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歷史記憶。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現代化的沖擊,許多非遺項目正面臨著多重挑戰。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傳統手段迫切需要改革,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成為一種新路徑。從加強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入手,對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主要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涵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非遺傳承、以非遺項目為核心構建多模態數據庫及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非遺虛擬場景等。
[關 鍵 詞]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8-0057-03
文獻著錄格式:邵中琳.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探討[J].天工,2024(18):57-59.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數字化技術不僅憑借影像、音頻等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地記錄與保存非遺項目,還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非遺數據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從而揭示其內在的文化價值。然而,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并非一蹴而就,亟須對其進行深入探討。
一、加強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
(一)推動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開展
一方面,加強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有利于非遺的永久保護與傳承。在數字化保護工作中可憑借數字化技術手段,將非遺項目以多種形式進行全面記錄與保存,涵蓋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這樣一來,非遺項目的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豐富內容得以準確記錄與保存,避免了因時代變遷與人力資源限制而導致的遺失與失傳[1]。另一方面,數字化保護工作還可以實現非遺的跨時空傳播,憑借互聯網等數字化平臺,將非遺推廣至全球范圍,使更多的人了解、學習非遺。
(二)促進非遺與其他領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可以為相關領域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創意靈感。數字化的非遺數據庫與虛擬展示平臺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來源,可以激發設計師、藝術家等創意人才的創作激情,推動非遺與現代設計、時尚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其次,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可以促進非遺項目與旅游、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跨界合作。憑借數字化技術,非遺項目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承,為旅游業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產品,推動非遺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再次,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還可以為教育領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與互動體驗,促進非遺的傳承與普及。最后,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還可以為科技領域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與平臺,憑借數字化技術與非遺傳統技藝的結合,開發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新產品,推動非遺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三)有利于非遺資源的再開發
首先,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使非遺項目的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得以全面記錄與保存,成為數字化平臺上的重要文化資源。這些數字化的非遺資源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等提供豐富的素材與靈感,推動非遺資源的再開發與再利用。其次,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使非遺項目得以在互聯網等數字化平臺上廣泛傳播與推廣,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憑借數字化平臺的在線展示與交流,非遺項目得以與全球范圍內的觀眾進行互動與交流,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推動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最后,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還為非遺項目的商業化開發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機會。憑借數字化平臺的在線銷售與推廣,非遺項目可以更加便捷地與市場接軌,開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實現非遺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
(四)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多樣化,對于文化藝術的追求與渴望愈發強烈。非遺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民族情感與創新智慧,是滋養人們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一方面,憑借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非遺能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公眾,讓人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內涵。數字化技術不僅為非遺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獲取方式。這使非遺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與群體,而是能突破時空的限制,成為全社會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加強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還有利于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通過學習與了解非遺,人們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信與歸屬感。
二、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非遺數據采集不足
首先,由于非遺項目的多樣性與分散性,存在許多地方性、民間性的非遺項目,但是由于數據采集機構與人力資源的有限性,許多非遺項目的信息未能得到充分記錄與整理。其次,非遺數據采集的方法與手段相對單一,主要依靠傳統的調查采訪與實地調研,這種方式存在信息獲取不全、效率低下等問題,無法滿足對非遺項目全面、深入地了解與記錄需求。最后,非遺項目傳承人口老化、傳承斷代,許多非遺項目面臨失傳的危險,但是由于數據采集的滯后性,很多非遺項目的信息在失傳之前未能得到充分記錄與保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缺乏多模態數據庫
缺乏多模態數據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缺乏多種形式的數據采集與整理,現有的非遺數據庫往往只包含文字描述或簡單的圖片資料,無法全面展現非遺項目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許多非遺項目具有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特性,但這些形式的信息在數據庫中并未得到充分記錄與呈現,導致非遺項目信息的不完整性與局限性。第二,數據分類不夠標準,現有的非遺數據庫往往無法滿足用戶對不同類型非遺項目的檢索與查詢需求,使用戶難以獲取他們感興趣的非遺項目信息。第三,數據互聯互通不足,不同形式的數據之間缺乏聯系與關聯,使非遺數據庫無法形成完整的網絡結構,無法實現非遺項目信息的深度挖掘。
(三)多媒體技術運營不足
通過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可以實現非遺傳承活動的線上化,憑借移動應用程序、互聯網平臺等多媒體工具,使非遺傳承活動突破了地域與時間的限制,實現了對更廣泛受眾的傳播與推廣[2]。然而,許多非遺傳承機構或組織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深入了解與應用。與此同時,許多機構或組織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營與管理方面存在困難,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專業的多媒體內容制作團隊,使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展示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觀眾的體驗感與參與度。缺乏多媒體技術的運營策劃與推廣方案,許多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展示無法得到有效的推廣與傳播,使非遺的影響力與傳播效果有限。
