基礎知識后,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中國水墨畫,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合作完成對美術作品的探究,并分析畫作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表現手法等關鍵要素。隨著探究式教學的深入,學生會在探究中獲取更多有關美的知識,其審美素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設計美育實踐,強化審美能力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積極踐行核心素養理念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還可為學生設計具有實踐性的美術課程,并綜合多方教育資源,讓學生將儲備的理論經驗遷移到實際創作中,以多種實踐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1.在實踐活動中尋找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美。在小學美術實踐教學中,教師可基于課堂內容,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在課堂上所獲取的學習經驗運用在課后實踐學習中,嘗試分析不同類型的美的表達技巧與表達方式,使學生在尋找美的過程中,對美產生更高層次的認識。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第7課“工筆花卉”為例。本課以工筆畫為主,以“花卉”為學習主題,旨在讓學生了解工筆畫講究線條工整端莊、縝密細致、單純簡括的繪畫特點,借助作品《花鳥》《鳴鶯枝頭》《國色》等作品,使學生了解工筆畫著色“隨類賦彩”、重在表現物象的固有色的特征。對此,在美術實踐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尋找美”為主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景象,了解工筆畫這一藝術類型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如讓學生走進超市,觀察瓷瓶上的花紋;走進非遺文化店,觀察手絹、絲巾上的繡圖等,以藝術考察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了解不同美術工藝在實踐活動中的有效運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在實踐活動中記錄美
以往的美術課堂教學,學習材料有限,僅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了解淺層的美術知識。在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美術審美教學中,教學活動不能停留在教材中,更不能局限在教室內。為積極踐行核心素養理念要求,教師可利用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進社區”,將校內外的美術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記錄美[5]。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第3課“記錄色彩”為例。本課以“自然風景”為學習主題,將“色彩運用”作為學習要點,旨在讓學生觀察生活并收集生活景色,能準確地運用色彩表達出不同景色,并學會利用色彩記錄自己的情感與想法。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日出·印象》(莫奈)、《奴隸船》(透納)、《曙光普照乾坤》(劉海粟)、《余姚印象》(羅科豐)等美術作品,使學生了解用色彩描繪景色的基本技法,以創作步驟講解讓學生了解色彩變化的過程、顏色過渡技巧。在課后實踐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實踐性活動,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景象,并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色,用色彩準確地記錄下來,將課上學習到的技巧運用在課后活動中,使學生在記錄美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學習感悟,在實踐中實現審美素養的提升。
三、總結
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路徑,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感知”要求,為教師指明了教育方向。對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教材及理念的解讀,立足本班學生的學習實情,為學生創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將審美教育落實在不同的教育環節中,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美、認識美、理解美,并掌握創造美與表達美的技巧,使其成為具備高尚審美情趣的新時代少年。
[參考文獻]
朱冬華.以美育人 讓小學美術課堂更精彩[J].小學生(下旬刊),2023(12):76-78.
侯詒偉,曹馨予.以美育人:地域文化資源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路徑[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3(12):36-39.
孫希.綜合美育概念下的跨學科美術教學案例研究[J].華人時刊(校長),2023(12):169-170.
周夢姣.美育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2):129-131.
傅雨凡.小學美術課后服務的美育實踐[J].天津教育,2023(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