(四)數字體驗式傳承亟須發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傳統的非遺傳承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人對文化傳承的需求。數字體驗式傳承是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的傳承環境,使人們能身臨其境地參與到非遺傳承過程中,增強了傳承的互動性與體驗感。然而,部分非遺傳承機構或組織在此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對于信息化、數字化等先進技術手段的重視和應用程度相對不足,無法有效激發公眾對非遺的興趣和參與度。
與此同時,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人們無法真正體會到非遺項目的魅力與神韻,只能憑借文字描述或簡單的圖片資料來了解非遺項目,無法深入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與傳統技藝。除此之外,部分非遺傳承機構或組織并未構建完善的非遺虛擬場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效果,影響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三、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路徑探討
(一)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非遺數據采集
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非遺數據采集措施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旨在全面、準確地收集與非遺相關的各類數據,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力支持。首先,需明確數據采集的目標,即為了支持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需收集哪些類型的數據,確定數據采集的范圍,涵蓋哪些地區、哪些類別的非遺項目等。其次,在明確目標與范圍后,需制定詳細的數據采集計劃。計劃應涵蓋數據采集的方法、時間及預算等方面的安排,確保數據采集過程的有序進行。最后,采用多元化方式,涵蓋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田野調查、訪談、問卷調查等。其中,田野調查是核實數據最有效的方式,可以真實記錄各種非遺項目的實際情況;而問卷調查與訪談則可以借鑒廣大群眾的經驗與認識,更好地理解非遺。
(二)以非遺項目為核心構建多模態數據庫
以非遺項目為核心構建多模態數據庫對于非遺的保護及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多模態數據庫不僅能全面記錄非遺項目的多元信息,實現數字化保存,還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推廣提供有力支持。要以非遺項目為核心構建多模態數據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多模態數據庫應涵蓋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數據,以全面呈現非遺項目的傳統技藝、民俗文化、歷史淵源等方面的信息。憑借多種形式的數據采集與整理,可以更生動地展現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其次,多模態數據庫應注重數據的分類與標準化,憑借對非遺項目的分類與整理,可以建立起系統、完整的非遺數據庫,為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多模態數據庫還應注重數據的互聯互通,憑借對不同形式數據的關聯與鏈接,可以形成豐富多樣的非遺數據網絡,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提供廣闊空間。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非遺傳承
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非遺傳承,就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憑借數字化采集與存儲技術,我們可以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與保護,確保非遺技藝與文化信息的真實性與完整性[3]。第二,利用多媒體展示技術,將非遺技藝與文化內涵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公眾,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度與興趣。第三,借助網絡平臺與社交媒體等數字化傳播渠道,可以將非遺推向全球,實現更廣泛的傳承與推廣。第四,組建專業化的多媒體內容制作團隊,制定和實施多媒體技術的運營策劃與推廣方案,切實發揮多媒體技術在非遺項目展示中的優勢,促使非遺得到廣泛傳播及推廣。
(四)借助先進技術發展數字體驗式傳承
利用數字化手段保護與傳承非遺,既是現實要求,也是必由之路。因此,非遺傳承機構或組織要進一步提高對于先進技術的重視及資源投入力度,結合非遺傳承的現實發展需求合理引進信息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手段,同時要積極做好相關技術手段的管理工作。例如,可借助移動應用程序、互聯網平臺等,開展線上的非遺體驗活動,人們可隨時隨地參與非遺傳承活動,對于非遺項目的體驗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拓展了非遺傳承的覆蓋面與受眾群體[4]。
另外,要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非遺虛擬場景,一是憑借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項目的傳統場景與環境,涵蓋工藝作坊、傳統戲曲舞臺、民俗節慶場景等,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傳統的非遺中,親身體驗非遺項目的魅力與神韻[5];二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非遺項目的交互式體驗,參與者可憑借虛擬現實設備與虛擬場景進行互動,學習與體驗非遺技藝、傳統習俗等,增強了參與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三是憑借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的非遺展覽,將傳統的非遺展覽轉變為數字化的虛擬展覽,觀眾可憑借虛擬現實設備參觀展覽,實現了非遺展覽的無限延伸與全方位體驗[6]。
四、案例分析
2019年,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開展“南京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展示”項目,以“ZHI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展示平臺為基礎,對南京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進行數字轉化及虛擬展示,通過視覺化、審美化和數字化的方式建立一種對非遺傳統工藝的當代解讀,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傳承南京非遺傳統手工藝相關文化及知識。其中,團隊通過古籍量化分析、染色復原實驗、色彩空間構建和專家經驗評估等一系列規范化流程,建立了一套受到行業認可、對接國際標準的云錦色卡,為非遺手工藝的數字化與標準化開辟了新思路、新途徑。南京傳統工藝非遺展示數據庫以知藝、制藝、智藝三個篇章統領了華夏之色、萬物有靈、天工開物、物盡其用、手口相授、記憶之場幾個板塊。截至目前,僅收集的高清大圖就多達1758張,口述史涵蓋了錄音461分鐘、視頻691條,以期通過視覺化、審美化和數字化的方式實現對非遺傳統工藝的當代解讀,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南京與非遺傳統手工藝相關的文化及知識。
五、結束語
數字化技術不僅為非遺的保護提供了全新視角,更為其傳承注入活力。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并非一蹴而就的。應采取有效措施,以非遺項目為核心構建多模態數據庫、借助新媒體技術發展數字體驗式傳承及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非遺虛擬場景,讓非遺在新的時代散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劉瑩.非遺視角下望江挑花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2,42(9):104-105.
[2]徐國莉.當代戲曲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傳播:以廣東漢劇為例[J].戲劇之家,2023(17):24-26.
[3]李天瀅,王欣欣,趙仲意. 新媒體視域下河北省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以非遺文創APP為例[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3):95-101.
[4]張靜,都江.藝術內生理論視域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以江安竹簧為例[J].品牌研究,2022(14):13-16.
[5]歐靜.探索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參花(上),2023(4):41-43.
[6]瞿飛云龍,胡楊. 非遺影像博物館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以河南安陽呂村戰鼓舞為例[J].動漫先鋒,2023(8):43-45.
(編輯:李建軍)